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中药发展历程中,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典籍,“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所以称本草。中国人在几千年的本草应用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播应用体制,古代中国的每一个医生都要精通本草学,懂得采药和制药。总之本草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的子系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这个系统和符号对中华民族担负了生存和繁衍的保障功能。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 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 五味”。古人即懂得“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 唐朝《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炮生为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
“药食同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养生方法,食物诞生之日起就在我们的生命舞台上扮演着药物的角色,演绎着一出出在舌尖上跳跃的华彩。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记载,由此有了药食养生文化的开展。有效的应用和食用方法,达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愉悦心身,让大自然的馈赠筑起守护我们生命的长城。
“药食同源”也体现着回归绿色、回归自然;合理利用药物和食物的关系,既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体验一下舌尖上的美食,又能在享受中,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我们要合理利用药物与食物的关系。 -
●1.1本草由来,药食一家
中药由感性认识逐渐积累变成了最初的药物认识,这也是中药知识的起源历程。中药发展过程中保存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典籍,这些资料典籍往往称谓本草,本草始见于《汉书·平帝纪》。据统计,中国古近代(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911年)具有本草专著800余部。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 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 五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
●1.2神农炎帝,药食有别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神农深知百姓疾苦,神农和药的关系最早见于《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 《史记补. 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既尊神农为三皇之一,又是医药的创始人。
药物和食物就这样被人们逐渐认识和识别。“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唐朝《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 -
●1.3回归自然,舌尖上的中药
“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药食同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养生方法,食物诞生之日起就在我们的生命舞台上扮演着药物的角色,演绎着一出出在舌尖上跳跃的华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富足,大家更渴望养生之道,回归自然,大家更希望发现大自然的赋予,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条件,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药食同源”也体现着回归绿色、回归自然。合理利用药物和食物的关系,既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体验一下舌尖上的美食,又能在享受中,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
第二章补益养生篇
补益养生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养生有其独特的规律,主要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辩证来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进健康之目的。使未衰老者更健康,使已衰老者延缓老化。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或补益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补益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物质代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延缓衰老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
滋补养生中药可以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补气药具有补气功能,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的药物;补血药具有补血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证的药物;补阴药具有滋补阴液和生津润燥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阴虚证的药物;补阳药具有补助阳气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证的药物。
补益养生篇重点介绍补益药甘草、黄芪、山药、党参、黄精、玉竹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补益养生中药并非有益无害、多多益善,用之不当也可产生不良后果。如,补气药应用时注意适应症和药物特殊配伍;补血药黏滞难以消化吸收;补阴药甘寒滋腻,凡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腹胀便溏者,不宜服用;补阳药性多温燥,容易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
●2.1 “药店里少不了的一位(味)”话甘草
甘草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甘草属于补气药,也是荒漠化的百草之王。从远古开始,甘草就被医家所重视。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甘草号称中草药之王,在中药里可以说是应用最广的一味药。甘草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目前,甘草也纳入国家重点专控中药材。
以“荒漠中的百草之王”为题,介绍甘草的生态价值、由来、来源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以“药店里少不了的一位(味)”为题,介绍甘草商品种类、药材真伪识别、市场选购要点等;以“补气调味两相宜”为题,介绍甘草的药食两用、服用方法、食用禁忌等。 -
●2.2补气之长话黄芪
黄芪原名黄耆,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大宗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代表性滋补养生中药材,代表性补气药物之一,有着“补药之长” 的美誉。史载资料中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医家应用黄芪的实践经验。
黄芪的效用值得人们称赞,那黄芪到底长的什么样呢?以“千年历史大宗药”为题,介绍了由来、效用、推崇、来源和植物形态特征等;以“纤强豆腥主特征”为题,介绍了黄芪的避免、来源、产地、药材鉴别特征、药材选购要点、饮片类型及炮制品种类等;以“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为题介绍了“平民补药”之称且具备“百搭”性质的黄芪,介绍了黄芪的中药功效、代表方剂、营养价值及现代应用等。 -
●2.3药食上品话山药
山药原名薯蓣,早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名医张仲景就用其做药。山药是山中之药、食中之药。不仅可做成保健食品,而且具有调理疾病的药用价值。山药属于补气药,山药之名从古至今变迁甚多,各本草中除以薯蓣为名外,还有山芋、署豫、薯药、土蓣等。山药是人们日常保健和抗衰老的药品。许多新药的和保健品以山药为原料而研制。
山药的药食同用的作用还是明确的, 以“古因帝王易其名”为题介绍了山药的由来,别名、应用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以“粉足色白辨识高”为题介绍了山药的来源、产地、商品种类、药材识别、熏蒸饮片的识别、药材的选购要点等;以“补脾防霾美名扬”为题介绍了山药的功效、食用价值、临床应用及应用方法等。 -
●2.4 神仙偶遇猪拱地,童心未泯识党参
出于上党郡,又因形体和人相似有了“党参”的由来。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隶属于补气药。党参入药,最早见于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原》,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清代·张山雷的《本草正义》等书均有收录。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隋时改上党为潞州,故又称潞党参,简称潞党。党参素有人参代用品之称。
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为上品,故以“上党人参”为题介绍了党参的由来、生长环境、史料记载、名字变迁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为了便于掌握党参的药材识别,以“狮子盘头辨党参”为题介绍了党参的来源、产地、商品种类、采收加工、性状特征、选购要点等;为了便于掌握党参的药食应用价值,以“人身代用品”为题介绍了党参的功效、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禁忌等。 -
●2.5“神仙百岁草”话黄精
黄精曾属仙家服食之品,故有“仙人余粮”之称,早期不作药用。故《神农本草经》并没有收载。既然仙家可服,必然有其神效,仙家把它列为“芝草之类”。 黄精始于仙家之品,到荒年作为米粮食用,渐渐发现其药效价值。在古代养生学家,乃至医学家的眼中,是一味神奇的延年益寿之品,食用后可以令人长寿,身体强壮不得病,又有着“长寿百岁草”之称。药用历史已逾千年,是数十种复方滋补药剂的重要组分。
以“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为题,介绍了黄精的名字由来、俗称、应用过程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以“商品种类性状分”为题,介绍了黄精的来源、采收加工、商品种类、产地分布、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炮制品种类等;以“五劳七伤大补之药”为题,介绍了黄精的功效、临床应用、化学成分、食用方法及食用注意等。 -
●2.6驻颜延年话玉竹
补阴润燥的药食同源中药的玉竹,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着萎蕤、地节、山铃铛等诸多别名。对于有着农村生活经验或喜欢山野菜采集的人往往对这种植物有着一定的认识,它地上部分不能食用,苗期往往混入到山糜子(鹿药)中,这也是我最早对于玉竹的认识,其根状茎入药称玉竹。玉竹补而不腻,不寒不燥,故有“清热润肺,养阴熄风,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平补而润,兼除风热”之功效。
以“儿时野外始相识”为题,介绍了玉竹的名字由来、别名、民间应用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以“加工方法有异同”为题,介绍了玉竹的来源、处方用名、采收加工、产地、药材性状特征、外形变化、选购要点、质控标准及变异现象等;以“滋阴养气补血之品”为题,介绍了玉竹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及食疗价值等。
-
第三章解表养生篇
人体经常会受到异常气候的侵袭,这些风寒、风热会慢慢的在我们人体内聚集,如果太多了的话,就会导致我们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了。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凉性和温性之分,它们的适应症也不相同。
解表药根据药性及适应证的不同,分为辛凉解表药和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辛以散风,凉可祛热,故有发散风热的作用,又称发散风热药。主要用于发热恶寒、头痛目赤、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的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如薄荷等;辛温解表药:辛以散风,温可祛寒,故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又称发散风寒药,主要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涕清、喉痒咳嗽、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的风寒表证。如紫苏叶等。
解表养生篇重点介绍发散风热的薄荷和发散风寒的紫苏。分别介绍了薄荷、紫苏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解表药具辛散性,不宜久煎,以免功效降低;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阳虚、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者不宜单用解表剂,应加用扶正之品,以达去邪而不伤正之目的。 -
●3.1“愿与你再次相逢”话薄荷
说到薄荷,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一股令人舒服并具有清凉迷人的芬芳。
薄荷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植物,人生难免有许多错过的人或者事物,能再次相遇、相亲和相爱的机会几乎没有,越是没有就越是想念,薄荷虽然是一种平淡的花,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从每一个毛孔渗进肌肤,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通透了,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会让那些曾经失去过的人得到一丝安慰,所以薄荷的花语是“愿与你再次相逢”和“再爱我一次”。见到薄荷,轻轻的感受到它的气息,才忽然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的“香草美人”。
薄荷最早见于《唐本草》。明代·李时珍曰:“薄荷,俗称也”。曾用名有菝、茇、蕃荷、仁丹草等。薄荷原本就是平常百姓餐桌上一种普普通通的青菜,后因其具有特殊香味的茎叶均可入药,而转为药用和香料用,也因此成为世界三大香料之一,获得“亚洲之香”的称号。
以“有德之人”为题,介绍了薄荷的花语、品质、由来、植物生长环境、植物形态特征及别名等;以“清凉气味人难忘”为题介绍了薄荷药材的来源、产区分布、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常见伪品等;以“提神硬脑作用佳”为题,介绍了薄荷的功效、临床应用及食疗价值等。 -
●3.2华佗紫草解蟹毒话紫苏
相传,东汉名医华佗发现了一种服用后能使腹中舒服的草药。这种草药是紫色的,吃了能解除病痛,让人变得舒服,华佗称之为紫舒,因为字音相近,后人就把它称作“紫苏”。
据说,这种草药的应用是华佗向水獭学来的妙方。紫苏属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的药食同源中药,相对于中药而言,人们往往对于紫苏的熟悉更在于其食用上。
紫苏,古名荏,又名苏紫苏叶,放在鼻尖上深深一闻:那个幽香让人难忘。一种药食两用都很好的食材。值得现代人常吃、多吃。紫苏叶日本人称为延命草。紫苏在中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
以“医者治病且劝善”为题,介绍了紫苏的名字由来、别名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以“浑身皆是宝”为题,介绍了紫苏的多种入药部位(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来源、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常见的混伪品等;以“佳蔬良药”为题,介绍了紫苏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及食疗价值等。
-
第四章清热养生篇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大多药性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多入肺、胃、心、肝、大肠经。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作用。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以及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按其性能及临床应用之别,主要分为五类:
1. 清热泻火药:主要清泻湿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症,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2. 清热燥湿药: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无论外感或内伤治湿热火毒诸症。
3. 清热凉血药:多入心肝经,功主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主治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火热妄行诸证。
4.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主治外感或内生湿热火毒诸证。
5. 清虚热药:清虚热、除疳热,兼凉血。主治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将清热药同养生相结合,组成清热养生篇,选择清热解毒的药食同源中药金银花、马齿苋和清热泻火的药食同源中药决明子。重点介绍了金银花、马齿苋、决明子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清热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宜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
●4.1花发金银满架香话金银花
清代·蔡渟写道:“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蜂蝶纷纷成对过,始知物态也炎凉”。这花发金银满架香所指的就是金银花。金银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药食同源中药。
此花,“初开者,蕊、瓣俱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夏日傍晚,远远的开着,晚风中有隐隐花香,清香四溢。 每一次出现流感疫情,人们往往都会想到它。金银花有着二宝花、鸳鸯花、双花等诸多别名。
以一首情歌中的一句,“金银二宝结鸳鸯”为题介绍了金银花的名字由来、别名、金银花的文化底蕴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以金银花的道地产区,即“以路(鲁)遇(豫)金银”为题,介绍了金银花的应用现状、来源、产区、采收加工、应用乱象、药材的真伪识别及选购要点等;根据功效作用特点,以“清热解毒良药”为题,介绍了金银花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4.2“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话决明子
此种子晶莹滑润,炒熟后磨粉或者直接用开水泡,喝起来会有一定咖啡味道,不过与西方的咖啡是两码事,因此被称做“中国土咖啡”。其是很有名的一味中药,因其具有明目之功而为人们所熟知,古代传说中也有着“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 瞎子秀才的故事。另外,决明子还有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等功能而常被减肥的人士用来代茶饮。它的名字主要是由它的功效“明目”和其入药部位所形成,这就是决明子。决明子属于清热泻火的药食同源中药。
以“能减肥的中国土咖啡”为题,介绍了决明子的名字的由来、作用特点、植物形态特征及现代辅助作用等;以决明子的别名,即“马蹄决明”为题,介绍了决明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其混淆品的识别等;以“治目收泪要药”为题,介绍了决明子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4.3不死神草话马齿苋
一种不起眼的杂草经过几天的暴晒仍然可以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被人们称为“晒不死”。“晒不死”的学名叫做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别名又叫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绳菜、马齿菜、蚂蚱菜。
“晒不死”的马齿苋,不起眼的杂草马苋菜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可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可明目,可作兽药和农药;嫩茎叶可作蔬菜,味酸,也可作饲料。马齿苋入药后中药材名称马齿苋。
马齿苋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属于清热解毒的药食同源中药,也是我国古老的药食兼用的绿色野生植物。
马齿苋有着“晒不死”的别名,故以“救了太阳的马齿苋”为题介绍了马齿苋的神奇魅力、名字由来、别名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以“处处可见无人识”为题介绍了马齿苋的由来、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等;根据马齿苋的功效,以“治痢良药”为题,介绍了马齿苋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第五章泻下养生篇
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用于里实的症候,其主要功用主要体现在:一为通利大便,以排除肠道内的宿食积滞或燥屎;一为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一为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驱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根据泻下程度不同,泻下药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适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实热壅滞等症。主要中药有大黄、芒硝、蕃泻叶;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具有润滑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适用于一切血虚津枯所致的便秘。主要中药有火麻仁、郁李仁、蜂蜜;峻下逐水药作用峻猛,能引起强烈腹泻,而使大量水分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峻下逐水药物非但药性峻猛,且多具有毒性,故对炮制、配伍、剂量、运用方法及禁忌等,都必须注意。主要中药有甘遂、芫花、巴豆、牵牛子、大戟
攻下药的作用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这两类药物,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宜用于邪实正气不虚之症。对久病正虚、年老体弱以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等均应慎用或禁用。润下药的作用较缓和,能滑润大肠而解除排便困难,且不致引起大泻,故对老年虚弱患者,以及妇女胎前产后等由于血虚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均可应用。
根绝传统医学的养生之道,结合泻下药的作用特点,泻下养生篇的中药主要集中在润下药。故泻下养生篇介绍了润下的药食同源中药郁李仁。
重点介绍了郁李仁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泻下可以应用于养生保健中来,但真正的保健养生之道,要将治未病、体育锻炼、精神调摄、食疗、药物调养等方式的整体疗法,即使药食同源中药也要辩证用药,祛邪扶正。科学合理的辩证之后,选择对证的药物,才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5.1不生核仁的浄湘寺檇李话郁李仁
润下郁李火麻仁是中药润下药的记忆方式,其中郁李仁属于药食同源中药。
郁李仁辛、苦、甘,平。入大肠、小肠、脾经。具有润肠通便,下气利水等功效。可用于肠燥便秘;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等症;用于食积等症。
郁李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郁李人”。 郁李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欧李Prunus humilis Bge.、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或长柄扁桃Prunus pedunculata 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前二种习称“小李仁”,后一种习称“大李仁”。
借由康王逃难浄湘寺讨要檇李的故事,以“不惜江山惜檇李”为题介绍了郁李仁的中药文化、由来、本草考证及植物形态特征等;因郁李仁的商品种类的不同,以“李仁分大小”为题,介绍了郁李仁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及同科相同药用部位的常见中药区分等;根据郁李仁的功效,以“润肠通便且利尿”为题介绍了郁李仁的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第六章祛湿养生篇
中药有着祛风湿药、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凡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根据祛风湿药的药性、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祛风寒湿药、祛风湿热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祛风湿药味多辛香苦燥走散,主入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之功,主要用于风寒湿热邪气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间而引起的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下肢痿弱等症。
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湿阻中焦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化湿药气芳香,多味辛性温,主归脾、胃经,善化中焦湿浊、舒畅气机、健运脾胃,具有化湿健脾、和中开胃之功。主要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健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等症。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之利水渗湿药。根据利水渗湿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及利湿退黄药三类。利水渗湿药味多甘淡,作用趋向沉降向下,主归膀胱、肾经以及小肠经。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的作用。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引起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痰饮、泄泻、带下、湿疮、湿温、湿痹等证。
考量课程特点及章节药物所占比例,特设祛湿养生篇,将祛风湿药、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合为一体。祛湿养生篇介绍了祛风寒湿的药食同源中药乌梢蛇和木瓜、芳香化湿的药食同源中药藿香、利水渗湿的药食同源中药茯苓和薏苡仁。重点介绍了乌梢蛇、木瓜、藿香、茯苓和薏苡仁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祛风湿药多辛温性燥,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化湿药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虚及阴虚血燥者宜慎用;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阴亏津少者应慎用或忌用。 -
●6.1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话乌梢蛇
中药乌梢蛇隶属于祛风寒湿的药食同源中药,乌梢蛇生性胆小,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善于逃跑,善攀爬,爱活动,大多白天活动。遇到有异常动静,不管是敌是友,它会运用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方法。因其体背颜色、尾较细长有了绰号“一溜黑”,“一溜黑”也成了它的别名。
乌梢蛇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定惊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以及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用于破伤风,惊风抽搐等症。目前多用于脑血管、心血管及中风偏瘫等症。
乌梢蛇的药食同源是明确的是,既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也有着可食的美味,乌梢蛇全身都是宝。食用药用利用要符合规定,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因其体背颜色,以“一溜黑”为题介绍了乌梢蛇的由来、药用食用价值、保护等级及动物形态特征等;因其脊背高耸的典型特征,以“剑脊”为题介绍了乌梢蛇的来源、产地、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常见混伪品等;因乌梢蛇的作用功效特点,以“中风偏瘫祛风首选”为题介绍了乌梢蛇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及食疗价值等。 -
●6.2“百益之果”话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出自《诗经·木瓜》。此木瓜非彼木瓜,《诗经》中的木瓜并非我们现在常吃的水果木瓜,水果木瓜又称番木瓜,是外来物种,到明代中晚期才传入中国闵粤台一带。而《诗经》中的木瓜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原产植物。
中药木瓜属于祛风散寒的药食同源中药,中药木瓜别名皱皮木瓜、宣木瓜。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e (Sweet) Nakai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临床用于用于风湿痹痛;用于吐泻转筋;用于脚气水肿等症。
木瓜花很美,娇若海棠,俏皮多姿,或热烈的醇红、或娇娆的粉白,撩拨得人心潮荡漾,木瓜树可作为孤植观赏树栽种成景色。故以“孤植观赏树”为题介绍了木瓜的出处,中药木瓜和食用木瓜的的区别,木瓜的观赏价值,中药木瓜和食用木瓜的植物区别等;根据木瓜的道地产区,以“安徽宣城花木瓜”为题介绍了中药木瓜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及其混淆品等;因其作用功效特点,以“转筋腿痛之要药”为题介绍了木瓜的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6.3信任之花话藿香
藿香作为药名在本草记载中,最早见于南北朝的《名医别录》,其中记载着:“藿香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痛”
藿香制成的祛暑剂,是夏日必备的药品,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丸。藿香属于芳香化湿的药食同源中药,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临床用于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泄泻等症;用于呕吐;用于暑湿证;用于用于发热恶寒表证及湿温初起等症。
藿香的名字,学习过药用植物及中药后,往往有些让人混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广藿香的药用品种并不混乱,但因部分古书的记载及今天的习惯称为,导致了不少模糊的论述,遂使2种植物以及中药名字应用中存在着混淆。
今天所指中药藿香,就是指广藿香。而植物藿香目前属于地区民间习惯用药,入药后称川藿香或土藿香。土藿香作用和广藿香差不多,只是功效较差一些。此藿香非彼藿香,你分的清吗?
因藿香名字让人混乱,故以“此藿香非彼藿香”为题介绍了藿香名字的由来、梳理了广藿香和藿香的混乱区别等;因其可制成夏日必备的祛暑剂,故以“藿香正气辨藿香”为题介绍了广藿香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及其常见的混伪品等;因广藿香的作用特点,以“芳香化湿可解暑”为题介绍了广藿香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6.4寄生植物话茯苓
茯苓无典型的根、茎、叶的分化,它的一生都是依靠别的植物养活的,主要寄生于一些松科松属植物如赤松、马尾松、黑松、云南松上,吸取它们体内的养分,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属于寄生植物。在中国文学中,为赞其功效之神奇,根据其形状,将年代久远的喻为白兔、白马、乌兽、龟鳖,出土拜月,飞腾山野,颇具神话色彩。
茯苓没有高等植物那婀娜多姿的枝条,美丽的花朵甚至埋在土内的菌核还有特殊的臭气。不过,正是这其貌不扬的菌核造就了药材茯苓。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列为上品,并称颂“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是著名的常用中药,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茯苓属于利水渗湿的药食同源中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效。临床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用于脾虚证;用于痰饮证;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历史上关于茯苓的奇闻轶事不少,以“成吉思汗喜获胜利”为题介绍了茯苓的植物类别、入药部位、奇闻轶事、植物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等;因其“出大松下,附根而生,.…..”,以“抱松根的茯苓”为题介绍茯苓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商品种类、药材性状特征及名称相似药材的种类等。因茯苓的作用特点,以“利水安神为上品”介绍了茯苓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6.5 “薏苡之谤”话薏苡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宋代·陈亚《生查子·药名闺情》。通过一首别具风味的药名闺情词,介绍利水渗湿的药食同源中药薏苡仁。
薏苡为禾本科、薏苡属一年生粗壮草本植物,薏苡这一特殊的禾本科作物在中国至少有6000到1万年的栽培驯化历史,从黄河流域到珠江流域广泛都有分布。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伏波将军马援因一车薏苡仁而蒙受冤屈,故有“薏苡明珠谤”,也就是“薏苡之谤”。
薏苡的成熟种仁入药称为薏苡仁,一般简称薏米。薏苡仁是中国传统的食品资源之一,是补身药用佳品,也是常用的中药之一。
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舒筋,清热排脓的功效。临床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用于脾虚泄泻;用于湿滞痹痛、筋脉拘挛等症;用于肺痈、肠痈等症。
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它被称为“生命健康之禾”。故以“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为题介绍了薏苡的历史典故、食用价值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薏苡仁中常混有草珠子,故以“草珠子“鱼目混珠””为题介绍了薏苡仁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及常见的混伪品等;因桂林地区有首民谣这样唱道:“薏米胜过灵芝草”,故以“薏米胜过灵芝草”为题,介绍了薏苡仁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第七章温里养生篇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温里药可分为温中散寒药、温肾回阳药、暖肝散寒药和温肺化饮药4类。温中散寒药:主要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被困,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脏寒证;温肾回阳药:主要用于阴寒内盛、元阳衰微、下痢清谷、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的亡阳厥脱证;或肾阳不足、阳痿宫冷、阴寒水肿、五更泄泻等证;暖肝散寒药。主要用于寒犯肝经、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证;温肺化饮药:主要用于寒痰停饮犯肺、喘咳痰稀等证。
温里养生篇介绍了温肾回阳的药食同源中药肉桂和温中散寒的药食同源中药丁香。重点介绍了肉桂和丁香的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温里药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故阴虚火旺、阴液亏少者慎用;个别药物孕妇需忌用。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宜酌量减轻。 -
●7.1补火散寒的树皮话肉桂
早在远古,中国人已与香料结缘,殷商甲骨文里有“鬯其酒”一语。屈原以香草比喻贤能,他在《离骚》、《九歌》提到的香草。《神农本草经》里提到365种药物,其中252种是香料植物或与香料有关。而肉桂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料之一。
在公元前2800年的史料记载中就曾提到桂皮;在西方的《圣经》和古埃及文献中叶曾提及肉桂的名称。秦代以前,桂皮在中国就已作为肉类的调味品与生姜齐名。《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之牡桂、菌桂。《唐本草》称之为筒桂。今天而言桂皮和肉桂是不同的。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因其树皮厚而含油如肉,古时主产于广西桂林一带,故名肉桂。
肉桂属于温里散寒的药食同源中药。肉桂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作用。
因肉桂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应用的香料之一,故以“世界最古老的香料之一”为题介绍了肉桂本草由来、香料应用、肉桂和桂皮的区别、植物的形态特征及樟科的特点等;因肉桂的皮部特点,故以“树皮厚而含油如肉”为题介绍了肉桂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及常见混伪品等;因肉桂的作用特点,以“官桂善能调冷气”为题介绍了肉桂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7.2爱情之花话丁香
唯美的校园民谣《丁香花》,你应该熟悉吧?唐磊以丁香花为载体,寓意着忧愁思念,也代表着清纯的初恋等等。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芳菲满目,清香远溢。在何处观赏,都会令人感到丰彩秀丽,清艳宜人,丁香花也被视为爱情之花。
药食同源的中药丁香花,在中药中一般称为丁香。但中药中的丁香不同于观赏性的丁香花。它们的来源是不同的,观赏的丁香花一般来源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而药用丁香一般来源为桃金娘科番樱桃属植物。
中药丁香属于温里散寒的药食同源中药,丁香入药历史悠久,历来为进口药物,是我国传统进口“南药”之一。引进年代未详。但《名医别录》已有鸡舌香的记载。历史上曾有丁子香等名称。
《药性论》中记载:丁香“治冷气腹痛。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临床用于呃逆,呕吐等症;用于寒凝疼痛证;用于肾虚阳萎及寒湿带下等症。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故以“古代的口香糖”为题介绍了药用丁香同观赏丁香的不同,药用丁香的本草由来、别名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故以“公母丁香非两性”为题介绍了公丁香、母丁香的区分、产地、药材性状特征及常见的混伪品等;因中药丁香的作用特点,以“矫味增香”为题介绍了丁香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第八章理气活血养生篇
凡功能能调理气分舒畅气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理气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引起的胸腹疼痛等证候。 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行气药。多辛、苦,性温,气味芳香,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肝气郁滞、肺气壅滞等所致的病症。
根据理气药的归经部位及治疗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理脾和胃药、疏肝解郁药、疏肝和胃药和通宣理肺药4类。根据理气药作用强弱的不同,又可分为行气药(含调气、匀气、疏气、顺气药)、降气药、破气药3类。
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
根据活血化瘀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可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和破血消癥药。
活血药物多辛散温通、善走血分,有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活血化瘀、破血消症、调经止痛、散瘀消肿及化瘀止血、祛瘀生新等作用。
瘀血阻滞兼气行不畅,为加强活血祛瘀作用,故常配合理气药同用。故本章将理气药和活血药合并,组成理气活血养生篇。其中介绍了活血调经的药食同源中药桃仁、通宣理肺的药食同源中药佛手和薤白。重点介绍桃仁、佛手和薤白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理气药多辛温燥散,易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不宜多用;活血药大多能活血通经,有的还能破血、堕胎、催产,故妇女月经过多或孕妇当忌用或慎用。 -
●8.1西王母的圣果话桃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神话传说中的道蟠桃会,西王母的圣果。
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句子。全世界近百个国家种植桃树,产桃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还有美国、日本和意大利。得益于悠久的种植历史、辽阔的种植区域,中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培育出了绚丽多姿的桃树品种,南至江浙,北至吉林,几乎遍植桃树。据统计,世界上桃的品种有3000多种,起源于中国的桃树品种可达上千个,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桃树不招引人,但因为它有花和果实,让人留恋。桃是一种果实作为水果的落叶小乔木,花可以观赏,果实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核仁也可以食用和药用,入药后称桃仁。
桃仁是一味活血调经的药食同源中药,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临床用于瘀血诸证;用于肠燥便秘;用于咳嗽气喘等症。
桃在中国有着独特的植物文化,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题介绍了桃的神话传说、经典赋文、高尚品德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人们生活中常常食用的坚果,但是要注意桃仁和杏仁的区别,故以“莫把桃仁当杏仁”为题介绍了桃仁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桃仁和杏仁的区别及选购要点等;根据桃仁的作用特点,以“妊娠禁忌”为题介绍了桃仁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8.2佛主之手话佛手
果实在成熟时各心皮分离,形成细长弯曲的果瓣,状如手指,手指肉条挺直或斜展,分裂如掌,恰如佛祖之手,仿佛可以指点迷津故名佛手。佛手的观赏价值不同于一般的盆景花卉。洁白、香气扑鼻,并且一簇一簇开放,十分惹人喜爱。到了果实成熟期,它的形状犹如伸指形、握拳形、拳指形,惟妙惟肖。
佛手与“福寿”谐音,成为吉祥的化身。在传统文化中,佛手多与石榴、仙桃组成三多纹饰——寓意“多福、多子、多寿”。 有诗赞曰:“果实金黄花浓郁,多福多寿两相宜,观果花卉唯有它,独占鳌头人欢喜。”佛手的名也由此而来。
佛手气味清香,药性平和,虽属辛苦而温之品,却无燥烈之弊。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临床用于肝郁气滞症;用于脾胃气滞证;用于痰多咳嗽等症。
佛手的果实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形状奇特似手,千姿百态,让人感到妙趣横生。故以“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为题介绍了佛手的由来、观赏价值、植物文化及植物形态特征等;佛手中混伪品常有发生,故以“佛手、佛手瓜、香橼莫混淆”为题介绍了佛手的来源、商品种类、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常见的混伪品等;十大广药之一的佛手,药食应用多样化,故以佛手“全身都是宝”为题介绍了佛手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8.3东北人最熟的一种野菜话薤白
野菜,集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是大自然的精髓,野菜以其营养丰富和美味可口成为绿色食品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和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在东北农村,每年春天大地复苏的时候,在黑土地里藏了整个冬天的各种野菜就开始露出小绿叶,挖野菜的时候也就来了,这其中有一种野菜最受人们的青睐,它长得有些像平常见的大蒜,只是要小很多。长在土地里的时候,露在土层上面的是它的茎叶,绿绿的;埋在土里的是小不规则的卵圆形小蒜头,白白的,吃的就是小蒜头,也有葱、蒜的味道,人们常常称之为小根蒜,又名薤白,小根菜,入药后称薤白。
薤白的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薤Allium chinense G. Don的干燥鳞茎。薤白既可作为药用,也可作为蔬菜食用。薤白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临床用于胸痹证;用于脘腹痞满,泻痢后重等症。
小根蒜是东北比较熟知的绿色山野菜,也是一道开胃小菜,故以“开胃小菜”为题介绍了山野菜的特点、种类、食用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薤白入药需要置沸水中烫透,中药炮制学中称为燀法,故以“采收加工要燀法”为题介绍了薤白的来源、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特征及常见伪品等;根据薤白的作用特点,以“胸痹要药”为题介绍了薤白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第九章消食养生篇
凡功能消化食积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称消导药或助消化药。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纳谷运化。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每致饮食停滞,出现各种消化功能障碍的病症。消食药功能消食化积,有的药物还有健脾开胃作用,可以达到消除宿食积滞及其所引起的各种症候的目的,促使脾胃功能恢复故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消食药大都性味甘平或甘温,归脾胃经。消食药均能消食化积,然性能又有不同,应跟据不同症状和原因,选择恰当药物治疗。一般食积停滞,常用山楂;又如油腻肉积宜用山楂;至于食积腹泻,又当用焦山楂;兼见气滞,当用莱菔子等。
消食养生篇分别介绍了药食同源中药的山楂和莱菔子。重点介绍了山楂、莱菔子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孕妇、儿童、胃酸分泌过多者、病后体虚及患牙病者不宜食用山楂。山楂只消不补,脾胃须弱者不宜多食;服人参时忌用莱菔子。 -
●9.1冰糖葫芦话山楂
“酸里面它裹着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这是冯小泉的《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酸甜可口,不仅好吃,而且外观漂亮,红红的山楂按个头排列在竹签子上,外面还裹着晶莹剔透的糖稀,成为人们喜爱之品。这红果,这冰糖葫芦所用的就是山楂。
山楂的文化底蕴深厚,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深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坚毅、朴实、勇敢!山楂已不仅仅是一种我们可以食用的食品以及可以入药的药品了。
山楂为药食同源的中药之一,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具有消食化积,去痞散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淤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等病症。
山楂酸酸甜甜,回味无穷,故以“酸涩与甜美的中和”为题介绍了山楂的由来、文化底蕴、来源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山楂的商品种类有北山楂和南山楂,故以“南北山楂形迥异”为题介绍了南北山楂的来源、产地分布、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常见伪品种类等;根据山楂的作用特点,以“不宜与补气药同用”为题介绍了山楂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9.2只识萝卜子不识莱菔子
萝卜在我国民间有“小人参”之美称,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也有“萝卜上市,郎中下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等说法,萝卜的确是个好东西!萝卜又名莱菔、罗服。我国是萝卜的故乡,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
冬令蔬菜萝卜,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入药且入药的部位是多样的,平凡的萝卜却有着不同的应用价值。萝卜(莱菔)开花结实后的老根称地骷髅;萝卜(莱菔)的根出叶称为莱菔叶,又名萝卜杆、莱菔菜、萝卜缨、莱菔甲、萝卜甲;萝卜(莱菔)的种子称为莱菔子
萝卜的种子是一味常用的消食类中药,所以萝卜的种子入药称莱菔子。生莱菔子有升气的作用,炒莱菔子有降气的作用,中医中常用炒莱菔子下气定喘、消食化痰。莱菔子炮制生用或炒用皆可,无论生用或炒用,均有“顺气开郁,消胀除满”之效。
小小莱菔子,救治慈禧难治之症,故以“三钱莱菔子,换个红顶子”为题介绍了莱菔子的神奇、由来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莱菔子储藏养护要注意,故以“储藏养护防泛油”为题介绍了莱菔子的来源、采收加工、储藏养护、药材性状特征及常见混伪品等;小小莱菔子却有着神奇的功效,故以“小身体有大作用”为题介绍了莱菔子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第十章化痰止咳养生篇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称为化痰药;能缓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咯痰不爽以及与痰有关的如瘿瘤瘰疬等证。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治疗症见咳嗽、气喘的多种疾患。
化痰止咳药一般分为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在化痰药中,药性辛而燥者,多有燥湿化痰、 温化寒痰的作用;药性甘苦微寒者,多有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作用。止咳平喘药中,由于药物性味的不同,分别具有宣肺、降肺、泻肺、清肺、润肺、敛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部分药物还有散结消肿、熄风定惊、清热利尿、润肠通便等作用。
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和止咳平喘药三类。温化寒痰药:药性温燥,主要用于寒痰犯肺所致的喘咳痰多、色白、质稀,口鼻气冷,或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成块、舌苔白腻,以及痰湿阻滞经络所引起的关节酸痛、痰核流注、瘰疬,或痰浊上壅、蒙蔽清窍所致中风痰迷、癫痫惊狂等证。常用的药物有桔梗等。清化热痰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痰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痰稠色黄,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以及痰火上扰的心烦不安、痰迷心窍的中风、癫狂,或痰火凝结、瘿瘤瘰疬痰核等证。常用的药物有胖大海等。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失宣降、痰壅气逆的咳喘证。常用的药物有杏仁、紫苏子等。
其中杏仁已于第八章理气活血养生篇中“西王母的圣果话桃仁”介绍,紫苏子已于第三章解表养生篇中“华佗紫草解蟹毒话紫苏”介绍,不再赘述。消食养生篇主要介绍了温化寒痰的药食同源中药桔梗和清化热痰的药食同源中药胖大海。重点介绍了桔梗和胖大海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桔梗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肠胃功能低下者,长期服用胖大海会加重肠胃负担,并出现肠胃功能损坏的情况;长期服用胖大海,可能会出现血压降低的危险。 -
●10.1朝鲜族特色野菜话桔梗
“桔梗哟,桔梗哟,桔梗哟桔梗,白白的桔梗哟长满山野。只要挖出一两棵哟,就可以满满的装上一大筐。”这是朝鲜族民歌《桔梗谣》,又名《道拉基》,赞美少女纯真的爱情,也有了桔梗花的花语:永恒的爱和无望的爱。
“道拉基”是朝鲜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野菜,即桔梗。桔梗别名为铃铛花、僧冠帽、苦根菜、梗草、包袱花、六角荷、白药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
桔梗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属于清化热痰的药食同源中药。具有宣肺袪痰,排脓的功效。临床用于用于咳嗽痰多及咽痛音哑等症;用于肺痈及咽喉肿痛等症。
桔梗,又名道拉基,故以“道拉基”为题介绍了朝鲜族特色泡菜桔梗、桔梗的花语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桔梗药材性状鉴别时,以“金井玉栏主特征”为题介绍了桔梗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鉴别、选购要点及混淆品等;桔梗属于清化热痰的药食同源中药,故以“清化热痰要辨清”为题介绍了桔梗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10.2喉科良药胖大海
“大海有点胖”,故有了胖大海的名字。胖大海是利咽喉的良药,其遇水膨大成海绵状而得名。将一颗胖大海放入热水中,就像变魔术一样,有着神奇的发生。一颗胖大海,像一只褐色的水母;像是在水中开放的花朵;像一个毛线团;像一个乌贼披着透明的纱裙。胖大海的变形真神奇!
胖大海属于清化热痰的药食同源中药,具有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临床用于肺热声哑,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热结便闭,头痛目赤;用于开肺气,清肺热。
为了感念朋大海,将青果改称“朋大海”,又由于大海生前比较胖,也有人叫“胖大海”,故以“大海有点胖”为题介绍了胖大海的由来、胖大会的变形记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胖大海真伪识别中往往有着伪品圆粒苹婆,故以“圆粒苹婆冒充胖大海”为题介绍了胖大海的来源、产地、药材性状特征及常见混伪品等;根据胖大海的作用特点,故以“润喉化痰且降压”为题介绍了胖大海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第十一章平肝安神养生篇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可分为以平肝潜阳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阳药和以息肝风、止痉抽为主要作用的息风止痉药两类。但由于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且息风止痉药为兼具平肝潜阳的作用,两类药物常互相配合应用。故又将两类药物合称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及矿物药,药性多属寒凉,作用趋向均为沉降,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及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等症。
凡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用于心神不安病证的方药称为安神药。 根据药物来源及应用特点不同,安神药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类。前者为质地沉重的矿石类物质,如朱砂、琥珀、磁石等,多用于心悸失眠、惊痫发狂、烦躁易怒等阳气躁动、心神不安的实证;后者为植物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等,具有养心滋肝作用,用于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宁的虚证。
平肝息风药部分药物兼有清肝明目、镇静安神、祛风通络、止血等作用。故本章将平肝息风药和安神药合二为一,组成平肝安神养生篇。介绍了息风止痉的药食同源中药天麻和养心安神的药食同源中药酸枣仁。重点介绍了天麻和酸枣仁的由来、历史应用、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真伪辨识、药食应用及禁忌等。
阴虚血亏者应慎用平肝息风药的天麻;酸枣仁一般是不易服用过多,避免引起腹泻或者引起胃酸增多。 -
●11.1天生之麻话天麻
天麻最早的名字叫赤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茎赤如箭,叶生其端”,远看如箭有羽,故名赤箭;《药性论》中记载:“赤箭脂,一名天麻,又名定风草”。李时珍关于天麻的别名给与颇为确切的解释,他这样描述道:“赤箭以状而名,独摇、定风以性异而名,离母、合离以根异而名,神草、鬼督邮以功而名”
湖北和四川大山深处的老百姓认为天麻是天生之麻,老天爷播种,土地爷发芽,人要栽活,是栽不活的,天麻是个宝,栽了就会跑,天麻是山怪,栽了就不在,有很多传说。
天麻属于平肝熄风的药食同源中药,具有祛风定惊,平肝熄风的功效。临床用于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等症。
天麻有着神奇的传说,故以“无腿会跑”为题介绍了天麻的别名、神奇色彩、栽种方法及天麻的植物形态特征等;天麻药材性状识别中有着诸多识别特征,故以“鹦哥嘴,凹肚脐”为题,介绍了天麻的来源、产地、繁殖方式、药材性状特征、选购要点及常见混伪品等;根据天麻的作用特点,故以“治风神药轻滋补”为题介绍了天麻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
●11.2李世民难忘酸枣仁
我们都希望无梦好眠,但是越来越多人因各种原因而睡眠受到诸多影响,据统计,31.2%的中国人存在着严重的睡眠问题。
酸枣仁,别名枣仁、山枣,为养心安神的药食同源中药,被梦困扰的李世民,因酸枣仁而改善了睡眠。酸枣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隶属于安神药中的养心安神药。具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的功效。临床用于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等症。
药王孙思邈巧治癫狂症的故事传开后,酸枣仁名气大振。故以“孙思邈善用酸枣仁”为题介绍了酸枣仁的作用、由来及植物的形态特征等;酸枣仁价格市场涨幅大,往往有着混伪品充斥着市场,故以“市场混乱要甄别”为题介绍了酸枣仁的来源、产地、药材性状特征及常见的混伪品等;根据酸枣仁的作用特点,故以“主烦心不得眠”为题介绍了酸枣仁的功效、临床应用、现代应用、食疗价值及应用禁忌等。
酸枣仁被列为我国名贵的中草药之一,以“安五脏,轻身延年”著称。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