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绪论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将实验室科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验和防治原则的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将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有机结合,并综合运用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旨在寻找快速、准确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预防和台塑感染性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
●0.1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
-
●0.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第一章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
细菌检验是利用细菌学基本知识和技术,结合临床实际,对患者标本进行检验。包括对感染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病原菌代谢产物的检测及机体感染后免疫应答产物的检测等。
-
●1.1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可以为后续的检验提供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细菌形态学检查迅速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菌量的大致情况,对少数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细菌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
●1.2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细菌的培养是用人工方法,提供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和最适生长条件,使细菌迅速生长繁殖。细菌的分离技术是指将临床标本或其他培养物中存在的多种细菌通过一定方式使之分开,形成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即菌落,供鉴定、研究细菌用。
-
●1.3细菌的生物化学鉴定技术
不同种类细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统,因而对底物的分解能力各异,其代谢产物也不尽相同,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测定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反应为生化反应。在临床细菌检验工作中,绝大多数从标本中分离的未知细菌的鉴定都依靠生化反应。
-
第二章细菌耐药性检测
细菌耐药性检测是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方法,也称为药敏试验。具体方法主要有扩散法、稀释法等。
-
●2.1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意义在于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指导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发现或提示细菌耐药机制的存在,能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产生或加重细菌的耐药性;监测细菌耐药性,分析耐药菌的变迁,掌握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以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
●2.2纸片扩散法
纸片扩散法又称K-B法,由于其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具有灵活性,花费低、被WHO推荐为定性药敏试验的基本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
●2.3稀释法与 E-test法
稀释法是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含有待测菌的培养基进行一系列不同倍数稀释,经培养后观察其最低抑菌浓度,是一种定量检测方法。E-test法是一种结合稀释法和扩散法原理对抗生素药敏试验直接定量的药敏试验技术。
-
●2.4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是治疗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预防或推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减少剂量以避免达到毒性剂量,用于某些耐药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
第三章病原性球菌
病原性球菌为一类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球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球菌主要包括奈瑟菌属。
-
●3.1葡萄球菌属
葡萄球菌属是一群革兰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而得名,本节主要介绍葡萄球菌属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
●3.2葡萄球菌属的生物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是检验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细菌的特点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
●3.3链球菌属
细菌种类繁多,分布广,大多数不致病,为正常菌群。本节主要介绍链球菌属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
●3.4链球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的细菌。本节主要介绍链球菌的特点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
●3.5肠球菌属
肠球菌属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常见于腹部和盆腔部感染所分离出的混合杂菌中。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仅次于葡萄球菌属。
-
●3.6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寄居于鼻咽部,感染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经飞沫传播,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3.7淋病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可引起淋病,成人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感染,男性可进展为前列腺炎,女性可引起盆腔炎等。
-
第四章肠杆菌科检验
主要介绍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4.1肠杆科细菌概述
从整体上介绍肠科细菌的分类,及在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共同特点
-
●4.2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介绍埃希菌属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4.3克雷伯菌属
克雷伯菌属的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验及其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
●4.4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的致病特点及其鉴定的基本程序。
-
●4.5沙门菌属
沙门菌属的发病机制和致病特点、标本采集要求及其鉴定的基本程序。
-
●4.6耶尔森菌属
耶尔森菌属的鉴定过程及其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
第五章弧菌属
主要介绍了弧菌属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5.1弧菌属的种类、临床意义及生物学特性
从整体上介绍弧菌属细菌的分类,及在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共同特点。
-
●5.2弧菌属对的检验
介绍弧菌属细菌的鉴定程序和鉴定方法。
-
第六章肠杆菌检验
主要介绍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6.1弯曲菌属和螺旋菌属
两类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鉴定中的注意事项。
-
●6.2幽门螺旋杆菌的鉴定
幽门螺杆菌的鉴定过程及临床实践。
-
第七章非发酵菌检验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7.1非发酵菌概述
从整体上介绍弧菌属细菌的分类,及在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共同特点。
-
●7.2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第八章其它革兰阴性杆菌检验
嗜血杆菌属、鲍特菌属、军团菌属和布鲁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8.1嗜血杆菌属
嗜血杆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8.2鲍特菌属
鲍特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8.3军团菌属
军团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8.4布鲁菌属
布鲁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第九章需氧革兰阳性杆菌检验
介绍临床上常见的需氧革兰阳性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9.1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9.2炭疽芽孢杆菌
炭疽芽孢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9.3蜡样芽孢菌
蜡样芽孢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第十章分枝杆菌属检验
本章主要介绍分枝杆菌属,分枝杆菌属的细菌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麻风分枝杆菌两部分,该菌属细菌特点比较独特,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细菌共同点和不同点的鉴别。
-
●10.1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本节主要介绍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四个方面
-
●10.2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是引起麻风病的病原体,本节主要介绍的是麻风分枝杆菌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
厌氧菌是一群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而在无氧环境中生长得更好的细菌。主要包括厌氧性细菌的概述和梭状芽胞杆菌,从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分布、临床特征和微生物学检验展开介绍。
-
●11.1厌氧性细菌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厌氧性细菌概述,涉及到厌氧性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分布、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验四个方面。
-
●11.2梭状芽胞杆菌
本节介绍的是梭状芽胞杆菌,主要介绍的是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细菌。
-
第十二章衣原体检验
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本章主要介绍衣原体的共同特点、介绍代表性的沙眼衣原体和肺炎嗜衣原体。
-
●12.1衣原体检验
本节主要介绍衣原体的共同特点、介绍代表性的沙眼衣原体和肺炎嗜衣原体。从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三方面展开介绍
-
第十三章立克次体检验
立克次体是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除少数外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本章主要从立克次体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三方面进行介绍。
-
●13.1立克次体检验
本节主要内容为立克次体检验,从立克次体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三方面进行介绍。
-
第十四章支原体检验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态性,可通过细菌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本章主要介绍支原体的共同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肺炎支原体。
-
●14.1支原体检验
本节主要内容为支原体检验,主要介绍支原体的共同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肺炎支原体。
-
第十五章螺旋体检验
本章分为两节,主要介绍螺旋体属中的密螺旋体属和钩端螺旋体属,主要从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和防治原则四个方面介绍。
-
●15.1螺旋体检验
本节主要内容为螺旋体检验,主要介绍螺旋体的共同特点、密螺旋体属。主要介绍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和防治原则。
-
●15.2钩端螺旋体属
本节主要内容为钩端螺旋体属,主要介绍钩端螺旋体属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和防治原则。
-
第十六章真菌学检概论
真菌与细菌相比,其大小、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均有很大差异。本章为真菌学概论,主要介绍真菌的分类与命名、形态特征和培养繁殖特点。
-
●16.1真菌学检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为真菌学概论,主要介绍真菌的分类与命名、形态特征和培养繁殖特点。
-
第十七章常见感染性真菌检验
本章主要介绍常见的是感染性真菌检验,主要涉及皮肤黏膜感染真菌和侵袭性感染真菌。
-
●17.1皮肤黏膜感染真菌
本节主要介绍皮肤黏膜感染真菌,从常见真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
●17.2侵袭性感染真菌
本节主要介绍侵袭性感染真菌,重点介绍念珠菌属和曲霉属。
-
第十八章病毒学总论
本章主要讲述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
●18.1概述
本节介绍了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特点,病毒引起疾病的特点。
-
●18.2基本特性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增至过程,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的特点。
-
第十九章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本章节介绍了呼吸道病毒的概念,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种类,其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
●19.1概述
本节主要讲述了呼吸道感染的分类,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微生物种类,特别是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种类。
-
●19.2正黏病毒科
本节主要讲述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简单介绍禽流感病毒的特点。
-
●19.3副黏病毒科
本节重点讲述了副黏病毒科常见的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
第二十章肝炎病毒及检验
本章将学习肝炎病毒的概念,常见肝炎病毒的种类、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及实验室检验的方法。
-
●20.1概述
本节主要讲述肝炎病毒的概念,5种肝炎病毒分别是哪些病毒,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及世界肝炎日。
-
●20.2甲型肝炎病毒
本节主要讲述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验的主要方法和特点。
-
●20.3乙型肝炎病毒
本节重点讲述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的危害、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及结果分析。
-
●20.4丙型肝炎病毒
本节讲述了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及实验室检验方法。
-
第二十一章逆转录病毒及检验HIV
本章介绍逆转录病毒科的分类,重点讲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
●21.1反转录病毒概述及临床意义
本节主要学习HIV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其传播方式、自然病程及致病机制。
-
●21.2反转录病毒生物特性及检验
本节讲述HIV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重点是HIV的基因组结构特点、HIV的变异性和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