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线的情节
中国画与线的情节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5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重庆大学
开课教师张春新
学科专业艺术学美术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大部分人对中国绘画文化不了解、不自信,对中国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水墨画;重庆大学张春新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人物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中国画领域注重历史典范的传承和创新;课程从国画重要构成元素线条出发,通过鉴赏经典国画作品,分析作者对画中线条赋予的情感态度;更有绘画示范,向同学们展示中国画的古朴、隽永、情怀;引导学生去感受古人胸襟,提升欣赏品味,培养高雅人格,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线与中国画的结缘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线的起源
张春新
彩陶和青铜器中的线
张春新
战国帛画中的线
张春新
汉字中线的艺术
张春新
汉代画像砖中的线
张春新
线与符号——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与高古游丝描
张春新
曹仲达与曹衣出水
张春新
线与符号——唐
吴道子
张春新
张萱、周昉
张春新
画僧贯休
张春新
线与符号——宋
李公麟
张春新
梁楷
张春新
武宗元
张春新
线与符号——元
赵孟頫
张春新
黄公望
张春新
永乐宫
张春新
佛像石窟艺术中的线
张春新
线与符号——明
陈洪绶
张春新
线与符号——清
任伯年
张春新
石涛
张春新
线与符号
十八描
张春新
线与生活
徐悲鸿
张春新
张大千
张春新
蒋兆和
张春新
黄胄
张春新
周思聪
张春新
线的教与学
临摹
临摹简介
张春新
临摹《群仙祝寿图》1
张春新
临摹《群仙祝寿图》2
张春新
临摹创作1
张春新
临摹创作2
张春新
白描创作1
张春新
白描创作2
张春新
白描创作3
张春新
写生
人物写生简介
张春新
人物写生1
张春新
人物写生2
张春新
人物写生3
张春新
人物写生总结
张春新
写意画与线
落墨:线的勾勒
张春新
深入与破墨
张春新
形的调整
张春新
积墨
张春新
局部到整体的调整
张春新
染色:打底
张春新
染色:醒画
张春新
染色:丹青
张春新
用线条记录生活——速写
人物速写1
张春新
人物速写2
张春新
人物速写总结
张春新
  • 第一章线与中国画的结缘

    中国画,作为东方文化、哲学、世界观的具体表现,以其独特的审美与视角,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以线的纯粹为最高审美理想的追求影响着世界艺术的方向,就古典主义而言,东西方曾不谋而合,然而东方的线性艺术更为直接、更爽朗,如果说西方的线迁就于造型,那东方的绘画艺术则相反——造型依赖于线。中国的书画艺术自古有“书画同源”一说,绘画的勾、皴、擦、点皆为线,书法则是纯粹符号化的线,归根结底都是线的艺术。

  • 1.1线的起源

    线作为东方绘画艺术中独特的艺术语言,承载了东方氏族与文明的精神向往,此时的线还无所谓“线性”,或者说还不足以提供审美,只是人类本能地记录手段,而现在看来那些远古、质朴、神秘的线条,其艺术性是历史和时间的打磨。人类不断精细的工艺和制作水平使之逐渐丧失了线条的淳朴而通往装饰性,这是人类文明前行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东方线性艺术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 1.2彩陶和青铜器中的线

    彩陶的出现与兴盛,标着着人类已步入文明,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察和记录不再只是简单的勾勒轮廓和无序的排列,而是更加理性、主观地描绘出对于美好的向往和平静、安宁的寄托。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性越发的复杂,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将重大事件和自然现象记录于青铜器之上,虽然记录的媒材由土陶变作了青铜,但线性的造型得以延续,其装饰性空前,线条的穿插与排列,尽显人类文明走到新高度的庄严、肃穆与法度的森严。

  • 1.3战国帛画中的线

    毛笔的产生与普及,使得线性艺术的媒材由冰冷生硬的土陶、青铜转向了质地柔软的绢帛,同时对于线条的审美也出现了新的高度与要求;楚人将记录与抒情的对象转向丝帛的同时,完成了线条绘画性、甚至书写性的转换。线性艺术由彩陶文化的粗犷稚拙到青铜时代的庄严肃穆,终于迎来了绢帛之上的勾勒游走,线条本身的美感与质地取代了青铜器线性的厚重与装饰而通向新的审美标准。

  • 1.4汉字中线的艺术

    中国画有“书画同源”一说——最早的字,并不能称之为字,而是简单的画,有着象形和指事功能的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逐渐成熟,字与画分门别类,但归根结底还是线的艺术。世界上唯有汉字的书写才被称之为书法,而书法除了体现个人的功夫和修养外,就是汉字结构与组合的美感,是线条有意识地排列、穿插并构成整体的艺术符号。

  • 1.5汉代画像砖中的线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绘画、雕刻的建筑用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了解当时社会风尚、人文精神以及建筑法式提供了重要线索与依据。除了本身的审美价值以外,兼具重要的考古价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汉代画像砖的主要功能仍然体现在记录性和故事性,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而先进于前朝艺术、手工制品的体现在于汉代的造型意识以及经营位置的观念,相当先进,极具当代性——既平整,又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及其高级。

  • 第二章线与符号——魏晋南北朝

    秦汉人物画是在先秦人物画的延续状态,因为它还停留在一种量的意义上的积累和增长,“质”的变革与飞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的发生。
    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本章节着重分析了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与曹仲达的“曹衣出水”。

  • 2.1顾恺之与高古游丝描

    顾恺之“高古游丝描”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本节主要从他画面中线条解读他。例举的赏析了《洛神赋图》与《女史箴图,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 2.2曹仲达与曹衣出水

    曹仲达,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本节着重分析了曹仲达的线条由来和发展。

  • 第三章线与符号——唐

    唐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绘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绘画风格多以线勾勒,用笔设色为主体形式。在线与中国画的结缘中,唐代绘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盛唐时期,吴道子改变了粗细一样的"铁线描",创造了富有节奏的"兰叶描",使线条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超越色彩,是中国画风格上的重要转折点。中后期周昉在张萱的基础上创造了琴弦描,“铁线描”、“琴弦描”成为主流,这在周昉和唐末五代的画僧贯休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 3.1吴道子

    吴道子,唐代画家,又名道玄,是研究中国画线条的重要画家,在人物线条的表现上既有传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发展。他在顾恺之和阎立本用线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提按”变化的“兰叶描”,有粗细变化、圆润流畅,改进和完善了线条符号,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将中国画中的"白描"的绘画形式,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发展,逐渐发展到了一种早期用线的"写意"形式。

  • 3.2张萱、周昉

    张萱,汉族,长安(今西安)人,唐代画家,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周昉是唐代著名画家,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他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别创一体。

  • 3.3画僧贯休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浙江兰溪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所画罗汉,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历代的擅画罗汉画家中,有着很高的声誉。其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画发展中的罗汉造型逐渐摆脱了佛教文化的羁绊得到世俗化的发展。他追求“尚古、还俗、创新”,在用线上,贯休善用铁线描和琴弦描,并且在罗汉衣纹结构上主要是是主观性的线条的组合,显得“气韵生动”,富有逸趣,让我们看到了五代美术的风貌,是我们研究中国美术史罗汉造型的重要典范。

  • 第四章线与符号——宋

    中国画的线条美,到了宋代就把传统的线描造型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以一种理性的思想控制的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的线,则是一种情绪的美感。中国画线中理性的克制,发展到感性和个性的追求而表现出来的美感层面。如,李公麟克制的线条而舞动出来的旋律美,又如,梁楷笔酣墨畅,行笔如飞的情感抒发所表现出来的快感的写意线条也是一种符号、创新与个性。

  • 4.1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诘图》等。

  • 4.2梁楷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画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八高僧故事图卷》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 4.3武宗元

    武宗元(约980-1050)〔北宋〕,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洛阳吉利区)人。真宗景德年间,建玉清昭应宫,征全国画师,分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他家世业儒,以荫得太庙斋郎,官至虞部员外郎。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

  • 第五章线与符号——元

    中国人物画以线造型为主。“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常用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中,其线造型发展到元代已然成为了一种相对成熟的表现方式。元代时期,中国画线条的发展方向开始偏重于“以形写意”、“书法用笔”等特征。不再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轮廓,更注重书写人物、山川之神气,表达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书画同源”,黄公望诠释的“披麻皴”,石窟壁画艺术中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表现手法,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中国画线的内涵。

  • 5.1赵孟頫

    赵孟頫,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在绘画艺术上,明人王世贞曾高度评价道:“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书法上,他也有着颇高的成就,创立“赵体”书,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在绘画理论上,他主张“作画贵有古意”提倡吸取魏晋之风,强调学习盛唐古画雍容古朴之气,并在张彦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以书入画的理论,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见解,认为书、画艺术二者的产生与发展出于同源,相辅相成。还讲到以“云山为师”强调师法自然,注重写实能力的练习。后期,总结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思想理念使中国画的内在功能得以深化。他的一生提出了不少影响后世的理论,被后人称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

  • 5.2黄公望

    黄公望,元代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绘画技法融会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山水名家。被后世称为“元四家”之首,晚年定居富阳江畔,作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他的画特点突出,多描绘开阔、寂然的自然风貌,笔法简洁、明快,线条组织有序、富有变化,善用“披麻皴”,画面多中锋用笔,具有很强的书写性,山石略施浅绛,色墨相融。画面流露出自然、含蓄之美。黄公望一生学习众家之长,后推陈出新,形成风格,自成一派。

  • 5.3永乐宫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修建于元代,前后施工多年。因宫殿内的精彩壁画而得名。石窟壁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形式,它伴随着悠久的中华文化发展至今,记录着各个时期的文化和生活。永乐宫壁画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地位。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条继承唐宋风范,多中锋用笔,线条类型以“兰叶描”、“铁线描”为主,使人物呈现饱满、圆润的气质。同时,线条的用笔浑厚有力,线条的粗细、虚实、聚散相互贯穿,使人物形象更富艺术感染力。道家文化的积淀也让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更加的意蕴贯通、肃穆庄严。

  • 5.4佛像石窟艺术中的线

    佛像石窟艺术中的线是不断变化的,北魏时期,主要以“游丝描”、“曹衣出水描”为主,人物造型上,注重用外轮廓的形态来表现物象形体、姿态上的变化,用人物的动作来传达故事的情节。动植物的用线上相对灵活,造型夸张、奔放,富有节奏感。魏晋造像多用“曹衣出水”的勾线方式,用细密的线条勾勒出紧贴的衣纹。唐代石窟艺术中的线更加自由和世俗化,人物造型中的线常用“铁线描”来表达,具有浪漫的排比美,使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了几分灵动和优美。随着佛教石窟艺术的传承,它也在潜移默化的促进着中国画用线的发展。

  • 第六章线与符号——明

    本节首先向大家介绍陈老莲名号的由来,其次通过作品赏析来了解陈洪绶线描艺术不同阶段的特点。从《屈子行吟图》中看出陈洪绶早期那方圆结合,圆润细劲的人物线条,从《升庵簪花图》欣赏陈洪绶中期多用方折笔,线条刚硬劲道的线条,从《蕉林酌酒图》体会晚期高古、奇秀、淡雅的线描特点,最后总结探讨陈洪绶的线描技法作为学习中国传统人物的宝库对现代人物画创作的一些启示。

  • 6.1陈洪绶

    本节首先向大家介绍陈老莲名号的由来,其次通过作品赏析来了解陈洪绶线描艺术不同阶段的特点。从《屈子行吟图》中看出陈洪绶早期那方圆结合,圆润细劲的人物线条,从《升庵簪花图》欣赏陈洪绶中期多用方折笔,线条刚硬劲道的线条,从《蕉林酌酒图》体会晚期高古、奇秀、淡雅的线描特点,最后总结探讨陈洪绶的线描技法作为学习中国传统人物的宝库对现代人物画创作的一些启示。

  • 第七章线与符号——清

    任伯年,我国近代“海上画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作画极具个人风格,用线用笔都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一方面由于他具有过人的领悟能力,能够深入的吸收传统精髓,另一方面它能既熟练的掌握线条,而又不受其束缚。其中国画的风格皆融于传统古风与近代潮流,它同时也是中国画坛史册上的大师级人物。

  • 7.1任伯年

    任伯年,我国近代“海上画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作画极具个人风格,用线用笔都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一方面由于他具有过人的领悟能力,能够深入的吸收传统精髓,另一方面它能既熟练的掌握线条,而又不受其束缚。其中国画的风格皆融于传统古风与近代潮流,它同时也是中国画坛史册上的大师级人物。

  • 7.2石涛

    石涛,作为对于近现代中国绘画影响深远的巨匠,有太多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的点。无论从绘画的技法、具体物象的表达方式、画面构成、或是绘画理论,石涛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具体的执行方式。看石涛的画,既是万象森罗,也是他自己,他所谓“以一法贯众法”就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与反映,用成熟或还未成熟的技法,表达自身的感受。(并不是否定技法的重要性,之所以说“成熟或还未成熟”是因为技法相较于感受而已,位居其次,艺术不是简单的炫技,并不成熟的技法同样能传递真实的情感。

  • 第八章线与符号

    在长期的艺术的实践中,中国画形成了独有的一套程式。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像的外廓,也称为描法,在工笔画中被称为线描。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十八描是古代人物画创作的技法与经验的总结,被作为用于传授线描技法的基本程式。中国画的用线不是随便意义上的用线,它着眼于描绘出物像的外貌与神态,既可以表现物像的造型与结构,又可以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是极具内涵和审美情趣的艺术语言。

  • 8.1十八描

    在长期的艺术的实践中,中国画形成了独有的一套程式。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像的外廓,也称为描法,在工笔画中被称为线描。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十八描是古代人物画创作的技法与经验的总结,被作为用于传授线描技法的基本程式。中国画的用线不是随便意义上的用线,它着眼于描绘出物像的外貌与神态,既可以表现物像的造型与结构,又可以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是极具内涵和审美情趣的艺术语言。

  • 第九章线与生活

    本章是关于近现代代表画家用线的介绍。包括徐悲鸿、张大千、周思聪等中国画大师在作品中用线的分析和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继承、创新。由于这一时期改朝换代的冲击,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震荡,中国画坛出现了“国画改良”,将西画技法融入中国画,它综合晚清以来追求变革的新派文人共有主张,把中国画的变革推向新的层次,对其后的中国画以及中国美术的创作,对中国画坛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中国美术由传统美术脱胎,以西方美术为参照,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渡。

  • 9.1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很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他的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 9.2张大千

    张大千,1899年出生于四川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书法家。“以形写神”是张大千线描的特点和审美追求,以线造型、以线体现质感、以线传情为张大千线描的特色。他在山水画方面有着很高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常说,画家不应只是追求技巧,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 9.3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他作为徐悲鸿写实体系水墨人物画的身体力行者,在笔墨表现的理解于体悟,较徐悲鸿更为具体。在以写生为基础的水墨人物画创作中,蒋兆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笔墨观,就是在表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质感上,有了比古人更深入的把握。同时,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画素描教学见解,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完善,以及中国人物画造型规律的总结,创造了现代写实技巧的观点。以笔为主见其骨,以墨为辅显其肉,完整地表现出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形象的笔墨论。

  • 9.4黄胄

    黄胄是中国人物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是当代很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人物画家,他以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诠释人物形象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画家。他擅长画大画,画多人物活动的画,其鸿篇巨制的人物画作品,在数量、力度、艺术水平上,罕有人能与之比肩。在本节,我们介绍了黄胄的生平以及他的速写和中国画的特点与关系。他的绘画经历、艺术理念以及实践精神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 9.5周思聪

    周思聪是我国20世纪美术史上杰出的女画家,一生留下了不少极具影响力的佳作。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她曾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等画坛大家,几位大家和她互励共勉,以才相惜。周思聪的一生就是艺术,经历了把遮蔽着的个性敞开的过程,再回到自然,找到自我,直到最后将艺术与自己的心境融合,达到最高境界。观其一生,其经历繁华,后终归于平淡,艺术家的作品风格随时代与自己的经历而不断地发生着变迁,提炼出一种纯粹的人生境界。

  • 第十章线的教与学

    中国画的艺术也是线的艺术,线作为中国画表达的主要语言,它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表现形式。中国画中的线是带有自身情感的线,也是从客观和主观的靠自己的学术成就和高度所提取的线,它是一条有生命的线,代表中国文化的线。接下来我们就将通过介绍如何临摹古人的线描作品和如何引用临摹所学知识进行写生以及创作两个部分来学习中国画中线的艺术。

  • 10.1临摹

    线,作为白描唯一的表现语言,对于了解中国画中线的节奏具有重要意义。白描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同事又是工笔画的基础。所以本节通过对任伯年的白描作品《群仙祝寿图》的临摹及延伸介绍了对临与意临的异同点。强调了拥有较强主动性的对临的重要性。讲述了如何在被动的面对古人的章法中获取古人的信息,使自己在临摹过程中能拥有主动性,并且通过临摹来辅助自己的创作。

  • 10.2写生

    线,作为白描唯一的表现语言,对于了解中国画中线的节奏具有重要意义。白描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同事又是工笔画的基础。所以本节通过对任伯年的白描作品《群仙祝寿图》的临摹及延伸介绍了对临与意临的异同点。强调了拥有较强主动性的对临的重要性。讲述了如何在被动的面对古人的章法中获取古人的信息,使自己在临摹过程中能拥有主动性,并且通过临摹来辅助自己的创作。

  • 10.3写意画与线

    老师通过示范写意人物画的8个步骤,强调写意画中线的勾勒、聚散、统一等关系

  • 第十一章用线条记录生活——速写

    绘画源于线,线是一个人内在的呈现,而线条也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它是表达物象结构的骨架,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最简练、最具概括性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素描、速写都是由线组成,线描速写源于线,它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主观自己和客观事物在绘画的交融中,第一个出现在平面上的符号,第一个从生活中直接提取的文化符号,是主体意识对客体事物抽象理解后的表述。但当今中国画不能拒绝素描,西方素描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传统中国文化起了两种作用,一种是推动作用,一种是带来巨大压力,使我们的中国画不得不在西方的教学体系中,找到我们的生存空间。

  • 11.1人物速写1

    长期画速写能提高我们的观察和概括对象的能力,训练我们对对象的塑造、默写记忆和想象能力。中国画与速写有深深的渊源,某种程度上,速写就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吸氧,在生活中提炼生活、吸地气。只有练就了深厚的速写功底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来。

  • 11.2人物速写2

    长期画速写能提高我们的观察和概括对象的能力,训练我们对对象的塑造、默写记忆和想象能力。中国画与速写有深深的渊源,某种程度上,速写就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吸氧,在生活中提炼生活、吸地气。只有练就了深厚的速写功底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来。

  • 11.3人物速写总结

    老师对人物速写示范要点进行总结。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线与中国画的结缘

    1.1 线的起源

    1.2 彩陶和青铜器中的线

    1.3 战国帛画中的线

    1.4 汉字中线的艺术

    1.5 汉代画像砖中的线

    视频数5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线与符号——魏晋南北朝

    2.1 顾恺之与高古游丝描

    2.2 曹仲达与曹衣出水

    视频数2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线与符号——唐

    3.1 吴道子

    3.2 张萱、周昉

    3.3 画僧贯休

    视频数3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线与符号——宋

    4.1 李公麟

    4.2 梁楷

    4.3 武宗元

    视频数3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线与符号——元

    5.1 赵孟頫

    5.2 黄公望

    5.3 永乐宫

    5.4 佛像石窟艺术中的线

    视频数4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线与符号——明

    6.1 陈洪绶

    视频数1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线与符号——清

    7.1 任伯年

    7.2 石涛

    视频数2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线与符号

    8.1 十八描

    视频数1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线与生活

    9.1 徐悲鸿

    9.2 张大千

    9.3 蒋兆和

    9.4 黄胄

    9.5 周思聪

    视频数5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线的教与学

    10.1 临摹

    10.2 写生

    10.3 写意画与线

    视频数21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用线条记录生活——速写

    11.1 人物速写1

    11.2 人物速写2

    11.3 人物速写总结

    视频数3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