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道德经》绪论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成因,全面了解《道德经》的价值及其对后世深远而深邃的巨大影响、老子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在阐释“道”和“无为”的基本内涵基础上,运用《易经》原理重点把握《道德经》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给予国人的智慧启示,学会运用《道德经》第二章老子朴素的辩证唯物、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体会无私奉献精神本质的思想渊源。
-
●1.1老子简介
主要介绍老子的生平故事、《道德经》的成书过程、《道德经》对中国道家、庄子、法家、兵家、政治家、纵横家的深刻影响及老子在世界历史文化的地位。
-
●1.2《道德经》的价值
《道德经》的价值
-
●1.3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
●1.4无为的含义
无为的含义
-
●1.5《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一章
把握尺度
-
●1.6《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二章
辨证对立、无私奉献
-
第二章《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三章到第七章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成因,全面了解《道德经》的价值及其对后世深远而深邃的巨大影响、老子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在阐释“道”和“无为”的基本内涵基础上,运用《易经》原理重点把握《道德经》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给予国人的智慧启示,学会运用《道德经》第二章老子朴素的辩证唯物、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体会无私奉献精神本质的思想渊源。
-
●2.1“道经”第三章
不役于物、无为而治
-
●2.2“道经”第四章
和光同尘
-
●2.3“道经”第五章
慎言
-
●2.4“道经”第六章
这一章里继上一章继续说明"道"的特征
-
●2.5“道经”第七章
奉三无私
-
第三章《道德经》上篇“道经”第八章到第十二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八章——第十二章为讲授内容。重点是以《易经.坎卦》原理对《道德经》第八章的阐释,把握“山水比德”之“水之十一德”的产生过程与基本内容,理解“上善若水”境界的精神内涵所在,把握老子“习坎悟道”以为“七善”的实践价值所在。理解“功成身退”、持盈保泰的生存之道,体会“专气致柔,能如婴儿”的永葆赤子之心的深刻与奥妙。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角度透析老子的“无为”思想,阐释“为腹不为目”的实践意义,涵养“虚怀若谷”的修养情操。
-
●3.1“道经”第八章
涵养水德;习坎悟道;善为七善
-
●3.2“道经”第九章
持盈保泰;功遂身退
-
●3.3“道经”第十章
赤子之心
-
●3.4“道经”第十一章
虚怀若谷
-
●3.5“道经”第十二章
重腹轻目
-
第四章《道德经》上篇“道经”第十三章到第十八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十三章——第十八章为讲授内容,其中《道德经》第十三章主要阐释老子宠辱不惊的重视生命的养生思想,《道德经》第十四章释析“执古之道,一御今之有”的洞幽察微、鉴古至今的实践意义,《道德经》第十三、十四章对“道”的各种不同视角的描述。把握《道德经》第十五章“道者不欲盈”的生活与艺术启示。重点是以《易经.观卦》和《易经.复卦》对《道德经》第十六章思想精义的释析,明了“观察”的真正本义与具体应用,以及以《易经.中孚卦》和马融《忠经》对《道德经》第十八章的文化解析。
-
●4.1“道经”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
●4.2“道经”第十四章
洞幽察微,知古鉴今
-
●4.3“道经”第十五章
大成若缺
-
●4.4“道经”第十六章
虚静观复;观察
-
●4.5“道经”第十七章
干群关系
-
●4.6“道经”第十八章
相信未来,相信人才;忠臣大道
-
第五章《道德经》上篇“道经”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三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十九章——第二十三章为讲授内容,其中《道德经》第十九章旨在阐释本章所给予人的“标本兼治”的管理思想,《道德经》第二十章可看做是老子的自画像,《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在阐释“道”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同时,重点讲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察言观行”方法,《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重点揭示“抱一为天下式”、谦虚内敛、不争不辩的智慧启示以及《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所透露的“辟谣之道”。
-
●5.1“道经”第十九章
标本兼治
-
●5.2“道经”第二十章
独特风格
-
●5.3“道经”第二十一章
现象本质,循名求实,察言观行
-
●5.4“道经”第二十二章
绝活意识;谦虚内敛;不争不辩
-
●5.5“道经”第二十三章
谣言非议;知止不殆,适可而止
-
第六章《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九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九章为讲授内容,其中《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老子主要从否道的角度揭示自我膨胀、自取灭亡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重点从《易经》的角度分析“道法自然”的天道、人道和地道本质所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主要讲授“敬重尊静”的当下意义,《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主要阐释老子“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贵师”的管理思想、人人用材以及为政修身的方法。《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主要讲析知白守黑的处世之道。《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重点讲析本章所体现的力戒极端的中庸之道。
-
●6.1“道经”第二十四章
自我膨胀,自取灭亡
-
●6.2“道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
●6.3“道经”第二十六章
敬重尊静
-
●6.4“道经”第二十七章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弃人物;自得师者王
-
●6.5“道经”第二十八章
雄雌黑白
-
●6.6“道经”第二十九章
中庸之道,力戒极端
-
第七章《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三十章到第三十五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三十章——第三十五章为讲授内容。其中,《道德经》第三十章、三十一章重点阐释老子的“兵道”思想及其对当下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重点阐释老子“道”的功用和形态以及给予人们的智慧启示与实践意义。《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从人才类型、专业恒精的角度阐释《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
●7.1“道经”第三十章
慎用武力
-
●7.2“道经”第三十一章
道者不兵;礼仪形象
-
●7.3“道经”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
●7.4“道经”第三十三章
专业恒精
-
●7.5“道经”第三十四章
功成不居
-
●7.6“道经”第三十五章
平中见奇
-
第八章《道德经》下篇“道经”第三十七章到第四十二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第四十二章为讲授内容。《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继续阐释老子“欲擒故纵”、“柔弱胜刚强”、“国之利器不可是人”的“兵道”思想和为政治理、个人修身的要义。《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主要阐释“以静自正”的老子“柔道”(静道)思想。《道德经》第一章——第三十七章的三十七章内容为《道德经》上篇“道经”的全部内容。《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第八十一章为《道德经》下篇“德经”的全部内容,共四十四章。《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阐释“仁者无敌”给予人们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从《易经》的角度讲解“以贵下贱”的老子“处下卑己”的“柔道”思想。重点阐释《道德经》第四十章的“无中生有”的博大精深。《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描述人对道的态度与学会幽默的生活真谛。《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为《道德经》重点篇章,主要从《易经.泰卦》和《易经.否卦》原理阐释老子《道德经》本章的思想根源,揭示“践行泰道”的当下社会实践意义。
-
●8.1《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三十六章
欲擒故纵,先舍后得;以柔克刚;勿露底牌
-
●8.2“德经”第三十七章
以静自正
-
●8.3“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者无敌
-
●8.4“德经”第三十九章
以贵下贱
-
●8.5“德经”第四十章
鸭梨冻莉;无中生有
-
●8.6“德经”第四十一章
须会幽默
-
●8.7“德经”第四十二章
践行泰道
-
第九章《道德经》下篇“德经”第四十三章到第四十九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九章为讲授内容,重点释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具体现实内容及对当下的智慧启示以及“风水”的真正本质所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四十六章从重视生命的视角阐释“知足不辱”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讲析“道”(即“大”)的极限表现。《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从否道的角度阐释老子“学习思考”的方法。《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辩证地阐释“为学”(“为”)与“为道”(“无为”)的利与弊。《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主要阐释老子《道德经》所体现的“民本思想”。
-
●9.1“德经”第四十三章
理论文章;上善惟诚;不言之教
-
●9.2“德经”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
●9.3“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
●9.4“德经”第四十六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常乐
-
●9.5“德经”第四十七章
学习思考
-
●9.6“德经”第四十八章
道学损益
-
●9.7“德经”第四十九章
民本思想
-
第十章《道德经》下篇“德经”第五十章到第五十六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五十章——第五十六章为讲授内容,《道德经》第五十章主要讲析“养生适度”的老子养生理念,《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继续探讨“道”与“德”的关系,《道德经》第五十二章阐释《道德经》给予人防止“祸从口出”的修身智慧,《道德经》第五十三章阐释“淡泊名利”的智慧,《道德经》第五十四章阐释“以道修之于X”的良好效果以及“夯实基础、把握命运”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五十五章阐释老子“物壮则老”的否道思想以及“永葆童真”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以曾国藩家训来阐释老子“和光同尘”的韬晦与择友之道。
-
●10.1“德经”第五十章
养生适度
-
●10.2“德经”第五十一章
功成不居
-
●10.3“德经”第五十二章
祸从口出
-
●10.4“德经”第五十三章
淡泊名利
-
●10.5“德经”第五十四章
夯实基础;把握命运
-
●10.6“德经”第五十五章
永葆童真
-
●10.7“德经”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摒弃官架;谨慎择友
-
第十一章《道德经》下篇“德经”第五十七章到第六十三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第六十三章为讲授内容,《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重点阐释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兵道”思想和治国理念以及给予人们“奇正双修”的修齐治平方法。《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阐释老子祸福相依的辩证思想与现实启示以及君子如玉的道德品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重点阐述老子的“啬术之益”。《道德经》第六十章阐释老子“抓大放小”的治国主张,《道德经》第六十一章阐释老子“卑己处下”的柔道思想。《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揭示有道者“美言善行”的智慧。重点阐释《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老子“无为之为”与“循序渐进”的思想智慧。
-
●11.1“德经”第五十七章
奇正双修
-
●11.2“德经”第五十八章
祸福相依;君子如玉
-
●11.3“德经”第五十九章
啬术之益
-
●11.4“德经”第六十章
治国之术,抓大放小
-
●11.5“德经”第六十一章
以贵下贱
-
●11.6“德经”第六十二章
美言善行
-
●11.7“德经”第六十三章
无为之为;循序渐进
-
第十二章《道德经》下篇“德经”第六十四章到第七十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第七十章为讲授内容,主要讲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给予人的防微杜渐、行动哲学与慎始慎终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主要讲析“尊道贵德”的智慧启示,重点讲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以水处下所比喻的为政与为人之道以及“让利于民”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析老子的“吉祥三宝”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阐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老子从“兵道”角度所论述的否道思想,重点以《易经》原理和老子的泰道思想阐释《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战执无兵”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解析《道德经》第七十章所给予的“甘于寂寞”的人生启示。
-
●12.1“德经”第六十四章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行动哲学;慎始慎终
-
●12.2“德经”第六十五章
尊道贵德
-
●12.3“德经”第六十六章
让利于民
-
●12.4“德经”第六十七章
吉祥三宝
-
●12.5“德经”第六十八章
自胜者强
-
●12.6“德经”第六十九章
战执无兵
-
●12.7“德经”第七十章
甘于寂寞
-
第十三章《道德经》下篇“德经”第七十一章到第七十七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七章为讲授内容。其中,《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从知“道”与不知“道”的角度,讲析为政为人“正视不足”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讲析老子警示为政者的取舍之道。重点阐释《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老子“敢于不敢”的思想精华及“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泰道思想。《道德经》第七十四章主要讲析本章所给予人“安分守己,不越俎代庖”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以“民之轻死”与“其上求生之厚”的对比,阐释《道德经》本章所给予的“上溢下漏、贫富不均”的历史启示以及对当下“让利减负、反腐倡廉”的实践意义。《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从老子的柔道思想、兵道思想及否道思想阐释“执着,但不固执”的人生智慧。从《易经》损卦和卦益的角度重点阐释本章所蕴含的“道学损益”、“低调行事”的人生智慧。
-
●13.1“德经”第七十一章
正视不足
-
●13.2“德经”第七十二章
取舍有道
-
●13.3“德经”第七十三章
敢于不敢
-
●13.4“德经”第七十四章
安分守己,不越俎代庖
-
●13.5“德经”第七十五章
上溢下漏,贫富不均,让利减负,反腐倡廉
-
●13.6“德经”第七十六章
执着,但不固执
-
●13.7“德经”第七十七章
道学损益;低调行事
-
第十四章《道德经》下篇“德经”第七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
本章以《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第八十一章、余论以及老子《道德经》的“柔道”、“泰道”、“否道”和“兵道”为讲授内容。其中,《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阐释本章所给予人“知行合一”的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从道、儒对比的角度阐释本章所给予人的“和恕善道”的人生智慧。《道德经》第八十章描绘了老子的理想国,从对“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阐释揭示《道德经》本章所给予人的“乐享生活”的美好生活智慧。重点从《易经》的角度及与儒家思想的对比阐释《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所揭示的道的终极取向——“利人利己”的智慧启示。以上为《道德经》下篇“德经”共四十章的全部内容。“余论”从“柔道”“泰道”“否道”和“兵道”对老子《道德经》的思想精华进行总结,重点辨析老子的“柔道”“泰道”“否道”和“兵道”的内涵交集与思维取向的不同侧重。
-
●14.1“德经”第七十八章
知行合一
-
●14.2“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恕善道
-
●14.3“德经”第八十章
乐享生活
-
●14.4“德经”第八十一章
利人利已
-
●14.5《道德经》余论
柔道、泰道、否道、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