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龋病概述
了解龋病的概念,流行情况及龋病学指标和调查方法介绍龋病概述。
-
●1.1龋病的概念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致龋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等。就病因学角度而,龋病也可称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
●1.2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流行病学的评价方法,龋病的好发部位,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介绍龋病流行病学。
-
第二章龋病的病因及发病过程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与龋病发病关系密切的微生物及其致龋特征,龋病发病机制的简介。
-
●2.1牙菌斑
牙萌出时牙面上有一些胚胎来源的有机物覆盖,但这些物质很快通过咀嚼活动被磨除掉。牙萌出至口腔后,在很短时间内又有一些有机物沉积于牙面,这些后天获得的沉积物含有各种底物,如有机酸、细菌抗原、细胞毒性物质、水解酶等,这些物质可以导致龋病或牙周病。涉及牙面有机物的命名甚多,各有其功能或影响,其中最具有临床意义的牙面沉积物是牙菌斑。
-
●2.2饮食因素
饮食对麟病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但是食物和饮食结构复杂,不同人群,不同进食方式下的观察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营养素是人们从饮食中必须获取的物质,七大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和水。
-
●2.3宿主、其他因素
影响龋病发病的宿主因素主要包括牙和唾液。发育良好的牙,即使其他致龋因素很强也不会发病。唾液对维持口腔正常pH,保持牙面完整性,促进已脱矿牙的再矿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唾液腺因各种因素遭到破坏后,很容易发生慢性龋或急性龋。
-
●2.4病因学说
通过各种不同的病因学说介绍龋病的发病过程。
-
第三章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龋病发生在牙齿硬组织,从获得性膜,细菌粘附,牙菌斑生物膜形成到引起牙齿的颜色,形态质地损害,一般要1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现代龋病病因学说中,也认为是主要发病四联因素之一。由于被龋病的发病时间长,使得医师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口腔检查,对龋病进行早期发现,早诊断和早期预防。
-
●3.1龋病的病理过程
龋病是牙齿对牙菌斑生物膜及其代谢产物的动态反应的结果。这种反应过程,形态学上表现为初期超微结构水平的脱矿和再矿化以及晚期的龋洞形成。
-
●3.2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龋病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并不累及所有牙,对牙齿不同解剖部位具有某种倾向性。根据龋病的临床损害模式,从动力学角度,可以按照龋病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从生态学角度,可以根据损害的解剖部位分类;也可以按照病变程度分类。
-
●3.3龋病的诊断
通过对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的介绍介绍龋病的诊断。
-
第四章龋病治疗
龋病是发生在牙齿的慢性细菌性疾病,病变从釉质或牙骨质开始。由于釉质没有神经分布,龋病破坏开始相当长时间里患者无自觉症状,早期不易轻易发现。龋病又是一种间断进行性疾病,不经治疗其破坏过程绝大部分不会自行停止,治疗不彻底可取损会再次发生。由于釉质内无细胞和体液循环,新陈代谢很弱,没有基于细胞活动的修复功能,一旦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细胞再生恢复缺损组织,只能采用人工生物材料修补缺损。牙本质与牙髓是一个整体,对牙本质的刺激可以引起牙髓的相应反应。龋病早期未得到及时治疗,病变会纵向发展,引起牙髓和根尖周组织的感染。龋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维护牙齿健康,维护牙齿功能十分重要。
-
●4.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时采用药物或再矿化等技术终止或消除龋病的方法。
-
●4.2牙体修复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龋病发展一旦造成了牙体组织的实质性缺损,是不能自行恢复其形态的,只能采用充填术进行治疗,即手术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制备窝洞,选择适宜的充填材料修补组织缺损,终止龋病发展,恢复牙齿形态与功能。
-
●4.3牙体修复与材料选择的原则
牙体修复包括手术和治疗两个部分,首先通过牙体手术过程清除已经病变的牙体组织或失去支持的牙体组织以及细菌,将牙体制备成一定形状的窝洞,使充填物能够长期保持而不松脱。为了时牙体组织和充填体能够承受一定的咀嚼压力,选择适当的材料,或充填治疗,或选择嵌体,冠修复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
-
●4.4窝洞的分类与结构
窝洞是指采用牙体外科手术的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并按要求备成的洞形。窝洞具有一定的形状,能容纳和支持充填材料,达到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的目的。
-
●4.5深龋的治疗
龋病发展到牙本质深层,牙髓很容易被外界,包括物理,温度,化学和龋坏牙本质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所激惹。治疗深龋时,如处理不当也容易造成牙髓的损害。
-
●4.6根面龋的治疗
根面龋是指牙龈退缩导致牙根表面暴露而引起牙根发生的龋病。常见于老年人,也不仅仅发生于老年人,任何原因导致牙根暴露者均可能发生跟面龋。
-
第五章银汞合金充填
窝洞预备的基本原则,窝洞预备的基本步骤。银汞合金充填术的适应症,龋病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各类银汞合金充填窝洞的预备要点等介绍银汞合金充填。
-
●5.1窝洞预备的基本原则
窝洞预备直接关系到牙体修复治疗的成败,应遵循牙体组织的生物学特点,按照力学原理来进行,目前临床多采用Black提出的窝洞预备原则。
-
●5.2窝洞预备的基本步骤
预备洞型,无痛制洞法,术区隔离,窝洞消毒,窝洞封闭,衬洞及垫底来介绍窝洞预备基本步骤。
-
●5.3银汞合金充填术
近年来,随着口腔修复新材料及设备的不断发展,银汞合金在牙体修复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树脂类及玻璃离子类牙色材料在理化性能上的不足,目前尚无法完全替代银汞合金在后牙充填修复中的地位。
-
●5.4龋病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牙龋坏程度,作出正确的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治疗。如果诊断不正确或操作不当,可治疗治疗失败。认识可能出现的意外,分析原因,减少并发症发生时十分必要的。
-
第六章牙体缺损的粘接修复
牙体粘结技术原理,牙色修复材料,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术,前牙和后牙复合树脂直接修复介绍牙体缺损的粘结修复。
-
●6.1牙体粘接技术原理
牙体粘接修复的发展史,釉质粘结,牙本质粘结介绍牙体粘结技术原理。
-
●6.2牙色修复材料
复合树脂是一种有机树脂机制和经过表面处理的无机填料以及引发体系组合而成的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牙色修复材料。目前已发展到纳米型和纳米混合型复合树脂。
-
●6.3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术
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流程包括准备过程,牙体预备与牙髓保护,成型片的放置,粘结,复合树脂的充填,复合树脂的固化,修复体的修型和抛光。
-
●6.4前牙复合树脂直接修复
前牙缺损可采用冠、贴面等间接修复和复合树脂直接修复。间接修复技术存在破坏健康牙体组织过多的不足。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技术更符合微创修复的理念,可以在患者需求、组织损伤和技术风险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
-
●6.5后牙复合树脂直接修复
后牙修复长期以来采用银汞合金修复术。20世纪60年代,复合树脂材料问世后即用于后牙修复,随着复合树脂材料的改善和牙本质粘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后牙病例采用复合树脂粘结修复术。
-
第七章牙发育异常和着色牙
牙在生长发育期间,由于受到某些全身或局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使牙在结构、形态、数目和萌出方面出现异常,且常同时伴有牙的颜色改变,影响美观。
-
●7.1牙发育异常和结构异常
牙发育异常和着色牙包括釉质发育不全,遗传性牙本质障碍,先天性梅毒牙。
-
●7.2着色牙
着色牙口腔中常见的疾病,各个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生;既可以发生在乳牙,也可以发生在恒牙。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内源性着色牙外源性着色牙两大类。
-
●7.3牙形态异常、牙数目异常、牙萌出异常
牙的大小若与骨骼和面部的比例失去协调,就有过大或过小之感。牙数目异常主要是指额外牙和先天性缺额牙。牙发育到一定程度,每组牙都在一定的年龄萌出,牙萌出异常有早萌、迟萌等现象。
-
第八章牙外伤
牙外伤包括牙周膜的损伤,牙体硬组织的损伤,牙脱位和牙折,这些可单独发生,亦可以同时出现。
-
●8.1牙震荡
牙震荡是牙周膜的轻度损伤,通常不伴有牙体组织的缺损。
-
●8.2牙脱位
牙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脱离牙槽窝者称为牙脱位,由于外力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牙脱位的表现和程度不一,轻者偏离移位,称为不全脱位,重者可完全离体,称为全脱位。
-
●8.3牙折
牙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
第九章牙慢性损伤
磨损,酸蚀症,楔状缺损的概念,楔状缺损的病因,牙隐裂和牙根纵列的诊治要点。
-
●9.1磨损
磨损是指正常的咀嚼运动之外,高强度,反复的机械摩擦造成的牙体硬组织的快速磨损。
-
●9.2酸蚀症
酸蚀症是因为长期接触酸或酸酐造成牙体硬组织丧失的疾病。其脱矿过程与酸的关系明确,与细菌无关。
-
●9.3楔状缺损
楔状缺损是发生在牙齿唇颊面颈部的慢性硬组织缺损,典型的缺损由两个夹面组成,口小底大,呈楔状。楔状缺损往往发生在同一患者的多个牙。
-
●9.4牙隐裂
牙隐裂是指发生在牙冠表面的细小,不易发现的,非理性的细小裂纹。
-
●9.5牙根纵裂
牙根纵裂是指发生在牙根的纵行裂开,一旦开始出现,预后很差,往往需要复杂的治疗,甚至拔除。
-
第十章牙本质过敏症
牙本质过敏症指牙齿受到生理范围内的刺激,包括机械、化学、温度、渗透压等时出现的短暂、尖锐的疼痛或不适的现象 刺激的类型有机械(摩擦或咬硬物)、温度(冷、热)、化学(酸、甜)、渗透压等。症状特点是随着刺激的来临和离去而迅速出现和消失。一般会累及到几个牙,甚至全口牙。
-
●10.1牙本质过敏症
牙本质过敏症指牙齿受到生理范围内的刺激,包括机械、化学、温度、渗透压等时出现的短暂、尖锐的疼痛或不适的现象 刺激的类型有机械(摩擦或咬硬物)、温度(冷、热)、化学(酸、甜)、渗透压等。症状特点是随着刺激的来临和离去而迅速出现和消失。一般会累及到几个牙,甚至全口牙。
-
第十一章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的治疗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发生机制也不同。但其症状、体征有相似之处。除了数目异常外,不外乎形态、感觉和颜色异常。治疗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对牙齿形态异常治疗的主要包括充填、嵌体和冠修复等,对于严重的感觉和颜色异常也适用。修复方法在相关的章节有详细介绍,这里不赘述。对于程度较轻的牙齿感觉异常采用脱敏的方法,颜色异常采用漂白的方法进行治疗。本章以牙本质敏感症和氟牙症等3种内源性着色牙为主线,扼要介绍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
-
●11.1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的治疗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发生机制也不同。但其症状、体征有相似之处。除了数目异常外,不外乎形态、感觉和颜色异常。治疗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对牙齿形态异常治疗的主要包括充填、嵌体和冠修复等,对于严重的感觉和颜色异常也适用。修复方法在相关的章节有详细介绍,这里不赘述。对于程度较轻的牙齿感觉异常采用脱敏的方法,颜色异常采用漂白的方法进行治疗。本章以牙本质敏感症和氟牙症等3种内源性着色牙为主线,扼要介绍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
-
第十二章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生理学特点
本章学习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生理学特点。学习牙髓的形态学特点和成牙本质细胞结构特点;牙髓的功能及牙髓感觉神经纤维的特点和牙髓的增龄性变化和牙骨质的生理学特点。需掌握:牙髓的形态学特点和成牙本质细胞结构特点。
-
●12.1牙髓形态及组织结构
牙髓是牙组织中唯一的软组织,位于由牙本质围成的牙髓腔内,借狭窄的根尖孔与根尖周组织相连。牙髓作为一种疏松结缔组织,所含的细胞、血管和神经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与其他疏松结缔组织的反应基本一样。但牙髓还有自身的特点:1、被无让性的牙本质包围:2、基质富含纤维且具有黏性;3、无有效的血液侧支循环。这些特点使牙髓的损伤一般都难以恢复,且易产生疼痛。
-
●12.2牙髓的功能
牙髓具有4种基本功能:①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牙本质: ②血液系统向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提供营养成分;3感觉神经纤维传导痛觉;④成牙本质细胞及结缔组织成分对外界刺的保护性反应。牙髓增龄性变化是指随着年龄的增加,牙髓在体积、结构和功能上所发生的一些生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各种不良刺激可加速牙髓的这些变化,因此在考虑牙髓增龄性受化时,要特别将一些病理性因素即导致牙髓“早老”性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
第十三章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是多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的病损,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并未能形成成熟的理论,其中许多假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目前认为,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原因主要有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刺激以及免疫反应等,其中细菌感染是导致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主要因素。
-
●13.1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常见类型均由细菌感染所致。人类对牙髓细菌感染的认识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即Miller 于1890年首次证实了在人坏死牙髓组织中有细菌的存在。此后,许多研究亦相继证实了细菌与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密切关系。
-
●13.2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正常情况下,牙髓位于密闭的髓腔内,牙髓中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通过根尖孔与根尖部的牙周组织相连通。但当牙齿受到龋病、磨损、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破坏釉质或牙骨质的完整性时,牙本质甚至牙髓会暴露于口腔而导致牙髓感染。引发牙髓感染的途径主要包括暴露的牙本质小管、牙髓暴露、牙周袋途径和血源感染,而根尖周的感染主要是继发于牙髓感染。
-
●13.3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
创伤、温度、电流和激光等物理因素;充填材料、酸蚀剂、粘接剂和消毒剂等化学因素都会造成牙髓的损伤。
-
第十四章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方法
正确诊断是制订合理的治疗计划和治疗成功的基础。为了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然后进行临床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最后再对所获取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于伴有急性症状的疾病需要快速做出诊断,从而及时、正确地处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错误的诊断大多是由于病史采集不够全面或临床检查方法不当,从而导致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失败。因此,细致耐心的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非常重要。本章主要介绍牙髓病、根尖周病的病史采集和主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
●14.1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方法
正确诊断是制订合理的治疗计划和治疗成功的基础。为了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然后进行临床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最后再对所获取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于伴有急性症状的疾病需要快速做出诊断,从而及时、正确地处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错误的诊断大多是由于病史采集不够全面或临床检查方法不当,从而导致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失败。因此,细致耐心的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非常重要。本章主要介绍牙髓病、根尖周病的病史采集和主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
第十五章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章学习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学习各型牙髓病的临床诊断术语、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牙髓炎的诊断程序和鉴别诊断思路;牙髓的各种病理变化和分类和牙痛的鉴别诊断思路和所需鉴别的疾病。
-
●15.1牙髓病的分类、可复性牙髓炎
在组织病理学上,一般将牙髓状态分为正常牙髓和病变牙髓两种。在牙髓病的临床诊断中,重点是正确诊断牙髓炎。确定患牙是诊断的关键,也是难点。可复性牙髓炎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初期炎症表现。
-
●15.2不可复性牙髓炎
不可复性牙髓炎是一类病变较为严重的牙髓炎症,病变可发生于牙髓的某一局部,也可能涉及全部牙髓,甚至在炎症的中心部位已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化或坏死。牙髓组织的炎症范围和性质在临床上很难准确区分,也几乎没有恢复正常的可能,病理变化自然发展的终点均为全部牙髓坏死。此时,临床治疗只有摘除牙髓以去除病变。
-
●15.3牙髓坏死
牙髓坏死常由各型牙髓炎发展而来,也可因外伤打击、正畸矫治所施加的过度创伤力、修复治疗进行牙体预备时的过度手术切割产热以及使用某些修复材料(如:硅酸盐粘固剂、复合树脂)所致的化学刺激或微渗漏引起。当牙髓组织发生严重的营养不良及退行性变性时,由于血液供应的严重不足,最终可发展为牙髓坏死,又称为渐进性坏死,多见于老年人。
-
●15.4牙髓钙化
当牙髓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会造成牙髓组织营养不良,出现细胞变性,钙盐沉积,形成微小或大块的钙化物质。
-
●15.5牙内吸收
牙内吸收是指正常的牙髓组织肉芽性变,分化出破牙本质细胞从髓整内部吸收牙体硬组织,致髓腔壁变薄,严重者可造成病理性牙折。
-
第十六章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根尖周病是指发生于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本章主要介绍各型根尖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
●16.1急性根尖周炎
各型急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临床检查及其诊断要点.
-
●16.2慢性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
第十七章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概述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较为复杂,应掌握治疗原则,术前制订完善的治疗计划,才能进行合理的诊治。
-
●17.1治疗原则和治疗计划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较为复杂,应掌握治疗原则,术前制订完善的治疗计划。
-
●17.2病例选择
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前,应全面分析病例,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
●17.3术前感染控制
在牙髓治疗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控制感染。
-
●17.4疼痛控制
牙髓组织对刺激反应敏感,在治疗过程,各种操作均可能引起疼痛,使患者难以忍受以致惧怕接受治疗。因此,应在操作过程遵循无痛原则,使治疗在无痛或者减少疼痛的情况下进行。
-
●17.5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是初次治疗中需采取的重要措施,可即刻减轻患者疼痛。
-
第十八章活髓保存与根尖诱导成形术
牙髓病的治疗应依据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牙髓病变是局限或者可逆的患牙,应选择以保存活髓为目的的治疗方法,保留健康的牙体组织。
-
●18.1盖髓术
盖髓术一种保存活髓的方法,即在接近牙髓的牙本质表面或已暴露的牙髓表面覆盖一层盖髓材料以保护牙髓,分为直接盖髓和间接盖髓。
-
●18.2牙髓切断术
牙髓切断术是切除炎症牙髓组织,以盖髓剂覆盖于牙髓断面,保留正常牙髓组织。
-
●18.3根尖诱导成形术
根尖诱导成形术是在牙根未发育完全之前发生严重的牙髓及根尖周病变的年轻恒牙,在消除感染的基础上用药物诱导其牙根继续发育和根尖孔缩小或封闭。
-
●18.4根尖屏障术
根尖屏障术是指将MTA置入根尖部位,形成根尖止点,达到根尖封闭的效果。
-
第十九章根管治疗术
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用来治疗牙髓及根尖周病,它采用专门的器械和方法对根管进行清理、成形,有效的药物对根管进行消毒灭菌,最后严密填充根管并行冠修复,达到控制感染、修复缺损促进根尖周病愈合或防止根尖周病变发生的目的。
-
●19.1根管治疗术的发展概况
自从诞生以来,根管治疗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了世界牙髓治疗的主流方法。
-
●19.2根管治疗术的原理、病例选择
根管治疗术的原理是清除感染,防止再感染。
-
●19.3根管治疗术的操作原则
根管治疗术由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三大步组成。操作原则包括彻底清除感染、严密充填修复防止再感染以及保存三个方面。
-
●19.4根管治疗的疗效及评价标准
根管治疗术的疗效指牙髓及根尖周病通过根管治疗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成功与失败或其最后转归的评估。
-
第二十章髓腔应用解剖与开髓
髓腔是位于牙齿中央由牙体硬组织包绕的一个腔隙,由髓室和根管构成,统称根管系统,深入的了解根管系统对掌握根管治疗技术有重要的意义。
-
●20.1髓腔应用解剖
根管系统的结构非常复杂,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下的根管形态均有其特点,熟练掌握根管系统的结构是根管治疗术成功的先决条件。
-
●20.2髓腔通路预备
髓腔通路的预备时根管治疗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根管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
第二十一章根管预备与消毒
根管预备主要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法达到清理和成形根管系统的目的,是根管治疗术的关键步骤;根管封药可以对根管预备后残留的细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杀灭,可进一步控制根管内感染。
-
●21.1根管预备(1)
常用的拔髓器械和根管切削器械。
-
●21.2根管预备(2)
介绍机用NiTi器械。
-
●21.3根管预备(3)
根管清理。
-
●21.4根管预备(4)
根管预备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
●21.5根管消毒与暂封
对于非感染根管,经上述程序预备后可以直接充填。而对于感染根管,经过机械预备和化学药物冲洗后,其内的微生物、坏死牙髓组织和根管内壁的感染物仍难以清理干净,特别是牙本质小管深层和侧支根管等器械及冲洗液达不到的微细结构内还残有微生物和毒素。如果再经过根管消毒这一步骤,可达到进一步控制微生物和毒素、预防根管再感染、降低根尖周组织炎症反应等目的。
-
第二十二章根管充填
根管系统经过根管预备及消毒后,仍可能残留少量的病原体,利用根管充填材料严密充填根管系统,隔绝根管系统和口腔及根管周组织的交通可促进根尖周病变得愈合,防止再感染
-
●22.1根管充填的时机、材料
进行根管充填的条件及根管充填所用材料的种类和特点。
-
●22.2根管充填方法和质量评价
根管充填的方法常用的有侧方加压充填法和垂直加压充填法;理想的根管充填应达到的标准。
-
第二十三章显微根管治疗与根管外科
显微根管治疗借助口腔科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进行根管治疗的方法,可提高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成功率;而对于通过根管治疗及再治疗仍无法愈合的患牙,则可辅助以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
●23.1显微根管治疗
显微根管治疗借助口腔科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进行根管治疗的方法,可提高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成功率。
-
●23.2根管外科
对于通过根管治疗及再治疗仍无法愈合的患牙,则可辅助以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
第二十四章根管治疗并发症及根管再治疗
根管治疗史在狭窄的口腔系统中进行,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又极为复杂,因此在根管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应对根管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办法有详细的了解;根管治疗后疾病的病因及根管治疗后疾病的处理原则和治疗方法。
-
●24.1根管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根管治疗史在狭窄的口腔系统中进行,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又极为复杂,因此在根管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应对根管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办法有详细的了解。
-
●24.2根管治疗后疾病的病因
根管治疗后疾病指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根尖周病变未愈合或出现新病变,本节将介绍其致病因素。
-
●24.3根管治疗后疾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一种疾病获得完整正确的诊断,才能制订出一个正确而周密的治疗方案,才能正确评估该病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客观评估疾病的预后和长期疗效。根管治疗后疾病的正确诊断,来源于对患者病史的全面采集和临床的客观检查。
-
●24.4根管再治疗
根管再治疗的目的是保存患牙在口腔内行使功能。因此其治疗同一般根管治疗相同,彻底的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的严密充填。能够达到这些要求,治疗效果一般都佳。
-
第二十五章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
冠部修复作为整个根管治疗术的一个部分,应该在诊断制订治疗计划之初,缜密分析、全面考虑妥善安排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实施牙体修复前,需要仔细复习根管治疗的经过,重点了解根管治疗过程中对牙齿磨除的程度,分析剩余牙体组织的量与抗力,分析修复体在口腔所要面对的各种力、所需的耐久性和功能。权衡利弊,选择安全的、适合具体患者的恰当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式。
-
●25.1可靠的牙体修复是根管疗效的重要保障
根管治疗前的患牙已经经历了不同类型的牙体疾病,多数已经存在牙体组织不同程度的缺损。经过根管治疗,牙齿会产生更多的变化,剩余牙体硬组织的量进一步减少。及时修复缺损不仅是为了恢复功能和美观,也是为了保证根管治疗的疗效。
-
●25.2根管治疗后牙体修复前的评估及方法选择
牙体修复前需要考虑牙齿的可修复性、根管治疗后牙体修复的时机、龋易感性的评估和患者的需求。
-
●25.3根管治疗后牙齿的椅旁修复、间接修复
椅旁修复除了使用复合树脂粘接修复形成过度修复或永久修复外,也可通过银汞合金或复合树脂为进一步制作冠修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