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7
开课时间2025/01/15 - 2025/07/22
课程周期2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医院中医科和社区中医诊疗机构等岗位群的能力需求设置;它是基于中医医师职业群工作过程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她既是中医各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助理)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更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求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辨证的思维和技巧、撰写规范医疗文书以及与人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毕业后能在医药卫生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奠定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的确立依基层医院中医医师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务分析,以及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而选取,经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后,确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三类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掌握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2)识记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

3)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4)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具备初步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四诊资料的分析,做出初步诊断。  

3)能够正确运用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辨证。

4)具有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使之为实际工作服务的能力。

职业素养:

1)养成谦虚谨慎、端庄周详的为医之法。

2)养成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求知精神。

3)培养大慈恻隐、爱惜生命的高尚医德。

三、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中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2.学时设置:45学时

四、教学辅导资料   

1.教材: 马维平主编,《中医诊断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辅助教材:朱文峰主编.《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五、参考资料 

1.王天芳.吴秀艳.薛晓琳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医诊断学》;

2.王天芳.杨毅玲.薛晓琳,中医诊断学(图表解中医备考丛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1月;

3.历年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辅助书籍。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2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3 认识中医诊法
1. 4 认识中医辨证
1. 5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6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诊法
2.1 望诊
2.1.1全身望诊—神的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
2.1.2 全身望诊—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1.3 全身望诊—五色主病
2.1.4 全身望诊—形体强弱胖瘦及其临床意义
2.1.5 全身望诊—望姿态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6 全身望诊—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1.7 局部望诊—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8 局部望诊—面肿、腮肿及口眼歪斜的临床表 现及其意义
2.1.9 局部望诊—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 目态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2.1.10 局部望诊—望颈项四肢皮肤
2.1.11 局部望诊—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12 局部望诊—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13 局部望诊—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14 局部望诊—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15 局部望诊—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16 局部望诊—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17 局部望诊—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18 局部望诊—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2.1.19 局部望诊—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1.20 局部望诊—舌诊原理
2.1.21 局部望诊—望舌方法与注意事项
2.1.22 局部望诊—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
2.1.23 局部望诊—望舌苔(苔质、苔色)
2.2 闻诊
2.2.1 音哑与失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2.2 语言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2.2.3 咳嗽、喘、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2.4 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2.5 太息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2.6 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2.2.7 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2.3 问诊
2.3.1 问诊的主要内容
2.3.2 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3.3 问诊—问寒热
2.3.4 汗出生理
2.3.5 问诊—自汗、盗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3.6 问诊—头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3.7 问诊—问疼痛的性质
2.3.8 问诊—问头痛的部位
2.3.9 问诊—问头晕、头昏
2.3.10 问诊—问口、耳、鼻、目相关症状(耳目)
2.3.11 问诊—问胸、胁、脘、腹相关症状
2.3.12 问诊—睡眠生理表现及询问方法
2.3.13 问诊—睡眠异常临床表现
2.3.14 案例—失眠
2.3.15 问诊—问食欲与食量
2.3.16 问诊—问口渴与饮水
2.3.17 问诊—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3.18 问诊—大便生理及询问方法
2.3.19 问诊—大便异常类型及临床表现
2.3.20 问诊—妇女
2.3.21 案例-腹泻
2.4 切诊
2.4.1 脉诊注意事项及基本要点
2.4.2 正常脉象及生理变异
2.4.3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浮类脉)
2.4.4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沉类脉)
2.4.5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迟类脉)
2.4.6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数类脉)
2.4.7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虚类脉)
2.4.8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实类脉)
2.4.9 按诊—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4.10 按诊—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4.11 按诊—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第三章 辨证
3.1 八纲辨证
3.1.1 认识八纲辨证
3.1.2 表证与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1.3 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1.4 虚证与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1.5 阴证与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1.6 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3.1.7 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
3.1.8 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3.2 气血津液辨证
3.2.1 气虚证、气陷证的、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2.2 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2.3 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2.4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2.5 痰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3 脏腑病辨证
3.3.1 心与小肠病辨证
3.3.1.1 心气虚、心阳虚证、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1.2 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
3.3.1.3 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1.4 心火亢盛证、瘀阻脑络证、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
3.3.2 肺与大肠病辨证
3.3.2.1 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2.2 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2.3 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2.4 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3 脾与胃病辨证
3.3.3.1 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3.2 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3.3 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3.4 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3.5 寒滞胃肠、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4 肝与胆病辨证
3.3.4.1 肝血虚、肝阴虚证的表现、鉴别要点
3.3.4.2 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4.3 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4.4 寒滞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3.3.5 肾与膀胱病辨证
3.3.5.1 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表现、鉴别要点
3.3.5.2 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3.3.6 脏腑兼病辨证
3.3.6.1 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6.2 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6.3 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3.6.4 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第四章 诊断思维的培养
4.1 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
4.2 辨证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4.3 辨证的步骤和辨证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 病案书写
5.1 中医病案的基本内容
5.2 中医病案书写通则要求
5.3 门诊病案书写格式
5.4 住院病案书写格式
5.5 案例—病案书写
期末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