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西湖诗词
西湖之滨,可呼吸湖光,啜饮山绿,也可携风伴雨,晨夕游赏,或与友人二三,或孤身寻访,但好景常在,偶来诗兴,妙笔天成,奇哉绝哉!千百年的光阴流转,不停歇的四季变换,一昼夜的山水清扬,西湖的灵山秀水不败在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更迭,闻世的佳人静候文人墨客寻觅芳踪,含羞收下一首首诗词的馈赠,又在清风恰好时细细品味,或喜或悲、或叹或哀,任纸间的墨香随风而去。她只是静候,静候下一个有缘人的驻足回眸。
-
●1.1唐五代西湖诗(上)
唐代是西湖文学的发轫期,从留存下来的诗篇看,唐代诗人常在漫游中经过杭州而留题,多写天竺灵隐、钱塘观潮之景,也喜以苏小小入诗。唐代西湖文学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则是白居易刺杭三年的创作,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了西湖的迷人风姿。而中唐诗人张祜与唐末五代钱镠、罗隐的西湖诗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这些优秀的作品,为宋代西湖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2唐五代西湖诗(下)
唐代是西湖文学的发轫期,从留存下来的诗篇看,唐代诗人常在漫游中经过杭州而留题,多写天竺灵隐、钱塘观潮之景,也喜以苏小小入诗。唐代西湖文学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则是白居易刺杭三年的创作,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了西湖的迷人风姿。而中唐诗人张祜与唐末五代钱镠、罗隐的西湖诗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这些优秀的作品,为宋代西湖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3白居易西湖诗(上)
白居易与杭州有着长足的缘分,从少年时因躲避战乱游于苏杭,到年过半百于杭州任刺史,杭州的山水风光、文化氛围都让他对杭州一往情深。白居易喜游西湖,最喜天竺、灵隐的桂子与钱塘江的惊涛潮水,故而诗兴常起,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白居易的形象于西子湖畔不朽,是他第一次赋予了西湖山水如此的灵性,也是他为杭州城的治理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
-
●1.4白居易西湖诗(下)
白居易与杭州有着长足的缘分,从少年时因躲避战乱游于苏杭,到年过半百于杭州任刺史,杭州的山水风光、文化氛围都让他对杭州一往情深。白居易喜游西湖,最喜天竺、灵隐的桂子与钱塘江的惊涛潮水,故而诗兴常起,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白居易的形象于西子湖畔不朽,是他第一次赋予了西湖山水如此的灵性,也是他为杭州城的治理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
-
●1.5北宋前期西湖诗词
杭州在北宋时期是东南第一等大都市,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访。潘阆曾在杭州隐居,写下了很多描写西湖的诗词。柳永千古传诵的名篇《望海潮》专写杭州与西湖。张先致仕后,晚年与在湖、杭为官和隐退的诗客词人诗酒唱和。陈尧佐的《林处士水亭》、《游湖上昭庆寺》都是北宋前期诗坛名作。梅询创作过《武林山十咏》五言律组诗共十首。李觏的《忆钱塘江》是宋诗中的名篇。王安石的西湖诗中可见年轻的政治家内心积极入世的精神。王安国的《西湖春日》一气呼应,浑然一体。
-
●1.6林逋(上)
林逋居住西湖二十年,并与西湖建立深厚情感,西湖的山山水水早已成为他生命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笔下的西湖亦是美如画屏,诗人晨昏、四季皆为之流连赏叹。他的诗作不仅描摹着西湖的美景,也反映着自己的隐士生活与志趣,还有他性格中孤傲的一面。林逋“梅妻鹤子”是流传千载的佳话。林逋的咏梅诗更是真正确立起了诗歌的典范。林逋继白居易之后,成为了西湖文学与文化史上的另一座高标。与林逋有关的遗迹早已融为西湖胜景的一部分,是西湖著名人文景观的精神象征之一。
-
●1.7林逋(下)
林逋居住西湖二十年,并与西湖建立深厚情感,西湖的山山水水早已成为他生命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笔下的西湖亦是美如画屏,诗人晨昏、四季皆为之流连赏叹。他的诗作不仅描摹着西湖的美景,也反映着自己的隐士生活与志趣,还有他性格中孤傲的一面。林逋“梅妻鹤子”是流传千载的佳话。林逋的咏梅诗更是真正确立起了诗歌的典范。林逋继白居易之后,成为了西湖文学与文化史上的另一座高标。与林逋有关的遗迹早已融为西湖胜景的一部分,是西湖著名人文景观的精神象征之一。
-
●1.8太守例能诗
北宋的杭州知州绝大多数都是擅长吟咏的骚人墨客,无不陶醉于西湖美景而挥毫赋写优美诗章。如范仲淹《忆杭州西湖》把越州鉴湖与杭州西湖加以比较,蔡襄《七月过孤山勤上人院》似唐人风调,神韵俱佳,郑獬《湖上》写景明丽清新,活泼流动。赵抃创作了著名的《杭州八咏》组诗,在后世激起了很大反响。陈襄《杭州宝严寺垂云亭》境界壮阔,情调爽朗。苏颂《观潮》在艺术形象的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潮汐成因的科学思考。蒲宗孟知杭州时搜集自六朝宋齐以来至北宋元丰间历代作家咏写钱塘的作品。
-
●1.9西湖多诗僧
诗僧是西湖文学创作的重要群体。如智圆一生与西湖为伴,对孤山更是情有独钟,创作了大量以孤山、玛瑙院或湖居为题的诗篇。契嵩成《山游唱和诗集》。元净作有《龙井十题》诗,题咏龙井胜迹。道潜“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清顺《西湖僧舍》全诗不着一个“幽”字,而幽趣毕现,具有一种活泼的生机。仲殊《诉衷情•寒食》一词,形象由繁多而渐次浑一,意境也逐渐高远。惠洪,其诗作昔人誉为宋诗僧之冠。
-
●1.10苏轼(一)
苏轼是杭州不可忘却的,他的功绩和诗篇永在杭州的历史上铭刻。不论是任杭州通判时的西湖游赏诗、登高观赏诗、与西湖高僧交往的诗篇,还是任杭州太守时浚治西湖诗词、游湖与交往的作品,苏轼都用他那天资纵逸的诗笔,描摹出万象西湖,为西湖定评,而且苏轼众多“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的诗篇,在白居易、林逋等著名诗人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赋予了西湖的文化品格,是一座屹立于西湖文学史中的巍巍丰碑。
-
●1.11苏轼(二)
苏轼是杭州不可忘却的,他的功绩和诗篇永在杭州的历史上铭刻。不论是任杭州通判时的西湖游赏诗、登高观赏诗、与西湖高僧交往的诗篇,还是任杭州太守时浚治西湖诗词、游湖与交往的作品,苏轼都用他那天资纵逸的诗笔,描摹出万象西湖,为西湖定评,而且苏轼众多“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的诗篇,在白居易、林逋等著名诗人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赋予了西湖的文化品格,是一座屹立于西湖文学史中的巍巍丰碑。
-
●1.12苏轼(三)
苏轼是杭州不可忘却的,他的功绩和诗篇永在杭州的历史上铭刻。不论是任杭州通判时的西湖游赏诗、登高观赏诗、与西湖高僧交往的诗篇,还是任杭州太守时浚治西湖诗词、游湖与交往的作品,苏轼都用他那天资纵逸的诗笔,描摹出万象西湖,为西湖定评,而且苏轼众多“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的诗篇,在白居易、林逋等著名诗人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赋予了西湖的文化品格,是一座屹立于西湖文学史中的巍巍丰碑。
-
●1.13苏轼(四)
苏轼是杭州不可忘却的,他的功绩和诗篇永在杭州的历史上铭刻。不论是任杭州通判时的西湖游赏诗、登高观赏诗、与西湖高僧交往的诗篇,还是任杭州太守时浚治西湖诗词、游湖与交往的作品,苏轼都用他那天资纵逸的诗笔,描摹出万象西湖,为西湖定评,而且苏轼众多“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的诗篇,在白居易、林逋等著名诗人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赋予了西湖的文化品格,是一座屹立于西湖文学史中的巍巍丰碑。
-
●1.14北宋后期西湖诗词
北宋后期,西湖诗词多名篇传世。如刘季孙《西湖泛舟呈东坡》展现了西湖的游赏活动与风雅情趣。马瑊《玉楼春》全词感情缠绵尽致,感人至深。杨杰《咏南山诸胜》兴象可味。杨蟠、郭祥正的西湖百咏诗在文学世界中完整地重现了西湖的景致。苏辙《寄龙井辩才法师》蕴含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伤叹。秦观诗作深情可见。陈师道《十七日观潮三首》警策有力,写法上有变化之妙。晁冲之《送人游江南》用决断的语气加倍赞赏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林稹的《冷泉亭》引出广泛的联想。司马槱《黄金缕》蕴藏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
●1.15南宋西湖诗(一)
南宋定都临安,临安开始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西湖诗更是名篇众多。有如周紫芝“人在空蒙飞絮里,鸟啼红白乱花前”,范成大“南北高峰旧往还,芒鞋踏遍两山间”,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姜夔“湖上风恬月澹时,卧看云影入玻璃”,张镃“开遍酒楼人未上,几声烟断采菱歌”等皆是传世佳作。
-
●1.16南宋西湖诗(二)
南宋中后期,一大批江湖诗人聚集在都城临安,创作了众多的西湖诗篇。他们的作品一类是描摹西湖的,如周端臣“西风可是无拘束,一路吹香直到家”,吴惟信“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等。一类是批判南宋朝廷对金屈辱称臣,不思进取,苟安享乐的,如刘克庄“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林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这一类诗作的复杂情感,一直回荡在元代初年宋遗民的创作之中,并产生了大量以西湖题材为中心的诗词。
-
●1.17南宋西湖词(一)
南宋是西湖最繁盛的一个阶段,也是西湖与宋词关系最深切的一个时期。西湖词多西湖游赏之作。吟咏西湖之春,有如张孝祥《鹧鸪天•春情》写尽西湖烂漫春色与春游场景,高观国《霜天晓角·春情》将春景春情交织在一起,富有诗情画意,周密《曲游春》描摹出半湖春水的闲适清美,康与之、姜夔的词更是把游赏与相思怀人结合起来写。吟咏西湖之夏的,有如张元干《如梦令》写出了西湖的传神风光,辛弃疾《好事近•西湖》将西湖之美与游湖之乐描摹得生动活泼,赵汝愚《柳梢青•西湖》全篇意境优美,绘景如画,黄公绍《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语言通俗,清新素朴。
-
●1.18南宋西湖词(二)
(二)吟咏西湖之秋的,有如刘学箕《长相思•西湖夜醉》以乐景写愁情,虽然婉约,但笔力豪放,沈晦《小重山》画面空灵蕴藉,读来引人遐思。吟咏西湖之冬的,有如周密《点绛唇》传达出一种人与梅花相对相语的雅志逸趣,姜夔《暗香》描写千树红梅开放映入碧水中的景象,壮观绮丽。除了描摹景物,南宋西湖词中亦可见都城临安的繁华,如吴文英《莺啼序•丰乐楼节斋新建》。而刘过的《沁园春》则是西湖词中最奇思妙想的一种,值得细细品味。
-
●1.19南宋西湖词(三)
(三)南宋西湖词中亦有忧愤之音与亡国之思,有如朱敦儒“有客愁如海,江山异,举目暗觉伤神”,陈人杰“诸君傅粉涂脂,问南北战争都不知”,文及翁“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张炎“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刘辰翁“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陈德武“藉何人、雪当年耻”等,充满难以排解的忧郁之情。
-
●1.20元明清西湖诗词(一)
竹枝词原是流传于沅湘、巴渝一带的民歌,中唐诗人刘禹锡学习屈原创作《九歌》的精神,借用传统“竹枝”体创作“新词”,开创了文人采用民歌体来写诗的风气。元杨维祯创作了极负盛名的九首《西湖竹枝词》,以其清新的民歌色彩,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圆熟的比兴手法,讴歌了西湖的生活画面,为西湖诗坛开创了一代新风。此后传遍大江南北,四方名人韵士,争相属和。明清两代,各地作者纷至沓来,选胜搜奇,将西湖风情、钱塘民俗,都采来写入西湖竹枝词,以至出现了“竞向西湖咏竹枝”的创作奇观。
-
●1.21元明清西湖诗词(二)
缅怀歌颂埋骨西湖的英烈是元明清西湖诗词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胡炳文的《拜岳鄂王墓》抒写拜谒岳飞墓所感,歌颂了岳飞的大义孤忠,痛斥了秦桧之流出卖民族利益的丑行。赵孟頫的《岳鄂王墓》写得委婉而凄清,是元诗中的名篇。文徵明的《满江红·题宋思陵与岳武穆手敕墨本》从另一角度对杀害岳飞事件作出独特思考,可谓与众不同。张煌言《入武林》二首也展现出了自己坚贞的民族气节和从容就义的决心。西子湖畔的英灵不仅是历史之幸,更是西湖文学之幸。
-
第二章西湖散曲
元代民族交融,人口流动,语音词汇与唐宋相比已有诸多变化,与音乐结合的诗歌创作也有所改变。城市经济发展,又促使诗坛上涌现了一种更能表达时代情趣的新样式——散曲。不一样的体裁,却歌咏着同样的西湖,“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那些曲子里,或“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吊古”的豪放,或“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的清丽,不一样的情致,却同样地伴着西湖且歌且叹。
-
●2.1西湖散曲(一)
元散曲的创作大致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如关汉卿的套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是西湖散曲中最富盛名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女真族曲家奥敦周卿的[双调·蟾宫曲]赞美西湖生机盎然、甜美和煦、胜似“天堂”,溢美之词洋溢其间。卢挚以春夏秋冬四季作“西湖四时渔歌”。同在杭州的马致远、刘致都有和作。冯子振的[正宫•鹦鹉曲]《忆西湖》虽通篇写景,却都是为抒发“忆西湖”之情做铺垫。
-
●2.2西湖散曲(二)
元散曲的创作后期,散曲家活动的中心逐渐南移至杭州。曾瑞便住在杭州,他的[正宫·醉太平]一曲写游湖的雅兴,正反映了作者在杭州的隐逸生活。薛昂夫晚年退居杭州西湖,他的作品有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也有咏史怀古的叹世之情。贯云石视杭州为第二故乡,对西湖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正宫·小梁州]四首历来便受到选家与读者的重视,视为歌咏西湖的代表作之一。套曲[中吕·粉蝶儿]《西湖游赏》篇幅相当宏大,既写杭州的自然风光,也写城市的繁华,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在杭州宴饮游乐的生活状态。
-
●2.3西湖散曲(三)
乔吉是清丽派的重要作家,流寓杭州,有题西湖[梧叶儿]百篇,一时广为传诵。[双调·水仙子]《寻梅》是他的代表作,显露了乔吉自己孤独高洁的心灵。赵善庆有多篇描写西湖的散曲,尤其善于描摹春天的西湖美景。吴弘道的西湖散曲多为西湖宴饮或感怀之作。任昱在西湖边闲居二十年,以写湖山优游和相思怀人最多。徐再思的西湖散曲创作多用大笔渲染,巧妙地勾勒出西湖的声色光影,可谓传神。再如曹德、杨朝英、王举之等人也都有留下佳作传世。
-
●2.4西湖散曲(四)
张可久有家在西湖边,故常在西湖逗留。西湖山水是其身心栖息之地,因此创作了大量歌咏西湖景致的作品,共留下了与西湖有关的小令140余首,套曲一套,是描写西湖数量最多的元曲家。这些作品,或写西湖四季风光,或写湖上、湖畔宴集游玩,显示出作者心底里浓重的西湖情结。睢玄明的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咏西湖》是元代西湖散曲篇幅最长的作品,共由十支曲子组成,从各个不同角度写西湖之美。周德清的[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是颂扬名将岳飞的经典之作,曲子咏史抒情,写得动人心魄。
-
第三章西湖小品
文人好游,故而有记,故而成文,与西湖有关的创作则更是名家辈出,佳作荟萃。西湖美甚,若问最美在何处,文人墨客自是有各自的回答,或如周密“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或如袁宏道“西湖最盛,为春,为月”。这样的体裁、语句有别于诗词曲,却独具特色,情感自然,韵味隽永,让文学里的西湖愈发明晰生动,又让西湖里的文学别有新气象,更是可喜。
-
●3.1唐宋西湖文(一)
唐宋时多有西湖文名篇。白居易的《冷泉亭记》运笔用墨抓住山水神情,传达出冷泉亭自然美的神韵;欧阳修的《有美堂记》以“美”、“乐”二字贯穿全文,层层推进,抑扬起伏,举重若轻,光彩照人;契嵩的《题净慈诠上人荷香亭壁》语言清丽淡雅,寥寥数语,便把荷香亭那种“资湖景而助清心”的妙处全部呈现;秦观的《龙井题名记》堪称精品,读之仿若置身仙境;周密的《西湖游赏》《观潮》二篇饱含情感,目睹耳闻,最为真确。
-
●3.2唐宋西湖文(二)
唐宋时多有西湖文名篇。白居易的《冷泉亭记》运笔用墨抓住山水神情,传达出冷泉亭自然美的神韵;欧阳修的《有美堂记》以“美”、“乐”二字贯穿全文,层层推进,抑扬起伏,举重若轻,光彩照人;契嵩的《题净慈诠上人荷香亭壁》语言清丽淡雅,寥寥数语,便把荷香亭那种“资湖景而助清心”的妙处全部呈现;秦观的《龙井题名记》堪称精品,读之仿若置身仙境;周密的《西湖游赏》《观潮》二篇饱含情感,目睹耳闻,最为真确。
-
●3.3晚明西湖小品(一)
晚明文人好游,多绝佳的西湖记游文字。史鉴久慕西湖之名,三度游西湖便遭逢晴、雨、霁三种迥异的气候,所见景致各不相同,于是相比较以品鉴出独特的风景妙处。高濂的西湖小品篇幅短小,笔触清新,情趣盎然,犹如幅幅画卷,有灵心,见妙情。王士性的西湖小品不但突出了西湖的秀美特质,还展现了这一秀美在不同时节下所呈现出的个性差异,无论是在晴天、还是雨天,是在雪天,还是在月下,西湖都有令人陶醉的地方,可见西湖的秀美无时不在。
-
●3.4晚明西湖小品(二)
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五年春首次与友人畅游西湖,并写下十六篇游记,总题为《西湖杂记》。每篇短者数十字,多则百数十字以至二三百字,各为一独立的文章,但合而观之,却可统归于西湖游记这一大题目之下,是为组合式的游记。他的游记充满活泼生趣,笔下的西湖亦是充满浪漫的情怀。袁宏道的西湖小品展现出了西湖妩媚诱人的魅力,是西湖性灵的传神写照,更是西湖文化中极具价值的一部分。
-
●3.5晚明西湖小品(三)
李流芳性好佳山水,最钟情的始终是西湖。他的《西湖卧游册》画迹虽大都已不存,但所作的二十二则题跋均为绝佳之西湖小品。他的题跋不仅行文挥洒自如,雅洁隽逸,且情韵幽长,只是潇洒数言,便可使读之者如在其间。张京元的《湖上小记》也是众多西湖小品中的上乘之作,其选取西湖最有特色的风景点,以简约传神之笔,勾勒出西湖的风韵,简远洗炼,自然萧散,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
-
●3.6晚明西湖小品(四)
张岱一生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因长期侨居杭州,故对西湖名胜和掌故了如指掌。晚年所作《西湖梦寻》是一部特为西湖的“传神写照”,亦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成就的山水记和风俗记。他的随笔小品《陶庵梦忆》中也有数篇记西湖风俗的文字,如《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即是代表之作。张岱的文字笔法超越前人,其写景重在写人,写人又重在写心绪,写心绪又是写各种人的心绪,充满诗情画意,其间的感情亦是酣畅淋漓,留有余味。
-
第四章西湖戏曲
西湖文脉,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跨湖桥文化”和“良渚文化”滋养的吴越文明蓬勃发展,孕育出灵山秀水的鱼米之乡。入宋以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和庶民文化的兴起,西湖文学更是在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领域大放异彩。
-
●4.1历程:西湖戏发展简史
杭州戏曲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宋代城市娱乐业发达,勾栏瓦舍孕育出了宋杂剧。除了宋杂剧,杭州地区还流行着一种独特的南方曲艺形式——南戏。从元代开始,中国北方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戏曲样式——元杂剧。元杂剧作家群的南下也促进了杭州地区南曲、北曲的交融互动,为西湖戏曲的发展勃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清代乾隆间开始,地方剧种蓬勃发展。杭州曲坛在这场热潮中见证了多个剧种的诞生。新时期以后,在党的关怀下,文艺事业不断振兴,杭州地方戏获得新生,开始在当今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
-
●4.2绮丽:西湖爱情戏
西湖是爱情圣地,那些爱情故事与真情流露跨越时空,流转千年,又在传承过程中,借力于文学家的加工改编,最终成为西湖文学最绚烂的一笔,足以用绮丽、梦幻来形容。白蛇传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它的成篇过程也展现着西湖爱情戏的发生与发展。从唐前小说《李黄传》到现代京剧《白蛇传》,故事情节、思想内容、人物形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是人蛇之恋,他们的艺术性和影响力,却大相径庭。
-
●4.3痛史:西湖政治戏
自南宋定都杭州开始,这个城市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宋金之间的刀光剑影、宫廷内部的波谲云诡都在这里上演,西湖文学也在浓艳绮丽之外平添了一层肃杀之感。帝王将相的政治大戏在这里拉开序幕,成就了西湖戏曲的另一番景观。譬如岳飞、贾似道相关的故事便唱响西湖,令古往今来的人们感叹不已。
-
●4.4摘星:乡梓曲家知多少
在杭州戏曲作家群中,有位奇才,可谓光耀一时,那便是“南洪北孔”中的洪昇。洪昇的人生充满了谜题。他出生在一个簪缨诗礼之家,早年创作了许多诗歌,可谓少年成名。二十岁以后国子监肄业,未能入仕,回到西溪祖宅。康熙二十七年,创作了《长生殿》传奇并搬演舞台。两年后,心灰意冷回到故乡,又开始了他纵狂诗酒的生活。所幸事件平息以后,《长生殿》并没有遭禁。数年间,剧本刊印发行,江南各地舞台遍演,算是对洪昇晚年的一种慰藉。
-
第五章西湖小说
杭州城在古代曾经历过两次飞跃发展:一次是借助南宋迁都带来的政治中心优势,一跃成为一线都市;一次是依托明清运河改道带来的商业枢纽地位,继续持续了几百年的繁荣。
第一时期国仇家恨的精神苦闷与俗文学萌芽的文化生机相交汇,形成了独特的西湖意象与帝都情结。第二时期发达的商业文明先后吞没了政治界、思想界的新风,构成了杭城文学乐天知命、烟火红尘的现实风格。 -
●5.1西湖岁月之一(宋元小说)
南宋迁都,给人民带来深刻的双城记忆。《西湖老人繁盛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梦粱录》这四部笔记小说,构成了南渡文人对南宋、临安、西湖的历史见证。随着南宋迁都的大变革,许多民间艺人也南下临安,带动了杭州娱乐文化的繁荣。宋代话本小说应运而生。后来,由于说书艺术深受市民喜爱,一些出版商开始收集话本、印刷售卖,成为最早的白话小说。这些作品虽稍显粗糙,但塑造人物细腻生动,情节内容也颇有深意。
-
●5.2西湖岁月之二(明清小说)
作为宋元话本的集大成时期,明代完成了话本小说的典雅化和文学化,使其从市井娱乐变成经典文学。由于商业出版竞争激烈,读者对话本小说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原本粗糙的故事梗概已经无法获得市场认同,一些有文学功底的出版商开始对话本进行改编创作,这些二次加工后的作品被称为“拟话本”。随着“三言”系列的畅销,杭州出版业迎来了发展热潮。在这次出版热潮中,以“西湖”为叙事中心的两部小说集脱颖而出,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冠名的流派——“西湖小说”。
-
●5.3风情:江南印象
西湖小说浓郁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对杭州风土民情的书写。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不胜枚举,作为江南重镇的杭州,自然也有独特的节令风情。从南北融合的元宵灯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到杭城本地的花朝节,杭人总能在其中玩出新意、玩出趣味。这些种种融于西湖小说,与之一同展现着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
●5.4闲评:城中趣话
西湖小说并不像严肃文学那样充满宏大叙事,反而以家长里短、八卦传闻这些新鲜热辣的话题为主,譬如苏小小的故事,杭城中诈骗、赌博、偷盗的犯罪活动等。这些大大小小,或令人叹息,或令人愤恨,或令人扼腕,或令人批驳的故事组成了西湖小说,又融汇于西湖文化,以至其源远流长,值得永久回味与探索发现。
-
第六章西湖十景文化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双峰插云,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不论是从时间美学的角度、空间美学的角度,还是考察它全息的审美体验、丰富的人文积淀,它都是湖与人完美、和谐的关系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西湖十景”既是旖旎美好的自然风景,同时又是底蕴深沉的人文景观,是天地自然的诗画交融,是悦目与赏心的高度统一,更是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境界的典范代表。
-
●6.1四季西湖与一日西湖的时间美学
中国的艺术和美学是特别敏感于时间的,中国人对于风光美景的欣赏也是如此。西湖有四季风光的变化,也有一日美景之流动,因此西湖十景的美学是具有时间的内涵的。古往今来,大家游赏西湖,在自然的节奏中,在四季轮转、昼夜更替中,捕捉最动人的美的同时,也就赋予自己的生命以美好的着色、绚丽的点染。西湖十景也由此沉积着鲜明的时间意识,折射着古往今来人们的生命意识。
-
●6.2移步换景的空间美学
西湖是真山真水的开放的园林,烟波浩渺,和谐优美。苏白二堤,虽然是疏浚治理西湖的产物,但在美学上却恰到好处的地对西湖水体进行了切分、剪裁和布局。再加上西湖中的三个岛屿——小瀛洲、湖心亭岛屿、阮公墩,恰好构成一池三山的格局。西湖也是自然天成的大山水画卷。平远、高远与深远之美于此融汇,温和流动,立体天成,又经由人的体验与发现,与更阔达辽远的宇宙融通。
-
●6.3身心通感的全息审美体验
西湖之美,是亲近自然之美,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它的山水是有生命的,它的花鸟也是鲜活的。西湖十景,为我们的审美感官带来了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调动与激活,它会令我们每一种的感官体验都活跃起来,给予我们无限的悦目、悦耳、悦嗅,进而赏心、怡情,以至达到一种天人合一之境地。
-
●6.4丰赡多彩的人文积淀
“西湖十景”拥有着丰赡多姿的人文积淀。断桥的得名由来说法不一,白蛇传的故事经典不衰,雷峰塔的朴质敦厚令人驻足,保俶塔的秀美纤丽守望湖山,古往今来涌动着的文采诗意亦是闪耀光辉。西湖十景,浑然一体,自成天地,正是天开图画、天人合一的美学至境。
-
第七章西湖典籍文化
典籍文化是西湖文化得以成形、流传的最基本的内容,反映了唐宋以来,西湖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从物质层面来看,西湖典籍文化指依托西湖园林建筑等物质载体、依赖钱塘文人保存修缮而得以流传的典籍,譬如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八千卷藏书楼。从文本层面来看,西湖典籍文化包含了众多对西湖山水等自然景观进行记叙描写的西湖志书。而西湖志书按修撰者身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官方修撰与个人修撰两类。典籍文化打破了时间限制,凭借文本的形式,赋予西湖文化以精神层面的丰富内容,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唐宋以来西湖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
●7.1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八千卷楼藏书
文澜阁因乾隆特批而收有《四库全书》。清咸丰十一年,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藏书四处散佚。后为钱塘藏书家丁丙与丁申兄弟搜集寻回约四分之一的内容。光绪六年,重建文澜阁。七七事变之前,文澜阁《四库全书》被运出杭州城,开始了一段艰险困苦的迁徙之旅,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得以重返杭州,珍藏至今。八千卷楼的藏书之业,开始于丁丙的祖父丁国典。后至光绪三十三年,八千卷楼藏书转卖江苏巡抚端方以在南京创设江南图书馆。1952年,江南图书馆并入南京图书馆,八千卷楼藏书便在南京图书馆保存至今。
-
●7.2众多西湖志书
官方修撰的西湖方志以南宋临安三志为首,譬如《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此后明代杭州府先后七次编修过志书,清代政府也曾九修志书。个人修撰的西湖志书较为零散,在校订续修等方面的连贯性也不强,但是文学性较强,譬如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丁丙《武林掌故丛编》。
-
第八章西泠印文化
印文化是西湖文化中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印文化源于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士大夫文人开始在印章的雕刻中,追求艺术的美感。宋人米芾提出了早期的篆刻美学标准。印章从此由工具性的使用转变为艺术性的创作。延至明清,徽派、浙派等印章流派迭出,印章篆刻以文人爱好的形式发展至顶峰。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西泠印社”的产生,使文人印转变为一种专门的印章学术,由“篆刻史”转入“印社史”,对印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
●8.1西泠印社的发展史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享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西泠印社创社至今已有116年,纵观百年历史,印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经坎坷。而以印社的发展情况为标准,可将百年历史概括地划分为草创期、发展期和沉寂期。
-
●8.2西泠印社的社长概况
西泠印社在社长选用问题上极具远见。西泠印社创社之初就定下规定,发起者不能担任社长,要另请社长坐镇西泠。西泠印社立社至今,一共推选出七位社长,即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和饶宗颐七位大师。这突破了传统的社长选用制度;突破了传统结社以地域为限的禁锢;突破了狭义的文化结社。百年以来,西泠印社几经坎坷,在七届西泠社长的带领下,西泠印社为印学的流传保存了中坚力量,并且大量刻印、编辑印谱,保护传统文化,为后代的印学研究创造宝贵的物质和文献基础。
-
第九章西湖楹联文化
西湖楹联数量多,题材广,质量高,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题写与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撰述者不乏名人大家,大都切题应景,文彩斐然,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我们在学习楹联的历史、楹联的要求和创制楹联的方法的基础之上,来欣赏内容丰富的西湖楹联。
-
●9.1西湖楹联文化(一)
楹联又叫对联、楹帖、联语,是一种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传统艺术形式。今天我们主要从楹联的历史和楹联的要求两方面来介绍相关知识。
-
●9.2西湖楹联文化(二)
今天我们从拆字对、迭字对、嵌字对、回文对、谐音对和同边自对等方面来谈谈楹联的创制方法,并一起来欣赏一下流传至今的传统名联。
-
●9.3西湖楹联文化(三)
西湖风光四季出新,晴好皆宜,“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等闻名遐迩,描述湖山风物的楹联比比皆是。今天我们便以此为切入点,来看看西湖楹联如何化龙点睛,为山水风物增色的。
-
●9.4西湖楹联文化(四)
西湖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葛洪、苏小小、白居易、林逋、苏轼、岳飞、俞樾等文人、名伎、官吏、英雄都在这里留下动人的传说故事。今天我们便以西湖周边的名人遗迹与名人故事为切入点,来看看西湖楹联丰富的人文底蕴。
-
第十章西湖宗教文化
西湖三面环山,风光幽美,历来是文人雅士及佛道二教的活动基地,有多处摩崖题刻和宗教遗迹迹留存至今,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抱朴道院、福星观、岳庙、于谦祠、净慈寺、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三天竺等寺观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浮沉,兴废相继,但依旧香火鼎盛,如明珠碎玉一般镶嵌在西湖群山之中。今天,我们结合佛、道二教在杭州、在西湖发展的历史,以抱朴道院、福星观、灵隐寺、净慈寺和三天竺为例,来聊聊西湖的宗教文化。
-
●10.1西湖宗教文化(一)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曾经宫观林立,名道辈出,在全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杭州佛教始自东晋,兴于五代,盛于南宋。因寺庙众多、高僧辈出、佛学兴盛而成为我国东南部的佛教中心。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佛道二教在杭城发展的历史。
-
●10.2西湖宗教文化(二)
历史上,杭州曾经宫观林立,名道辈出,今天,葛岭抱朴道院和玉皇山福星观依旧香火鼎盛。抱朴道院始自东晋,葛洪曾在此结庐而居。除葛洪祖师外,道院还供奉斗姥元君及六十甲子太岁,现在为女冠所居。玉皇山道教开山之始是唐代玉龙观,明代更名福星观,发展于明,兴于清,盛于民国,自清代以来属全真龙门派。宗教信仰之外,福星观还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坎制离”,即依靠神力和法力及五行相生相克来压制杭城火患。
今天我们便以这两个道观为切入点来看看西湖的道教文化。 -
●10.3西湖宗教文化(三)
天下名山僧占多,西湖周边的群山幽深秀美,在历史上曾经寺庙林立,梵音缭绕。今天,灵隐寺、净慈寺、上天竺法喜寺、中天竺法净寺、下天竺法镜寺、永福寺、韬光寺和玛瑙寺等古刹,如明珠碎玉一般镶嵌在群山之中,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从佛寺建筑和神祇来谈谈西湖的佛教文化意蕴。
-
●10.4西湖宗教文化(四)
沧海桑田,世事多变,过去千余年的岁月里,西湖周边寺观兴毁相继,但飞鸿雪泥,雁过之痕已化作传说、佚闻与趣事与湖山胜景融为一体,成为最具生命力的西湖文化内涵。今天主要讲讲与西湖佛教相关的地方风物和人物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