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5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聊城大学
开课教师闫华超苗秀莲王猛孙月莹
学科专业理学生物科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动物学》是生物学和农学专业的核心课,本课程主要以动物的进化历程为主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来展开讲授,主要类群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原生动物;有美轮美奂的腔肠动物,有一不小心有可能使人染病的扁形动物;还有具有漂亮贝壳的软体动物;有占据海、陆、空的节肢动物;还有具有脊索的动物,如无头无脑的文昌鱼,被称为“吸血鬼”七鳃鳗;有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有初步登陆但还离不开水的两栖动物;有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有羽毛艳丽善于飞翔的鸟类;还有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最高哺乳动物。这些形色各异的动物是如何在地球上生存的?又是怎样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呢?动物各类群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亲缘关系?如何来区分它们?动物起源何处又要向着什么方向进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动物学》在线课程,去探索生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来吧,在《动物学》课程中:感知动物之妙,感悟生命之道!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原生动物门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原生动物的特征
王猛,闫华超
间日疟原虫
闫华超,王猛
草履虫
闫华超,王猛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王猛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门
王猛
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闫华超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闫华超
华枝睾吸虫
闫华超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代表动物——蛔虫
闫华超
模式动物——秀丽线虫
闫华超
轮虫动物门
王猛
环节动物门
真体腔与假体腔
闫华超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闫华超
多毛纲(沙蚕)
王猛
寡毛纲(环毛蚓)
闫华超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闫华超
贝壳与珍珠的形成
闫华超
腹足纲
王猛
双壳纲(河蚌)
闫华超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王猛
蛛形纲
闫华超
昆虫的口器
闫华超
昆虫变态发育的调控
闫华超
棘皮动物门和半索动物门
海底世界的居民之棘皮动物
王猛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王猛
尾索动物
王猛
头索动物
王猛
脊椎动物亚门简介
王猛
圆口纲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及类群
苗秀莲
鱼纲
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王猛
鱼类的进步性特征
王猛
鱼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王猛
鱼类的消化系统
王猛
鱼类的呼吸系统
王猛
鱼类的感觉器官
王猛
鱼类的循环系统
王猛
鱼类的神经系统
王猛
鱼类的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王猛
两栖纲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一)
苗秀莲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二)
苗秀莲
两栖纲的循环与消化
孙月莹
两栖类的主要类群
孙月莹
爬行纲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三)
苗秀莲
爬行纲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孙月莹
爬行纲的运动与消化
孙月莹
爬行类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与感官
孙月莹
鸟纲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四)
苗秀莲
鸟纲的进步性特征
苗秀莲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苗秀莲
鸟类复杂的行为
苗秀莲
鸟类的分类学特征
苗秀莲
鸟纲的主要类群(上)
苗秀莲
鸟纲的主要类群(下)
苗秀莲
哺乳纲
哺乳纲的进步性特征
苗秀莲
哺乳纲的外形和皮肤
苗秀莲
哺乳纲的呼吸、循环和排泄
苗秀莲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五)
苗秀莲
  •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本章讲授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和草履虫)的结构、功能、生活史。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最微小的单细胞动物。

  • 1.1原生动物的特征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最微小的单细胞动物。主要特征有: 1、身体微小;一般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见。2、具有类器官完成各项生命活动;3、繁殖方式多样;4.在环境条件不良时,多熟能形成包囊。

  • 1.2间日疟原虫

    以间日疟原虫为代表的的单细胞动物是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的一类,全部进行寄生生活。本节中主要介绍了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以及防控策略。

  • 1.3草履虫

    1.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2.表膜;3.伸缩炮;4.核;5.繁殖

  • 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本章讲授多细胞动物的生殖方式及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动物物种的定义及命名方法。

  • 2.1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重点介绍多细胞动物卵裂的形式和影响卵裂的因素、囊配和原肠胚的结构及形成过程、中胚层的形成及体腔的产生方式、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发育、各胚层的细胞分化及组织和器官的形成

  • 第三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

    主要讲述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

  • 3.1海绵动物门

    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本节中从海绵动物的体壁、细胞类型和骨骼,到海绵动物的营养以及生殖等方面进行介绍

  • 第四章腔肠动物门

    主要讲授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类群,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的结构、功能、繁殖方式,水螅与水母的比较等。

  • 4.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制是辐射对称;2、身体具有两个胚层、中央是消化循环腔;3、出现了组织分化;4-网状神经系统;5、发育过程中经浮浪幼虫期。

  • 第五章扁形动物门

    主要讲授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类群,代表性寄生扁虫华枝睾吸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繁殖方式、染病以及防治途径。

  • 5.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1、出现中胚层;2.对称方式呈两侧对称;3.具有皮肤肌肉囊;4.出现专门的消化管;5.产生原肾管,6.出现了管型的生殖器官;7.梯状神经。

  • 5.2华枝睾吸虫

    华枝睾吸虫被称为淡水里的隐性杀手,讲述其寄生部位、引发疾病;通过对华枝睾吸虫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与机能、生活史的学习来寻找华枝睾吸虫病防治的方法。

  • 第六章假体腔动物

    主要讲授假体腔的形成方式和特点,线虫动物蛔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繁殖方式、染病以及防治途径,寄生线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秀丽线虫的形态特征及做为模式动物的优点等。

  • 6.1假体腔代表动物——蛔虫

    学习蛔虫的外形特征、结构与机能、生活史、治疗与防治的相关内容

  • 6.2模式动物——秀丽线虫

    通过秀丽线虫的外形及内部结构、体细胞数目恒定、生活史、细胞谱系及遗传背景等学习,理解秀丽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原因及应用前景。

  • 6.3轮虫动物门

    轮虫是一类假体腔动物,其中的大部分种类是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轮虫的分类学依据主要是依据其头冠和咀嚼囊的形状。在本节中,我们还重点讲述了轮虫的生活史及一些生态适应现象。

  • 第七章环节动物门

    主要讲授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真体腔和分节的成因及其在动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真体腔与假体腔的比较;多毛纲动物沙蚕和寡毛纲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及其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等。

  • 7.1真体腔与假体腔

    1、真、假体腔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征; 2、了解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的特点及类群;3、比较真、假体腔的差别。

  • 7.2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出现了真体腔;2、身体出现了分节现象;3、有了疣足,还有刚毛辅助运动;4、出现了后肾管;5、出现了完整的血管系统 ;6、中枢神经系统为索式神经系统; 7、生殖细胞由体腔上皮产生 ,海产种类在发育中经担轮幼虫阶段。

  • 7.3多毛纲(沙蚕)

    多毛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多毛纲动物的主要类群

  • 7.4寡毛纲(环毛蚓)

    通过环毛蚓的1.生态习性、2.外形特征;3、体壁与运动;4、消化系统;5、循环系统;6、排泄系统;7、神经系统;8、生殖与发育等方面的学习,思考环毛蚓有哪些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本章主要讲授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贝壳与珍珠的形成,腹足纲和双壳纲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生活方式的适应等。

  • 8.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2、消化系统具有齿舌,3、呼吸器官水生种类为鳃;4 、体腔退缩和开管式循环;5、后肾管的数目减少;6、神经系统,低等类群为梯状,高等类群有4对神经节;7、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 。

  • 8.2贝壳与珍珠的形成

    学习贝壳的形态和结构,贝壳和珍珠的形成及无核珍珠的培育,

  • 8.3腹足纲

    认识腹足纲动物贝壳的外形,学习并掌握腹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掌握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特点,内脏团扭转现象),认识并了解常见的腹足纲动物

  • 8.4双壳纲(河蚌)

    认识双壳纲动物贝壳的外形,学习并掌握双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并了解常见的双壳纲动物

  • 第九章节肢动物门

    本章主要讲授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类群,蛛形纲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昆虫口器的类型与食性的关系,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调节,社会性昆虫的类群及组织特点等。

  • 9.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简要介绍种类非常繁多的节肢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 9.2蛛形纲

    学习蛛形纲动物的躯体分化、附肢分化、内部构造、生理机能、纺织行为和生殖行为等独特之处。

  • 9.3昆虫的口器

    学习昆虫的五种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的组成及结构特点,比较各种口器的差别,分析口器类型与食性的关系。

  • 9.4昆虫变态发育的调控

    学习1、昆虫的卵裂;2、昆虫的胚后发育;3、昆虫变态发育及蜕皮的调控,分析激素是如何调节昆虫的蜕皮及变态的。

  • 第十章棘皮动物门和半索动物门

    本章主要讲授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独特的对称体制和水管系统等。

  • 10.1海底世界的居民之棘皮动物

    以海星为例,掌握棘皮动物身体构造,理解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的特点;掌握棘皮动物的分类以及各纲的代表动物

  • 第十一章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3个亚门的特点,不同动物类群的运动器官及运动方式等。

  • 1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三大次要特征

  • 11.2尾索动物

    原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柄海鞘是尾索动物的主要代表,在本节中重点认识柄海鞘的结构特征。

  • 11.3头索动物

    文昌鱼是头索动物的代表,也是脊索动物的模式生物。

  • 11.4脊椎动物亚门简介

    认识并掌握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类群以及脊椎动物高等的地方

  • 第十二章圆口纲

    以七鳃鳗为对象介绍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区分七鳃鳗和盲鳗的不同点

  • 12.1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及类群

    以七鳃鳗为代表介绍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生活的特征;简单介绍圆口纲动物的分离,区分盲鳗和七鳃鳗

  • 第十三章鱼纲

    重点介绍鱼类的外形特征、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鱼类的骨骼组成、肌肉系统、消化特点、循环特征、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以及生殖特点、渗透压调节系统,鱼的分类

  • 13.1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在整个脊椎动物大的类群中,鱼类毫无疑问是最适宜水中生活的。在地球生命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动物逐渐的由水生过渡到了陆生生活。因此,在上陆之前,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简要介绍。

  • 13.2鱼类的进步性特征

    相比较圆口类动物,鱼类身上出现了哪些更加适应的进步性特征呢?在本节中将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叙述

  • 13.3鱼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本节主要介绍鱼类的骨骼组成和肌肉组成。学生应重点掌握中轴骨和附肢骨的结构特点和进化特征,此外对肌肉的简单功能分类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 13.4鱼类的消化系统

    鱼类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己有胃肠的分化,还有明显的胰腺。鱼类由于终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适应水中生活。动物界自鱼类开始出现了上下颌,口位于上、下颌之间,口内无唾液腺。消化道分为口腔、咽、食道、胃、肠、泄殖腔(软骨鱼类)或肛门(硬骨鱼类)。

  • 13.5鱼类的呼吸系统

    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它们所需的氧气从水中获得。其功能主要是完成血液与外界气体的交换,从外界吸取足够的氧,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有些鱼类具有辅助呼吸器官。在本节课中主要介绍鱼类鳃的形成、结构以及如何呼吸过程、辅助呼吸器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 13.6鱼类的感觉器官

    感官方面也主要是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包括皮肤感觉器官、听觉感觉器官(内耳)、视觉感觉器官(眼)、嗅觉感觉器官(嗅囊)、味觉感觉器官(味蕾)

  • 13.7鱼类的循环系统

    鱼类的循环系统是单循环,单循环在结构和功能上还不如双循环完整。本节主要介绍单循环与鱼类适应性的关系,单循环的主要路径,鱼类心脏的构成等内容

  • 13.8鱼类的神经系统

    鱼类生活在水中,其神经系统较圆口纲动物有了一定的进步性。

  • 13.9鱼类的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泄殖系统包括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这两个系统虽然在生理上发挥的作用是很不相同的,但它们在发生过程中以及在构造上,都有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使用同样的输导管。鱼类的肾脏具体有哪些功能呢?它们有没有膀胱,膀胱类型呢?生殖导管在软骨鱼和硬骨鱼中是否一致呢?这些内容都可以在本节课中进行学习。

  • 第十四章两栖纲

    总鳍鱼类中具有真正内鼻孔和偶鳍可演化成五趾型附肢的鱼类进化成两栖类。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首次登陆的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两栖类初步完成了由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活。

  • 14.1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一)

    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有哪些差异?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在水陆生活转变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首当其从的是陆上运动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改造和新生问题。本节课重点分析了陆生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适应性进化。

  • 14.2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二)

    脊椎动物如何在陆地支撑体重和完成运动? 本节课从两栖动物骨骼系统的适应性演变以及肌肉系统的进化进行阐述。

  • 14.3两栖纲的循环与消化

    两栖纲具有不完全的双循环,消化系统与鱼类没有本质区别,这些通过本节内容可以进行初步的学习

  • 14.4两栖类的主要类群

    两栖纲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 第十五章爬行纲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两大类动物。爬行纲动物不仅在成体结构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其繁殖也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 15.1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三)

    陆生脊椎动物如何减少生物体水分损失及在陆地繁殖后代?陆生脊椎动物主要从皮肤以及排泄系统和水盐平衡调节等方面出现了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的结构和机制,并且通过产羊膜卵解决了陆地繁殖问题。

  • 15.2爬行纲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不仅在成体结构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其繁殖也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 15.3爬行纲的运动与消化

    爬行纲的运动系统更加发达,具有五趾,趾端具爪。爬行纲的消化系统中口腔和咽有明显界限,口腔腺发达,肌肉质舌发达,形态多样,牙齿多样性。

  • 15.4爬行类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与感官

    爬行纲具有不完善的双循环系统,产生新脑皮,感官也进一步发展,适应陆地生活

  • 第十六章鸟纲

    鸟类是体被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具有极好的适应空中飞翔的功能性特征。

  • 16.1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四)

    陆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上温度的变化?动物的体温取决于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而恒温的出现和动物体具有较高的代谢水平相关。鸟类和哺乳类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系统和高效的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能够维持体温的能定,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 16.2鸟纲的进步性特征

    鸟类起源于爬行类,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有许多类似爬行动物的特征,但是与爬行类又有根本区别。鸟类的进步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较完善的生殖方式。

  • 16.3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鸟类属于高等脊椎动物,具有一系列比爬行类高级的进步特征,另外,鸟类也是一支高度特化的类群。与飞翔生活相适应,减少阻力,增加推进力,减少重力、增加空气的浮力作用以及保持重心稳定,鸟类的形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 16.4鸟类复杂的行为

    鸟类的迁徙是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适应。 鸟类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 16.5鸟类的分类学特征

    本节课主要从鸟类的头部、颈部、体部、 尾部、翼和足等方面来辨识鸟的种类。

  • 16.6鸟纲的主要类群(上)

    全世界现存鸟类9700余种,分3个总目(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突胸总目)、33目、约200科。主要通过形态特征和行为特征对鸟类进行识别。

  • 16.7鸟纲的主要类群(下)

    全世界现存鸟类9700余种,分3个总目(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突胸总目)、33目、约200科。主要通过形态特征和行为特征对鸟类进行识别。

  • 第十七章哺乳纲

    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全身被毛、运动快速、 恒温、胎生和哺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对环境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几乎生活于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 17.1哺乳纲的进步性特征

    哺乳动物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对环境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几乎生活于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大类群。其进步性表现在躯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行为等各方面。

  • 17.2哺乳纲的外形和皮肤

    从外形和皮肤来看,哺乳动物的躯体结构和四肢的着生适于陆地快速运动。哺乳动物的皮肤是脊椎动物中结构和功能最为完善、适应于陆栖生活的防卫器官,在保护、体温调节、感受刺激、分泌和排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 17.3哺乳纲的呼吸、循环和排泄

    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发达,肺泡的出现和肌肉质横膈的出现,增强了气体交换。循环系统的特点为:具左体动脉弓,大静脉主干趋于简化,肾门静脉消失。肾脏具有高度浓缩尿液的能力,解决了陆生动物既排出代谢废物又能保水的尖锐矛盾。

  • 17.4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五)

    陆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险恶的环境?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更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脊椎动物从古总鳍鱼类登陆到两栖类进而到哺乳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通过体型的改造、原有器官结构和机能的转变以及新器官的发生,逐步解决了面临的矛盾。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1.1 原生动物的特征

    1.2 间日疟原虫

    1.3 草履虫

    视频数3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2.1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视频数1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

    3.1 海绵动物门

    视频数1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腔肠动物门

    4.1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视频数1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扁形动物门

    5.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5.2 华枝睾吸虫

    视频数2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假体腔动物

    6.1 假体腔代表动物——蛔虫

    6.2 模式动物——秀丽线虫

    6.3 轮虫动物门

    视频数3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环节动物门

    7.1 真体腔与假体腔

    7.2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7.3 多毛纲(沙蚕)

    7.4 寡毛纲(环毛蚓)

    视频数4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8.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8.2 贝壳与珍珠的形成

    8.3 腹足纲

    8.4 双壳纲(河蚌)

    视频数4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节肢动物门

    9.1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9.2 蛛形纲

    9.3 昆虫的口器

    9.4 昆虫变态发育的调控

    视频数4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棘皮动物门和半索动物门

    10.1 海底世界的居民之棘皮动物

    视频数1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脊索动物门

    11.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2 尾索动物

    11.3 头索动物

    11.4 脊椎动物亚门简介

    视频数4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圆口纲

    12.1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及类群

    视频数1
  • 第十三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三章 鱼纲

    13.1 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3.2 鱼类的进步性特征

    13.3 鱼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13.4 鱼类的消化系统

    13.5 鱼类的呼吸系统

    13.6 鱼类的感觉器官

    13.7 鱼类的循环系统

    13.8 鱼类的神经系统

    13.9 鱼类的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视频数9
  • 第十四章  作业测试
    第十四章 两栖纲

    14.1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一)

    14.2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二)

    14.3 两栖纲的循环与消化

    14.4 两栖类的主要类群

    视频数4
  • 第十五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五章 爬行纲

    15.1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三)

    15.2 爬行纲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15.3 爬行纲的运动与消化

    15.4 爬行类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与感官

    视频数4
  • 第十六章  作业测试
    第十六章 鸟纲

    16.1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四)

    16.2 鸟纲的进步性特征

    16.3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16.4 鸟类复杂的行为

    16.5 鸟类的分类学特征

    16.6 鸟纲的主要类群(上)

    16.7 鸟纲的主要类群(下)

    视频数7
  • 第十七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七章 哺乳纲

    17.1 哺乳纲的进步性特征

    17.2 哺乳纲的外形和皮肤

    17.3 哺乳纲的呼吸、循环和排泄

    17.4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五)

    视频数4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