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在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词语。如微笑曲线、虹吸效应等产业经济学现象。产业经济学,不仅可以深入到高深尖领域,也可以应用到受众客群心理分析。如为什么很多人在买菜这种小事上斤斤计较,而买大件商品的时候差几百块钱倒不是很在意?如何看待现在网络主播靠直播自己吃饭睡觉月入百万的现象?或者,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现象,如很少人在半夜里去购物,为什么一些超市还会选择 24 小时营业?还有就是日常的生活起居,如为什么机票价格浮动很大,而火车大巴票价相对比较固定呢?为什么超市经常贴出标牌“全市最低价,如有更低补差价”?为什么畅销书比不畅销的书价格低,而好电影和差电影的价格相同......诸如此类的话题,举不甚举。
可以说,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日常的生活与消费有深层次的理解以外,产业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应用性表现为明确的问题导向,尤其是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予以解释及解决。例如,目前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重点就是围绕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三去一降一补”等问题展开的。应该说,中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我国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这种应用性还表现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具有较为突出的政策含义。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研究的选题及重点随时间变化而相应变化,研究的时代性特征明显。进入21世纪,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也使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和“双重挤压”时期。同时,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在我国迅速兴起,催生了产业新业态、产业组织新形式、商业新模式等的蓬勃发展,给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创新带来巨大空间。此时,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重点更加具有时代性和中国特点,包括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经济规模从世界第十一位跃升至世界第二位,而且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城镇化率从52.6%提高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但也应看到,我国产业发展总体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距离。因此,学习产业经济学,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我国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我国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与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加快创新发展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进而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