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化学基础
心理文化学基础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7/15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华侨大学
开课教师尚会鹏游国龙王冠玺蔡晶陈睿腾李太龙
学科专业法学社会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心理文化学基础》将从心理文化学的视角,以两个核心概念——“心理社会均衡体”和“基本人际状态”为工具,对四个大规模文明社会,中国、美国、印度、日本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人类心理行为的奥秘,认识人类的多元本质。尚会鹏教授将以真实的生活案例和幽默的语言,带你一起跳出地域的局限,探索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模式,以更宽广的胸怀认识自己和他人,为你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提供相互理解的框架,从世界的丰富多样性中收获惊喜,做到“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课程简介
尚会鹏
心理文化学的文化视角
中国人的国民性描述
尚会鹏
文化与人格学派
尚会鹏
心理文化学的由来
尚会鹏
文化与文明
尚会鹏
文化的特点
尚会鹏
人类学方法:观察理解方法与比较方法
尚会鹏
人类学的原则
尚会鹏
文化相对性原则
尚会鹏
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尚会鹏
心理的文化机制
尚会鹏
需要及其种类
尚会鹏
情感与角色
尚会鹏
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1)
尚会鹏
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2)
尚会鹏
文化与需要(1)
尚会鹏
文化与需要(2)
尚会鹏
基本人际状态及其类型
心理社会均衡体(1)
尚会鹏
心理社会均衡体(2)
尚会鹏
基本人际状态与PSH原理
尚会鹏
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尚会鹏
生存谱
尚会鹏
基本人际状态有生物基础吗
尚会鹏
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什么是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尚会鹏
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是怎么来的
尚会鹏
集团维度:一般理论
尚会鹏
集团维度:心理文化学视角
尚会鹏
交换理论:一般理论
尚会鹏
交换理论:心理文化学视角
尚会鹏
情感与价值
尚会鹏
情感控制与文化
尚会鹏
自我认知:一般理论
尚会鹏
自我认知:心理文化学视角
尚会鹏
认识中国人
伦人的PSH模型
尚会鹏
伦人的家庭
尚会鹏
伦人的宗族
尚会鹏
亲属原理与人际关系
尚会鹏
伦人的“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
尚会鹏
伦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尚会鹏
伦人的自我认知
尚会鹏
伦人的心理文化取向
尚会鹏
认识美国人
极致个人的PSH模式
尚会鹏
极致个人的家庭
尚会鹏
极致个人社会的社团
尚会鹏
契约原理对个人的影响
尚会鹏
极致个人的“交易型”交换模式
尚会鹏
个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尚会鹏
个人的自我
尚会鹏
独立型自我:美国例子
尚会鹏
个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尚会鹏
认识印度人
阶序人的PSH模式
尚会鹏
阶序人社会的家庭
尚会鹏
阶序人社会的种姓
尚会鹏
阶序原理与人际关系的特点(1)
尚会鹏
阶序原理与人际关系的特点(2)
尚会鹏
阶序人的“单惠型”交换模式
尚会鹏
阶序人的情感控制机制(1)
尚会鹏
阶序人的情感控制机制(2)
尚会鹏
阶序人的自我认知(1)
尚会鹏
阶序人的自我认知(2)
尚会鹏
阶序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尚会鹏
认识日本人
缘人的PSH模型
尚会鹏
缘人的家庭
尚会鹏
缘人社会的家元
尚会鹏
缘约原理与人际关系
尚会鹏
缘人的“好意优先型”交换模式(1)
尚会鹏
缘人的“好意优先型”交换模式(2)
尚会鹏
缘人的情感控制机制(1)
尚会鹏
缘人的情感控制机制(2)
尚会鹏
缘人的自我
尚会鹏
缘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尚会鹏
课程总结
尚会鹏
  • 绪章绪论

    课程总体介绍

  • 0.1课程简介

    关于《心理文化学基础》的总体介绍

  • 第一章心理文化学的文化视角

    本章重点讲述心理文化学的文化视角,简单梳理了“国民性”研究的脉络,阐述了心理文化学在学科发展中的位置。

  • 1.1中国人的国民性描述

    中国人的国民性描述

  • 1.2文化与人格学派

    对心理文化学的前身——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介绍

  • 1.3心理文化学的由来

    许烺光理论的介绍,心理文化学的由来

  • 1.4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的定义与区别

  • 1.5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因袭、共享、象征性和整合性

  • 1.6人类学方法:观察理解方法与比较方法

    介绍心里文化学的观察和理解方法

  • 1.7人类学的原则

    普遍(平等)性原则

  • 1.8文化相对性原则

    介绍文化的相对性原则

  • 第二章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本章重点阐述了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分析了普通心理学的缺陷,较为详细地讲解了心理文化对人的需要的种类和层次的观点,以及文化与需要的关系。

  • 2.1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人心,是人区别于物质的特点

  • 2.2心理的文化机制

    人心理活动的文化机制

  • 2.3需要及其种类

    介绍关于需要的理论

  • 2.4情感与角色

    心理文化学对需要的了看法

  • 2.5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1)

    需要的新理论: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

  • 2.6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2)

    需要的新理论: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

  • 2.7文化与需要(1)

    文化对人的需要所起的作用

  • 2.8文化与需要(2)

    文化对人的需要所起的作用

  • 第三章基本人际状态及其类型

    本章重点讲述了心理文化学的核心工具:“基本人际状态”:概念、种类及社会科学意义。

  • 3.1心理社会均衡体(1)

    介绍心理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心理社会均衡体

  • 3.2心理社会均衡体(2)

    继续介绍心理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心理社会均衡体

  • 3.3基本人际状态与PSH原理

    心理文化学的核心理论:心理社会均衡理论

  • 3.4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介绍心理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基本人际状态

  • 3.5生存谱

    心理文化学的视角:在一个生存系统中把握人

  • 3.6基本人际状态有生物基础吗

    基本人际状态的生物学基础

  • 第四章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本章重点阐述了基本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概括了人类在这四个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心理文化学的认识。

  • 4.1什么是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介绍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 4.2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是怎么来的

    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与人格维度

  • 4.3集团维度:一般理论

    关于集团的理论

  • 4.4集团维度:心理文化学视角

    心理文化学对集团的看法

  • 4.5交换理论:一般理论

    关于交换的理论

  • 4.6交换理论:心理文化学视角

    心理文化学对交换的看法

  • 4.7情感与价值

    关于情感的理论

  • 4.8情感控制与文化

    心理文化学对情感的看法

  • 4.9自我认知:一般理论

    关于自我认知的理论

  • 4.10自我认知:心理文化学视角

    心理文化学对自我认知的看法

  • 第五章认识中国人

    本章是采用心理文化学的基本工具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人的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的特点。

  • 5.1伦人的PSH模型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

  • 5.2伦人的家庭

    中国人的家庭的特点

  • 5.3伦人的宗族

    中国人宗族的特点

  • 5.4亲属原理与人际关系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5.5伦人的“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

    中国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5.6伦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中国人情感控机制的特点

  • 5.7伦人的自我认知

    中国人自我认知的特点

  • 5.8伦人的心理文化取向

    中国人的心里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 第六章认识美国人

    本章是采用心理文化学的基本工具对美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主要分析了美国人的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的特点。

  • 6.1极致个人的PSH模式

    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特点

  • 6.2极致个人的家庭

    美国人家庭的特点

  • 6.3极致个人社会的社团

    美国人主要次级集团的特点

  • 6.4契约原理对个人的影响

    美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6.5极致个人的“交易型”交换模式

    美国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6.6个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美国人情感控制机制(性文化)的特点

  • 6.7个人的自我

    美国人自我认知的特点

  • 6.8独立型自我:美国例子

    美国人自我认知的事例

  • 6.9个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美国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 第七章认识印度人

    本章是采用心理文化学的基本工具对印度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印度人的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的特点。

  • 7.1阶序人的PSH模式

    印度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特点

  • 7.2阶序人社会的家庭

    印度人家庭的特点

  • 7.3阶序人社会的种姓

    印度人的主要次级集团的特点

  • 7.4阶序原理与人际关系的特点(1)

    印度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7.5阶序原理与人际关系的特点(2)

    印度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7.6阶序人的“单惠型”交换模式

    印度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7.7阶序人的情感控制机制(1)

    印度人情感控制机制的特点

  • 7.8阶序人的情感控制机制(2)

    印度人情感控制机制(性文化)的特点

  • 7.9阶序人的自我认知(1)

    印度人的自我认知特点

  • 7.10阶序人的自我认知(2)

    印度人自我认知的特点

  • 7.11阶序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印度人的心里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 第八章认识日本人

    本章是采用心理文化学的基本工具对日本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主要分析了日本人的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的特点。

  • 8.1缘人的PSH模型

    日本人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

  • 8.2缘人的家庭

    日本人的家庭的特点

  • 8.3缘人社会的家元

    日本人主要次级集团的特点

  • 8.4缘约原理与人际关系

    日本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8.5缘人的“好意优先型”交换模式(1)

    日本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8.6缘人的“好意优先型”交换模式(2)

    日本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8.7缘人的情感控制机制(1)

    日本人情感控制机制的特点

  • 8.8缘人的情感控制机制(2)

    日本人情感控制机制的特点

  • 8.9缘人的自我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特点

  • 8.10缘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日本人的心里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 8.11课程总结

    回顾《心理文化学基础》这一门课的学习内容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绪论

    0.1 课程简介

    视频数1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心理文化学的文化视角

    1.1 中国人的国民性描述

    1.2 文化与人格学派

    1.3 心理文化学的由来

    1.4 文化与文明

    1.5 文化的特点

    1.6 人类学方法:观察理解方法与比较方法

    1.7 人类学的原则

    1.8 文化相对性原则

    视频数8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2.1 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2.2 心理的文化机制

    2.3 需要及其种类

    2.4 情感与角色

    2.5 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1)

    2.6 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2)

    2.7 文化与需要(1)

    2.8 文化与需要(2)

    视频数8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基本人际状态及其类型

    3.1 心理社会均衡体(1)

    3.2 心理社会均衡体(2)

    3.3 基本人际状态与PSH原理

    3.4 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3.5 生存谱

    3.6 基本人际状态有生物基础吗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4.1 什么是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4.2 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是怎么来的

    4.3 集团维度:一般理论

    4.4 集团维度:心理文化学视角

    4.5 交换理论:一般理论

    4.6 交换理论:心理文化学视角

    4.7 情感与价值

    4.8 情感控制与文化

    4.9 自我认知:一般理论

    4.10 自我认知:心理文化学视角

    视频数10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认识中国人

    5.1 伦人的PSH模型

    5.2 伦人的家庭

    5.3 伦人的宗族

    5.4 亲属原理与人际关系

    5.5 伦人的“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

    5.6 伦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5.7 伦人的自我认知

    5.8 伦人的心理文化取向

    视频数8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认识美国人

    6.1 极致个人的PSH模式

    6.2 极致个人的家庭

    6.3 极致个人社会的社团

    6.4 契约原理对个人的影响

    6.5 极致个人的“交易型”交换模式

    6.6 个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6.7 个人的自我

    6.8 独立型自我:美国例子

    6.9 个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视频数9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认识印度人

    7.1 阶序人的PSH模式

    7.2 阶序人社会的家庭

    7.3 阶序人社会的种姓

    7.4 阶序原理与人际关系的特点(1)

    7.5 阶序原理与人际关系的特点(2)

    7.6 阶序人的“单惠型”交换模式

    7.7 阶序人的情感控制机制(1)

    7.8 阶序人的情感控制机制(2)

    7.9 阶序人的自我认知(1)

    7.10 阶序人的自我认知(2)

    7.11 阶序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视频数11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认识日本人

    8.1 缘人的PSH模型

    8.2 缘人的家庭

    8.3 缘人社会的家元

    8.4 缘约原理与人际关系

    8.5 缘人的“好意优先型”交换模式(1)

    8.6 缘人的“好意优先型”交换模式(2)

    8.7 缘人的情感控制机制(1)

    8.8 缘人的情感控制机制(2)

    8.9 缘人的自我

    8.10 缘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8.11 课程总结

    视频数1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