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2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7/08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来自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舞蹈、美术等艺术领域、从事表演、导演、编剧、舞美各专业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教授,邀请你——深入理解艺术理论——深刻体验艺术奥秘你在未来将能更自信地、优美地谱写属于你、也属于中华民族的灿烂乐章!也许,你在这门课里还能邂逅你的艺术偶像!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课堂上的专业信仰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导言
余秋雨
课堂之上的专业信仰
余秋雨
大善大美
余秋雨
美的原则:美在天赋
余秋雨
美的原则:美在创造
余秋雨
美的原则:大美无界
余秋雨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新愿景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十九大”关于文化发展的论述
黄昌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黄昌勇
中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
文化基础设施亟待建设
黄昌勇
文化创新之路亟待开拓
黄昌勇
中国文化应如何实现复兴?
认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黄昌勇
认识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关系
黄昌勇
提升文化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
黄昌勇
现代作家的生活与创作
作家的学习生活
杨扬
作家的社会生活
杨扬
作家的政治生涯
杨扬
作家的文学创作
从生活到文学
杨扬
时代的镜子《子夜》
杨扬
文学创作与文学人生
杨扬
缤纷华夏的思想之舞
现代大学的理念
楼巍
艺术院校的使命
楼巍
艺术审美的力量
楼巍
中国艺术的历史承载
楼巍
思想之舞 — 《红》的创作及思考
《红》的思想与表达
楼巍
《红》的不变与流变
楼巍
《红》的收获与启示
楼巍
源远流长的艺术中国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
王邦雄
现代大众文化中的“艺术”
王邦雄
艺者
王邦雄
精、气、神
王邦雄
中国传统文化对智慧的解读
王邦雄
戏曲艺术中的情与理
情与理的界定
刘庆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牡丹亭》
《牡丹亭》与心学
刘庆
《牡丹亭》中的情与理
刘庆
政治道德冲突与个人命运:《赵氏孤儿》
鲜明的政治道德评判
刘庆
经典剧目的当代诠释
刘庆
孝道伦理的两难处境:《琵琶记》
“三不从”重压下的蔡伯喈
刘庆
贤孝当先的赵五娘
刘庆
现代视角下的贞节观:《团圆之后》
蛛网里的人性挣扎
刘庆
精当的情节设计
刘庆
戏曲艺术的情理之思
刘庆
且思且行的中国话剧
写实的诱惑
汤逸佩
批判的写实主义
汤逸佩
中国话剧大师
汤逸佩
中国当代写实主义话剧的发展
汤逸佩
中国当代话剧的多元化发展
汤逸佩
“东张西望”的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宫宝荣
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化
宫宝荣
五位戏剧开拓者
齐如山与京剧推广
宫宝荣
程砚秋赴欧考察与戏剧教育
宫宝荣
焦菊隐与黄佐临
宫宝荣
胡伟民的戏剧革新
宫宝荣
表演艺术与社会文明
表演艺术与社会和谐
王洛勇
真听、真看、真感受
王洛勇
表演的形容词和动词
王洛勇
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
王洛勇
表演的信念感
王洛勇
绘声如画的语言艺术
声音和语言的画笔
王苏
如何用声音和语言来绘画
王苏
绘声如画的语言艺术欣赏
王苏
中国女红的艺术精神
红亦工也
潘健华
敬拜寄情
敬拜神灵
潘健华
敬拜偶像
潘健华
寓意寄情
物像寄情
潘健华
表情性字符
潘健华
情感寄托
潘健华
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
张艺谋的“忧伤”
厉震林
电影战略家与电影思想家
中国电影的战略思维
厉震林
中国电影的互联网思维
厉震林
中国电影的迭代思维
厉震林
中国电影的本真思维
厉震林
大公司的规模经济
厉震林
大市场、企划市场及其行动计划
厉震林
电视主持的表达之道
主持的场景和主持人的任务
骆新
作为主持人的工具理性:效率
骆新
作为主持人的审美意义:唤醒
骆新
作为主持人的价值理性:反思
骆新
主持人的表达应该避免什么
骆新
如何成为好主持人
骆新
优秀主持人的养成之道
骆新
礼仪和社会表演
我们需要礼仪吗?
孙惠柱
什么是真正的礼仪?
孙惠柱
古人说礼仪
孙惠柱
广播体操与中国仪态
孙惠柱
社会表演中的礼仪
孙惠柱
观演期待的角色文化
观演关系的知行缘由
观演关系的发展演变
张生泉
观演关系的学理探索
张生泉
观演关系的实践呼唤
张生泉
角色文化的真善含义
角色存在的类型分析
张生泉
角色模式的规定开放
张生泉
角色期待的责任使命
张生泉
社会进步的审美价值
张生泉
  • 第一章课堂上的专业信仰

    美是课堂上的专业信仰;美是人生的安置点;大善大美;美的问题的基本原则:美在天赋、美在创造、大美无界。

  • 1.1导言

    强调课堂之上,专业之外的共同信仰

  • 1.2课堂之上的专业信仰

    专业信仰的共同性、重要性、普遍性;理解美的终极意义。

  • 1.3大善大美

    大善大美是人的最高追求;大善与大善的关系密不可分。

  • 1.4美的原则:美在天赋

    美在每一个人都有种子,教育就是做减法。

  • 1.5美的原则:美在创造

    对待传统艺术的正确态度,美的生命在于创造、创新,年轻人要对时代有信心。

  • 1.6美的原则:大美无界

    真正的美没有国界、没有地域;越是大的,就越是没有界限。

  • 第二章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新愿景

    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些命题。我们试图对中国文化发展就是目前的一些现状,一些未来的趋势,作一个艺术文化发展的宏观思考和文化市场改革的路径建设。

  • 2.1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十九大”报告新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是从一个民族的发生,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它的文化积淀,和它的文化影响力相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如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 2.2中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

    中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1.文化基础设施亟待发展;2.文化创新之路亟待开拓。

  • 2.3中国文化应如何实现复兴?

    处理本土和国际化的关系,处理多样性和全球化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处在转型之中。这个转型有两个方面,中国文化或者文明受到一个创伤之后,它需要复兴。

  • 第三章现代作家的生活与创作

    传统的艺术家与现代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具体的手法当然有很多变化,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不一样。本章以茅盾先生作为个案,来看现代生活是怎么样与作家的艺术人生结合在一起的。

  • 3.1作家的学习生活

    茅盾先生对求学生涯,以及学科的选择。

  • 3.2作家的社会生活

    茅盾先生的职业生涯的两个转折点:上海、商务印书馆。

  • 3.3作家的政治生涯

    茅盾先生在政治活动当中感受丰富的现实人生;同时又在文学生涯中,把他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获得的经验加以提升和概括,并进一步促使他思考问题。

  • 3.4作家的文学创作

    茅盾先生的文学创作经历,小说创作特点,以及代表作《子夜》赏析。

  • 3.5文学创作与文学人生

    如何看待茅盾的革命经历与文学的创作关系?

  • 第四章缤纷华夏的思想之舞

    解读艺术与思想的关系:大学理念、艺术大学的使命、艺术的力量和中国艺术的历史承载;舞蹈诗《红》的创作与思考。

  • 4.1现代大学的理念

    大学理念最根本的就是追求真理和引导灵魂。

  • 4.2艺术院校的使命

    艺术大学的目标是“四个出”:一是出人才,二是出作品,三是出思想,四是出模式。

  • 4.3艺术审美的力量

    艺术它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震撼力。其中,核心一条就是魅力——艺术一定是有魅力的。通过艺术的魅力传递思想。

  • 4.4中国艺术的历史承载

    中国艺术的发展特点:思想领先、全球化共享、提出文化新观点。

  • 4.5思想之舞 — 《红》的创作及思考

    以现代舞蹈诗《红》的构思和创作为一个案例,来解读艺术与思想的关系。

  • 第五章源远流长的艺术中国

    在西方科学技术盛行的当代,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藏的大智慧。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中国有自己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人的方法,又有独特的修道修艺程序。中国文化大道贯通八大境界。执一为牧,道德为根,神韵为品,中气为和。

  • 5.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艺术

    晚清到民国时期,我们中国有个大的学术转型。当代大学生接触到很多西方教育、快餐文。希望当代大学生可以慢下来,悟一悟传统文化中的“道”。

  • 5.2艺者

    艺者意也,艺者易也,艺者医也,艺者一也,艺者义也。

  • 5.3精、气、神

    中国文化用三个字概括了生命,“精”“气”“神”。

  • 5.4中国传统文化对智慧的解读

    艺术教育的时机,对智慧的理解。

  • 第六章戏曲艺术中的情与理

    本章节通过对《牡丹亭》、《赵氏孤儿》、《琵琶记》、《团圆之后》四个戏曲经典剧目的分析,探讨了“情”与“理”在戏曲艺术中的体现,由此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影响,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舞台艺术作品对这一课题的新的阐释与表达。

  • 6.1情与理的界定

    情和理,既关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又在艺术作品中得到重要的表现。从几个著名的戏曲作品来看看,情和理在戏曲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

  • 6.2“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牡丹亭》

    分析戏曲经典剧目《牡丹亭》,探讨其主旨与理学、心学的关系、汤显祖的“情理观”、杜丽娘的性格特征与艺术表现手法。

  • 6.3政治道德冲突与个人命运:《赵氏孤儿》

    贯穿《赵氏孤儿》整部剧作的线索是忠与奸的矛盾,也就是善与恶、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改为“贯穿《赵氏孤儿》整部剧作的线索是忠与奸的矛盾,是善与恶、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

  • 6.4孝道伦理的两难处境:《琵琶记》

    通过戏曲《琵琶记》赏析,分析男女主人公性格、家庭婚姻、伦理纲常、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

  • 6.5现代视角下的贞节观:《团圆之后》

    《团圆之后》给人带来的是一种陷入困局般的观剧感受。分析该剧的“闭锁式”情节结构,通过剧情节奏的设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6.6戏曲艺术的情理之思

    概括总结四个戏曲作品中的“情和理”的表现。

  • 第七章且思且行的中国话剧

    清末民初,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戏剧园地萌芽。话剧以言语和动作感人,采取摹仿日常生活场景的表演方式,迥异于传统戏曲,因而被称为新戏剧。话剧以其迅速反映现实、传播新文化而在波澜起伏的历史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曹禺、夏衍、田汉、老舍等戏剧大师写下传世经典,写实主义戏剧表导演艺术融汇中西戏剧精华,取得世界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立足传统,锐意创新,主动汇入东西方现代戏剧潮流,名家辈出,杰作频现,演出机制灵活,开创了多元并存、全面发展的话剧新时期。

  • 7.1写实的诱惑

    话剧从西方传入,其接近日常生活的表演特征,布景、服装和灯光力求逼真的舞台效果,因迥异于传统戏曲而成为话剧彰显其新异的唯一标志。写实,对当时的话剧人和观众都有强烈的诱惑。

  • 7.2批判的写实主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庄严宣告,写实话剧的精髓,更重要的是揭露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事实真相,其典范就是挪威的易卜生,就是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同时,崇尚非盈利的爱美剧运动登上话剧历史舞台。

  • 7.3中国话剧大师

    话剧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重要标志,就是涌现出相当数量的戏剧大师。20世纪30年代,曹禺、夏衍等青年才俊横空出世,写下传世名作,展现大师风采。50年代,田汉、老舍等戏剧大师老当益壮,进入巅峰创作,留下经典杰作。

  • 7.4中国当代写实主义话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斯坦尼体系和传统戏曲的历史相遇,成就了大导演焦菊隐和北京人艺的辉煌,中国特色写实主义表导演艺术取得世界性声誉。70年代末,在话剧形式创新思潮中,融入意识流和表现主义等现代戏剧元素的《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等新写实主义戏剧,开创了中国写实主义戏剧新局面。

  • 7.5中国当代话剧的多元化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大导演黄佐临坚持推广布莱希特戏剧和写意戏剧,在当时独尊斯坦尼的话剧领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80年代以来,布莱希特替代易卜生、斯坦尼,成为影响最大的外国戏剧家。话剧观念多元化已成通识,写实戏剧、实验戏剧、商业戏剧多元并存,各显神通。

  • 第八章“东张西望”的中国戏剧

    本章从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出发,讲解了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过程,以及无谓戏剧开拓者对中国戏剧改革做出的重要贡献。

  • 8.1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之后,西潮东渐,西方的戏剧思想以及编演技法开始进入中国,推动了传统戏剧的革新进程。

  • 8.2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化

    在各位历史关键人物的领导下,中国戏剧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

  • 8.3五位戏剧开拓者

    程砚秋从西方戏剧中汲取养料;焦菊隐既是一位戏剧教育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戏剧导演和理论家;黄佐临曾留学英国,深得西方戏剧之精髓;胡伟民是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在中国话剧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 第九章表演艺术与社会文明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手段更便捷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变得更困难了,人们变得更生疏、更陌生。什么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何在争论和矛盾中转换视角,解决矛盾冲突?本章从表演专业的三个基本问题入手,结合生动有趣的现场表演和例子,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方法,有助于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文明更加推进。

  • 9.1表演艺术与社会和谐

    中国的表演和西方的表演含义不同。表演不是表面化,而是act,是一种行动。表演专业可以为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 9.2真听、真看、真感受

    表演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真听、真看、真感受。表演是在实实在在地研究人。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社会会有积极的变化。

  • 9.3表演的形容词和动词

    在表演过程中,把情感放在第一位,会把旁观者的感受破坏,会让人觉得做作,应该把行动放在第一位,要把真正的意图、想法和态度表达出来。

  • 9.4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

    如何让表演更加准确有效?这时我们可以回到表演的第二个三要素:干什么、为什么干和怎么干。其中怎么干是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修养以及EQ和IQ的总和。真听、真看、真感受是我们与人交流最基本的方法。

  • 9.5表演的信念感

    在表演过程中,第三个环节是更高级的表演,那就是表演的信念。表演过程是从不知到已知再到熟能生巧,是从“如果我是他”到“我似乎是他”到“我就是他”。

  • 第十章绘声如画的语言艺术

    学会用声音和语言来绘画,给文字穿上不同色彩的衣服,画上不同粗细的线条,使之优美,灵动,富于生命力。同时将作者写在纸上的文字立体起来,形成一个个丰富的声音画面,让聆听者走进声音的画面里去,去感受声音画面里的景、物、人、事,并且和声音画面里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生活,一同经历,一同成长,一同感受,一同思索,最后,和聆听者和朗读者共同完成一篇作品的创作。

  • 10.1声音和语言的画笔

    学会运用四大基本技能中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及重音和停顿、语势和类比。融会贯通,层次分明,形成一首丰富多彩的交响曲。

  • 10.2如何用声音和语言来绘画

    示范练习“下雪了”,学习如何用声音绘画。

  • 10.3绘声如画的语言艺术欣赏

    朗诵示范,做好八个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 第十一章中国女红的艺术精神

    中国女红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特殊门类,称之为“母亲的艺术”。它通过“针线活”来传达生活方式与生命理想,是一种充满中国女性精神寄寓的闺房艺术。本章课程主要探讨中国女红的艺术精神,透过类型与技艺,探讨它造物背后的灵魂,涉及造物思想、造物理念。中国女红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具鲜明特征的一种符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通过中国女红艺术精神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传统艺术背后的思维方式,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为今所用。

  • 11.1红亦工也

    女红艺术在中国的艺术门类里面是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闺房的艺术,它也是一个婆媳之间的艺术。通过看图说话,通过女红的物像来讲它的寄情的潜在的思维方式,倡导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 11.2敬拜寄情

    女红有个特点,是用针线来传达自己的情绪。在敬拜的系统中,有这么两个方面,对神灵的敬拜,对偶像的敬拜。

  • 11.3寓意寄情

    中国女红艺术在表达女性内在情感的方式上,主要借助于对自然物象的精神化寄托,采用了人格化与象征、字符与假借、表征与比拟等一系列手法,将生活物像的形态概念化,并使抽象概念与某个具体物像在意蕴上相对应。

  • 11.4情感寄托

    女红艺术作为女性生活态度、生命理想、情感寄托的,以一种主题化、图腾化的语言形式来对情、爱进行崇拜与物像对应的观照,体现了中国女性突破传统礼制的性、情与婚恋观念、抗拮禁欲主义的束缚而追求浪漫的情爱寄托。

  • 第十二章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

    本章从张艺谋导演的一篇文章引入,从多维度,多方位,分析了中国电影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对中国电影的美好展望。

  • 12.1张艺谋的“忧伤”

    由张艺谋导演在《纽约时报》所发表的文章作为引子,对张艺谋导演指出的,中国当下电影所面临的悖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辩证的思考。

  • 12.2电影战略家与电影思想家

    本节主要分析四个问题:中国电影需要有战略步骤,进行电影版图的扩张;互联网思维称为当今电影产业发展的主题词汇;中国电影的迭代思维;将人文底蕴融合在电影当中,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 12.3大公司的规模经济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影制作的流水线的专业化、规模化、垂直化、基地化以及产业链的打造;中国电影人才的培养机制。

  • 12.4大市场、企划市场及其行动计划

    本节介绍了“大市场”的概念:如何对电影盈利设置一些新的增长点;如何激活互联网市场;如何对全球市场进行把控;戏曲电影的启示;电影周边产品的开发。

  • 第十三章电视主持的表达之道

    希望大家不要把主持人当作一种职业。本章从主持的场景和任务、主持人的价值、主持人应该避免的事项等方面入手,告诉大家如何在生活中成为一个好主持人。

  • 13.1主持的场景和主持人的任务

    越拉越多的人正提出质疑:主持人究竟是一个职业,还只是必要场合下,人所发挥的某种功能?如果认为“电视主持人”依然是一个职业,我们也需要通过其应用场景和功能性的研究,来找到“什么才是这个职业真正的核心价值”。

  • 13.2作为主持人的工具理性:效率

    表达力之所以首选“效率优先”的原则,其实,针对的并不是讲者是否“学富五车”,而是旨在强调,听众和观众的注意力都是相当有限的。正像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认知科学的发起人之一Donald Arthur Norman所说:"产品必须是吸引人的、有效并可理解的,令人快乐和有趣的。"

  • 13.3作为主持人的审美意义:唤醒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就是一种换位思考。而真正的传播者总是希望营造某种情境,帮助受众暂时从现实的局限中跳脱出来,通过直觉去感受一种他既陌生、又熟悉的人生体验。“设身处地”,永远是一切艺术作品进行思想表达时所最常采用的手段,对于主持人而言,也不例外!

  • 13.4作为主持人的价值理性:反思

    尼采说:艺术从不容忍现实。其实,作为一名传播工作者,主持人的意义也绝不是重复那些人们已知的内容,而是将人们的惯常思维模型击碎,启发人们去发现一个从未触及过的思考领域,或者说,是改变一种思维模型,这样,才能反过来打量自己的生活——如同德尔斐神殿的那句著名的启示:认识你自己!以及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13.5主持人的表达应该避免什么

    什么是原则?不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坚决不做什么”,才是关键。

  • 13.6如何成为好主持人

    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在哪里?从四个维度讲解如何成为一个好主持人。

  • 13.7优秀主持人的养成之道

    经验积累,固然是成为一个好的电视主持人的重要前提。更重要的方法是:尽可能丰富你的人生阅历。借用一句古人的诗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 第十四章礼仪和社会表演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我们的古代礼仪已经渐渐流失,现代的日常的约定俗成的礼仪却尚未建立。本章从一个提问“我们需要礼仪吗?”出发,讲述古今中外的礼仪制度,从身边的日常礼仪讲起,带领同学一同思考,当代中国青年如何做好社会表演中的礼仪。

  • 14.1我们需要礼仪吗?

    远游归来的学生,见到父母会做什么样的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日渐衰落,新的礼仪如何建立?

  • 14.2什么是真正的礼仪?

    从春晚朱军的案例出发,讲解礼仪的必要条件,现代人对礼仪的误区。

  • 14.3古人说礼仪

    引用三个古文案例,讲解中国古代礼仪的形式、目的与形成缘由。

  • 14.4广播体操与中国仪态

    通过李燕老师演示的《戏曲韵律操》,引申出中国广播操的改革议题。

  • 14.5 社会表演中的礼仪

    作为一种社会表演,礼仪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礼仪才是恰当的?

  • 第十五章观演期待的角色文化

    本章通过新型观演关系的阐释,力图构建起一个不仅在艺术语境,更在社会生活场景,都要自觉看好戏、演好角色的角色文化场。这个场既是物理的,更是精神的;既是艺术的,更是生活的;即是事实显性确定的,更是价值隐性追求的。在这个既有主观也有客观,既有内在也有外在,既有当下也有未来的选择中,人的真诚,人的奉献,乃至人的美感是最重要的。

  • 15.1观演关系的知行缘由

    从观演关系的历史演变、学理探索和实践呼唤三个方面,理解和掌握“知行合一”在此(观演关系)过程中的内涵和要求。

  • 15.2角色文化的真善含义

    从角色存在的类型、角色模式的范畴和角色期待的内容三个方面,理解和掌握“真善合一”在此(角色文化)过程中的内涵和要求。

  • 15.3社会进步的审美价值

    从审美与国家软实力、审美的内涵和人生角色的要求三个方面,理解和掌握“社会进步”与“审美价值”的内在统一性。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课堂上的专业信仰

    1.1 导言

    1.2 课堂之上的专业信仰

    1.3 大善大美

    1.4 美的原则:美在天赋

    1.5 美的原则:美在创造

    1.6 美的原则:大美无界

    视频数6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新愿景

    2.1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2 中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

    2.3 中国文化应如何实现复兴?

    视频数7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现代作家的生活与创作

    3.1 作家的学习生活

    3.2 作家的社会生活

    3.3 作家的政治生涯

    3.4 作家的文学创作

    3.5 文学创作与文学人生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缤纷华夏的思想之舞

    4.1 现代大学的理念

    4.2 艺术院校的使命

    4.3 艺术审美的力量

    4.4 中国艺术的历史承载

    4.5 思想之舞 — 《红》的创作及思考

    视频数7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源远流长的艺术中国

    5.1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艺术

    5.2 艺者

    5.3 精、气、神

    5.4 中国传统文化对智慧的解读

    视频数5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戏曲艺术中的情与理

    6.1 情与理的界定

    6.2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牡丹亭》

    6.3 政治道德冲突与个人命运:《赵氏孤儿》

    6.4 孝道伦理的两难处境:《琵琶记》

    6.5 现代视角下的贞节观:《团圆之后》

    6.6 戏曲艺术的情理之思

    视频数10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且思且行的中国话剧

    7.1 写实的诱惑

    7.2 批判的写实主义

    7.3 中国话剧大师

    7.4 中国当代写实主义话剧的发展

    7.5 中国当代话剧的多元化发展

    视频数5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东张西望”的中国戏剧

    8.1 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8.2 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化

    8.3 五位戏剧开拓者

    视频数6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表演艺术与社会文明

    9.1 表演艺术与社会和谐

    9.2 真听、真看、真感受

    9.3 表演的形容词和动词

    9.4 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

    9.5 表演的信念感

    视频数5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绘声如画的语言艺术

    10.1 声音和语言的画笔

    10.2 如何用声音和语言来绘画

    10.3 绘声如画的语言艺术欣赏

    视频数3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中国女红的艺术精神

    11.1 红亦工也

    11.2 敬拜寄情

    11.3 寓意寄情

    11.4 情感寄托

    视频数6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

    12.1 张艺谋的“忧伤”

    12.2 电影战略家与电影思想家

    12.3 大公司的规模经济

    12.4 大市场、企划市场及其行动计划

    视频数7
  • 第十三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三章 电视主持的表达之道

    13.1 主持的场景和主持人的任务

    13.2 作为主持人的工具理性:效率

    13.3 作为主持人的审美意义:唤醒

    13.4 作为主持人的价值理性:反思

    13.5 主持人的表达应该避免什么

    13.6 如何成为好主持人

    13.7 优秀主持人的养成之道

    视频数7
  • 第十四章  作业测试
    第十四章 礼仪和社会表演

    14.1 我们需要礼仪吗?

    14.2 什么是真正的礼仪?

    14.3 古人说礼仪

    14.4 广播体操与中国仪态

    14.5 社会表演中的礼仪

    视频数5
  • 第十五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五章 观演期待的角色文化

    15.1 观演关系的知行缘由

    15.2 角色文化的真善含义

    15.3 社会进步的审美价值

    视频数7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