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作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起病于生命早期,一旦发病持续终身,且孤独症的发病率近20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而普通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孤独症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孤独症儿童的受教育需要、康复训练需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孤独症概念解析,相关研究发展历史陈述,孤独症核心症状分析,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率介绍。其中,重点探讨孤独症的概念、核心症状及病因。帮助学生建立对孤独症群体的初步认知。
-
●1.1概念及其演变
孤独症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多起病于发育早期。第一个提出孤独症概念的是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莱奥·坎纳。历经80多年,现已形成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等为代表的诊断标准。
-
●1.2孤独症相关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对孤独症的发现和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由陶国泰教授将孤独症的概念引入大陆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相关研究成果逐年递增,进入21世纪10年代,孤独症研究与教育实践迅猛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
●1.3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受遗传、环境、诊断标准不断发展、各国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加强、媒体宣传及公众认识的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十年来,孤独症发病率不断升高,我国孤独症患者可能已经超过1000万,其中男女比例约为4:1。
-
●1.4孤独症的发病机制
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与神经生理变异有关,且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现有不少研究都发现孤独症儿童脑系统的不同区域均有不同类型、程度的变异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脑部的大范围神经生理损伤是致病重要因素。
-
●1.5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两个核心症状:一是社会交往与沟通障碍,包括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和技巧,言语和非言语交流存在缺陷。二是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包括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重复、特殊依恋等。
-
第二章孤独症的鉴别、诊断与评估
孤独症的科学研究历史不足百年,关于病因的研究至今尚未有明确结论,加之其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特征,给孤独症的鉴别、诊断与评估带来很大困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已逐步形成了一些孤独症诊断的标准,研制修订了一批具有较好信效度的评量工具,为更可靠的开展孤独症早期鉴别工作带来可能。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孤独症早期鉴别的主要指征、早期鉴别的工具、诊断流程及评估工具。其中,着重介绍早期鉴别的主要指征及常用工具。
-
●2.1孤独症的早期诊断(一)
孤独症早期识别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发育结果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可以从社会性注意、共同注意、社会情绪、气质、叫名反应、语言、运动、刻板重复行为、感知觉、脑容量、脑链接等指征入手。
-
●2.2孤独症的早期诊断(二)
孤独症早期识别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发育结果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可以从社会性注意、共同注意、社会情绪、气质、叫名反应、语言、运动、刻板重复行为、感知觉、脑容量、脑链接等指征入手。
-
●2.3孤独症早期鉴别的工具
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的工具还比较有限,现在常用的筛查工具,如《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简称M-CHAT)是目前国际上应用前景良好的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量表,此外,还有一些婴幼儿孤独症早期警示信号可用于鉴别症状。
-
●2.4孤独症的诊断流程
目前,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仍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基因诊断也尚在研究中。临床上诊断孤独症一般包括询问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对特定的特征性行为的观察等几个环节。
-
●2.5孤独症的评估工具
当前,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有:《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标准》第十版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孤独症行为量表》等诊断工具。
-
第三章孤独症的药物治疗和其他医学干预
孤独症患者病情从温和到严重有许多类型,至今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孤独症治疗一般采取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而药物治疗和其他医学干预,则有助于缓解孤独症儿童的多动、强迫等异常行为,为开展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打下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孤独症常见药物治疗方法,微营养素与孤独症发病的关系研究进展,饮食调节、听觉统合治疗、中医治疗等其他医学干预手段的发展近况,以及孤独症预防体系的建构。
-
●3.1孤独症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孤独症治疗综合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服用药物对孤独症个别症状可能有效,且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可改善其行为,促近交往合作,有利于进行康复训练,也有利于父母对患儿的管理照护。
-
●3.2微营养素的补充
据研究,至少有11种营养素,即蛋白质、胆碱、多不饱和脂肪酸和8种微营养素,铁、锌、碘、维生素A、维生素D、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B6,对于生命早期的脑发育尤为关键,并与孤独症的发病有关。
-
●3.3其他医学干预
必需脂肪酸摄入不足、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等问题,均可能增加孤独症发病风险。且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正常儿童发生率高,调整饮食有助于改善病情。此外,听觉统合治疗、中医疗法等在孤独症的矫治中也有所报道。
-
●3.4孤独症的预防
孤独症预防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一级预防,从预防发生入手,减少发病风险因素;二级预防,控制患病群体症状发展,限制或逆转残损发展为残疾;三级预防,采取治疗措施帮助患儿尽量恢复个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
第四章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安置模式。融合教育往往能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自然的社交环境、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康复的专业训练。当然,融合教育并不能真正解决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但是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肯定是有利的。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融合教育的概念、意义及形成过程、融合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支持系统的建构问题、国内外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主要安置模式。
-
●4.1融合教育概述
融合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一般是指有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环境中受教育,它的基本模式能促进正常儿童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共同发展,是人权思想的一种体现,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
-
●4.2融合教育和全纳教育
融合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改革运动,全纳教育则与全民教育思潮的兴起有关。两个概念的出现都反应了全人类对于平等、人权的共同诉求与期望。“全纳教育”可以说是“融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
●4.3融合教育开展的困境
融合教育实际开展过程中,进入普通学校、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孤独症儿童面临诸多的困境。诸如适应安置问题、配套设施投入建设、患儿能力培养、一般学生受教育权的保障、一般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等。
-
●4.4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
建构孤独症儿童学前阶段康复和融合式教育支持系统,应当包括:孤独症儿童的学校支持体系,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体系,家庭、社区和学校的支持体系三个方面。
-
●4.5孤独症儿童国外常见安置方式
在安置方式问题上,由于国情不同,各国采用的孤独症融合教育模式不尽相同。美国的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在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有四种模式:咨询模式、团队教学模式、助手服务模式、有限的移出式的服务模式。
-
●4.6孤独症儿童国内常见安置方式
目前,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主要有六种模式,它们分别是:完全随班就读、家长或专人在普校班级陪同、半随班就读、完全随弱智教育班就读、单独编班、家庭养护与社会机构相结合。
-
第五章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康复训练
社会沟通与交往缺陷即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也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重点问题领域。孤独症儿童缺乏探求关于环境的复杂概念的能力,尤其是缺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兴趣,因而不具有与人交流时所需的认知能力。因此,孤独症儿童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社会交往障碍。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其评估的常用工具介绍,了解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训练方法的LSP方法体系和游戏治疗方法的运用现状。
-
●5.1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有助于建立合理可行的训练目标。对于孤独症儿童社会性特征研究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三个领域。
-
●5.2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训练方法-LSP
LSP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学习风格简介的英文缩写,它是一套专业孤独症康复方法,主要适用人群为2岁到6岁的孤独症儿童。可帮助康复师、家长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个体学习的风格特征和模式。
-
●5.3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训练方法-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其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从而解除困扰,使其获得发展的方法。在孤独症的矫治中,患儿家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游戏治疗。
-
第六章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康复训练
孤独症儿童除具有沟通与社会性互动障碍及刻板重复性行为之外,行为问题也是孤独症儿童主要障碍之一。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让父母的教养倍感困难,也是父母压力的主要来源,更是学校教师深感困扰的部分。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孤独症儿童常见行为问题及其主要成因分析;孤独症儿童行为能力评估流程和工具介绍;学习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矫治的常用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结构化教学法、感觉统合训练等。
-
●6.1孤独症儿童常见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也是孤独症儿童主要障碍之一。近几年偶发的孤独症儿童被学校劝退事件中,大多因为普通学校或家长无法面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这其中,自我伤害即自伤行为、敌意、刻板行为、攻击行为是最常见的行为问题。
-
●6.2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对不熟悉的情景的困惑和恐惧;反复的常规受到了干扰;不了解社会规则;不恰当的控制事件的企图;感觉输入引发的过度敏感;追求喜欢的活动而没有任何能力去考虑其后果。
-
●6.3孤独症儿童行为能力评估流程及工具
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治以功能评估作为开端,目的在于探讨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以分析行为的功能,找出特定问题行为的维持因素。目前使用较多的评估工具有儿童行为量表、康纳斯儿童行为问卷、瑞特儿童行为问卷等。
-
●6.4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方法
应用行为分析是指人们在尝试理解、解释、描述和预测行为的基础上,运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方法对行为进行干预,使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过程。是目前对孤独症行为问题干预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
-
●6.5结构化教学法
结构化教学法是基于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优势,综合利用学校和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运用时间——空间的视觉象征,使教育环境与教学活动高度结构化,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性技能,同时调整环境使其容易被孤独症儿童所理解。
-
●6.6感觉统合训练及其他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使孤独症儿童的前庭平衡功能得到改善,使大脑能够较好的对相应的功能区发出指令,从而使病情得到改善。此外,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法、同伴作用策略、动物辅助治疗在孤独症行为问题干预领域也有建树。
-
第七章孤独症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及康复训练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缺陷,往往通过不恰当的情绪及行为模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因此自我管理能力往往有欠缺。这不仅影响班级的教学秩序,给教师、家长等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也严重降低了孤独症儿童自身维持生存、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章主要教授孤独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评估流程工具,以及孤独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方法,旨在促进理解孤独症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困境,掌握孤独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方法。
-
●7.1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所谓“自我管理”并不是一个特殊教育的专用名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常运用自我管理能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是指个体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
-
●7.2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的特点
就孤独症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发展而言,在生活自理方面,由于缺乏观察学习能力,在掌握这些技能时存在巨大困难;在自我控制方面,孤独症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交往合作方面,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
●7.3自我管理能力评估的流程和工具
孤独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估,在流程方面,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筛查、专业团队评估、决策三个环节。并常用孤独症儿童发育评估量表和孤独症儿童心理评估量表两类量表,对患儿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
-
●7.4孤独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方法:关键性技能训练法
关键反应训练干预模式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正向训练改变孤独症儿童的核心行为,从而增强儿童的沟通技巧、游戏技能、社会交往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并随着关键技能的发展,实现融合的发展性目标。
-
第八章孤独症康复训练其它方法
孤独症本身病症复杂,病因未完全明了,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可以完全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除了运用广泛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等较为传统的方法之外,一些新兴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融入孤独症的康复训练中,甚至逐渐成为热点,如早期介入丹佛模式、运动干预、沙游疗法、绘画治疗、音乐疗法、舞动治疗等。它们往往在孤独症的康复训练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
●8.1早期介入丹佛模式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是一种适用于1-3岁孤独症婴幼儿的早期密集干预方法,可延续至4-5岁的幼儿。该模式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为目标,致力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交主动性和参与性。
-
●8.2运动干预
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强体质,同时,更是青少年儿童获得认知、语言、情绪等心理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早期运动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中,运动干预的常见方法是体育游戏干预。
-
●8.3沙游疗法
沙游疗法是指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来访者使用沙、水和沙具在特定的沙箱内完成作品,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表达性艺术心理治疗方法。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
-
●8.4绘画治疗
绘画治疗以一种非语言形式,将孤独症儿童内心无法表达或潜意识里的内容透露出来,能降低孤独症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防卫程度,较好地表达内心感受,使彼此之间互动起来,从而达到干预目的。
-
●8.5音乐治疗
在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症状中,大多数患儿都存在感觉异常,尤其是听觉敏感。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身心功能,协调他们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以及矫正儿童不良行为。
-
●8.6舞动治疗
舞动治疗,又称舞蹈治疗,美国舞蹈治疗协会将其定义为“在心理治疗中运用舞蹈动作,以达到患者情绪和身体整合的目的”。舞动治疗具备适合孤独症儿童的独特优势,能够抵达言语性的治疗方法所不能企及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