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遗传学与我们的生活
遗传学是一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本章选取人类疾病的研究、基因工程的研究为例进行了讨论
-
●1.1遗传学与我们的生活(一)
部分人类疾病的研究与遗传学的关系
-
●1.2遗传学与我们的生活(二)
基因工程研究与遗传学的关系
-
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
符合孟德尔定律的遗传现象称为孟德尔式遗传。本章从颗粒式遗传因子的提出、染色质与染色体的结构、环境和遗传物质与表型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介绍,还介绍了血型的知识
-
●2.1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的研究及第一、第二定律
-
●2.2适合度检验
以数理统计的方法检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假设的符合程度
-
●2.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周期中的变化
-
●2.4环境与表型的关系
环境是如何影响表型的?
-
●2.5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和致死基因
-
●2.6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共同控制性状时的遗传规律
-
●2.7血型
人类血型的主要类型及新生儿溶血症
-
第三章连锁遗传分析
同源染色体上线性排列的连锁基因,其行为和特征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章介绍性别与性连锁遗传、连锁遗传分析及遗传图绘制的相关知识。
-
●3.1性别决定
自然界中不同的性别决定机制
-
●3.2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状的遗传方式
-
●3.3剂量补偿效应
剂量补偿的机制及巴氏小体的生成
-
●3.4连锁互换定律
遗传第三定律-连锁互换定律
-
●3.5染色体作图
遗传图及其绘制方法
-
●3.6三点测交
三点测交及其在染色体作图中的应用
-
第四章基因概念演变过程
对基因的认识是对遗传物质研究最重要的任务。本章从最早的泛生论开始讨论人们对遗传物质认识的演变过程,对现代基因形态做了详细介绍,以期学习者建立自己对基因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
●4.1泛生论及其论战
泛生论的提出及演变的过程
-
●4.2种质学说
魏斯曼的实验及种质连续学说的提出
-
●4.3颗粒式遗传因子
基因”三位一体”观念的建立与遗传染色体学说
-
●4.4核酸是遗传物质
什么是遗传物质?
-
●4.5顺反子
基因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一基因一酶学说与顺反子的概念
-
●4.6DNA双螺旋结构与中心法则
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过程
-
●4.7乳糖操纵子
基因表达调控的第一个模型-乳糖操纵子
-
●4.8断裂基因与跳跃基因
两种现代基因形态:断裂基因和跳跃基因
-
●4.9重叠基因与假基因
两种现代基因形态:重叠基因和假基因
-
第五章噬菌体与细菌
噬菌体与细菌是自然界中两类微小的生物体,是研究遗传物质与遗传现象的良好模式生物,本章介绍噬菌体和细菌的形态、结构、遗传物质及行为等
-
●5.1噬菌体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行为及基因表达调控
-
●5.2细菌
细菌的形态、结构、突变及筛选
-
●5.3F因子
致育因子所引起的转化现象
-
●5.4转导
噬菌体所介导的遗传物质的转移
-
第六章真核生物遗传分析
与原核生物相比较,真核生物的遗传更加复杂,主要原因是真核生物基因组更加复杂。本章详细讨论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及DNA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
-
●6.1基因组与C值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及人类基因组计划
-
●6.2真核生物基因组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三类重复序列与基因家族的概念
-
●6.3DNA层面的基因表达调控
真核生物中DNA水平上的各种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
●6.4持家基因与奢侈基因
持家基因、奢侈基因及与动、植物克隆的关系
-
●6.5DNA分子标记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应用
-
第七章核外遗传
核外遗传主要是细胞质遗传,是指子代的性状由细胞质内基因控制,是细胞质内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通过介绍细胞质遗传的案例,了解细胞质遗传的规律和机理;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的结构及其遗传方式;了解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及其相应的遗传机理。
-
●7.1细胞质遗传特点
本节介绍细胞质遗传的案例,以及细胞质遗传的3个主要特点
-
●7.2母性影响
本节介绍母性遗传的现象及其遗传的本质和机理
-
●7.3叶绿体与线粒体遗传
本节介绍线粒体及叶绿体遗传的案例,基因结构及遗传方式和特点,进化和起源
-
●7.4植物雄性不育及其生产应用
本节介绍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及其相应的遗传机理
-
第八章重组与转座
减数分裂等过程中发生的同源重组涉及到核苷酸分子的断裂和重接,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介绍同源重组的分子模型及其意义,同时还介绍一类特殊的重组、转座,即DNA序列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的现象。
-
●8.1真核生物同源重组的分子模型
本节介绍同源重组发生的条件及双链断裂模型。
-
●8.2重组与遗传变异
本节介绍重组保证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正确配对,并能打破基因突变引起的连锁不平衡。
-
●8.3转座因子的发现
本节介绍玉米中存在双转座系统。
-
●8.4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本节介绍原核生物中两类转座因子的结构及其功能。
-
●8.5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本节介绍真核生物中三类转座因子的结构及其转座方式。
-
●8.6转座的防控与意义
本节介绍如何降低转座对功能基因的破坏以及转座的遗传进化效应。
-
第九章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是遗传物质改变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两者均具有重要的遗传学效应。本章介绍了染色体畸变的主要类型、发生机理、遗传效应及其应用。
-
●9.1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本节介绍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类型和分子机理,以及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细胞学和遗传效应。
-
●9.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本节介绍整倍体及同源整倍体、异源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的类型、发生机理及遗传效应。
-
第十章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第二种主要形式,可能产生各种表型效应。本章介绍了突变的主要类型、性质、分子机制以及如何对细胞中出现的突变进行修复。
-
●10.1突变的发生及性质
本节介绍基因突变的类型、突变发生的位点和细胞类型、表型效应以及突变的性质。
-
●10.2突变发生的机制
本节介绍自发突变及诱发突变的分子机制。
-
●10.3DNA修复机制
本节介绍DNA复制过程中的高保真修复机制、DNA复制完成后的修复机制以及直接和差错倾向修复机制。
-
第十一章群体与进化
本章介绍群体的微进化,即研究如何度量一个群体的基因池以及它如何在世代间发生变化从而促进该群体的进化的。
-
●11.1基因池
本节主要介绍动态的群体中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是群体基因池的反映。
-
●11.2遗传平衡定律
本节介绍了遗传平衡定律,即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群体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在生物世代之间将保持不变。
-
●11.3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本节主要介绍将新变异引入群体的突变和迁移、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非随机交配以及遗传漂变将改变群体世代间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此外,各种选择也会影响群体世代间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在基因组中留下印迹。
-
●11.4物种形成
本节介绍物种形成的基础与机制。
-
第十二章数量性状遗传
数量性状通常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的重要农艺性状等性状。本章以群体为单位,介绍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如何受到多基因的控制、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其表型变异产生的影响,此外,本章还对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做了简要介绍。
-
●12.1数量性状及其特性
本节介绍数量性状在表型、遗传和对环境的敏感性上与质量性状明显不同,需要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
●12.2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本节介绍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对性状表现的作用较小且是累加的,一般无显隐性关系。
-
●12.3数量性状的广义遗传率
本节介绍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的比率可以以广义遗传率为指标,反应变异的亲子传递能力。
-
●12.4加性和显性效应
本节介绍遗传效应中的加性效应是基因间的累加效应,能在自交纯合过程中保存并传递给子代。
-
●12.5数量性状的狭义遗传率
本节介绍计算加性方差占总方差比例的狭义遗传率比广义遗传率更能反应性状的亲子遗传的能力。
-
●12.6QTL定位
本节介绍包含多基因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及其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