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山东联盟)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山东联盟)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2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青岛农业大学
开课教师邵丽英李广辉万荣英栾涛孙云宽
学科专业历史学历史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听过播音专业老师上的“语文课”么,快来加入《中国古代文学选读》的课堂,动听又发人深省的古代文学经典选读,带你走进文学情怀的世界!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先秦文化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诗经·小雅·鹿鸣》
邵丽英
《诗经·卫风·木瓜》 
邵丽英
《诗经·小雅·天保》
邵丽英
先秦散文《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邵丽英
先秦散文《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邵丽英
诸子散文《论语》
邵丽英
诸子散文《墨子非攻》
邵丽英
楚辞《渔父》
邵丽英
楚辞《登徒子好色赋》
邵丽英
两汉文化
绪论:开国皇帝的诗
邵丽英
汉乐府民歌《妇病行》
邵丽英
汉乐府民歌《东门行》
邵丽英
汉乐府民歌《战城南》
邵丽英
汉乐府民歌《上邪!》
邵丽英
古诗十九首《其二》
邵丽英
古诗十九首《其十四》
邵丽英
两汉历史散文《史记·报任安书》(上)
邵丽英
两汉历史散文《史记·报任安书》(下)
邵丽英
汉赋绪论
邵丽英
汉赋《子虚赋》和《上林赋》
邵丽英
魏晋风度
名士之风(上)
邵丽英
名士之风(中)
邵丽英
名士之风(下)
邵丽英
陶渊明散文欣赏
桃花源记
邵丽英
五柳先生传
邵丽英
唐代文学
旗亭画壁
旗亭画壁(上)
邵丽英
旗亭画壁(下)
邵丽英
干谒诗
邵丽英
唐传奇
元稹《莺莺传》上
邵丽英
元稹《莺莺传》下
邵丽英
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散文《张中丞传后叙》上
邵丽英
韩愈散文《张中丞传后叙》下
邵丽英
唐诗欣赏
春江花月夜
邵丽英
杳杳寒山道
邵丽英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邵丽英
山居秋暝
邵丽英
代悲白头翁
邵丽英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邵丽英
饮中八仙歌
邵丽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邵丽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邵丽英
乌衣巷
邵丽英
西塞山怀古
邵丽英
琵琶行
邵丽英
钱塘湖春行
邵丽英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邵丽英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邵丽英
锦瑟
邵丽英
无题
邵丽英
宋代
宋词兴盛的原因
邵丽英
宋词故事
宋词故事一——奉旨填词柳三变
邵丽英
宋词故事二——学士词与郎中词
邵丽英
宋词故事三——钗头凤故事
邵丽英
散文
苏轼 《赤壁赋》
邵丽英
欧阳修《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邵丽英
宋词欣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邵丽英
念奴娇·赤壁怀古
邵丽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邵丽英
蝶恋花·春景
邵丽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邵丽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邵丽英
雨霖铃·寒蝉凄切
邵丽英
声声慢·寻寻觅觅
邵丽英
武陵春·春晚
邵丽英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邵丽英
渔家傲·秋思
邵丽英
苏幕遮·怀旧
邵丽英
卜算子·咏梅
邵丽英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邵丽英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邵丽英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邵丽英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邵丽英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邵丽英
苏幕遮·燎沉香
邵丽英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邵丽英
鹊桥仙·纤云弄巧
邵丽英
清平乐·春归何处
邵丽英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邵丽英
扬州慢·淮左名都
邵丽英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邵丽英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邵丽英
一剪梅·舟过吴江
邵丽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邵丽英
桂枝香·金陵怀古
邵丽英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邵丽英
宋代散文欣赏
岳阳楼记
邵丽英
醉翁亭记
邵丽英
元代
元曲兴盛的原因
邵丽英
元曲的特点与体制
邵丽英
关汉卿
邵丽英
王实甫
邵丽英
《高祖还乡》
邵丽英
明清
明代散文
邵丽英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上
邵丽英
明清小说下
邵丽英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概述
邵丽英
顾贞观《金缕曲》
邵丽英
明代散文欣赏
送东阳马生序
邵丽英
卖柑者言
邵丽英
项脊轩志
邵丽英
湖心亭看雪
邵丽英
西湖七月半
邵丽英
结课陈述
邵丽英
  • 第一章先秦文化

    本章主要介绍先秦文化的代表作品如《诗经》、《左传》、《战国策》、诸子散文等代表作品内容。

  • 1.1《诗经·小雅·鹿鸣》

    《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原本是周王君臣之间聚会宴饮的乐歌,后来成为贵族宴会或举行乡饮酒礼等宴会的乐歌。全诗一共有三章,每章八句,每一章的开头都以鹿鸣起兴,读着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会不由得出现这样的画面: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蒿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这种叫声此起彼应,非常和谐悦耳。

  • 1.2《诗经·卫风·木瓜》 

    这首诗的语句具有非常高的重叠复沓程度,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而句式的参差又造成跌宕有致的韵味,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有很多种说法,我们取其中一种“礼尚往来”说。

  • 1.3《诗经·小雅·天保》

    《诗经·小雅·天保》是一首为君王祝愿和祈福的诗。是周宣王的大臣召伯虎祝贺周宣王亲政的一首诗”,诗歌表达了作为宣王的抚养人、老师及臣子的召伯虎在宣王登基之初对新王的热情鼓励及殷切期望,期望宣王登上大位后能够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全诗一共六章,里面出现了“万寿无疆”这样的语句,处处渗透着对年轻君王的热情鼓励和殷切期望,以及隐藏着的深沉的大爱。

  • 1.4先秦散文《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虞国在晋国和虢国之间,宫之奇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愚蠢见解,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 1.5先秦散文《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 1.6诸子散文《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 1.7诸子散文《墨子非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墨子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

  • 1.8楚辞《渔父》

    下面我们来学习《渔父》父亲的父在这里读第三声,是对年长的人的称呼。首先让我们来关注一下这篇文章的行文特点,这篇文章是采用问答体,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表现出了屈原不媚俗,不屈服不与丑恶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

  • 1.9楚辞《登徒子好色赋》

    登徒子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这个词就出自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登徒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色之徒的代称,这篇文章非常精彩,他的背景是有一位叫登徒子的官员,他嫉妒宋玉的才华,想离间他和楚王的关系,于是便向楚王诬告宋玉,说他好色,宋玉是怎样为自己辩解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 第二章两汉文化

    两汉时期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扩展,导致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当时的作家大都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他们大都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追求人生的不朽,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在汉代文人的作品中,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置于观照之下,并加以艺术的再现。汉代主要有乐府民歌、五言诗、两汉历史散文、汉赋等形式的文学样式。

  • 2.1绪论:开国皇帝的诗

    两汉时候的思想文化与文学有着这样特征: 思想开放,各家学说盛行。汉代初期以道家的黄老思想为主流,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后来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由此成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
    两汉时期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扩展,导致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当时的作家大都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他们大都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追求人生的不朽,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在汉代文人的作品中,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置于观照之下,并加以艺术的再现。比如西汉的司马相如在他的《西京杂记》中这样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意思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大到天地宇宙,小到草木虫鱼,人间万物,一切都可以加以艺术表现。
    要讲汉代的文学,我想先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一首诗开始。刘邦并不是一个文人,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或者说,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拓者和大一统帝国的君主。但他也可以创作出代表了汉代巨丽之美的不朽诗歌,他有一首诗叫《大风歌》,是他在一次平定叛乱班师回京时,途经故乡沛县,邀集父老乡亲喝酒庆贺,酒酣时击筑而歌,高声吟诵出的一首诗。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最后一句抒发了对定国安邦的牵挂与内心的不安定,全诗充满着一种气吞山河的王霸之气,表达了作为一个天子,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 2.2汉乐府民歌《妇病行》

    汉乐府民歌概括了当时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绪,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揭露,对贵族、官吏贪暴、残酷的控诉,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谴责,以及对自己贫穷漂泊生活的不满,对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等。
    《妇病行》 ——真实地叙述了一个城邑贫困家庭的悲惨生活。

  • 2.3汉乐府民歌《东门行》

    汉乐府民歌概括了当时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绪,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揭露,对贵族、官吏贪暴、残酷的控诉,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谴责,以及对自己贫穷漂泊生活的不满,对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等。
    《东门行》——一位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

  • 2.4汉乐府民歌《战城南》

    汉乐府民歌概括了当时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绪,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揭露,对贵族、官吏贪暴、残酷的控诉,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谴责,以及对自己贫穷漂泊生活的不满,对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等。
    《战城南》——借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现在我们来解读妇病行这首诗。

  • 2.5汉乐府民歌《上邪!》

    在情感抒发上,汉乐府民歌比《诗经》要来得激烈而直露。《诗经》之情感表达,其总体特征是有抑制而趋于平和含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
    汉乐府民歌无论表现战争,表现乡愁,还是表现爱情,都是尽量地释放情感。这一点在爱情婚姻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如《上邪》。这首《上邪》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那种对于爱情的坚贞态度和铮铮誓言,依然可以穿透2000年的风云呼啸而来,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爱情的炽热与坚韧。

  • 2.6古诗十九首《其二》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是十九篇没有作者名字的抒情短诗,它是汉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抒发了文人在汉末社会动荡、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复杂的情感和思绪。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传颂千古的情诗,诗篇一开始,女主人公孤独地站在妆楼上,她体态盈盈,容光照人,红妆艳服,纤纤素手,这么美丽的一位女性,却正凭窗远望,她望见什么了呢?她望见了河畔的草色,绵绵延延,伸向远方,她望见了郁郁葱葱的垂柳,柳这个意象,在古代代表别离,折柳赠别,这里暗寓着她和爱人的分离,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位美丽的女子正在凭楼远眺中思念着她的爱人。这位女子从前是一名声色场所卖笑偷欢之人,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羁绊,找到了如意郎君,希望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偏偏造化弄人,她不禁悲从中来:远行的荡子尚未归来,孤独的空床难以独守。这首诗一连用了六个叠词,不仅在音节上、韵律上富于自然美、变化美,而且使整首诗显得更加贴切而又生动。比如青青、郁郁,同样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两者不能互相替换。就是在这些精炼的叠词的巧妙组合中,赋予了这首诗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从而入木三分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美丽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心声。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充分地领略到古诗十九首练字的准确与精炼。

  • 2.7古诗十九首《其十四》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是十九篇没有作者名字的抒情短诗,它是汉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抒发了文人在汉末社会动荡、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复杂的情感和思绪。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一名游子。诗的开篇写道:"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这两句写得互为错综、相辅相成。人生原本就短促万分,更何况又是处于汉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堪的时代,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写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曹操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那是一个灾难重重的时代。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渐渐模糊,新生下来的一辈,经过一次次接触,印象便逐渐加深。去的去了,来的来了。去来之间,从古到今都是那样的匆忙。

  • 2.8两汉历史散文《史记·报任安书》(上)

    关于创作这部《史记》的宗旨与背景,司马迁曾经在《报任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这封信很长,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汉武帝时期曾经发生了惨烈的巫蛊之祸,因为涉及到太子刘据的生死,先后因为这件事被处死的达几万人,任安,正是因为巫蛊之祸而被杀,在行刑之前,他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出手援救,司马迁满怀悲愤地写了这封流传千古的回信“报任安书》,剖白了自己内心郁积的悲愤和痛苦,以及忍耻偷生、著述史记的宏大志愿。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读罢依然会感慨不已,为之动容。从这封传颂千古的书信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司马迁《史记》的文学特点。

  • 2.9两汉历史散文《史记·报任安书》(下)

    关于创作这部《史记》的宗旨与背景,司马迁曾经在《报任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这封信很长,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汉武帝时期曾经发生了惨烈的巫蛊之祸,因为涉及到太子刘据的生死,先后因为这件事被处死的达几万人,任安,正是因为巫蛊之祸而被杀,在行刑之前,他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出手援救,司马迁满怀悲愤地写了这封流传千古的回信“报任安书》,剖白了自己内心郁积的悲愤和痛苦,以及忍耻偷生、著述史记的宏大志愿。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读罢依然会感慨不已,为之动容。从这封传颂千古的书信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司马迁《史记》的文学特点。

  • 2.10汉赋绪论

    汉赋。赋是汉代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是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摛,读音chī,是舒展、散布的意思)。这里说的是赋的形式,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也就是描摹事物,抒写情志,"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对赋的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要求,但是,汉赋的内容大多局限于描写宫苑的富丽,都城的繁华,物产的富饶,以及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它们虽然具有文采光华、结构宏伟和语汇丰富的特色,但是在铺采摛文上用的工夫过多,而在体物写志、睹物兴情的成分过少,所以总体看来,汉赋作品铺陈夸饰有余而内蕴情思不足,形式大于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缺乏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汉赋虽然是汉代典型的文学样式,但是其文学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远远比不上汉乐府民歌。

  • 2.11汉赋《子虚赋》和《上林赋》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
    这段话说的是,汉武帝即位后,有一天他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忍不住拍案叫绝,他以为这篇赋的作者早已死了,于是不开心地说:可惜我不能和这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啊!”他身边有一个叫杨得意的官员说:这篇赋是我的老乡司马相如写的呀,他还活的好好的呢,于是汉武帝大惊,立刻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又写了一篇《上林赋》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后大为叹赏,司马相如从此时来运转,平步青云。
    《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两篇赋的内容前后相连,都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以问答体的形式展开的。里面塑造了两个经典人物:子虚、乌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同wu)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正因为司马相如的这两篇名垂青史的《子虚赋》《上林赋》,后代才把假设的、非实有的事物称为“子虚乌有”。

  • 第三章魏晋风度

    高雅的言谈,潇洒的举止,飘逸的气质,脱俗的仪容,携仙风而怀道韵,仰冥鸿而挥五弦,魏晋士人的风度,千百年来广受中国士子的赞美和渴慕,所谓“魏晋风度”,已成为华夏文化一个永恒的亮点。

  • 3.1名士之风(上)

    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旗帜,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流俗、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魏晋风度成了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对中国儒家名教的叛逆,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叛逆,对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叛逆。
    清谈之风刺激了思辨的发展,展示了魏晋时期文人个体独立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 3.2名士之风(中)

    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旗帜,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流俗、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魏晋风度成了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对中国儒家名教的叛逆,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叛逆,对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叛逆。
    魏晋士人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把任诞放达的生活作风推向了极致。

  • 3.3名士之风(下)

    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旗帜,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流俗、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魏晋风度成了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对中国儒家名教的叛逆,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叛逆,对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叛逆。

  • 3.4陶渊明散文欣赏

    这一节主要讲陶渊明散文

  • 第四章唐代文学

    本章内容我们主要介绍唐代唐诗的兴盛原因,有趣的文人自荐的干谒诗、唐传奇以及古文运动韩愈的代表作品。

  • 4.1旗亭画壁

    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唐诗可以说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是指整个唐朝期间诗人们所创作的诗歌,唐朝自公元618年开始,到公元907年结束,一共换了20个皇帝,经历了289年。唐朝是一个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自豪的时代,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代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自从唐朝之后,身在外国的中国人便开始被称为唐人,这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唐人街这个名字的由来。
    唐诗,是唐朝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整个唐代,一共创作出多少诗歌呢?在近三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唐代究竟出现了多少诗人,他们究竟写了多少首诗歌,现在已经无法确切地统计了。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高宗李治有文集86卷,中宗李显有文集40卷,但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仅仅是当时有限的唐诗,但数量已经非常惊人了。唐朝流传下来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收录在清朝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中,其中有名有姓的诗人有2837人,一共收录诗歌49403首,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全唐诗补编》,又补收了4300首,加起来一共有53000多首。这个数字尽管远远非唐诗创作的全部,仅仅是流传下来的唐诗,但这已经远远超过唐代以前所有诗歌的总和。
    刚才说的是数量。当然,数量庞大并不能说是绝对原因,宋诗流传下来的量比唐诗多了五倍,但宋朝的代表文学样式是词。唐诗繁荣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它的艺术精湛。表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唐代诗人的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唐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李白和杜甫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可以3个3个的出)等人,都取得了为后世所景仰的杰出成就。他们的诗歌,技巧成熟,意境高远,韵律精严,揭示生活的深度、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将中国古代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唐代诗歌繁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当时的唐诗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唐朝时期,诗和歌是一家,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民间歌妓,都能把当时和流传下来的名诗谱上曲,再吟唱出来。正因此,名人的名诗就会因为传唱而在全国各地流行,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流行歌曲。这也是当时唐诗能够盛行的第二个原因,普通百姓都会传唱诗歌,诗人受到了万民景仰,做诗当然会蔚然成风。也正因此,才产生了“旗亭画壁”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 4.2干谒诗

    唐代诗歌的繁荣昌盛,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干谒诗”。干谒这个词,干是指求取追求,谒指谒见、拜见的意思,合起来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求见达官贵人。
    干谒诗,是当时的文人为了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这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张丞相,就是指唐玄宗时候有名的贤相和诗人张九龄,他的一生忠于职守,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所以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 4.3唐传奇

    这一节我们讲唐传奇中元稹的《莺莺传》

  • 4.4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是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也就是字句两两相对、讲究对仗的工整、辞藻的华丽、声律的铿锵的骈文相对立。韩愈和他的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来又得到柳宗元的积极支持与配合,进而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也就是所谓的"古文运动"。这个运动在内容上推尊儒学,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在形式上反对华而不实的骈丽文风,提倡散体。唐代古文运动是一场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文学革命,它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这次古文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为当代和后世垂范的杰出散文,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简要解读这篇传颂千古、慷慨悲壮的英雄颂歌。

  • 4.5唐诗欣赏

    这一节主要讲唐诗欣赏

  • 第五章宋代

    这一章我们来讲宋代,宋词的兴盛原因、故事及散文

  • 5.1宋词兴盛的原因

    这一节我们讲宋词兴盛的原因。

  • 5.2宋词故事

    这一节我们讲三个宋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学士词与郎中词和钗头凤故事。

  • 5.3散文

    这一节我们讲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 5.4宋词欣赏

    这一节我们来欣赏一些宋词。

  • 5.5宋代散文欣赏

    这一节我们来讲宋代散文《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 第六章元代

    第六章元代,我们主要讲元曲的兴盛原因、特点及体制,并单独拿出几个例子来进行详细讲述。

  • 6.1元曲兴盛的原因

    这一节我们讲元曲兴盛的原因。

  • 6.2元曲的特点与体制

    这一节我们讲元曲的特点与体制。

  • 6.3关汉卿

    这一节我们单独讲一下关汉卿的事迹。

  • 6.4王实甫

    这一节我们但估计昂一下王实甫的事迹。

  • 6.5《高祖还乡》

    这一节我们来讲《高祖还乡》。

  • 第七章明清

    这一章我们来讲明清短篇小说以及散文。

  • 7.1明代散文

    这一节我们讲“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 7.2明清小说

    这一节我们单独来讲一下明清小说。

  • 7.3清代文学

    这一节我们来讲一下清代文学概述和顾贞观的《金缕曲》。

  • 7.4明代散文欣赏

    这一节我们来讲五篇明代散文《送东阳马生序》、《卖柑者言》、《项脊轩志》、《湖心亭看雪》和《西湖七月半》。

  • 7.5结课陈述

    这一节我们是这个节课的结课陈述。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先秦文化

    1.1 《诗经·小雅·鹿鸣》

    1.2 《诗经·卫风·木瓜》 

    1.3 《诗经·小雅·天保》

    1.4 先秦散文《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1.5 先秦散文《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1.6 诸子散文《论语》

    1.7 诸子散文《墨子非攻》

    1.8 楚辞《渔父》

    1.9 楚辞《登徒子好色赋》

    视频数9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两汉文化

    2.1 绪论:开国皇帝的诗

    2.2 汉乐府民歌《妇病行》

    2.3 汉乐府民歌《东门行》

    2.4 汉乐府民歌《战城南》

    2.5 汉乐府民歌《上邪!》

    2.6 古诗十九首《其二》

    2.7 古诗十九首《其十四》

    2.8 两汉历史散文《史记·报任安书》(上)

    2.9 两汉历史散文《史记·报任安书》(下)

    2.10 汉赋绪论

    2.11 汉赋《子虚赋》和《上林赋》

    视频数11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魏晋风度

    3.1 名士之风(上)

    3.2 名士之风(中)

    3.3 名士之风(下)

    3.4 陶渊明散文欣赏

    视频数5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唐代文学

    4.1 旗亭画壁

    4.2 干谒诗

    4.3 唐传奇

    4.4 唐代古文运动

    4.5 唐诗欣赏

    视频数24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宋代

    5.1 宋词兴盛的原因

    5.2 宋词故事

    5.3 散文

    5.4 宋词欣赏

    5.5 宋代散文欣赏

    视频数38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元代

    6.1 元曲兴盛的原因

    6.2 元曲的特点与体制

    6.3 关汉卿

    6.4 王实甫

    6.5 《高祖还乡》

    视频数5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明清

    7.1 明代散文

    7.2 明清小说

    7.3 清代文学

    7.4 明代散文欣赏

    7.5 结课陈述

    视频数1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