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导言
本章从视界开阔、价值引领、心灵润泽、气质涵养等几个方面,阐释文学经典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方位影响和塑造的作用。
-
●0.1导言
在“触屏时代给我们心灵带来灾难”的时代背景下,强调重返文学经典对人生不可或缺的意义。
-
第一章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以“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本章首先对鲁迅改造病态灵魂的切入点——看客的执着书写进行分析,其次分析《阿Q正传》《伤逝》,从中体会鲁迅小说对农民及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鞭辟入里的剖析与鞭挞。
-
●1.1改造病态灵魂的切入点——看客的执着书写
在鲁迅小说塑造的众多人物中,看客是一个着墨较多的群体,他们精神麻木、冷漠,甚至有些恶毒,他们在无意识地对他人进行精神虐杀。本节课主要探讨鲁迅看客情结内涵、看客形象书写源起及看客形象类型等,重点探究看客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原因。看客形象身上凝结着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价值、命运等最深刻的观察与把握,鲁迅以启蒙的眼光, 在看客—被看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中, 审视看客民众的精神冷漠, 意在借唤醒个人主体意识来救治国民的愚弱, 实现“立人”之目的。
-
●1.2阿Q正传:国民精神的符号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章回体中篇小说,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阿Q,成为审视国民性、面向人类生存困境的一面镜子。本节课主要分析阿Q性格核心——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精神胜利法的特征以及阿Q革命的虚假性本质。阿 Q 的虚假革命仍然是他“精神胜利法”的继续,这正是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唤起民众”的急需和“立人”的现实必要性。
-
●1.3《伤逝》:神话的解构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小说, 一对富有“五四”浪漫精神、自由恋爱的男女,竟然不到一年就走上分离且女方死亡的道路,鲁迅残忍地打破了人们对自由恋爱后婚姻的美妙而苍白的想象。本节课着重探讨涓生和子君悲剧内涵,这也正是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重要意图。文本解构了“五四”时期建构的妇女解放问题、个性解放问题及爱情问题的虚妄神话,将问题的思考引向中国本土实际,即便是在今天,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老舍
老舍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本章重点分析老舍的巅峰之作《骆驼祥子》,探讨破产农民祥子流入到城市后所遭遇的理想破灭及精神毁灭的双重悲剧,多角度揭示祥子悲剧成因。同时也分析了推动祥子市民化进程的虎妞形象,从中体会老舍对北平文化的留恋与批判、对新旧文化的对比与审视。
-
●2.1祥子的悲剧及蕴涵
老舍描写了破产农民祥子流入到城市后所遭遇的理想破灭及精神毁灭的双重悲剧。本节从社会压迫、个人奋斗、城市病态文明的腐蚀与毒害等三方面解析了祥子的悲剧蕴涵。
-
●2.2虎妞:祥子市民化进程的推动者
本节课主要分析作为最为具象的城市病态文明的代表虎妞如何推动祥子市民化进程。虎妞破坏了祥子的婚姻理想,摧毁了祥子的坚定信念,扭转了祥子的生活目标,粉碎了祥子的男人自尊,拖垮了祥子的强壮身体。她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而不择手段,也作出了一定的牺牲,最后落个悲剧收场,把自己的性命也赔了进去。虎妞是她所隶属的剥削阶级的另一种类型的牺牲品。她的遭遇,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那个社会那个阶级的罪恶和残酷。
-
第三章巴金
巴金的小说大都写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他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分,同时也扩大了现代文学的影响。本章主要对巴金前期代表作《家》和后期代表作《寒夜》进行解读,体会巴金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及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与追寻。从《家》到《寒夜》,巴金重新自我审视,他的笔触趋向冷静,在冷静之下埋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
●3.1《家》中的“掘墓人”与“守墓人”
巴金的《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高家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过程,暴露了封建家庭必须崩溃的必然,以及封建家长专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残害。本节课重点分析觉慧与觉新两个人物形象。做为封建大家庭的掘墓人,觉慧既大胆又幼稚,是一个天真的叛逆者。在新时代到来的时候,觉慧给旧势力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撼动旧制度的根基。觉新是封建大家庭的守墓人,始终挣扎于新旧思想、新旧势力之间,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巴金通过对觉慧与觉新性格和心理的多种特征的塑造,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家庭和家族制度所作的深邃思考。
-
●3.2人性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最具思想艺术价值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是“好人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了汪母、汪文宣和曾树生三个人物形象。作家细致传神地描绘他们的家庭生活,不仅成功地展示现实和人物的复杂性,而且深入人物内心。本节课从家庭伦理视角切入作品,分析汪母的人性自私之爱:对儿子的全力付出的无私的母爱及对儿媳的挑剔苛刻的狭隘的母爱,并探讨汪母爱的扭曲的根源恋子情结及产生家庭战争的必然结果。巴金从家庭生活着手,展现了理想与现实、尊重传统道德与发展个性的矛盾,将读者引入到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及内心隐秘世界的审视、思考中。
-
第四章曹禺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剧作家,他博取中西,融贯古今,将西方的悲剧艺术和中国的民族特色、社会现实完美结合、将现实表现与人性开掘相结合。在他的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独特的人物形象,这些剧作彰显了作家本人的生命体验,寄寓着他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本章以《雷雨》《北京人》为研究对象,多角度阐释周朴园、蘩漪、曾文清、愫芳形象,从中真切感受作家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及从文化角度挖掘人性、展现人的生命欲望与伦理道德的冲突的艺术技巧。
-
●4.1“坏人”周朴园
《雷雨》的发表标志着我国话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创作的成熟,主要讲述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周朴园是剧中最立体的人物,也是性格、行为最为复杂、矛盾的人物。曹禺将周朴园写成了一个“人”,真实细致写出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多样,从而挖掘出人变化的根源,折射出当时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本节课从传统的阶级批评视角,分析作为“坏人”的周朴园,分析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的反动、残忍,作为封建家长的专横、冷酷,作为情人的伪善、自私等性格特点,呈现出“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周朴园形象。
-
●4.2“好人”周朴园
《雷雨》从多方面、多角度表现周朴园,写出了他多重的性格、多变的态度及内心的矛盾:时而冷酷,时而深情;既是三十年前、三十年后的悲剧直接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担者。本节从现代的人性批评视角,分析作为“好人”的周朴园。周朴园对侍萍怀有有过纯洁、真挚的情感,在处理罢工事件中表现出资本家的魄力和策略,对蘩漪是“东方父亲”式的关心和爱护的。这样的周朴园更加真实、有血有肉。曹禺以悲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个有着悲剧美学意义的周朴园,一个有深度的人。
-
●4.3欲望女人:蘩漪
在《雷雨》众多角色中,曹禺最喜欢的角色便是蘩漪,在这些性格迥异的角色里,最具有戏剧冲突与“雷雨”性格的也是蘩漪。本节课重点分析蘩漪欲望由压抑、释放、受阻到全面爆发的各个阶段。蘩漪对情爱的大胆追求显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生命欲望,敢于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男权世界的现存秩序冲击。她对命运的抗争,打破了旧的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桎梏,使即将枯萎的生命在近乎变态的情欲中得到了重生,如一道眩目的闪电,将女性千百年来受压抑的精神痛苦一下子照亮。然而她却在欲望的追求中丧失了理智,迷失了自我,在人性中的“魔性”的驱动下自我及他人的毁灭。
-
●4.4《北京人》的灵魂拷问
曹禺在《北京人》中描写了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没有婚姻的爱情,通过爱情与婚姻的背离来透视中国家庭,透视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进而透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本节重点分析曹禺对曾文清和愫芳这两个灵魂的拷问。曾文清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是久困于封建牢笼中的再也无法展翅的病鸟,是封建大家族中的“多余人”的代表。愫方是一个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好性情于一身的女人,柔顺沉静、高雅温婉,如“空谷幽兰”,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表面上“在静默中相通”的一对男女,一个像真正的人那样活着,而另一个,作为人早已死去,只剩下生命的空壳,两个人的“相通”只是假象。而愫芳竟靠这样的幻影而活着,更显示了人的追求被无端扭曲与捉弄的“残忍”。
-
第五章萧红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在主流话语的疏离与自我天性的坚守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小说创作之路。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的命运,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本章旨在探究萧红的创作道路和《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内涵,从整体上把握萧红对国民灵魂的勾画、对女性身体乃至心灵苦难的书写,由此阐发萧红超越时空的独特内涵及美学价值。
-
●5.1大热中的误读
本节重点分析萧红其人其文被误读及去弊的过程。萧红被普通大众关注的是她的情感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非作家的深刻底蕴和独特风格;而在学术界,学者对萧红其人其文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去弊的过程,研究者长期将她纳入时代主流的轨道,用一套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来框定她,而遮蔽了她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其作品不被时代拘囿的经典性逐渐显露出来。《生死场》在抗日年代鼓舞了当时民众向死而生的抗日决心,而今天我们读出了乡土社会中困苦乡民的麻木灵魂,聆听到了启蒙的声音和为女性鸣不平的声音。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由于时代社会背景的拘囿,同时代的人往往不能全部参透到。《生死场》是一个开放的文本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读者的解读下,会不断获得新的意义。
-
●5.2《生死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女性立场是独树一帜的,表现出鲜明自觉的女性意识。本节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生死场》进行解读,揭示以身体苦难为中心的女性悲剧命运,分析独立反抗的女性典范形象——王婆。萧红将女性的性—生殖—疾病——死亡打通书写,将女性身体作为乡土生命苦难的起点;同时萧红也努力从这些苦难女性身上寻找亮点,抒写她们的觉醒与抗争,并试图为女性寻求一条救赎与解放之路。
-
●5.3《呼兰河传》的童年回望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清新朴素的语言、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快乐而又寂寞的童年及东北农村简单、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对这个闭塞小城的现代化显示出隐忧和期待。本节主要由父亲而来的童年的疼痛和祖父而来的童年的欢乐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善与恶的人性两极分化、爱与憎的情感巨大反差对萧红创作形成的人生道路及创作追求选择。
-
●5.4呼兰河上“众生相”
《呼兰河传》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 难以发现具有高度概括力的鲜明的个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呼兰河的芸芸众生。本节从“背景性格”——众生相的“面”的铺设和典型的“点”强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小说以生命与四季的循环、精神盛举、大泥坑的隐喻等三个层面完成对“呼兰河”众生相的勾勒,以小团圆媳妇与王大姑娘的悲剧故事完成“点”的重敲,刻画了家乡土地上“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达到对“吃人”的封建传统文化深入、彻底的批判,体现图了对“人”的文化关怀,实现了自己“继承鲁迅未完成的事业”的愿望。
-
第六章沈从文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他通过创作小说、散文,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特异的湘西世界,一个是与之对照的都市生活,两者对立交织,互相渗透。一方面,他尽情赞扬湘西世界里自然合一的生命状态、至善至美的人间性情和富有活力的原始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又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发现过去的乡土乐园在现代都市社会物质和权势的腐蚀、冲击下已日渐衰微,美好的湘西世界中一样存在着残害人性的各种痛疾。本章以《边城》《三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品中蕴含的多重文化内涵,探索沈从文湘西创作中所蕴含的生命忧患意识与审美反思意义。
-
●6.1《边城》的儒家文化底蕴
《边城》是沈从文最用心最执着地构筑的人类理想化的乐园,是湘西乌托邦牧歌想象最为杰出的代表。《边城》中的人物走出了湘西世界的蛮荒状态,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本节重点分析《边城》浓厚的的儒家文化底蕴,先义后利的道德品格、仁者爱人的内心情怀一直是沈从文作品中始终探索的目标,是构建沈从文心中完美的人性神庙的基础,也是沈从文终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他旨在重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期冀修复现代社会中人性缺失的部分,从而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魂灵。
-
●6.2《边城》的道家文化风范
沈从文以 “兼收并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融入《边城》之中,从而使《边城》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节重点分析《边城》的道家文化风范。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小国寡民、世外桃源,牧歌情调、诗性意境,处处彰显着道家文化的精髓。沈从文用炽热的情感、艺术的构思、优美的文字构筑的“边城世界”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性健康、家庭和睦、天人和合、世界和平的“大同世界”,对于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6.3《边城》的“商船”“渡船”与“碾坊”叙事
本节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以“叙事”为切入点对《边城》进行解读,深入挖掘“商船”与“渡船”、 “碾坊”和“渡船”两组对立叙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商船”“渡船”与“碾坊”已经脱离其本义,商船以营利为目的,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渡船象征着贫穷和身份卑微;“碾坊”代表的是金钱交换关系,也象征着财富和地位。三种意象在小说中形成隐喻,并成为推动叙事的潜在动力。
-
●6.4《三三》:乡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首次相遇
《三三》围绕着三三及“城里人”的故事展开和结束,写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梦,重点表现了三三的心理变化和城乡之间的矛盾。本节着重剖析中国乡村与城市的第一次相遇及对彼此想象与梦幻的破没。白脸青年最后的死亡隐喻了城市病的病入膏肓,即便是乡间桃源也无法医治,他的死也意味着都市与乡村对于对方幻想的破灭:身患重病的都市无法借乡村完成自我的救赎,对都市寄寓美好想象与未来憧憬的乡村也由此认识到都市生命力的苍白与衰亡。
-
第七章张爱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和西方现代心理分析的要领熔于一炉,风格绮丽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她将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到感悟渗入文字之中,以犀利目光、敏锐触角穿透特定时期都市生活的层层图景,独到的见解直指人性深处的黯淡与荒凉。本章重点分析其代表作《倾城之恋》和《金锁记》。张爱玲以犀利的眼光开掘着浅陋生活背后人性的丑恶和虚伪,揭示了新旧变更期沪港洋场中西文化交媾的畸形本质。
-
●7.1《倾城之恋》: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媾
《倾城之恋》是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一对亦中亦西、非中非西的男女谈的一场“中西合璧”的恋爱。在这场恋爱中两人权衡着利弊,算计着得失,双方的精刮老道让这场倾城之恋中充满了虚伪与自私,世俗与心机。这恋爱虽一反张爱玲的以往的风格,获得了“大团圆”的结局,但这 “大团圆”结局的获得却是因了一座城市的陷落才得以完成,因而也就更具苦涩惆怅、悲凉的讽刺意味。而在“恋爱”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动机等等却也显示了他们各自占据的主导文化背景的底色和中西交媾的本质,及作者对其一以贯之的审视批判态度。
-
●7.2《倾城之恋》:离异女性的生存困境与自我确认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白流苏的形象揭示了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感染的亦新亦旧的女子,在勇敢地冲出夫家之门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现实的逼迫使她不得不竭尽全力,重返传统女性的终极理想——婚姻。本节课重点分析白流苏作为离异女性的生存困境与自我确认,白流苏以自己独特的智慧识破了传统男权的阴谋,勇于突破传统枷锁束缚,与前夫离婚。她悄无声息的柔弱背后自有其心机与果敢,体现了她的坚韧与柔性的力量。正是这种韧性的力量让处于风云莫测动荡不安的战乱中的范柳原有了归属感,让他那颗不安、漂泊、多情的心得到了安慰。张爱玲在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的同时,还展现了处于命运最卑微处的女性被幸福遗忘的荒凉境遇,表达出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
-
●7.3《金锁记》:女性的疯癫与苍凉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曹七巧为了钱财与毫无感情的残疾人结了不情愿的婚,而这一结婚造成了一幕一幕的悲剧和众多的牺牲品。曹七巧是遭受男性法权和金钱社会双重奴役的受害者,也是强烈占有和疯狂报复的损害者,金钱枷锁和原欲的精神折磨扭曲了她的灵魂,最终使她成为子女人生幸福的损害者。本节课重点分析曹七巧癫狂又苍凉的人性特点,曹七巧的人格扭曲和苍凉人生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和时代性内涵,体现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反思主题。
-
第八章钱钟书
《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意蕴深厚、耐人寻味的长篇小说,被誉为近代中国的经典之作。书中以主人公方鸿渐归国后的生活为主要线索,刻画战时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
●8.1方鸿渐的“三座围城”
本节重点分析方鸿渐生命中的三座“围城”:爱情、事业、婚姻。钱钟书对中西方文化冲突下的知识分子的种种生存困境给予冷隽的观照,对其文化人格进行深刻的审视与批判,并借方鸿渐在围城内外的冲进冲出表达人生无处不在的“围城”状态,揭示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困境。
-
第九章丁玲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的突出性在于作品中始终有一股“新”的力量在涌动,其小说中一批鲜明的女性形象更是值得关注。在时代潮流的推进下,这些女性呈现出一系列动人心魄的精神特征。
-
●9.1莎菲:现代女性的灵肉冲突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的形式,一反传统观念,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让女性掌握主动权和选择权,大胆而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个性解放的风潮之下走出家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本节重点分析莎菲形象中现代女性的灵肉冲突,莎菲表现了对女性欲望“从”的突破,同时也体现了灵肉统一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冲撞。
-
第十章徐志摩
徐志摩是20世纪20—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名篇,是诗人重返精神故乡的康桥美景书写和诗人的心语抒发。
-
●10.1康桥之梦与梦中的康桥
本节以《再别康桥》为对象,通过解读徐志摩的康桥之梦和梦中的康桥,指出康桥美景书写的“实写”“虚写”结合的性质,是徐志摩集合了所有的情感、唤起不断闯入梦境的记忆,徜徉于康河的怀抱中,使诗歌具有梦幻般的感觉。让读者充分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对离别的不舍。康桥的美妙清幽已经永存在诗人心中,诗人的灵魂早已和康桥融为一体。
-
第十一章周作人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的奠基者,周作人以其随笔的创作数量之丰、主题之广、蕴意之深,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散文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11.1《乌篷船》——醉翁之意不在船
《乌篷船》是周作人尺牍体散文代表作之一。本节重点探析周作人在“有趣”“风趣”“趣味”的乌篷船中寄予的传统文化底蕴。周作人借《乌篷船》言明心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召回与复归倾向。但面对无情的现实,只能抒发怅惘情怀,将“乌篷船”留在心中,成为一个虚幻的梦的影子。
-
第十二章赵树理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最熟悉农民,最早表现新的农民,并以农民所熟悉的语言、风格描绘了农村新一代栩栩如生的鲜明形象,因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第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也是左翼运动开始呼唤文学大众化以来获得最丰硕成果的一位作家。本章重点分析赵树理的“新问题小说”及他如何讲好中国农村故事。
-
●12.1赵树理的“新问题小说”
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家,充分表现了对新农村政权下对农村现实的高度关注。本节课重点分析赵树理的“新问题小说”,从宏观上分析,赵树理的新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封建思想与迷信观念的遗存;基层政权为邪恶势力把持;青年人爱的追求与受阻。透过这些问题,我们感受到直面现实的理性精神,更听到了一种新启蒙者的独特呐喊。赵树理尖锐的问题意识,深刻揭示了国民性,又着力鞭挞了封建思想的遗留。
-
●12.2讲好中国农村故事
作为人民作家,赵树理倾心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他们的生存现状或喜或悲。本节课重点分析赵树理是如何进行农村叙事的。讲好中国农村故事贯穿赵树理整个创作生涯,讲述通俗故事、运用鲜活语言塑造生动形象构成了“赵树理式”农村叙事方式。以农民为叙事主体,将重大的的政治事件融汇于农村的世俗生活的叙述中,使得其作品通俗易懂又富含深刻内涵,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