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湘风“袭来 情醉湖乡 —— 湖南民间传统舞蹈概述
本章主要从整体上介绍湖南民间传统舞蹈的概况,包括湖南民间传统舞蹈的种类与风格、舞蹈特征与地域地貌的关系、历史境遇、传承现状,从了解湖南再到认识湖南民间传统舞蹈,点面结合进行讲解。
-
●1.1湖湘文化孕育下的湖南民间传统舞蹈
本节按地理地貌特征将湖南民间传统舞蹈归类为环洞庭湖区舞蹈、山区舞蹈、丘陵一带舞蹈,将三者的舞蹈特点与差异性予以逐一分析,并结合湖湘文化进行内涵阐释。
-
●1.2多民族文化兼容下的湖南民间传统舞蹈
湖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民族众多,分布很广,本节对流传于湖南地域的苗族、土家族、白族、瑶族、侗族、壮族的各类传统民间舞蹈进行简单归纳与总结。 湖南各民族文化通过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各民族文化之长、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极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湖湘文化。
-
第二章旦丑传情 湘韵浓 ———地花鼓与花灯
地花鼓与花灯是湖南省内流传甚广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几乎遍布各个市县乡村,其舞蹈动作风趣活泼,曲调优美流畅又明快诙谐,表现内容广泛且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属于秧歌舞蹈的范畴,形成渊源与湖湘文化中的“巫”楚文化密不可分。
-
●2.1地花鼓与花灯(一) ——表演形式与艺术特征
本节首先介绍地花鼓与花灯的流传地域、历史渊源,再对其表演形式与程式详细讲解,最终分析了地花鼓与花灯的舞蹈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
●2.2地花鼓与花灯(二) ——音乐与角色动态特征
本节概括性地总结湖南地花鼓与花灯的五大音乐特征,并提炼与归纳出旦角“踮、扭、摆、脆肩”和丑角“矮、曲、抖、撇、梭”的人物动态特征。
-
●2.3地花鼓与花灯(三) ——历史境遇与传承现状
本节以明清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这三个较重要的社会转变时期为节点,梳理出湖南地花鼓与花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发展趋向的变化;归纳了在传承与发展问题上的三大现状。
-
●2.4地花鼓与花灯(四) ——传承人工作坊(1)
本节专题采访湖南花灯中的典型代表桑植花灯传承人满元恒老师和李晓香老师(舞者),内容涉及油鼓舞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变迁问题,传承中搜集、梳理到整理的工作过程,传承人示范与讲解打油鼓舞的技艺与方法。
-
●2.5地花鼓与花灯(五) ——传承人工作坊(2)
本节专题采访湖南花灯中的典型代表桑植花灯传承人满元恒老师和李晓香老师(舞者),内容涉及油鼓舞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变迁问题,传承中搜集、梳理到整理的工作过程,传承人示范与讲解打油鼓舞的技艺与方法。
-
第三章身旋步梭 绸腾鼓鸣 ——苗族花鼓舞
本章主要介绍湖南境内苗族花鼓舞的流传地域、舞蹈功能、传承方式及现状、动作动律与节奏特点,让同学们对湖南境内的苗族花鼓舞有一个概括性认知,并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及传承人工作坊等方式,直观的感受苗族花鼓舞的艺术魅力。
-
●3.1苗族花鼓舞(一) ——舞蹈功能与传承现状
本节着重讲解湖南境内苗族花鼓舞的流传地域、舞蹈功能、传承方式及现状,让同学们对湖南境内的苗族花鼓舞有一个概括性认知,并借助观看视频、图片等形式,直观的感受苗族花鼓舞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魅力。
-
●3.2苗族花鼓舞(二) ——舞蹈动律与节奏特征
本节从苗族花鼓舞的舞蹈本体出发,讲解其舞蹈道具、舞蹈形式、典型动作、动律及节奏特点,领略苗族花鼓舞别树一帜的风格韵味及其展现出的特有的苗家风情。
-
●3.3苗族花鼓舞(三) ——传承人工作坊
本节专题采访苗族鼓舞传承人龙菊献老师。
-
第四章威风八面 赛龙舟 ————油鼓舞
油鼓舞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并继续留存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宗教祭祀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南湘潭地区及湘潭周边区域,是湘潭地区仪式舞蹈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因其粗狂激昂,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给人以威武猛烈之感。
-
●4.1油鼓舞(一) ——表现形式与动作特点
本节主要对油鼓舞的历史渊源、文化成因以及仪式流程进行深入阐述。
-
●4.2油鼓舞(二) ——历史境遇与传承现状
本节介绍油鼓的形状规格、制作方式、油鼓舞的基本动作要求,并按其功能与风格梳理为三大流派:巡案派、雷公电母派、打油鼓赛龙舟派。
-
●4.3油鼓舞(三) ——传承人工作坊(1)
本节专题采访油鼓舞第五传承人钱继明老师,内容涉及油鼓舞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变迁问题,传承中搜集、梳理到整理的工作过程,传承人示范与讲解打油鼓舞的技艺与方法。
-
●4.4油鼓舞(四) ——传承人工作坊(2)
本节专题主要采访苗族鼓舞传承人龙菊献老师。
-
第五章原始古朴 舞武相融 ——棕包脑
“棕包脑”舞蹈发源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长塘瑶族乡,并布及周边罗溪、月溪、渣坪一带瑶族乡。洞口属于雪峰山脉东麓,是巫傩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梅山文化的核心区。“棕包脑”舞蹈源自“梅山文化”圈的民间巫傩祭祀活动,属于瑶族祭祀性舞蹈,因表演者在祭祀时用棕片包裹脑袋,身披棕衣,手持齐眉棍,腰缠万年常青藤进行舞蹈而得名。据清代《宝庆府志·五行·武功》记载:“宋·熙宁五年(注:公元1074年)开梅山,猺人以棕包脑装扮鬼神袭官军”。瑶族“棕包脑”舞蹈传承已有千年的历史。
-
●5.1棕包脑(一) ——舞蹈历史渊源
“棕包脑”舞蹈的发生、发展及演变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亦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从明晰可考的文字记载、传说与直观所能观测到的历时与共时性的“棕包脑”舞蹈现象——存在状态相结合来进行分析、比较,它既体现两宋时期的舞蹈文化印迹,同时又有着瑶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特征。
-
●5.2棕包脑(二) ——舞蹈形态特征
棕包脑舞蹈原始古朴,武舞相融,舞棍动作干净有力,刚健矫健。
-
●5.3棕包脑(三) ——舞蹈语言的审美表意功能
棕包脑舞蹈具有巫傩文化的表征,以棕叶包住脑袋,就有了傩舞的特征;“袭官军”,打斗成分——武术就会体现在舞蹈动作中,并与巫、傩、武阐释的意义相联系。
-
●5.4棕包脑(四) ——传承人工作坊
跟随国家级传承人戴昌璐一起感受棕包脑舞蹈的神秘与古朴。
-
第六章细腰长鼓白家寨,跳、摆、转、翻杖鼓情 ——白族仗鼓舞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是桑植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且为桑植白族所特有,传承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本章将带领大家感受仗鼓舞携带着的丰富文化意义,了解这一民族艺术传承至今的旺盛生命力。
-
●6.1仗鼓舞(一) ——历史源流与动作形态特点
本节主要介绍了仗鼓舞的历史源流与动作形态特点。
-
●6.2仗鼓舞(二) ——保护与传承路径
本节主要介绍仗鼓舞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
●6.3仗鼓舞(三) ——传承人工作坊(1)
本节专题采访仗鼓舞省级传承人钟必武老师。
-
●6.4仗鼓舞(四) ——传承人工作坊(2)
本节专题采访仗鼓舞省级传承人钟必武老师。
-
第七章歌悦耳 舞翩跹 ——侗族多耶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悦耳动听,其舞多姿多彩,本章以侗族“多耶”的歌、舞形态切入,详细介绍与展示侗族“多耶”的歌舞特点。
-
●7.1多耶(一) ——舞蹈类型与功能流变
“多耶”有祭祀性和礼俗性两种类型的歌舞形式。从古至今,“多耶”诞生、存在并流行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其祭神祀祖、娱人自娱的功能密不可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族“多耶”的功能从祭神祀祖向自娱娱人转化,不变的是,依然保留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歌颂祖先和赞美家乡以及凝聚族群的美好愿景。
-
●7.2多耶(二) ——动作、音乐、服饰特征
“多耶”的舞蹈动作特点,主要体现在手法、步法以及队形变化三个方面;“多耶”的音乐旋律简单,节奏规整,起伏不大,有利于歌与舞相配合;“多耶”的服装都是由侗族人民亲手缝制,具有鲜明的侗民族文化特色。
-
●7.3多耶(三) ——传承人工作坊(1)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琵琶歌省级传承人吴永春详细介绍通道地区的“多耶”发展情况,展示并介绍“多耶”的动作样式和歌唱特点。
-
●7.4多耶(四) ——传承人工作坊(2)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琵琶歌省级传承人吴永春详细介绍通道地区的“多耶”发展情况,展示并介绍“多耶”的动作样式和歌唱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