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1.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学。阐述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归纳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回顾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和社会价值,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
1.2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了解《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任务,《运动训练学》主要学科特征,运动训练研究内容的理论体系和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
●1.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学
1.1.1 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1、何谓竞技体育?2、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心理学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3、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3)竞技体育的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5)竞技运动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1.1.2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社会价值。1、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激烈的竞争性。(2)广泛的社会性特点(3)高度的公平性。(4)独特的观赏性特点。(5)巨大的功利性特点。(6)无止境的追求.。2、竞技运动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与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展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1.1.3 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训练可分为:职业训练、专业训练、业余训练。4、运动员分别可以称为职业选手、专业选手、业余选手。 -
●1.2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1.2.1 运动训练学概述。1、《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任务。2、《运动训练学》主要学科特征。(1)本源性特征;(2)综合性特征;(3)实践性特征。
1.2.2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1、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含: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内容、运动训练负荷、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安排。2、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3、项群训练理论研究内容:(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订;(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
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的主体构成
2.1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2.2运动训练负荷控制。了解运动训练负荷及其分类,负荷强度的控制方法,运动量的控制方法,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 -
●2.1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2.1.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何谓运动成绩?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3)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2.1.2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1、什么竞技能力?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3、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4、什么是木桶模型?5、什么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6、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与“积木模型”和“双子模型”。 -
●2.2运动训练负荷
2.2.1 运动训练负荷及其分类。1、什么是运动训练负荷、负荷强度、负荷量?2、运动负荷的分类体系。3、训练负荷的基本单元构成因素。
2.2.2 负荷强度控制。1、介绍负荷强度的控制方法。(1)测量类项目负荷强度的计算方法;(2)一次练习负荷强度的计算方法;(3)一项或一组练习负荷强度计算方法;(4)一次课负荷强度计算方法,。
2.2.3 负荷量控制。(1)负荷量的表现形态;(2)运动训练负荷控制的必要性;(3)运动训练负荷控制的基本理念。
2.2.4 运动性疲劳。1、什么是运动性疲劳;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3、按不同强度训练产生的极限强度训练中的疲劳。(1)亚极限强度训练中的疲劳.(2)高强度训练中的疲劳.(3)中等强度训练中的疲劳三种类型;4、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5、介绍了观察法和生理指标测定法和自我感觉评定法。
2.2.5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2.2.5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1、什么是过度训练;2、过度训练的致因;3、过度训练的预防;4、疲劳恢复的方法。(1)训练性恢复;(2)物理性恢复;(3)医学性恢复;(4)营养性恢复;(5)心理学恢复。
-
第三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3.1运动训练原则的理论体系。了解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和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以及基于辩证协调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3.2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原理。了解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
●3.1运动训练原则的理论体系
了解何谓运动训练原则?什么是运动训练规律?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的演变。
-
●3.2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原则
3.2.1了解什么是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讲解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依据和训练学要点。
3.2.2了解什么是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讲解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依据和训练学要点。
3.2.3了解什么是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讲解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科学依据和训练学要点。
3.2.4了解什么是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讲解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科学依据和训练要点。
-
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
4.1了解分解训练法与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运动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与比赛训练法、高原训练法与程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与计算机辅助训练控制法的特点和应用。
-
●4.1运动训练的操作方法
4.1.1分分解训练法与完整训练法。1、何谓分解训练法?2、解训练法类型,3、完整训练法。
4.1.2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1、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的类型,2、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4.1.3持续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1、持续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的类型,2、持续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4.1.4循环训练法与比赛训练法。1、循环训练法与比赛训练法的类型,2、循环训练法与比赛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4.1.5高原训练法与程序训练法。1、何谓高原训练法?2、高原训练法类型,3、高原训练法如何应用?4、何谓程序训练法?5、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6、基本特点。
4.1.6模式训练法与计算机辅助训练控制法。1、什么是模式训练法?2、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3、模式训练法基本特点,4、模式训练法的应用,5、什么是计算机辅助训练控制方法?6、基本结构,7、基本特点,8、计算机辅助控制训练法应用。
-
第五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训练
5.1力量素质与训练。了解力量素质的概述、最大力量的训练与评价、快速力量的训练与评价、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与评价、躯干稳定性力量的训练与评价。
5.2了解反应速度的训练及评定、动作速度的训练及评定、移动速度的训练及评定。
5.3耐力素质与训练。了解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训练及评价。
5.4协调素质与训练。了解协调素质与训练的方法。
5.5柔韧素质与训练。了解柔韧素质与训练的方法。
5.6灵敏素质与训练。了解灵敏素质与训练的方法。
6.7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了解短冲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跳跃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投掷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中长超长距离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
5.8 技能主导类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了解竞技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健美操和武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5.9运动技术能力与训练。了解运动员技术能力与训练、不同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5.10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了解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战术方案的制订。
5.11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训练。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训练、运动智能与训练。 -
●5.1力量素质与训练
5.1.1力量素质概述。了解什么是体能?什么是力量素质?力量素质的分类体系,力量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5.1.2最大力量的训练与评价。了解影响最大力量的因素,最大力量训练时怎样安排负荷量度、训练量的设计与控制、发展最大力量采用的主要方法。
5.1.3快速力量的训练与评价。了解影响快速力量的因素,发展快速力量包含起动力、爆发力、反应力的方法。
5.1.4相对力量、力量耐力的训练与评价。了解什么是相对力量?相对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耐力的决定因素,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
5.1.5躯干稳定性力量的训练与评价。了解核心力量的相关概念,躯干稳定性力量的生理学特征,躯干肌肉的生理学特征,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 -
●5.2速度素质与训练
5.2.1反应速度的训练及评定。了解什么是速度素质?速度素质的分类,反应速度的训练及评定。
5.2.2动作速度的训练及评定。了解动作速度的影响因素,动作速度的主要训练方法,动作速度训练注意的问题。
5.2.3移动速度的训练及评定。了解移动速度的影响因素,移动速度的主要训练方法,移动速度训练注意的问题。 -
●5.3耐力素质与训练
5.3.1了解何谓耐力素质?耐力素质的分类,有氧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训练负荷的确定,儿童少年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
●5.4协调素质与训练
5.4.1协调素质与训练。了解何谓协调素质?协调素质的分类,协调素质训练。
-
●5.5柔韧素质与训练
5.5.1柔韧素质与训练。了解何谓柔韧素质?柔韧素质的作用,柔韧素质的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注意的问题。
-
●5.6灵敏素质与训练
5.6.1灵敏素质与训练。了解何谓灵敏素质?灵敏素质的分类,灵敏素质的影响因素,灵敏素质的训练,灵敏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
●5.7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5.7.1短冲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1、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2、短距离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5.7.2跳跃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1、跳高运动员的体能训练,2、跳远运动员的体能训练,3、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5.7.3投掷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1、掷标枪运动员的体能训练,2、铁饼运动员的体能训练,3、铅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5.7.4中长超长距离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1、田径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2、中长距离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3、长距离速滑、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
●5.8技能主导类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5.8.1竞技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1、力量训练,2、速度训练,3、耐力训练,4、柔韧训练,5、灵敏素质与协调能力训练。
5.8.2艺术体操、健美操和武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1、艺术体操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2、健美操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3、武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
●5.9运动技术能力与训练
5.9.1运动员技术能力与训练。1、运动技术结构要素,2、运动技术的分类,3、运动技术的特征,4、运动技术训练的方法,5、运动技术训练的要点。
5.9.2不同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2、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3、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4、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
●5.10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
5.10.1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1、竞技战术的分类,2、战术的基本特点,3、战术训练的方法,4、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5.10.2战术方案的制订。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赛前隐蔽的内容,3、制定战术方案应注意的问题,4、有关竞赛对手、竞赛环境的情报内容,5、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
●5.11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训练
5.11.1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训练。1、什么是运动员心理能力?2、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与评价。
5.11.2运动智能与训练。1、运动智能及其构成,2、运动智能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关系,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
第六章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6.1多年训练计划的实施与控制。了解区间性训练计划实施与控制要点。
6.2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6.3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了解训练周训练计划与组织和训练课训练计划与组织要点。 -
●6.1多年训练计划的实施与控制
6.1.1全程性、区间性训练计划实施与控制要点。1、基础训练阶段,2、专项提高阶段及最佳竞技阶段,3、竞技保持阶段负荷变化的趋势。
-
●6.2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6.2.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1、年度训练计划中的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的训练安排的特点。2、不同项群适宜的年度训练计划周期类型,3、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
6.2.2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1、大周期中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的训练任务,2、在各时期所采用的训练方法,3、训练负荷安排的特点。 -
●6.3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6.3.1训练周训练计划与组织.。1、小周期的类型及特征,2、介绍了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的主要任务,3、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特点。
6.3.2训练课训练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种类和特点,2、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3、训练课的结构。
-
第七章运动员科学选材
7.1运动员科学选材概述。1、科学选材的含义,训练实践中的科学选材。
7.2遗传与运动员选材。1、竞技能力的遗传及规律,2、儿童少年发育基本规律,3、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选材特性,4、运动员年龄和发育程度的鉴别。
7.3科学选材的实施。1、科学选材的步骤,2、各项群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要求 -
●7.1运动员科学选材概述
7.1.1科学选材的含义。1、运动员选材释义,2、科学选材的要素,3、科学选材的作用。
7.1.2训练实践中的科学选材。1、科学选材的注意事项,2、选材阶段的划分,3、选材阶段与训练阶段衔接。 -
●7.2遗传与运动员选材
7.2.1竞技能力的遗传及规律。1、竞技能力遗传的规律,2、运动能力的遗传度。
7.2.2儿童少年发育基本规律。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不均衡性、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7.2.3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选材特性。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选材特性。
7.2.4运动员年龄和发育程度的鉴别。1、运动员年龄概述,2、生物年龄鉴别方法,3、骨龄在选材中的应用。 -
●7.3科学选材的实施
7.3.1科学选材的步骤。1、家族调查,2、体格检查,3、发育程度鉴别和分型,4、选材指标的测试,5测试结果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7.3.2各项群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要求。1、体能主导类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2、技能主导类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