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本课程是关于版画艺术观念与创作的一门课程,它以近代版画发展史上的“民族化”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对版画“民族化”观念的“重识”,在历史视域中探究这一命题在二十世纪不同时期的表现及生成原因,追问版画“民族化”观念存在的局限性及在今天所具有的意义,通过“重识”开启一种本土版画精神与创作路向重建的可能性。
-
●1.1绪论
该节简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介绍了本课程三大部分的主要内容,概述本课程各章节间的内在结构与逻辑。
-
●1.2版画“民族化”问题的提出(上)
该节介绍了版画“民族化”观念问题提出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
●1.3版画“民族化”问题的提出(下)
该节介绍了版画“民族化”观念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有关版画“民族化”观念的历史现象
回望二十世纪的中国版画,我们在许多经典作品中都能看到作者对于版画创作的民族化探索,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回响着版画“民族化”的口号。本章侧重于梳理版画“民族化”观念在二十世纪不同阶段的表现及影响,主要从考察艺术作品与艺术事件入手,重点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由该观念引起的版画图像、图式的变化以及引发的其它艺术现象。
-
●2.1版画“民族化”观念的先声——郑振铎和鲁迅
该节主要考察20世纪初期,对创作版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郑振铎和鲁迅的版画观,以及相关的艺术事件与艺术作品。
-
●2.2从“民族形式”到“民族化”——解放区版画作为重点
该节主要考察抗战时期解放区版画的“民族化”实践,重点考察艺术家在延安时期版画创作风格的转变。
-
●2.3“中国气派”与“新中国”版画
该节重点考察新中国成立后50至60年代的版画“民族化”实践,以及该观念对于当时学院版画教学、版画技艺发展路向的影响。
-
●2.4多元与本土——“新时期”版画的“民族化”实践
该节考察了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版画的“民族化”实践,包括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及相关实践。
-
第三章版画“民族化”观念形成及演进的原因探析
版画“民族化”观念及实践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境遇、民族觉醒、政治意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影响下产生的。本章深入到图像背后,分析历史进程中版画“民族化”观念产生的背景及原因,通过对于历史事件、文化现象、思想观念等考察,在历史语境中揭示该命题的意义及局限。
-
●3.1触发版画“民族化”观念的几次历史境遇
该节重点考察二十世纪初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背景,分析两次国门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对于该命题的影响。
-
●3.2版画“民族化”观念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该节从思想史与观念史的角度展开考察,重点讨论近代“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等重要观念对于该命题的影响。
-
●3.3版画“民族化”观念中的政治意志
该节重点考察了抗战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文艺方针对于该命题的直接作用。
-
第四章版画“民族化”观念的形而上学分析及其超越
版画“民族化”口号的提出本身包含着某种对象化的寻求,即当人们提出“民族化”这一命题时,实际上已经有了“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本章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考察版画“民族化”观念的局限性,分析当下艺术创作的语境,探寻“传统”中所蕴含的超越该命题局限性的积极方面。
-
●4.1作为一种“对象”的版画“民族化”观念
该节从思想来源的角度,分析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对象化”思维对于该观念生成的重要影响以及产生的局限性。包括对两个命题的考察,一个是符号化的民族性,一个是被建构的传统。
-
●4.2版画“民族化”观念的当代语境
该节将版画纳入到大艺术的视野之下,考察当前的艺术创作背景及版画创作所面临的语境变化。
-
●4.3版画“民族化”观念的超越性可能
该节通过对西方版画传统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展开分析,探寻“传统”中所蕴含的超越该命题局限性的积极方面。
-
第五章课程总结
该节对于课程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
●5.1课程总结(上)
该节分析了版画“民族化”观念出现与演变的客观必然性,讨论了该命题在历史语境中的积极价值。
-
●5.2课程总结(下)
该节总结了版画“民族化”观念的局限性,揭示了该命题对当下版画创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