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A(山东联盟)
汽车理论A(山东联盟)
少于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3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青岛理工大学
开课教师邹旭东张丽霞柳江尹浩刘瑞昌
学科专业工学机械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年轻人,如果你没有丰富的用车经验的话,又想成为“懂车帝”,想跟你的亲朋好友吹吹汽车的核心价值的话,来学习这门课吧,选择新车必须倾听你的专业意见! 这门课介绍汽车所有使用性能中除了静谧性(NVH)、可靠性以及碰撞安全性之外的其他各项最基本性能,比如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控性、乘坐舒适性和通过性(越野性),介绍这些性能的评价指标(即根据什么怎么判断性能优劣),这是懂车的入门知识,它能帮助汽车销售小哥哥小姐姐树立专业的形象! 汽车理论课是最能把车辆工程专业区别于其它汽车相关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还介绍与汽车基本性能有关的动力学理论,有公式有图表有参数选择,有一点点的抽象有一点点难哦,但对有志于从事汽车设计研发和评测工作的小伙伴们,那也不算个啥! 还有一点很重要,它还是大多数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初试不考复试必考!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汽车的动力性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动力性的定义解读
邹旭东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解读
邹旭东
汽车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
汽车的驱动力
邹旭东
发动机的转速特性
邹旭东,邹旭东
传动系的机械效率
邹旭东
驱动力图
邹旭东
滚动阻力
邹旭东
影响滚动阻力系数的因素
邹旭东
空气阻力
邹旭东
降低空气阻力系数的要点
邹旭东
坡度阻力与加速阻力
邹旭东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1-分析最大车速
邹旭东
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2-分析加速能力
邹旭东
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3-分析爬坡能力
邹旭东
动力特性图
邹旭东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
附着力与附着系数
邹旭东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邹旭东
汽车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邹旭东
轮胎与地面切向反作用力
邹旭东
附着率1-加速上坡时的附着率
邹旭东
附着率2-高速行驶时的附着率
邹旭东
汽车的功率平衡
邹旭东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
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邹旭东
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
邹旭东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汽车等速行驶燃油消耗量计算
邹旭东
汽车等加速及其它工况燃油消耗量计算
邹旭东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概述
邹旭东
使用方面
邹旭东
整车尺寸与自重
邹旭东
发动机
邹旭东
传动系
邹旭东
汽车外形与轮胎
邹旭东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满足最高车速确定的发动机功率
邹旭东
比功率方法确定的发动机功率
邹旭东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1-保证动力性
邹旭东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2-兼顾燃油经济性
邹旭东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3-保证驾驶性能
邹旭东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邹旭东
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挡位数与汽车的关系
邹旭东
变速器挡位速比的分配
邹旭东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利用C曲线选定主减速器和变速器参数
邹旭东
利用C曲线选定发动机、主减速器和变速器参数
邹旭东
汽车的制动性能
制动性能及其评价指标
邹旭东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制动力
邹旭东
硬路面上的制动过程分析
邹旭东
影响地面制动力的主要因素
邹旭东
滑水现象及潮湿路面对地面制动力的影响
邹旭东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恒定性
制动效能
邹旭东
制动距离的计算与分析
邹旭东
影响制动效能恒定性的主要因素
邹旭东
提高制动效能恒定性的措施
邹旭东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制动的方向稳定性解读
邹旭东
对制动跑偏的认识
邹旭东
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失去转向能力
邹旭东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制动时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邹旭东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邹旭东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邹旭东
制动过程分析
邹旭东
利用附着系数
邹旭东
制动效率
邹旭东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邹旭东
辅助制动的影响
邹旭东
防抱死制动系统
邹旭东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概述
操纵稳定性基本概念
邹旭东
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
邹旭东
轮胎的侧偏特性
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
邹旭东
影响侧偏特性的因素
邹旭东
回正力矩
邹旭东
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
邹旭东
线性两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线性两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
邹旭东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的概念与表达式
邹旭东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的三种类型
邹旭东
表征稳态响应的参数1-前后轮侧偏角绝对值之差
邹旭东
表征稳态响应的参数2-转向半径之比
邹旭东
表征稳态响应的参数3-静态储备系数
邹旭东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数学模型
邹旭东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品质及稳定条件
邹旭东
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邹旭东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汽车的侧倾轴线
邹旭东
悬架的线刚度与侧倾角刚度
邹旭东
车厢侧倾角
邹旭东
侧倾时左右载荷重新分布的影响
邹旭东
侧倾外倾
邹旭东
侧倾转向与变形转向
邹旭东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转向系的功能与转向盘力特性
邹旭东
不同行驶工况下对操纵稳定性的要求
邹旭东
评价高速公路行驶操纵稳定性的试验
邹旭东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地面切向力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
邹旭东
地面切向反力控制转向特性的基本概念
邹旭东
汽车的侧翻
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
邹旭东
带悬架汽车的侧翻和瞬态侧翻
邹旭东
汽车的平顺性
平顺性概述
平顺性的基本概念
邹旭东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邹旭东,邹旭东
平顺性的评价
邹旭东
路面统计特性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邹旭东
空间频率与时间频率的关系
邹旭东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振动系统模型简化
邹旭东
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邹旭东
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邹旭东
用随机振动理论分析汽车平顺性
邹旭东
车身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的计算与分析
邹旭东
相对动载与悬架动挠度的幅频特性
邹旭东
悬架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选择
邹旭东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双质量系统振动的运动方程和振型分析
邹旭东
双质量系统的传递特性
邹旭东
振动响应量均方根值
邹旭东
双轴汽车的振动
双轴汽车模型简化
邹旭东
前后轴位移坐标系下的振动分析
邹旭东
轴距中心位移和角位移坐标系下的振动分析
邹旭东
减小俯仰角振动的措施
邹旭东
计算双输入系统振动响应在时的单轮输入折算幅频特性
邹旭东
轴距中心处的垂直位移和角位移幅频特性
邹旭东
车身上任一点P的垂直位移的幅频特性
邹旭东
垂直和角振动功率谱密度和均方根值的计算
邹旭东
  •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根据汽车动力性定义及其意义,给出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从分析汽车行驶时受力情况出发,建立行驶方程式,以图表的形式按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的要求确定汽车的动力性。

  • 1.1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解读汽车动力性的定义和三个评价指标

  • 1.2汽车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

    理解汽车驱动力的定义以及影响驱动力大小的各个参数;理解汽车的4种行驶阻力;掌握汽车行驶方程式。

  • 1.3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在前面推导的汽车行驶方程式的基础上,掌握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的绘制。汽车加速度曲线的绘制,汽车的加速度倒数曲线的绘制,汽车的加速时间曲线的绘制,汽车爬坡度曲线的绘制,汽车动力特性图的绘制。通过上述图形的计算和绘制更进一步的了解汽车的动力性的三个指标。

  • 1.4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

    掌握汽车纵向驱动运动的动力学原理;了解影响动力性的主要因素。

  • 1.5汽车的功率平衡

    通过功率平衡图评价汽车动力性的方法

  •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根据汽车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定义和研究意义,给出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研究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提高燃油经济性的途径。

  • 2.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

    理解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定义;掌握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了解其评价方法

  • 2.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万有特性曲线,掌握在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等工况下汽车燃油消耗量的计算以及各工况下的汽车行驶的距离。最后了解循环工况的百公里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

  • 2.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介绍汽车的使用方式以及汽车的结构等方面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并分析具体的影响原因和可行的改进途径。

  •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掌握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主要内容及对汽车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了解发动机功率、动力装置参数的初步选择及按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进一步确定这些参数的方法。

  • 3.1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了解汽车主要的动力装置,如发动机的功率以及传动比。通过发动机功率的选择认识到其功率选择的具体操作过程。

  • 3.2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了解最小传动比的概念以及其选择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从过去和现在对此选择的改变原因)。领会最小传动比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3.3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学习了解最大传动比的概念以及其选择的具体要求(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和汽车的最低稳定车速)。领会最大传动比选择的计算过程。

  • 3.4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学习了解在汽车的最小和最大传动比确定后,汽车的挡数以及各挡之间的传动比的选择的原则和一些要求。充分领会汽车的换挡过程以及各挡之间传动比选择不同时发动机功率的分配规律,分析具体产生的原因和优缺点。

  • 3.5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学习如何利用C曲线将汽车的动力性以及燃油经济性因素相结合来设计汽车动力装置的参数。

  •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能

    汽车制动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分配。

  • 4.1制动性能及其评价指标

    学习了解汽车制动性的概念以及表征汽车制动性的三个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以及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地概念和意义。

  • 4.2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学习掌握基本的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各种与制动过程相关的力,附着系数(含有侧偏时)和滑移率之间的关系,影响附着系数的关键因素,最后还要了解滑水现象以及其产生的机理。

  • 4.3汽车的制动效能及恒定性

    学习掌握制动时汽车的制动距离及制动减速度的计算,理解制动效能的含义。领会制动性的第二个指标制动恒定性的意义,理解热衰退和水衰退的原因和改善途径。

  • 4.4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学习掌握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够对具体的制动性稳定问题的原因(如前后轴侧滑的原因分析)等进行理解(结合受力图)。

  • 4.5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学习掌握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汽车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关系以及相应的分配要求。了解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的基本理论。

  •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掌握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及其测试方法,掌握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掌握轮胎的侧偏特性,了解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及传动系的关系,了解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掌握汽车侧翻阈值。

  • 5.1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概述

    学习了解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概念、操纵稳定性不好的表现、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方法。

  • 5.2轮胎的侧偏特性

    学习了解轮胎坐标系、轮胎的侧偏特性、轮胎参数和工作条件对轮胎的侧偏特性的影响。

  • 5.3线性两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学习掌握汽车操纵稳定性线性二自由度模型的建立、求解过程,以及如何根据稳态和瞬态响应判断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优劣。

  • 5.4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学习掌握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掌握汽车侧倾的概念、有关术语和计算方法。掌握侧倾时载荷在车轮上的重新分布、侧倾外倾、侧倾转向的计算方法和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 5.5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学习掌握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及相应的试验方法。

  • 5.6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传动系统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初步理解通过切向反力控制来提高操纵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 5.7汽车的侧翻

    学习掌握汽车的侧翻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侧翻阈值的概念。

  •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

    掌握平顺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汽车振动系统的模型简化方法、振动的响应特性以及各响应量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

  • 6.1平顺性概述

    掌握平顺性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 6.2路面统计特性

    学习掌握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掌握作为汽车振动系统输入的路面不平度功率谱密度的表达,透过随机振动统计特性的数学表达彻底理解其物理意义,为后续的平顺性分析打下基础。

  • 6.3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学习掌握利用汽车单质量振动模型进行平顺性分析方法。

  • 6.4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讲述汽车双质量振动系统的建模、求解和如何求出汽车平顺性评价参数,透过双质量振动分析的更为复杂的数学表达彻底理解其物理意义并应用于汽车平顺性参数的设计。

  • 6.5双轴汽车的振动

    学习和掌握双轴汽车振动系统模型的基本特性。重点讲述双轴汽车的振型、车身上各点的垂直位移和车身俯仰角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的影响。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

    1.1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2 汽车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

    1.3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1.4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

    1.5 汽车的功率平衡

    视频数22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2.1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

    2.2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2.3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视频数10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3.1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3.2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3.3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3.4 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3.5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视频数10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能

    4.1 制动性能及其评价指标

    4.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4.3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恒定性

    4.4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4.5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视频数21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1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概述

    5.2 轮胎的侧偏特性

    5.3 线性两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5.4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5.5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5.6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5.7 汽车的侧翻

    视频数28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汽车的平顺性

    6.1 平顺性概述

    6.2 路面统计特性

    6.3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6.4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6.5 双轴汽车的振动

    视频数23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