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散发永久魅力的《荷马史诗》
古代希腊是一个地广人稀富有神奇色彩的国度,它孕育了伟大的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明最集中的体现,在古希腊曾经发挥着教科书般的作用。史诗是一种长篇叙事诗,多描述战争或英雄传说。这部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第一部分讲的是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又名特洛亚战争),第二部分则讲战争结束后奉献了“木马计”的奥德修斯艰辛无比的返家历程。两部史诗在内容和情节上有先后的承续,在主题和风格上却形成了迥然的不同。第一部《伊利亚特》塑造的是英雄群像,而《奥德赛》则凸显了“智多星”奥德修斯的个人魅力。 两部史诗都具有说唱文学的特点,叙述详细从容不迫,而且还有大量的固定套语,如“捷足的阿基琉斯”“闪眼女神雅典娜”等;大量地采用了对话、演说、叙述和独白,直接引语所占的篇幅很多。
-
●1.1古希腊、荷马与史诗的形成
古希腊辽阔壮美,地理位置优越。由于海湾辽阔,所以古希腊自古就与东方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有着广泛的联系。 从公元前1100到800年间,被人们称为“荷马时代”。这个时代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为产生了伟大的《荷马史诗》。据传,荷马是一位目盲的行吟诗人,他创编了气势恢宏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但他的生平,却疑点重重,从而引发了著名的“荷马问题”。
-
●1.2群英谱——《伊利亚特》主要情节简介及思想内容
《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全长15693行。故事源起于希腊神话中的“不和的金苹果”。围绕着争夺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海伦进行特洛亚战争。希腊联邦和特洛亚城邦双方各有神助,战争胶着了十年。在这部史诗中体现了古希腊人淳朴的人本观念和战争观念。史诗不存在战争的道义观念,诗人对战争双方的英雄均采取了歌颂的态度。在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表现古希腊人民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故被称为“英雄史诗”。
-
●1.3《奥德赛》的情节及主题意蕴
《奥德赛》 又名《奥德修纪》,共12105行。史诗共有三条线索:奥德修斯的回家历程、其妻珀涅罗佩的坚守,和其子特勒玛科斯寻父。史诗歌颂奥德修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赞美了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力量。然而,我们又看到:只有用理性约束“欲望”之时,奥德修斯才能化险为夷。这又充分彰显了理性的力量。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奥德赛》象征着一场探索未知世界的旅行,令狭隘闭塞的生活充满诗艺的想象。
-
第二章“神圣的”《喜剧》 ——《神曲》
中世纪文学的代表作品是《神曲》,作者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里。恩格斯评价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 《神曲》创作于1307至1321年,通过但丁与地狱、净界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表达了但丁追求真理的思想,放射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神曲》解析分为释题、结构和内容、主题与主旨、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五部分。《神曲》原名《喜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作家薄迦丘在创作《但丁传》时称之为“神圣的”《喜剧》。中文译为《神曲》。 《神曲》结构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三部分。全诗写作用意在于写出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在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境界。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为了从政治、道德层面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的出路和人类的前途。 《神曲》整体就是一部象征艺术品。但丁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神学体系的框架使主题、人物、结构的象征意义上完美地呈现。 但丁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矛盾极其复杂尖锐的时代,中世纪封建主义与新兴资本主义的矛盾,反映在但丁作品中就形成了《神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方面的二重性。
-
●2.1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但丁•阿利格里
但丁出身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城市小贵族家庭,后家道中落,因党争被判处终生流放。但丁的生平遭际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创作契机主要有三方面:爱情,关于俾德丽采;哲学,关于导师拉蒂尼;内讧,关于党争。爱情上的不幸、政治上的被迫害、长期的流亡生活造成的生命活力压抑,最终诞生了这部伟大作品《神曲》。其他主要作品还有:《新生》《飨宴》《论俗语》《帝制论》。
-
●2.2神圣的”《喜剧》 ——《神曲》之一
《神曲》概况的前两部分内容是释题、结构和内容。因为这部作品叙述了诗人梦游三界,从苦难到幸福的历程,结局圆满,符合罗马时代关于喜剧或悲剧的概念,故但丁以“喜剧”名之。文艺复兴时期薄迦丘称之为“神圣的”《喜剧》,中文译为《神曲》;《神曲》结构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三部分,描述诗人“我”在人生的中途迷失了方向,在维吉尔带领下梦游地狱、炼狱,在卑德丽彩的引导下游历天堂的过程。
-
●2.3神圣的”《喜剧》 ——《神曲》之二
《神曲》全诗表面上写“亡灵的遭遇”,但着眼点是人。用意在于写出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在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境界。但丁的写作目的是要从政治、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的出路和人类的前途。在作品中诗人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展示了具体的人类精神向至高精神的追求、演进和复归的过程。《神曲》整体就是一部象征艺术品。
-
●2.4《神曲》的矛盾两重性
中世纪封建主义与新兴资本主义的时代矛盾,反映在但丁作品中就形成了《神曲》的矛盾二重性。诗人一方面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和神学体系的框架进行全诗创作,另一方面在主题思想、题材、爱情观上又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在创作方法上,诗人一方面采用中世纪的象征、梦幻方法来描写;另一方面在比喻手法上,既运用现实生活的日常比喻描写超现实世界,也使用了希腊罗马史诗漫长的比喻等方式。
-
第三章“德行自己的面目”——《哈姆雷特》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哈姆雷特》以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共分为三个时期:乐观主义时期,创作主题是善战胜恶,以历史剧、喜剧、诗歌创作为主;悲观主义时期,戏剧主题是善被恶毁灭,以悲剧、悲喜剧(或称阴暗喜剧)为主;传奇剧,也称田园剧创作时期,戏剧主题是善恶和解。以传奇的创作方式,用仁爱、宽恕、谅解的精神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探索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 悲观主义时期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高峰时期,代表作品是四大悲剧《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都存在着某些性格缺陷,对最后的悲剧结局产生了很大作用,因此被称作性格悲剧。 代表作《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有:推陈出新的创作方法;莎士比亚戏剧理论;悲喜剧因素交错;精彩的戏剧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
-
●3.1“属于所有时代”的莎士比亚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是欧洲戏剧史上少数几个杰出作家之一”。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德莱登说:“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同时代作家本·琼生在他的诗歌《致莎士比亚》中写道。“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
●3.2性格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性格悲剧”多写悲剧主人公因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陷入困境,导致悲剧结局,此为悲剧基本契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因其性格上的某些弱点或偏见陷入困境,美好的品质与致命的缺点矛盾交织在一起,衍生了悲剧结局。如,奥赛罗的轻信、嫉妒;李尔王的暴躁独裁、刚愎自用;麦克白的好战喜功,野心勃勃;哈姆雷特的忧郁、延宕等。
-
●3.3成长的哈姆雷特
五幕悲剧 《哈姆雷特》围绕剧中人物形成了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挪威王子浮廷布拉斯为父复仇;赖尔蒂斯为父复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 悲剧中心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他的性格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复仇王子”,是始终处于成长中的哈姆雷特。
-
●3.4“莎士比亚化”:《哈姆雷特》艺术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哈姆雷特》艺术成就包括以下几方面:推陈出新的创作方法;莎士比亚戏剧理论;悲喜剧因素交错;精彩的戏剧语言。
-
第四章让虚伪的世界颤抖 ——《伪君子》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古典主义的繁荣,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这个热衷于荣耀的君主明白后世会赞赏他,因为他是文学艺术的保护人。其中,他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善举就是保护了我们这一章节要学习的著名作家——莫里哀。 莫里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作家之一,他的喜剧成就超越了古典主义悲剧,从而成为了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伪君子》是法兰西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
-
●4.1与舞台共生——莫里哀的戏剧人生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缔斯特•波克兰,于1622年1月15日出生于巴黎,从小酷爱戏剧,是家中的长子。1643年,莫里哀冲破了家庭的阻力,组建剧团开始颠沛流离的演出生涯。1658年,他率领剧团到巴黎献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莫里哀兼剧团老板、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带领剧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直至生命的终结,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喜剧创作和舞台表演。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喜剧作家,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出现的又一高峰。
-
●4.2揭露宗教伪善的战斗檄文——《伪君子》的情节简介及创作背景
《伪君子》是部五幕喜剧,创作于1664年。当时在法国,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天主教中的圣体会。它的各级组织遍及全国,参加者有宗教界的上层人士,世俗的达官贵人。其幕后的支持者是国王路易十四的母亲太后安妮。圣体会表面上从事慈善事业,其实却是宗教谍报机关,专门迫害进步人士。这个组织经常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士,充当教徒的所谓良心导师。《伪君子》的主人公达尔杜弗就是圣体会的一个成员。由于《伪君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圣体会,莫里哀被反动势力视为“魔鬼”。他却数易其稿,坚持斗争,最终迎来了胜利。
-
●4.3通过人物塑造实现辛辣的讽刺
《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完全体现在中心人物达尔杜弗身上,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而他的伪善又具有典型性。 剧本对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行为也作了有力的批判,这一任务是通过对奥尔贡、柏奈尔夫人等人物的塑造完成的。 而女仆道丽娜的塑造是莫里哀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总之,人物塑造成为莫里哀出色完成讽刺任务的利器。
-
●4.4古典主义的革新之作
《伪君子》是莫里哀自觉遵守古典主义戏剧法则的典范之作: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一昼夜之内,地点一直安排在奥尔恭家,剧情紧紧围绕着达尔杜弗的“伪善”展开;古典主义的喜剧要求结局圆满,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使奥尔贡一家得到解脱的根据,他只能借助国王的权力来主持正义,这反映了莫里哀的政治态度——拥护王权。而剧中加入悲剧因素,这是莫里哀对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原则的突破。
-
第五章“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
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通过浮士德博士一生的发展,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内心矛盾,以及对人类远景的向往,体现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的艺术努力。 诗剧《浮士德》兼具诗歌和戏剧两种文体的特点。艺术成就主要有三方面:诗剧:诗歌和戏剧特点兼具;辩证和矛盾对立的形象塑造;象征意义。 诗剧以丰富的想象力,跨越时空限制,有机地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显示了如席勒所期待的“一种特殊的美感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郭沫若认为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
●5.1在“天才”与“庸人”之间的歌德
恩格斯评价歌德的文学气质说道:“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歌德的文学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历史剧、书信体小说、抒情诗等;魏玛时期指歌德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服务时期;歌德晚年提出了比较文学上的著名论断:“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1808年,《浮士德》第一部出版。1832年,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
-
●5.2《浮士德》第一部内容
诗剧《浮士德》取材于民间传说。是一部韵文诗剧,分为两部。之前有献词、舞台序剧、天上序幕三部分。 严格说来,正文开始前的“献词”和“舞台序剧”不属于诗剧内容。 《浮士德》第一部内容由知识悲剧阶段和爱情悲剧阶段构成。在知识悲剧阶段,反映了陈腐的书本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丰富的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在爱情悲剧阶段,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现实中个人主义的泛滥,应从个人“小世界”进入“大世界”。
-
●5.3《浮士德》第二部内容
《浮士德》第二部分内容包括浮士德终生追求中五场悲剧中的政治悲剧、艺术悲剧、事业悲剧。政治悲剧阶段反映了资产阶级企图依靠封建统治阶级改革社会的幻想的破灭,也是歌德对自己在魏玛从政十年的反思;艺术悲剧阶段说明企图用古代美来消除现代社会的丑恶是不可能的,否定了德国作家用艺术力量改造社会的幻想;在事业悲剧阶段,表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美好远景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呼应。
-
●5.4《浮士德》艺术成就之一
诗剧《浮士德》兼具诗歌和戏剧两种文体的特点。作者通过辩证和矛盾对立的艺术形象塑造,从多方面真实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主人公浮士德的人生追求体现了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他在面对这种难题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精神被称作“浮士德精神”。
-
●5.5《浮士德》艺术成就之二
诗剧《浮士德》中的靡非斯陀与浮士德两者是辩证和谐的存在。他一方面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典型,否定“理性”,对人生、世界抱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种种罪恶的体现者。 《浮士德》的象征意义主要在于作品以史诗的规模通过浮士德的五个生活阶段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
第六章“美丑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巴黎圣母院》
“人道主义的悲剧”《巴黎圣母院》是浪漫派小说的典范作品,作者是被称作“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维克多·雨果。作品中既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又深刻体现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是体现美丑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分为人物形象对照和情节场景对照两大部分。作品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圆形结构,分为人物的圆形结构和环境的圆形结构两类。
-
●6.1“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被称作“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文学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早期作品内容大多是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第二时期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第三个时期创作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达到最高峰,《悲惨世界》问世;第四个时期创作主导思想主要是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主要作品是《九三年》。
-
●6.2人道主义的悲剧:《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
雨果描述《巴黎圣母院》的时代背景是1482年的中世纪历史时期,是一部女性遭受压迫和迫害的悲剧。在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这个形象塑造上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歌颂自由;肯定人性;抨击禁欲主义;热爱自然;万物平等。
-
●6.3《巴黎圣母院》的圆形结构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圆形结构,分为以爱斯美拉达为中心的、人物的圆形结构和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的环境圆形结构两类。环境的圆心结构与人物的圆心结构同构对应,重合为一个特殊的象喻系统,使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具有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
●6.4“美丑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巴黎圣母院》的艺术手法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在《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被运用到了极至。分为人物形象对照和情节场景对照两大部分。前者分为人物本身和人物之间的对照,后者分为情节对照和场景对照。
-
第七章思考爱情与婚姻——《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一生共有 6 本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书中既无惊心动魄的欧洲战事,亦无觥筹交错的名利场,多是乡间的婚恋嫁娶,而这些婚恋嫁娶,又大多以皆大欢喜作结,符合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期待;书中的绅士小姐文质彬彬,个个都是礼仪的典范。而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深受读者喜爱,更是为她赢得众多的“简迷”。
-
●7.1用生命书写爱情的女子——简•奥斯汀
奥斯汀(1775—1817),出生在英国南部的史蒂文顿村,爸爸毕业于牛津大学,妈妈有些上流社会的背景。奥斯汀只受过四年正规女校的教育,但父母竭尽所能为她提供最好的家庭教育。她酷爱读书写作,十一二岁时便已开始创作。简的追求者曾经不少,但她并不愿为了钱财而结婚,因而一直独身。1809年搬到僻静的乔顿村,这里被称为奥斯汀的文学之家,她的创作在这里进入井喷期,直至辞世。
-
●7.2小天地中的欢喜人生 ——《傲慢与偏见》的情节简介及创作背景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傲慢与偏见》是当代读者最多的浪漫小说经典,被评为“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之一。小说中描写了四段不同性质的婚姻:吉英—彬格莱、伊丽莎白—达西、夏绿蒂—柯林斯、丽底亚—韦翰,揭示了与婚姻相关的除了爱情之外的其他因素——金钱、地位、家庭、三观等,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
-
●7.3在成长中体悟爱情与婚姻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婚姻,所以全书讨论的中心议题则是婚姻与金钱、婚姻与地位,和婚姻与爱情。小说开头用警句式的语调说出:“凡是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所以与当代生活一模一样,“数字化”的金钱问题与生活的每一环节都紧密相关。即便深知金钱的重要,奥斯汀依旧想要追求爱情,所以她终生未嫁,她更喜爱伊丽莎白和达西这对情侣。然而一度使两人的情感之路变得崎岖的罪魁祸首不仅有财富悬殊设下的障碍,还有“傲慢”与“偏见”带来的误解。
-
第八章展示爱与金钱的较量——《高老头》
在欧洲,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入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巴尔扎克就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高老头》就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之作。
-
●8.1法国历史的书记官——巴尔扎克的传奇人生及创作
巴尔扎克(1799—1850)出生在法国小城图尔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巴尔扎克在法学系毕业以后坚定了要成为一个作家的决心,生活中的一切挫折都在他的笔下转化为成功的创作素材。1829年,《舒昂党人》(也译作《朱安党人》)终于获得成功。直到1850年8月他逝世为止,这二十年间,他发表了大量作品,仅收入《人间喜剧》的长、中、短篇小说就有九十多部。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中的作品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描写社会特有的现象,“哲学研究”部分着重阐明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分析研究”则着重于探讨这些现象的规律及原则。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风俗研究部分。
-
●8.2伏盖公寓中的悲喜人生——情节简介和主要人物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在整个《人间喜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概括了《人间喜剧》的主题;《人间喜剧》中的人物也是从《高老头》开始再现的。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具体描绘了两个典型环境:一个是伏盖公寓,一个鲍塞昂子爵夫人的府邸。来自外省的没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徘徊在这两个对照鲜明的环境中,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欲念,进而见识了人生百态。与他同住在伏盖公寓里的高老头曾经是一个富商,在被两个女儿榨干财产后,悲惨死去。房客中的伏脱冷、波阿莱、维多利小姐、皮安训等人物也在这个破败的小公寓中展现了各自的悲喜人生……
-
●8.3爱与金钱的博弈
《高老头》中几乎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围绕“金钱”这个轴心摇摆运动,丑态百出,然而其中的一些人物又表现得极度渴望爱。拉斯蒂涅是被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腐蚀逐渐堕落成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形象,通过“人生三课”展现了他野心家形成的过程。高老头这个形象却是巴尔扎克怀着悲悯和同情之心塑造的。然而从作家的描写中,我们却发现高老头的父爱是扭曲畸形的情感,是彻底的悲剧。
-
●8.4瑕不掩瑜的艺术成就
现实主义强调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期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的本真样态。巴尔扎克认为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为此他做出种种努力。他的语言虽然有时欠锤炼不够严整,用词过火,夸张常常令人瞠目结舌,但他笔锋犀利、大胆,刻画形象,特点突出,发表议论淋漓尽致,往往能产生一般严谨的文体家所达不到的强烈效果。《高老头》是大刀阔斧立就之作,却恰好体现了巴尔扎克的非凡才华。
-
第九章“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被称作“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俄罗斯“天才的艺术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小说由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构成的,一条是贵族妇女安娜由于对丈夫卡列宁不满,爱上了青年军官沃伦斯基并和他同居,她的行为遭到贵族社会的鄙弃,后来她又受到沃伦斯基的冷遇,终于在痛苦与绝望中卧轨自杀。“围绕着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作者对上流社会官僚贵族做了暴露性的勾画。”第二条情节线索是“ 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波折、终成眷属的故事。作者通过列文对事业和生活道路的探索,广泛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农民、新兴资产者、商人阶层。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之一是拱形结构。小说两条情节线索平行发展,并由安娜•卡列尼娜和康•列文两个对应人物构成结构中心。奥勃浪斯基形象是连系两条平行线索的纽带。同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采用自由联想的意识流、跳跃的心理意象、梦境、胡话等手法描写人物心灵的颤动、细腻的感受和自我分析,车尔尼雪夫斯基将其概括为“心灵辩证法”。
-
●9.1“天才的艺术家”列夫 托尔斯泰
列宁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他和巴尔扎克一起被人们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峰峦。 就世界观来说,他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创作前期是19世纪50至70年代,著名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属于创作后期,此时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宣传托尔斯泰主义的学说。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后期世界观矛盾的是长篇小说《复活》。
-
●9.2《 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线索之一
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构成的,其中之一是围绕着贵族妇女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塑造了一个“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的悲剧艺术形象,对上流社会官僚贵族做了暴露性的勾画。 作家严格遵守现实主义方法,忠实表现生活的逻辑,给安娜安排了悲剧结局,同时也说明他对安娜思想态度上的矛盾性。
-
●9.3《 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线索之二
《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二条情节线索是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波折、终成眷属的故事。作者通过列文对事业和生活道路的探索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维护土地占有制,以‘爱仇敌’和‘勿抗恶’为核心的社会改良主张。 托尔斯泰借康•列文之口,“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清楚地道出了半个世纪以来俄国历史所发生的转变。
-
●9.4《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 1.拱形结构。小说中两条情节线索平行发展,并由安娜•卡列尼娜和康•列文两个对应人物构成结构中心。奥勃浪斯基形象是连系两条平行线索的纽带。 2.“心灵辩证法”。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采用自由联想的意识流、跳跃的心理意象、多次出现的梦境、安娜病中的胡话等手法描写人物心灵的颤动、细腻的感受和自我分析,车尔尼雪夫斯基将其概括为“心灵辩证法”。
-
第十章貌似儿童文学的严肃之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80年代才真正形成,这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有关。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他汲取乡土小说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对美国民族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
-
●10.1“开一代文风”——马克•吐温的创作和生平
原名塞缪尔• 朗荷恩•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6年诞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为了谋生,他曾经做过印刷学徒、领航员、报社记者等行当。 从60年代末开始,马克·吐温就在通讯报道、讽刺小品和短篇小说中加强了揭露和讽刺的成份。70年代到90年代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长篇小说。19世纪末,其创作也转入了第三阶段,创作了大量的游记、杂文和政论作品,揭露和抨击侵略扩张政策是其创作的最重要的内容。 他是美国文学史上头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福克纳称他为“美国文学之父”。
-
●10.2逃离和历险中成长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情节简介及创作背景
小说描写的是南北战争前的那个时代,除了政治生活腐败,劳资矛盾加深,教会虚伪诡诈,人民不堪其苦之外,最迫切、最严重的问题是蓄奴制和种族歧视。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河河边的一个小镇上。吉木是瓦岑小姐的黑奴,他听说主人要把他卖掉便悄悄逃走,在一个荒岛上,他遇见了为躲避父亲毒打而逃出来的白人少年哈克,两人结伴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而下,去寻找可以自由生活的地方。一路上他们互相关心,互相依靠,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可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自由州”,反而遇上了自称“皇太子”和“公爵”的骗子。这两个家伙想把吉木卖掉,但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把吉木救了出来。最后哈克才知道,根据其主人的遗嘱,吉木已经获得了自由。
-
●10.3哈克和吉姆——一本空前绝后的好书中的典型形象
小说的中心人物哈克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又倔强聪明,富有冒险精神,出现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他已经不是为了追求冒险的“汤姆式”顽童了,而是一个有头脑、质朴、有正义感、善良而又勇敢的少年。他不仅自己渴望自由,而且还积极 帮助吉木获得自由。他是朴素善良、胸襟坦白、具有民主精神的美国下层人民的典型。 黑人吉木,也是个塑造得很成功的形象。他虽身为奴隶,却没有卑躬屈膝的奴性。他不仅百折不挠地追求自由,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但作家 也写到了他的无知、迷信、孱弱和不觉醒。
-
●10.4《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达到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艺术技巧的高峰,小说的描写集中体现了马克・吐温多方面的艺术特点。 首先,在这部作品中,吐温把现实主义的精细镂刻与浪漫主义的热烈抒情结合在一起,把人物心理的真实描写与幽默风趣的夸张融为一体。其次小说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被认为是小说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
第十一章野性呼唤的是什么——《野性的呼唤》解读
20世纪的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有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敢于面对美国的经济繁荣,正视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把美国文学推上高峰。出身贫寒的杰克•伦敦就是其一。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动物小说和揭露资本主义压迫的优秀社会批判小说,如:《野性的呼唤》《白牙》,和《马丁·伊登》等至今仍广为传阅,享有极高的文学声誉。
-
●11.1“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的创作和生平
杰克•伦敦的生平像他的故事一样具有传奇色彩。早年因家境贫寒只受过零星教育,十九岁那年才刚刚进奥克兰高中,但他却决心今后要“以脑力谋生”。此后,他一度成为激进的社会主义者。后经过每天十九小时的拼命温习后,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但不到一年就退学。退学以后,他去加拿大克朗代克淘金。一年以后,他没有淘到一粒金沙,却带着坏血症和一本密密麻麻写满多篇小说构思和提要的笔记本回国。从1899年起,他的短篇小说和文章开始发表,很快进入创作的高产时期。他成为当时世界收入最高的作家之一,却挥金如土,债台高筑,最终服用过量麻醉剂自杀,终年四十岁。
-
●11.2巴克的传奇——《野性的呼唤》的情节和创作背景
《野性的呼唤》只有八万字,却是杰克·伦敦最受欢迎的小说。《野性的呼唤》发表时,新世纪刚刚来到人间。随着进化论的出现,各种新理论、新观点和哲学思潮纷至沓来,迅速地改变着美洲人的思想。伦敦同时信仰几种矛盾的科学和社会观,在作品中都留下了痕迹。伦敦写了一只名叫巴克的大型犬因被倒卖,由宠物狗变成了雪橇犬进而成为狼群首领的传奇故事。
-
●11.3主题的探索
伦敦一再坚持说明,他的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则探险故事,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那么他究竟在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表层下面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探索一下这部作品的主题。
-
●11.4《野性的呼唤》的艺术魅力
小说家将传奇色彩赋予了主人公巴克,它身上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量,散发出了汹涌澎湃的生命气息,这种力量深深感染了读者。伦敦用第三人称写作,却把巴克的心理描绘得很是细腻可信。加之,他的语言清新自然,有着浓郁的抒情意味,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