遗传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2
开课时间2025/01/31 - 2025/07/31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遗传学》在2010年获浙江省精品课程;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总学时60,其中理论学习36课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实验24课时,总学分3学分(其中线上1学分)。
一、《遗传学》共有教学授课微视频26个,视频总时达260分钟。课程试题库共计821道试题,且在不断更新补充完善中。拓展资源70个:包括课程实验与实践、网络参考资料、书籍杂志参考资料、文件参考资料、视频动画参考资料以及上课多媒体课件。
二、本在线课程共约7个学时,1学分,开课时间为2025年2月21日至2025年07月31日;
三、本课程配套线下教材为《遗传学》第3版,戴灼华、王亚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教学计划如下:
1、绪论                                   1课时
2、遗传的细胞与分子基础        2课时
3、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3课时
4、连锁遗传分析                      3课时
5、核外遗传分析                      2课时
6、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3课时
7、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3课时
8、细菌的遗传分析                   3课时
9、病毒的遗传分析                   3课时
10、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    2课时
11、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   3课时
12、染色体畸变                        3课时
13、转座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2课时
14、免疫遗传分析                       3课时
15、群体遗传与进化                 3课时
五、授课方式介绍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总学时63,其中理论学习39课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实验24课时,总学分3学分(其中线上1学分)。
1、线下学习:课程理论核心知识学习在线下完成。
2、线上学习:重点知识在线上加以学习,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视频、课件、测试题、作业题和课程相关知识拓展资料,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帖问疑难的问题,在线上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3、线下实验课:开设遗传学的综合性实验。
六、成绩评价: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以作业、测验、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达到改进、完善教学,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的作用。
2、终结性评价:以闭卷形式进行期末考试,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
3、线上成绩是以“视频观看、完成测试、考试、作业及发帖”作为成绩计算的依据,各项比例如下:(1)视频观看占30%;  (2)作业成绩占25%;  (3)测验成绩占25%; (4)考试成绩占10%;(5)发帖讨论成绩占5%,普通帖子1分一个,精华帖子1.5分一个;(6)笔记成绩占5%,普通笔记1分一个,精华笔记1.5分一个;  
4、成绩考核内容包括线上占24%、实验占16%和期末考试占60%。
5、本课程最终成绩 = 线上成绩*权重值+线下成绩*权重值+实验成绩。 

课程大纲
1 绪论
1.1 遗传学的涵义
1.2 遗传学的发展
1.3 遗传学的应用
2 遗传的细胞与分子基础
2.1 细胞周期及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2.2 遗传物质的证明
2.3 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
2.4 DNA复制
2.5 转录与翻译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及增强子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及增强子
2.6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2.7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3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3.1 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的遗传分析
分离定律的遗传分析
3.2 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分析
3.3 遗传学数据的X2分析
3.4 人类性状的孟德尔遗传分析
3.5 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4 连锁遗传分析
4.1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4.2 性连锁遗传分析
4.3 剂量补偿效应及其分子机制
4.4 连锁交换与重组
连锁互换定律的遗传分析
连锁互换定律的遗传分析
4.5 连锁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5 核外遗传分析
5.1 核外遗传及其特征
紫茉莉花斑叶的遗传
紫茉莉花斑叶的遗传
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5.2 母体影响
5.3 线立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5.4 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5.5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与进化
5.6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6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6.1 数量性状及其多基因学说
6.2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6.3 数量性状基因座及其作图
6.4 数量性状遗传率及计算方法
6.5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7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7.1 真核生物基因组
7.2 真核生物的遗传重组
7.3 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变
7.4 真核生物的体细胞交换与基因定位
7.5 真核生物基因的消除与扩增和重排
8 细菌的遗传分析
8.1 细菌的细胞和基因组
8.2 大肠杆菌的突变型及其筛选
8.3 细菌的接合与染色体作图
8.4 中断杂交与重组作图
8.5 F'因子与性导
8.6 细菌的转化与转导作图
8.7 细菌同源重组的机制
8.8 大肠杆菌的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
9 病毒的遗传分析
9.1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
9.2 噬菌体的增殖与突变型
噬菌体的增值与突变型
噬菌体的增值与突变型
9.3 噬菌体突变型的重组测验
噬菌体突变型的重组测验
噬菌体突变型的重组测验
9.4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两点测交与作图
两点测交与作图
三点测交与作图
三点测交与作图
9.5 噬菌体T4 rII的缺失突变与作图
9.6 λ噬菌体的基因组与位点专一性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10 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
10.1 真核生物基因组概述
10.2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
10.3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
10.4 基因组图谱构建与应用
10.5 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10.6 基因组学研究新进展及应用
11 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
11.1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效应
11.2 突变的分子机理
诱发突变的分子机理
诱发突变的分子机理
自发突变的分子机理
自发突变的分子机理
11.3 动态突变
11.4 基因突变的检测
果蝇突变体的检测
果蝇突变体的检测
11.5 DNA损伤修复机制
12 染色体畸变
12.1 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其遗传学效应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特征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特征
染色体倒位与交换抑制作用
染色体倒位与交换抑制作用
染色体易位与假连锁遗传
染色体易位与假连锁遗传
12.2 染色体数目变异
12.3 染色体畸变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2.4 染色体畸变与人类疾病
12.5 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13 转座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13.1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
13.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13.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13.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3.5 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17 免疫遗传分析
17.1 抗原的遗传
17.2 抗体的遗传
17.3 与免疫相关的某些疾病
19 群体遗传与进化
19.1 群体的遗传组成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19.2 Hardy-Weinberg定律
Hardy-Weinberg定律及其扩展
Hardy-Weinberg定律及其扩展
19.3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19.4 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检测
19.5 物种及物种形成
19.6 中性突变与分子进化
19.7 新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起源
19.8 人类进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