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4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华侨大学
开课教师沈玲
学科专业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中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元代、明代、清代和近代文学。在这门课中,我们一起学习典籍,梳理文学发展脉络,探析文学体裁、创作主体 、文学语言、作品思想内容等的发展变化。我们将共同了解元代杂剧、散曲、明清小说和戏曲创作的代表作家作品,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罗贯中、施耐庵、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文人面对面,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创作和他们对文学所作的深刻体察和思考。 文学是人学,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温润我们的心灵。 往事越千年,风雅有遗篇,让我们“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共同来领略文学的魅力,体味其中蕴藏的中华文明之美。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元代文学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上)
沈玲
元代文学概述(下)
沈玲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宋元话本小说
沈玲
宋元说唱文学
沈玲
关汉卿
关汉卿(上)
沈玲
关汉卿(下)
沈玲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上)
沈玲
王实甫的《西厢记》(下)
沈玲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墙头马上》
沈玲
白朴的《梧桐雨》
沈玲
马致远和《汉宫秋》
沈玲
马致远的其他杂剧创作
沈玲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上)
沈玲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下)
沈玲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上)
沈玲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下)
沈玲
宋元南戏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沈玲
四大南戏
沈玲
元代散曲
元前期散曲创作
沈玲
元后期散曲创作
沈玲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上)
沈玲
元代诗文(下)
沈玲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概述
明代文学概述(上)
沈玲
明代文学概述(下)
沈玲
《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沈玲
《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沈玲
《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沈玲
《水浒传》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沈玲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沈玲
明代诗文
明代前期诗文
沈玲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沈玲
晚明诗文
沈玲
明代杂剧
明初和明中期的杂剧创作
沈玲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沈玲
明代传奇
明代前中期传奇的发展
沈玲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沈玲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沈玲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牡丹亭》
沈玲
“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沈玲
《西游记》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沈玲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沈玲
《金瓶梅》
沈玲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沈玲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
沈玲
明代民歌
沈玲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概述
沈玲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代前期的诗文(上)
沈玲
清代前期的诗文(下)
沈玲
清代前期的词
沈玲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
沈玲
《长生殿》
沈玲
《桃花扇》
沈玲
清初白话小说
清初白话小说(上)
沈玲
清初白话小说(下)
沈玲
《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沈玲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沈玲
《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沈玲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沈玲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沈玲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沈玲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沈玲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清中叶的小说
沈玲
清中叶的戏曲与讲唱文学
沈玲
近代文学
近代前期的诗文词
沈玲
近代后期的诗文词
沈玲
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沈玲
  • 第一章元代文学

    元代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一中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时,元杂剧等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地位。元代特殊的社会情况,又让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作家成为叙事性文学的作者,他们和下层人民联系也越发紧密。元代说唱文学进一步繁荣。中国的戏剧艺术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戏剧题材涉及面广,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涌现了《窦娥冤》《西厢记》等优秀作品。元代以大都和杭州为中心,先后形成了南北两大戏剧圈。同时,诗坛上又涌现出一种新样式——散曲。元代的诗词等传统文学虽有所创新,但总体成就不如杂剧、散曲,也逊于前代。元代社会的独特风貌使得这一时期文坛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自然酣畅成为叙事性文学和抒情性文学共有的审美情趣。

  • 1.1元代文学概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元朝虽然在政治、经济上都有若干倒退,但由于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也为中原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因素,元代文学主要指从1234年蒙古灭金到1368年明王朝建立的134年,包括各民族人用汉语进行的文学创作,而其他民族语言的创作因为资料有限,无法涉及。元代历史不长,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阶段的文学发展活跃,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导致文学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除了传统的文学样式如诗、词、文等继续成为知识分子创作的文体外,像杂剧、小说、散曲等叙事文学、通俗文学大放光彩,并开始取代传统的文学样式,成为创作的主流。 元代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是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

  • 1.2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人们以“话”就是口传的 “故事”。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就是后世统称的“话本”。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一是以说话艺人口 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祥,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一是文人依据史 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等。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 1.3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杂剧创作年代最早的作家之一,也是作品数量和类型最多、作品的思想性的艺术性最高的作家,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今天保存下来的有十八种。关汉卿杂剧中创作比重较大的是爱情婚姻剧。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是他的社会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是其中的代表。在这类剧中,关汉卿揭示了社会黑暗势力对弱小者的残酷压迫,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安宁生活和社会公平的向往。

  • 1.4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都不清楚。王实甫杂剧有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除了《西厢记》之外,还有《破窑记》四折、《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其他的都散失了。如果从单篇作品来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平。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是自己的独创,而是在前人创作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这个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西厢记》通过张生、莺莺和红娘为争取爱情婚姻自主,与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抗争的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和争取爱情自由的反抗精神,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礼教的倾向,同时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

  • 1.5白朴和马致远

    元代剧坛,除了关汉卿、王实甫之外,还有白朴和马致远也受到人们的推崇,像王骥德的《曲律》中就认定关、王、马、白为元剧四大家。他是元代最早以文学世家的名士身份投入戏剧创作的人。白朴的杂剧据《录鬼薄》的记载,有15种,完整保留下来的有《墙头马上》和《梧桐雨》两种。 前者热情歌颂了男女自由恋爱、勇敢挑战封建家长的“赞淫奔”,大大提升了故事的思想内涵。后者通过唐明皇一生的转变表现人生沧桑变幻的悲凉之感。马致远是当时名士,又多年从事杂剧、散曲的创作,名气很大,人称“曲状元”。他共有杂剧15种。《汉宫秋》是他的代表作,主要写历史上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马致远的杂剧写实能力不强,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主要侧重于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戏剧效果不强,但是语言典丽,特别是在用杂剧创作中表现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人生苦闷方面有着独到的贡献。

  • 1.6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约在蒙古灭金到元大德年间,元杂剧的创作经历了兴起到繁荣的发展过程。在第一批创作杂剧的56位作家中,大部分籍贯都是北方的。确实,元杂剧最初流行于中国北方,像关汉卿、白朴等人在元朝统一以后到了南方,但是他们的创作主要是在北方进行的。这些作家以大都为中心,在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的地域从事杂剧创作,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北方戏剧圈。 元朝的首都大都杂剧创作和演出非常活跃,是当时北方戏剧圈的创作中心。据《录鬼薄》的记载,大都籍的杂剧作家有17人,包括关、王、马等第一流的作家,其中领袖是关汉卿。除他们之外,像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也有一定的创作成就。

  • 1.7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以后,大批的北方人南下,流行于北方的杂剧艺术也沿着大运河和长江水路南下,不少北方著名的杂剧作家像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尚仲贤、李文蔚等人都来到了南方,一些著名的杂剧演员也到南方来演出。杂剧的重心开始向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转移。 元杂剧进入南方以后,虽然没有出现像前期北方杂剧创作那样的繁荣局面,优秀作家和作品的数量都比不上前期,但是,南方的杂剧创作还是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出现了对商人和金钱的描写等。南方的杂剧活动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南方戏剧圈最杰出的作家是郑光祖,还有乔吉、宫天挺、金仁杰、杨梓、秦简夫等杂剧作家。

  • 1.8宋元南戏

    在南方除了散曲之外,还流行着一种用南曲演唱的戏文。这种戏文实际上出现时间比北曲杂剧要早,大约在北宋、南宋之交就已出现在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因为温州旧名永嘉。)这种戏文也被称为南词。后来为了区别北曲杂剧,就简称为南戏。 宋元时期南戏虽然一直受到百姓的欢迎,但却被文人士大夫排斥,所以今天只有十九种剧本流传下来,还有一百三十种左右的残文佚曲。总的来看,南戏主要表现爱情、婚姻和揭露社会黑暗为主,很少出现杂剧的那些借历史抒情的作品,而且在那些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中,指责男子富贵变心成为最重要的主题。 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南戏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是其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宋戏文。

  • 1.9元代散曲

    散曲是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金元时期在中国北方兴起,一般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一般是单支曲子,套数主要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写成。散曲和诗、词有不一样的地方,它的句式灵活多变,长短句式,可以增加衬字,这样就使曲调的字数随着旋律变化而自由伸缩;散曲的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又明快自然,更多民间文学的特点。元代散曲代表了元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元代散曲作家约有二百多人,今天流传下来的作品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七十余套。元散曲的创作和杂剧创作基本保持一致。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散曲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

  • 1.10元代诗文

    元代的诗歌发展虽不及杂剧和散曲兴盛,但作为文学的正统形式,元代的诗坛也出现了不少的作家和作品,其中有许多人是少数民族作家。元代诗歌具有自己的特色,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宋诗的理性色彩开始重新重视诗的抒情功能,而且也和当时的市民文艺相融合,出现了描写商人生活和个人情感的作品,诗歌的古典趣味被打破了。 在元代前期的理学家中,刘因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元代中期以后,前期的个人身世之类的感伤基本上消失了,诗坛最流行的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的题材。后期的诗人以南方人为主,作品中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在作品中直接坦露自己的人生欲望、肯定世俗的享乐生活、对商人表示赞赏,他们喜欢用诗歌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家有王冕、杨维桢、萨都剌等,其中最有艺术个性的是杨维桢。元末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当推王冕。

  • 第二章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发成两个阶段。前期,受统治者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文学创作趋于贵族化、御用化,小说戏曲等创作受到轻视和限制。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 的松动以及阳明心学的流行,主体意识加强,文学的个性代特征日益鲜明,文学创作重新繁荣。而文人市民化,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也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出现了大量表现市民生活、情趣和形象的作品。叙事文学在明代全面成熟,《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即为代表。明代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各体文学语言越发通俗化。通俗文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推动、刺激了雅文学向俗化的方向演变,俗文学也在雅文化的规范、熏陶下趋于雅化。

  • 2.1明代文学概述

    和前面的朝代相比,明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特别是嘉靖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界也有一股新的人文思潮出现,这些都影响了明代的文学。明代中后期文人与商人等市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加强了,人的自我价值开始觉醒,肯定世俗人欲,肯定“好货”“好色”。文学在个性化的道路上迈进了可观 的一步。出现了像“童心说”“性灵说”等要求表现个性的理论,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和明朝的政治、思想文化界的发展相适应,明代的文学也有一些新的特点。受政治高压等因素影响,明代的诗文发展没有从低迷、衰落状态中走出来,总体成就远不如唐宋诗文。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在明代发展和定型,这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 贵的贡献。人们常把小说作为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样式。明代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明代戏曲的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 奇。

  • 2.2《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志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罗贯中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和民间作者创作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出了《三国志演义》这一部著作。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互相抵牾,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三国志演义》有不同的版本,现在保存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时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称为“嘉靖本”。《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与复杂。书中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爱憎,既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又有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残暴统治者的痛恨,还有对明君贤臣的赞美,对和平统一的渴望以及因历史变幻而带来的迷惘,而书中的那些斗争又给了人们许多的经验和智慧总结。《三国志演义》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很大影响。

  • 2.3《水浒传》

    《水浒传》就是一部以英雄传奇为主的小说。不同于《三国志演义》中的历史真实远远大于虚构的情况,《水浒传》更多的虚构成分,它主要是在民间传说和通俗文艺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在一般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他的门人罗贯中在真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水浒传》有几种版本,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看,一般有繁本和简本之分。《水浒传》主要描写了北宋末年由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的全过程,先写起义的发生发展,再写梁山好汉受招安,后写好汉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最后写好汉们的凄惨结局。《水浒传》的故事取材于北宋的农民起义,又长期在市井流传,不可避免地带有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又经过了文人的加工,所以这本书的主题比较复杂。全书最成功之处在于概括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起义根源,肯定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又深刻地揭示出梁山起义失败的根源在于接受招安、投降朝廷。《水浒传》艺术成就非常高。在《水浒传》的影响之下,明清的传奇小说非常兴盛。

  • 2.4明代诗文

    与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相反,诗歌散文等正统文体在明代没有再度兴盛,虽有不少作家从事诗文创作,也出现了众多流派,文坛复古与反复古斗争交错进行,但总体创作成就不高。明代开国之初从事诗文创作的有宋濂、刘基、高启。 明初约在永乐、成化年间,主宰文坛的是流行于上层官僚中的“台阁体”。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走向衰退,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兴起,这一派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他们从文学本身特点出发,强调学习汉唐诗歌,要求重视诗歌声调节奏等法度。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李东阳。约从弘治至隆庆(1488—1572)年间,出现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互相间有融合,亦有冲突。明中叶以后,文坛复古与反复古斗争交替进行。弘治、正德年间,首先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流派“前七子”,成员主要有边贡、康海、王廷相等人。 后七子同样提倡复古,他们的理论和“前七子”很接近,也要求模拟古人,注重法度格调,这使得他们的创作个性不鲜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坛有一批人不满于前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的说法,要求学习唐宋古文,提倡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模拟剽窃,这就是有名的散文复古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左派王学成员之一,也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受李贽影响,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首的“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主张,其中著名的是“性灵说”。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这一派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继“公安派”、“竟陵派”之后,晚明又有两个影响较大的文人团体:复社和几社,

  • 2.5明代杂剧

    明代戏曲有杂剧和传奇两大部类。明代杂剧的成就虽然比不上元杂剧,但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在明前期,杂剧作家作品虽然多,但因为统治者的禁令,杂剧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封建说教的,代表作家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贾仲明等,当然,这时的杂剧在体制、唱词等方面还是有了一定的新变。明中叶以后的杂剧创作与明初的杂剧有许多的不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在题材上打破了前期一味团圆喜庆、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狭隘局面,开始有了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杂剧不再单用北曲的体式,而是多数是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剧作往往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逞气使才的工具。中后期有一部分杂剧作品,影响深远。明代中期还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徐渭。

  • 2.6明代传奇

    明传奇在发展的初期,体制不完善。虽然有一百多种,但总体成就不高,有明显的道学气和说教味。在嘉靖年间,明传奇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因为明王朝面临内忧外患,作家们开始自觉地创作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明初传奇僵化沉寂的状态被打破,传奇出现繁荣的局面。著名的有“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本时期涌现出了数百种不错的传奇作品。明代后期,形成了两大戏剧流派,一派是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另一派是以汤显祖为楷模的“临川派”剧作家。两派在传奇的创作和理论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相互争论,相互竞争,共同促进了传奇的发展。

  • 2.7汤显祖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汤显祖的思想极其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他曾提出“至情”论主张,认为“世总为情”,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至情”,他要求以情抗理,反对程朱理学,他也通过戏剧创作来表达他的“至情”。他一生共创作了五个传奇剧本:《牡丹亭》、《紫箫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为除了《紫箫记》外,其余四个剧本都写到了梦境,一般又将这四部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临川四梦”中另外三梦也各有特点。

  • 2.8《西游记》

    明代后期兴起了一股创作神怪小说的热潮。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形象生动,境界奇幻,笔调诙谐,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和《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一样,《西游记》的成书也经过了个很长的过程。《西游记》有繁本和简本两种版本,繁本100回。《西游记》主要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虽然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的生活,但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 旨。《西游记》中最有光彩的形象是孙悟空。《西游记》特别受到读者的欢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它诞生之后到明末短短的几十年间,就有近三十部神魔小说产生。

  • 2.9《金瓶梅》

    《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也是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琐事为题材的小说 。一般认为《金瓶梅》成书于万历前中期,反映了万历时期奢侈淫逸、钱权结合、商业繁荣、价值观念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 而《金瓶梅》的作者是谁,至今还不能肯定。《金瓶梅》一书还通过西门庆、金、瓶、梅们因为追求情欲的放纵而葬送生命的结局,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客观上也告诉人们如果一味追求感官的满足,放纵情欲必将导致人性的扭曲。 《金瓶梅》在艺术上有许多贡献。《金瓶梅》一书也有不少的缺点,除了艺术上的许多粗糙之处外,最主要的是其中存在着大量色情描写。

  • 2.10“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明代长篇小说蓬勃发展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在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三言”、“二拍”是代表。 “三言”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每集40篇。作者冯梦龙。受“三言”的影响,凌濛初编著了“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二拍”内容丰富,主要有这么几类:描写城市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除了婚姻爱情之作外,“三言”、“二拍”中也有不少作品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腐败的官场进行了揭露。在艺术上,“三言”、“二拍”继承了宋元话本的创作传统,但又加入了文人创作的特点。受“三言”、“二拍”的影响,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创作非常繁荣,先后出现了不少的作品。总的来说,明代的文言小说创作成就虽比不上白话短篇,但对清代的文言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 2.11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有所发展,从题材开掘到艺术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北派散曲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散曲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民歌创作在明代形成繁荣的局面。广大下层民众喜爱民歌,一些文人士大夫也重视民歌。明代不少民歌作品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晚明时期,冯梦龙编辑的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 《童痴二弄·山歌》很有特色,代表着明代民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 第三章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的发展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两期。习惯上将鸦片战争前的文学称为清代文学。它上承明中叶以后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又有集大成的发展。一方面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蓬勃发展,一方面,元明以来逐渐衰弱的诗词文等传统文体又重新振兴。总体而言,清代文学前期关注国运民生,有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经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代中叶,传统文体虽然也很活跃,但成就和影响不如小说。清代各种文体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出现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优秀作品。清代文学表现出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的状态。

  • 3.1清代文学概述

    一般把1644年到1839年这一时间段的文学称为清代文学,而1840年到1911年的文学则属于近代文学。 清代文学又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各种文体都再度辉煌,取得不容忽视的成就。 清代文学的发展多姿多彩,可谓集历代文学之大成。像元明以来开始兴盛的小说、戏曲在清代依旧保持兴盛的发展势头,而传统文体如诗、词、文在清代又重获发展。各种文体的作者、作品数量都大大超过前代,各种类型、风格都有。 在小说方面,清初出现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后来又相继出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成功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和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在戏曲方面,一些正统文人、文学名流如吴伟业、尤侗等因为遭受明清变革的巨变,开始写作戏曲来抒发心中的悲痛,另有一些剧作家如李渔等人,不仅创作时更注重戏剧性,而且还从理论高度对戏曲创作进行了总结。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融爱情剧和历史剧的创作经验于一体,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代表了清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在诗歌方面,清代的诗歌学习了唐诗、宋诗的长处,又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 3.2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清初八十年,有一批保持民族气节、关注现实人生的遗民诗人,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等都是重要的遗民诗人。作品近3000首。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表现百姓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故国之痛,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表现出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清初还有一批入清后在清朝廷任职的入仕诗人,如钱谦益、吴伟业等,他们的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同时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从康熙初期到中期,一些诗人的民族感情渐渐淡薄,他们的诗中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风格独特,写诗时开始注重诗歌的形式技巧。 如王士禛、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代表了从明末文风向清初文风的转变。 他们创作出了许多朴实流畅、叙事分明的散文。词在清代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仅顺、康两朝就逾二千家,词作五万馀首。而且这时期词的创作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 3.3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在明代戏曲的基础上,清代戏曲继续向前发展。清初既有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剧作家从事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又有吴伟业、尤侗等文化名流进行的抒情戏创作,还有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剧作家李渔,康熙时期出现了像《长生殿》、《桃花扇》这样优秀的传奇剧。《长生殿》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桃花扇》以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即以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波折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然后再围绕这一条中心线索来展示南明小王朝的兴亡历史,揭示南明灭亡的原因。

  • 3.4清初白话小说

    清代白话小说创作旺盛。顺治、康熙间新出 的小说作品总计有上百部,标志着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改编迈入个人独创的阶段。其中一些作品也呈现新的创作特征,在中国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清初的白话小说有几种类型。一类是明代小说名著的续书。清初的小说续书大体上有两种续法:一是仿造,作者刻意仿照原书,用原书的主要人物或他们的后身,演绎出与原书相类似的故事情节,成为一部类似的小说。清初的第一类小说续书中,成就较高的是陈忱的《水浒后传》和钱彩的《说岳全传》。这一类小说中写了许多民间草莽英雄的形象,很明显受到《水浒传》的影响。清初的小说续书的第二种作法是,假借原书的一些人物,另行结撰故事情节,内容、意蕴都与原书大不相同。如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即是此类。清初白话小说的第二种类型就是摹写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这类小说,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明代以《金瓶梅》为最有影响,清代除《红楼梦》外,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和李绿园的《歧路灯》成就较高。

  • 3.5《聊斋志异》

    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文言小说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歌颂纯真爱情,抨击封建礼教的作品。这类作品在《聊斋志异》中篇数最多、描写非常精彩。二是揭露科举考试弊端的作品。三是揭露社会黑暗和封建统治罪恶的作品。四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聊斋志异》的影响下,乾隆末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文言小说,如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文言小说创作再度兴盛。 

  • 3.6《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在书中作者围绕着批判科举制度这个中心,描写了一群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写出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在书中,作者对那些热衷功名的科举迷们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对鄙视功名富贵的文人进行了热情地歌颂,而对由科举考试培养出来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们进行了狠狠地批判。 《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取得了重大发展。

  • 3.7《红楼梦》

    明清小说中,《红楼梦》最为后人称道。它的作者是曹雪芹(约1715-约1763),学界绝大多数对这一结论都是肯定的。《红楼梦》作为一部带自叙传色彩的小说,它不只是关注贾宝玉与大观园中女儿们的情感生活。其中全部故事情节是随着贾府的衰败史展开的。故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那位由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化而成的贾宝玉在人间的经历,一方面写出了“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一方面又在对贾府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叙述中展现出其中所有的各种复杂矛盾,写出了贾府从繁盛走向衰败的全过程,并对包括“金陵十二钗”等在内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展示。书中既塑造出了像宝玉、黛玉这样一些充满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又歌颂了像晴雯等被压迫者的反抗行为,流露出朴素的民主思想,同时揭示出爱情、人生、命运悲剧产生的根源不是一个恶人,而是整个封建势力的摧残。 《红楼梦》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红楼梦》的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主要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

  • 3.8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清中叶的诗坛,人才辈出。在文化专制和政治高压下,诗歌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风气盛行,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以及继承晚明的“性灵派”。还有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等也竞逐其间。古文则桐城派以正宗自居,声势浩大。骈文异军突起,再度兴盛。张惠言则开创常州词派,把词的创作和理论推向 尊词体、重寄托的阶段。

  • 3.9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清中叶,在“盛世”繁荣景象的背后,清廷对文化的压制非常严酷,文字狱频繁发生,文人们处在苦闷、彷徨中。白话短篇小说走向衰亡,清中期产生的长篇小说流传至今的尚有多种。数量较多的是对旧的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 改编,以及由之衍生出的新书。李汝珍的《镜花缘》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在小说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随着文化专制的强化和昆曲的雅化甚至僵化,戏剧创作陷入低潮。这一时期成就比较大的是蒋士铨、黄图珌和杨潮观。而且这一时期“花部”开始兴起,并与“雅部”争胜,京剧产生。到了清代中叶,弹词、鼓词和子弟书等蓬勃发展起来。

  • 第四章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的开端处于清代后期,直接清中叶文学,近代文学的结束期,则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近代文学具有从旧文学向新文学过渡的形态和特点。一方面文学语言由文言向白话转化,文学观念和文学表现形式受到西方的某些影响发生新变。中日甲午战争前,近代文学变化较小,只在内容与思想上表现出某些新因素,比如反帝爱国成为这时期诗歌创作的突出内容,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思想在文学中有所体现,文学形态的变化小。甲午战争后,近代文学变化巨大。受西学输入的影响,士大夫知识分子有了更深刻的转型,向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整个社会思想风气和文学面貌都发生了历史转折性的变化。新的文学风气和充满新思想的文学作品成为文坛主导。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革命的口号下,新小说、新传奇杂剧、新文体散文、谴责小说、小说新品种等成为主流,新式话剧在在此时诞生。

  • 4.1近代前期的诗文词

    近代文学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前期,文学的总体面貌变化不够显著,雅文学领域活动着各种带有拟古、复古色彩的文学流派就是明证。不过,这一时期在较为敏感的诗文词领域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危及国家与民族的生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反帝爱国思想得到最突出的表现。此外,有个别作家 反映出带有新时期色彩的内容,像龚自珍用诗文揭露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魏源用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通俗文学领域,小说在题材上有所转换,而思想境界则不高。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文学的发展变异突出,向现代新文学过渡的痕迹日益明显。古文方面,此时,桐城文派早已丧失左右文坛的力 量,只在姚门亲授弟子与私淑弟子间传承与传播,其核心力量则是姚门的几大弟子,主要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刘开。在词的领域,周济继续发扬常州词派领袖人物张惠言的理论。

  • 4.2近代后期的诗文词

    从中日甲午战争(1894)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维新与革命斗争的武器。在戊戌变法和反清革命中一些风云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炳麟、秋瑾等人都写作了不少的诗。他们的诗与鸦片战争时期政治人物如林则徐等人的诗不同,诗中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力图在变乱时代重新创造历史的精神气质。 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是诗歌领域出现的“诗界革命”。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则是黄遵宪。“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取得的成果,使诗文创作面貌一新,将近代诗文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并为“五四”新文学革命准备了某些条件。

  • 4.3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近代前期,在诗文领域比较敏锐地反映出要求变革的时代强音,而在贴近市井社会的小说戏曲领域,相对显得沉闷,与清中叶出现的杰出小说《红楼梦》、《儒林 外史》相比,虽然题材内容与反映的生活面有所拓展和变化,但总体说来,作家的思想境界明显地呈现滑坡趋势,向正统的封建的社会意识回归的倾向比较突出。    嘉庆、道光以来,直到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这一派承《水 浒》一路,在粗犷的平民气息中,保留了较多的傲兀不群的英风侠概。本时期侠义公案小说中较为出色的作品,当推《三侠五义》和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其中《儿女英雄传》堪称京味小说的滥觞,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 一派是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主要作品有陈森的《品花宝鉴》、魏秀仁的《花月痕》、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等。 近代前期是中国戏曲发生重要变化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戏曲是雅部急遽衰落,花部兴起,特别是今日有“国 剧”之称的京戏蓬勃发展起来。从中日甲午战争(1894)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改良主义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文学界受到影响,兴起了“小说界革命”。包括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在内的四大谴责小说尖锐地抨击了官场的黑暗。与诗歌、散文、小说的革命同时发生的还有戏剧界的改良运动。清代后期至近代,文坛革新的趋势已是不可阻挡。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的面貌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元代文学

    1.1 元代文学概述

    1.2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3 关汉卿

    1.4 王实甫的《西厢记》

    1.5 白朴和马致远

    1.6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1.7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1.8 宋元南戏

    1.9 元代散曲

    1.10 元代诗文

    视频数22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明代文学

    2.1 明代文学概述

    2.2 《三国志演义》

    2.3 《水浒传》

    2.4 明代诗文

    2.5 明代杂剧

    2.6 明代传奇

    2.7 汤显祖

    2.8 《西游记》

    2.9 《金瓶梅》

    2.10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2.11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视频数2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清代文学

    3.1 清代文学概述

    3.2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3.3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3.4 清初白话小说

    3.5 《聊斋志异》

    3.6 《儒林外史》

    3.7 《红楼梦》

    3.8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3.9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视频数18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近代文学

    4.1 近代前期的诗文词

    4.2 近代后期的诗文词

    4.3 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视频数3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