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绪论
课程总体介绍
-
●0.1课程简介
关于《心理文化学基础》的总体介绍
-
第一章心理文化学的文化视角
本章重点讲述心理文化学的文化视角,简单梳理了“国民性”研究的脉络,阐述了心理文化学在学科发展中的位置。
-
●1.1中国人的国民性描述
中国人的国民性描述
-
●1.2文化与人格学派
对心理文化学的前身——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介绍
-
●1.3心理文化学的由来
许烺光理论的介绍,心理文化学的由来
-
●1.4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的定义与区别
-
●1.5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因袭、共享、象征性和整合性
-
●1.6人类学方法:观察理解方法与比较方法
介绍心里文化学的观察和理解方法
-
●1.7人类学的原则
普遍(平等)性原则
-
●1.8文化相对性原则
介绍文化的相对性原则
-
第二章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本章重点阐述了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分析了普通心理学的缺陷,较为详细地讲解了心理文化对人的需要的种类和层次的观点,以及文化与需要的关系。
-
●2.1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人心,是人区别于物质的特点
-
●2.2心理的文化机制
人心理活动的文化机制
-
●2.3需要及其种类
介绍关于需要的理论
-
●2.4情感与角色
心理文化学对需要的了看法
-
●2.5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1)
需要的新理论: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
-
●2.6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2)
需要的新理论:需要的三种类和三层次
-
●2.7文化与需要(1)
文化对人的需要所起的作用
-
●2.8文化与需要(2)
文化对人的需要所起的作用
-
第三章基本人际状态及其类型
本章重点讲述了心理文化学的核心工具:“基本人际状态”:概念、种类及社会科学意义。
-
●3.1心理社会均衡体(1)
介绍心理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心理社会均衡体
-
●3.2心理社会均衡体(2)
继续介绍心理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心理社会均衡体
-
●3.3基本人际状态与PSH原理
心理文化学的核心理论:心理社会均衡理论
-
●3.4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介绍心理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基本人际状态
-
●3.5生存谱
心理文化学的视角:在一个生存系统中把握人
-
●3.6基本人际状态有生物基础吗
基本人际状态的生物学基础
-
第四章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本章重点阐述了基本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概括了人类在这四个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心理文化学的认识。
-
●4.1什么是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介绍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
●4.2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是怎么来的
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与人格维度
-
●4.3集团维度:一般理论
关于集团的理论
-
●4.4集团维度:心理文化学视角
心理文化学对集团的看法
-
●4.5交换理论:一般理论
关于交换的理论
-
●4.6交换理论:心理文化学视角
心理文化学对交换的看法
-
●4.7情感与价值
关于情感的理论
-
●4.8情感控制与文化
心理文化学对情感的看法
-
●4.9自我认知:一般理论
关于自我认知的理论
-
●4.10自我认知:心理文化学视角
心理文化学对自我认知的看法
-
第五章认识中国人
本章是采用心理文化学的基本工具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人的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的特点。
-
●5.1伦人的PSH模型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
-
●5.2伦人的家庭
中国人的家庭的特点
-
●5.3伦人的宗族
中国人宗族的特点
-
●5.4亲属原理与人际关系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5.5伦人的“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
中国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5.6伦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中国人情感控机制的特点
-
●5.7伦人的自我认知
中国人自我认知的特点
-
●5.8伦人的心理文化取向
中国人的心里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
第六章认识美国人
本章是采用心理文化学的基本工具对美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主要分析了美国人的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的特点。
-
●6.1极致个人的PSH模式
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特点
-
●6.2极致个人的家庭
美国人家庭的特点
-
●6.3极致个人社会的社团
美国人主要次级集团的特点
-
●6.4契约原理对个人的影响
美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6.5极致个人的“交易型”交换模式
美国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6.6个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美国人情感控制机制(性文化)的特点
-
●6.7个人的自我
美国人自我认知的特点
-
●6.8独立型自我:美国例子
美国人自我认知的事例
-
●6.9个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美国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
第七章认识印度人
本章是采用心理文化学的基本工具对印度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印度人的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的特点。
-
●7.1阶序人的PSH模式
印度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特点
-
●7.2阶序人社会的家庭
印度人家庭的特点
-
●7.3阶序人社会的种姓
印度人的主要次级集团的特点
-
●7.4阶序原理与人际关系的特点(1)
印度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7.5阶序原理与人际关系的特点(2)
印度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7.6阶序人的“单惠型”交换模式
印度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7.7阶序人的情感控制机制(1)
印度人情感控制机制的特点
-
●7.8阶序人的情感控制机制(2)
印度人情感控制机制(性文化)的特点
-
●7.9阶序人的自我认知(1)
印度人的自我认知特点
-
●7.10阶序人的自我认知(2)
印度人自我认知的特点
-
●7.11阶序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印度人的心里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
第八章认识日本人
本章是采用心理文化学的基本工具对日本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主要分析了日本人的集团、交换、情感控制和自我认知的特点。
-
●8.1缘人的PSH模型
日本人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
-
●8.2缘人的家庭
日本人的家庭的特点
-
●8.3缘人社会的家元
日本人主要次级集团的特点
-
●8.4缘约原理与人际关系
日本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
●8.5缘人的“好意优先型”交换模式(1)
日本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8.6缘人的“好意优先型”交换模式(2)
日本人交换模式的特点
-
●8.7缘人的情感控制机制(1)
日本人情感控制机制的特点
-
●8.8缘人的情感控制机制(2)
日本人情感控制机制的特点
-
●8.9缘人的自我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特点
-
●8.10缘人的心理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日本人的心里文化取向与价值观
-
●8.11课程总结
回顾《心理文化学基础》这一门课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