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原理——审计基础与案例
审计学原理——审计基础与案例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7/15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专业客观,穿透数字迷雾;慧眼独具,解密信息质量;审计师——独立,谨慎,诚信。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课程介绍
学习资料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审计学基础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姜玲玲
审计概述
学习资料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姜玲玲
学习资料
审计的定义
姜玲玲
审计的分类
姜玲玲
审计相关业务概述
姜玲玲
学习资料
审计技术的演进与趋势
姜玲玲
学习资料
审计组织与人员
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
刘毅
民间审计组织
刘毅
学习资料
内部审计机构
刘毅
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学习资料
职业规范体系概述
连艳玲
学习资料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学习资料
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连艳玲
学习资料
相关服务准则及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连艳玲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连艳玲
学习资料
审计法律责任
审计法律责任依据
孟丽荣
审计法律责任成因
孟丽荣
学习资料
审计法律责任种类及其防范
孟丽荣
学习资料
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
学习资料
业务循环与审计流程
姜玲玲
审计目标
姜玲玲
学习资料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学习资料
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含义与分类
陈志宏
审计证据的特性
陈志宏
审计程序
陈志宏
审计工作底稿
陈志宏
接受业务委托与计划审计工作
学习资料
接受业务委托
姜玲玲
学习资料
编制审计计划
姜玲玲
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判断
姜玲玲
审计重要性运用
姜玲玲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含义和分类
姜玲玲
学习资料
审计风险模型
姜玲玲
学习资料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程序概述
连艳玲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连艳玲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连艳玲
学习资料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连艳玲
风险应对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连艳玲
针对认定层的进一步认定程序
连艳玲
学习资料
控制测试
连艳玲
实质性测试
连艳玲
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
姜玲玲
控制测试中的审计抽样技术
姜玲玲
学习资料
实质性程序中的审计抽样技术
姜玲玲
完成审计工作
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及错报
王宇慧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
王宇慧
书面声明
王宇慧
期后事项
期后事项
王宇慧
期后事项的审计程序
王宇慧
审计沟通
审计沟通的内容
王宇慧
学习资料
审计沟通的过程
王宇慧
审计报告
学习资料
审计报告概述
审计报告及其作用
孟丽荣
学习资料
审计报告变革和改进
孟丽荣
沟通关键审计事项
孟丽荣
学习资料
审计意见的类型
审计意见形成
孟丽荣
审计意见的主要类型
孟丽荣
审计报告内容
孟丽荣
  • 绪章课程介绍

    审计学基础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0.1审计学基础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计学基础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一章审计概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的涵义与特征,审计的对象与职能,审计的种类即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理解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了解审计的技术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

  • 1.1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介绍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探究审计产生的根源。

  • 1.2审计的定义

    了解什么是审计,熟悉审计的目标,职能,作用和本质特征。

  • 1.3审计的分类

    介绍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以及审计分类的意义。

  • 1.4审计相关业务概述

    了解审计师的法定业务范围。

  • 1.5审计技术的演进与趋势

    了解在审计发展历程中审计技术方法的演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审计组织与人员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三大类审计的组织机构的设置,业务范围,职责分工及三大类审计师的资格及考试。

  • 2.1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

    了解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设置,人员管理和职责权限。

  • 2.2民间审计组织

    了解内部审计机构的模式,内部审计的职能及发展趋势,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

  • 2.3内部审计机构

    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组织形式和民间审计人员的管理。

  • 第三章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审计职业规范--是由国家机关或职业团体制定的一整套权威性标准,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应具有的素质与资格、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衡量和评价审计人员审计服务质量的基本判定标准。因此对职业规范相关内容必须要加以重视,全面掌握。

  • 3.1职业规范体系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职业规范的含义及三类审计的职业规范体系框架。

  • 3.2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本节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包括鉴证业务准则、服务业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鉴证业务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业务,所以应重点掌握。

  • 3.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本节介绍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两个部分。概念框架即解决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和指导注册会计师如何遵循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本节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 第四章审计法律责任

    审计法律责任是审计人员因损害法律而应承担的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审计法律规范是审计法律责任的依据,从而形成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审计职业预期与社会预期差异分析,增加了审计的诉讼风险,本章分别从审计环境、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等方面阐述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分析导致的法律后果。审计法律责任对审计人员和组织产生不良后果,而审计人员通过增强审计的独立性、提升专业能力等措施有效防范审计法律责任。

  • 4.1审计法律责任依据

    本节主要通过不同类型审计法律责任规定分析审计法律责任产生的依据,从中概括审计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 4.2审计法律责任成因

    本节通过审计预期与社会预期差异入手,分别从法律环境,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方面分析审计法律责任的成因,分析不同成因导致的法律后果。

  • 4.3审计法律责任种类及其防范

    本节分别从审计人员、审计组织和行业角度分析如何防范审计法律责任,本节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 第五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审计目标和认定之间的关系,审计目标确定的过程及审计流程

  • 5.1业务循环与审计流程

    明确认定和目标的关系,掌握审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制定。

  • 5.2审计目标

    了解企业的业务循环,初步了解审计的基本流程。

  •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程序,收集的证据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的方法和底稿的编制。

  • 6.1审计证据

    了解审计证据的分类和性质,掌握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

  • 6.2审计工作底稿

    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 第七章接受业务委托与计划审计工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审计的业务承接的过程及审计计划的撰写;掌握审计学理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能够数量掌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在审计过程中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做出职业判断;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意义。

  • 7.1接受业务委托

    介绍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 7.2编制审计计划

    掌握总体审计策略的内容和审计具体计划的编制。

  • 7.3审计重要性

    重要性的含义和运用。

  • 7.4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含义,分类和模型。

  • 第八章风险评估

    险评估程序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因为风险审计准则规定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不得未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所以本章内容要认真理解、把握。

  • 8.1风险评估程序概述

    风险评估概述:本节主要介绍风险评估程序的概念、信息来源、主要采用的程序及如何在项目组中讨论。

  • 8.2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风险评估的必要程序,特别是为审计人员在有关关键环节作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了了解被审单位的主要内容。

  • 8.3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本节主要介绍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和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同时也介绍了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最后介绍了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

  • 8.4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执行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初步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过程是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过程。

  • 第九章风险应对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是当代审计的主线。本章主要介绍在报表层和认定层对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应认真理解,重点把握。

  • 9.1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本节主要阐述了应对风险的两个层次,同时介绍了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审计方案的影响。

  • 9.2针对认定层的进一步认定程序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本节主要介绍了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含义、性质、时间和范围。

  • 9.3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本节主要介绍了控制测试的含义、性质、时间和范围。

  • 9.4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程序:本节主要介绍了实质性程序的含义、要求、性质、事件和范围。

  • 第十章审计抽样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审计抽样的一般原理和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及实质性测试中的应用。

  • 10.1审计抽样

    了解审计抽样的含义,分类和一般流程。

  • 10.2控制测试中的审计抽样技术

    掌握抽样技术如何在控制测试中应用。

  • 10.3 实质性程序中的审计抽样技术

    掌握抽样技术在是实质性测试中的应用。

  • 第十一章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完成阶段是审计的最后一个阶段。审计师按业务循环完成各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测试和一些特殊项目的审计工作后,在审计完成阶段汇总审计测试结果,进行更具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如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评价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报、关注期后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等,在此基础上,评价审计结果,在与客户沟通以后,获取管理层声明,确定应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和措辞,进而编制并致送审计报告,终结审计工作。

  • 11.1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及错报

    在审计完成阶段,项目合伙人和审计项目组需要考虑审计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和事项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在完成了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之后,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与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不一致的地方,即审计差异,审计项目经理应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予以初步确定汇总,并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以确定审计后的会计报表。

  • 11.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

    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审计师需要运用分析程序以确定经审计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是否具有合理性。并遵循准则要求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可分为两个层次:项目组内部复核和独立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 11.3书面声明

    书面声明是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需要获取的必要信息,是审计证据的重要来源。如果管理层修改书面声明的内容或不提供审计师要求的书面声明,可能使审计师警觉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管理层提供书面声明而非口头声明,可以促使管理层更加认真地考虑声明所涉及的事项,从而提高声明的质量。尽管书面声明提供必要的审计证据,但其本身并不为所涉及的任何事项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且,管理层已提供可靠书面声明的事实,并不影响审计师就管理层责任履行情况或具体认定获取的其他审计证据的性质和范围。

  • 11.4期后事项

    审计师在审计被审计单位某一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时,除了对所审会计年度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外,还必须考虑所审计会计年度之后发生和发现的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以保证一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11.5审计沟通

    被审计单位的治理层与审计师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监督和财务报表审计职责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关注点,在履行职责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所以审计师需要与治理层保持有效的双向沟通。审计师应当就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且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与治理层责任相关的重大事项,以适当的方式及时与治理层进行明晰的沟通。

  • 第十二章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是审计师根据法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作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所以本章内容要认真理解、把握。

  • 12.1审计报告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审计报告的含义、特征、分类和主要作用,无论何种类型的审计,最终都要以书面形式给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发挥相应的作用。新审计报告准则改革不断满足公众对审计报告信息质量的要求。

  • 12.2沟通关键审计事项

    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是审计报告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披露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作用,确定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框架和披露要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 12.3审计意见的类型

    本节主要介绍了审计意见的形成要求和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出具的条件。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 12.4审计报告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要素和不同要素的具体内容与作用。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课程介绍

    0.1 审计学基础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视频数1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审计概述

    1.1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2 审计的定义

    1.3 审计的分类

    1.4 审计相关业务概述

    1.5 审计技术的演进与趋势

    视频数5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审计组织与人员

    2.1 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

    2.2 民间审计组织

    2.3 内部审计机构

    视频数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3.1 职业规范体系概述

    3.2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3.3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视频数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审计法律责任

    4.1 审计法律责任依据

    4.2 审计法律责任成因

    4.3 审计法律责任种类及其防范

    视频数3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

    5.1 业务循环与审计流程

    5.2 审计目标

    视频数2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6.1 审计证据

    6.2 审计工作底稿

    视频数4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接受业务委托与计划审计工作

    7.1 接受业务委托

    7.2 编制审计计划

    7.3 审计重要性

    7.4 审计风险

    视频数6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风险评估

    8.1 风险评估程序概述

    8.2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8.3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8.4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视频数4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风险应对

    9.1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9.2 针对认定层的进一步认定程序

    9.3 控制测试

    9.4 实质性测试

    视频数4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审计抽样

    10.1 审计抽样

    10.2 控制测试中的审计抽样技术

    10.3 实质性程序中的审计抽样技术

    视频数3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完成审计工作

    11.1 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及错报

    11.2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

    11.3 书面声明

    11.4 期后事项

    11.5 审计沟通

    视频数7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审计报告

    12.1 审计报告概述

    12.2 沟通关键审计事项

    12.3 审计意见的类型

    12.4 审计报告内容

    视频数6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