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小说阅读(山东联盟)
英美小说阅读(山东联盟)
少于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5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这里是流动的咖啡屋,我们畅谈灰姑娘版傲慢与偏见,为野外生存的鲁滨逊出谋划策,论辩海明威笔下的英雄气概。 这里是3D影城,荟萃12部视听盛宴,电影剪辑推动情节,双语字幕精彩,动漫视频耳目一新,配有英文原版录音,陪你走过大学时光。不经意间,发现词汇长了几千,心灵得到净化,体验各种凝练的人生 。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鲁滨逊漂流记》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刘昱君
《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人物、主题及象征
刘昱君
小说引文及分析
刘昱君
小说问题与讨论
刘昱君
《格列佛游记》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昱君
斯威夫特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故事简介
刘昱君
选文分析及问题讨论
刘昱君
圣诞颂歌
狄更斯其人
刘昱君
《圣诞颂歌》人物分析
刘昱君
剧情介绍配有动漫视频
刘昱君
圣诞精神
刘昱君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介绍
徐翔
第一章:夫妇对话——中产阶级的婚姻观
徐翔
第三十四章:傲慢与偏见的交锋
徐翔
第五十八章:误解的消除
徐翔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及写作背景介绍
杨萍萍
《简▪爱》故事情节
杨萍萍
《简▪爱》人物分析
杨萍萍
《简▪爱》主题分析及选文赏析
杨萍萍
《呼啸山庄》
作家简介及其社会背景
王丽
《呼啸山庄》简介及作者的独特性格及文采
王丽
第十五章选文讲解
王丽
凯瑟琳爱情分析
王丽
《苔丝》
作者托马斯•哈代及其主题介绍
王丽
《苔丝》情节简介
王丽
人物分析、悲剧根源及苔丝的孤立感
王丽
选文分析及作业
王丽
《瑞普•凡•温克尔》
华盛顿•欧文风格简介-田园风格、浪漫主义和逃逸情结
刘昱君
《瑞普•凡•温克尔》的故事简介
刘昱君
作品人物分析与引文鉴赏
刘昱君
《汤姆索耶历险记》
马克•吐温的生平
刘昱君
《汤姆•索耶历险记》的情节简介
刘昱君
选文讲解
刘昱君
引文分析与鉴赏
刘昱君
《红字》
霍桑的生平及萨莱姆小镇女巫审判
王丽
情节和人物分析
王丽
象征符号面面观
王丽
选文分析
王丽
总结与回顾
王丽
《白鲸》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写作风格
刘昱君
《白鲸》的故事简介
刘昱君
第41章、135章选文讲解
刘昱君
生态观、圣经原型及要点回顾
刘昱君
《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生平
刘昱君
《老人与海》的情节简介
刘昱君
海明威式英雄分析
刘昱君
《老人与海》人物及意象分析
刘昱君
师生对话—永远的故事
爱情话题
刘昱君
  • 第一章《鲁滨逊漂流记》

    本文讲述的是是英国约克镇上一名水手鲁滨逊•克鲁索的奇异冒险经历。

  • 1.1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英国18世纪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他的最佳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发表于1719年。29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小说仍然脍炙人口。 《鲁滨逊漂流记》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部分债务。此后,他还陆续写成了其他作品:《鲁滨孙(逊)的沉思集》;《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杰克上校》;《罗克查娜》和《一个骑士的回忆录》等,但债主总是跟着他追债。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笛福体弱多病,无人陪伴,债主不断上门,孩子们也对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尔•笛福去世,终年71岁。像生活在荒岛上长达28年之久的他的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一样,他孤独而又恐慌。笛福为表达现代异化和孤独的主题做了铺垫。

  • 1.2《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人物、主题及象征

    他所乘的轮船失事了,搁浅在美洲海岸线上有一条被称为“大河”的奥利诺科尔河入海处。克鲁索借助从搁浅船上运出来的储存物,在附近的一座无名岛上,无师自通,开始了种植、养殖、酿酒、发酵和建筑等样样技术,几乎独自居住了28年。

  • 1.3小说引文及分析

    他在岛上自学了《圣经》,克服了孤独和恐惧,收养了黑奴“星期五”,成为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萌芽。

  • 1.4小说问题与讨论

    岛上的生活,伴着孤独、生病与劳作,鲁滨逊如何在阅读《圣经》中,反思自我,提高自我认识。

  • 第二章《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每个爱冒险的孩子喜欢的经典著作。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是一个山一样高的巨人,而在大人国却是个侏儒。在飞岛国和巫人岛上,格列佛看到的是相貌异常、衣着古怪、知识渊博,却有着荒诞不经的思想和行为的人;而在慧骃国中,慧骃马是真正的人,而人(称之为野胡)却是肮脏的仆人。 格列佛的一系列冒险故事,充满了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语调冷淡、克制,却十分有力,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任何一个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一部作品可以与之匹敌。《格列佛游记》全书呈“反面—正面—反面—正面”结构,反面乌托邦与正面乌托邦相互交织,既对启蒙的未来深感忧虑,又不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 2.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 出生于爱尔兰,出生前父亲已去世,母亲贫困,接受了不少亲戚的援助才得以接受教育。他是十八世纪早期的散文大师之一,其作品具有讽刺意义,如《书战》(The Battle of the Books)、《一只澡盆的故事》(Tale of a Tub)、《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和《芹曝之献》(A Modest Proposal)。

  • 2.2斯威夫特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故事简介

    格列佛于1699年开始第一次旅行,在海上遇到风暴,到了一个叫做利力浦特的国家,那儿的人只有15厘米高,却很狡猾机敏,擅长数学。格列佛一口就能吃下小人国的三个肉菜、三块面包,一口气能喝下他们两桶酒,作者运用了此类大量的精确数字和对比的手法,这些描写生动的形象,很能引人入胜,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的呈现了一个缩小但真实的人类世界,作者主要运用了讽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小人国就是明显的影射英国。

  • 2.3选文分析及问题讨论

    小人国里,两大对立政党的差别仅仅在于他们鞋跟的高低,但实际上他们代表的仍然是同一阶级,这正是英国政治的写照和批判,直到今天,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对立,他们只是存在着谁执政谁在野的问题。 至于小人国与领国的战争,实际上也是作者用来影射现实社会中英、法两国之争,其中最为可笑的战争起因竟是人们吃鸡蛋是应先打破大的一端还是小的一端,如此荒诞无聊的战争缘由,实际上是影射了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战争,从而解释出国家之间的大动干戈往往是有一些鸡毛小事引起的,显示出战争的可笑和统治者的愚昧。

  • 第三章圣诞颂歌

    狄更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有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 3.1狄更斯其人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有空前的名声,在二十世纪时他的文学作品受到评论家和学者广泛的认可。狄更斯的小说和短篇故事继续广为流行。

  • 3.2《圣诞颂歌》人物分析

    性情刻薄、冷酷的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面对温暖的圣诞节,却表现出讨厌周遭的一切庆祝活动。圣诞临近,他想尽办法去剥削他那忠诚可靠的雇员鲍勃·克莱切特以及爽朗乐观的侄子弗莱德。打从一开始,埃比尼泽根本就无心享受假期,只想像平常那样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让埃比尼泽想象不到的是,他梦见刚逝去的合伙人约瑟夫·马利的鬼魂。他希望能够借机帮助埃比尼泽,避免他以后走上自己的老路,后悔不堪。约瑟夫告诉埃比尼泽,在他之后还会有三个幽灵来拜访他。很快,这三个分别被称为圣诞节的"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和"未来之灵"的鬼魂就找到了他,唤醒他人性的另一面,斯科鲁奇从一个吝啬鬼变成了大善人。

  • 3.3剧情介绍配有动漫视频

    故事通过形象的人物特征。生动演绎了普世的意义和价值,可看性和思考性都很强。

  • 3.4圣诞精神

    圣诞的分享、无私和友爱是作者希望传承的精神

  • 第四章《傲慢与偏见》

    班内特太太生活中的大事就是为她的五个女儿找到如意郎君。她想尽办法让女儿们参加各种舞会,尽量结识邻居各种绅士。大女儿吉英和彬格莱先生一见钟情;但是在对吉英家里不懂事妹妹的影响下,彬格莱先生还是冷落了吉英。彬格莱先生的朋友达西,似乎冷漠傲慢,虽然对伊丽莎白表示好感,敏感自尊的伊丽莎白还是无法摆脱新军官韦韩先生散布的关于达西的流言阴影。在各种场合下,伊丽莎白开始对达西有所了解,偏见开始淡化。小妹妹莉迪亚与军官韦翰的私奔,令一家人感到伤风败俗,尤其是可怜的母亲,无法好好出嫁其他女儿了,绝望之极,莉迪亚和未婚夫韦翰体面回乡举办婚礼,体面地保准了一家人的尊严。最终伊丽莎白得知了真相,是达西到伦敦找回了这一对私奔的人,并帮韦翰还清了债务。伊丽莎白也搞清了韦翰的真正面目,不再对达西有偏见;而达西也不再对伊丽莎白有傲慢。俩人终成眷属。本文还有一个小插曲,表兄柯林斯滑稽的求婚,体现出维多利亚时代女儿家没有继承权,而被直系男性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可悲。通过这个插曲,也更能体会,为什么班内特太太如此着急嫁女儿了。 本章挑选了小说的第1,11,34,和58章作为重点来讲解。

  • 4.1《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Jane Austin 1775-1817)是英国文学史上淑女式作家。她不喜欢抛头露面,即使在家写作时,有客人来访,也会用一张纸或缝纫品盖在自己作品上。她是一位聪明、有吸引力的女子,她活泼的天性在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作品分别是:《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劝导》(Persuasion)、《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曼斯菲尔德花园》(Mansfield Park)和《爱玛》(Emma)。书中没有英雄情怀,也没有令人惊奇的冒险故事,表现的情感更接近大多数人的普通情感。她是描述无足轻重的中产阶层人物的小说的奠基者,风格轻松自然。德•昆西说过,要寻求那种未被滥用的俚语和行话所破坏的英语,奥斯丁的风格是完美典范。 作品介绍: 班内特太太生活中的大事就是为她的五个女儿找到如意郎君。她想尽办法让女儿们参加各种舞会,尽量结识邻居各种绅士。大女儿吉英和彬格莱先生一见钟情;但是在对吉英家里不懂事妹妹的影响下,彬格莱先生还是冷落了吉英。彬格莱先生的朋友达西,似乎冷漠傲慢,虽然对伊丽莎白表示好感,敏感自尊的伊丽莎白还是无法摆脱新军官韦韩先生散布的关于达西的流言阴影。在各种场合下,伊丽莎白开始对达西有所了解,偏见开始淡化。小妹妹莉迪亚与军官韦翰的私奔,令一家人感到伤风败俗,尤其是可怜的母亲,无法好好出嫁其他女儿了,绝望之极,莉迪亚和未婚夫韦翰体面回乡举办婚礼,体面地保准了一家人的尊严。最终伊丽莎白得知了真相,是达西到伦敦找回了这一对私奔的人,并帮韦翰还清了债务。伊丽莎白也搞清了韦翰的真正面目,不再对达西有偏见;而达西也不再对伊丽莎白有傲慢。俩人终成眷属。本文还有一个小插曲,表兄柯林斯滑稽的求婚,体现出维多利亚时代女儿家没有继承权,而被直系男性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可悲。通过这个插曲,也更能体会,为什么班内特太太如此着急嫁女儿了。

  • 4.2第一章:夫妇对话——中产阶级的婚姻观

    “有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是要娶个老婆的。”这句名言的开头,引发了无数世人的思考。围绕这个话题,班内特夫妇俩展开了令人滑稽的讨论,短短一个章节,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和英国式幽默,令人捧腹。

  • 4.3第三十四章:傲慢与偏见的交锋

    这章描写了达西如何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尴尬场面。因为伊丽莎白误解未消除,达西的求婚未果。

  • 4.4第五十八章:误解的消除

    这一章节选取的是达西承认自己从小接受的被父母宠爱的教育里,缺乏性格脾气的修养。而伊丽莎白恰好给他补了这一课。两人误解消除。

  • 第五章《简▪爱》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 5.1夏洛蒂▪勃朗特及写作背景介绍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 1816-1855)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作家中的大姐。自1847年出版之后,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勃朗特的父亲是一位偏僻乡村的穷牧师,母亲早亡,童年生活十分凄苦,去过慈善学校上学,当过家庭教师,这些经历帮助她写成了半自传体现实主义小说《简·爱》,坦率而热情地塑造了一个同自己天生欲望和社会地位发生冲突的女性形象,这种心底纯正,善于思考,捍卫独立人格,而又能勇敢地追求真正爱情的新女性形象,鼓励着同时代女性们摆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从属地位的束缚,激励着一代一代新女性人格独立,敢于追求精神境界相通的爱情,成就新的自我。

  • 5.2《简▪爱》故事情节

    《简·爱》中的女主人公,自幼父母双亡,被寄养到舅父家。舅父死后,舅母苛刻对待,激起简的反抗。她被送往孤儿院度过艰难的六年,十八岁时,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她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果敢,积极进取的谈吐使男主人对他产生了敬重和爱慕之情,并向简求婚。简很珍惜这份平等的、能够在思想交流的爱情,但正当他们在教堂举办正式婚礼时,一个叫梅森的男子当众宣布罗彻斯特已经有合法的妻子伯沙,而梅森正是伯沙的亲弟弟。罗彻斯特拉着目瞪口呆的简去见了被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告诉他婚前不知这位女人的家族遗传史,而且自己有几次差点被疯女人烧死。简坚决离去。在荒原上巧遇表兄妹相救。表兄圣约翰立志献身宗教,约简和她结婚后一起远赴印度传道。简隐约中听到了罗彻斯特的呼唤,决定重返桑菲尔德庄园,不料发现庄园被烧毁,罗彻斯特已经被烧成失明的残疾人。简义无反顾地担负起照顾罗彻斯特的责任,最终拥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 5.3《简▪爱》人物分析

    本节主要对简▪爱、罗切斯特、圣•约翰•里弗斯、海伦•彭斯四个人物进行了深度剖析。

  • 5.4《简▪爱》主题分析及选文赏析

    本节主要涉及作品的主题分析及经典段落赏析。自从《简•爱》出版以来,就被称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也被誉为女权主义作品的代表作。

  • 第六章《呼啸山庄》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丽出色地利用了自己易激动、内向的性格和她对周围的荒芜、神秘的荒野、创作了充满激情的特点,讲述了凯瑟琳和她的野蛮情人希刺克里夫之间的独特爱情故事。他们的激情震撼彼此灵魂,但是却没有坚守道德秩序的爱一直在他们生前、死后和埋葬在荒野上和僻静的墓地里一直在持续、游荡着。

  • 6.1作家简介及其社会背景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 1818-1848)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作家中的老二。1847年12月她出版了唯一的这一部长篇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都将内省和对内心感情的充分展示带入小说中,打破了情感只在诗歌中表现的文学创作模式。

  • 6.2《呼啸山庄》简介及作者的独特性格及文采

    通过凯瑟琳与希斯克里夫的对话,作者形象而诗意地描绘了两人激情之爱。

  • 6.3第十五章选文讲解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 1818-1848)激情浪漫,与众不同的性格与文才分析。

  • 6.4凯瑟琳爱情分析

    对林登的爱带着世俗的自私,对希斯克里夫的感觉是,他比我更像自己,是凯瑟琳的真实写照。

  • 第七章《苔丝》

    在著名的代表作《苔丝》中,哈代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让人欲罢不能,欲有所为而无可为的的悲剧故事,令人深思,看现实问题,要透过表面看真相。

  • 7.1作者托马斯•哈代及其主题介绍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于1840年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多塞特郡的一个小村镇,喜爱音乐,终生不断学习。22岁的他,离开了多塞特郡,来到伦敦,开始创作以虚构地名威塞克斯为背景的地域小说。1868年,婚后开始了长达28年的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主要作品如下: 1871年,他出版了《计出无奈》(Desperate Remidies),1872年《绿林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3年《一双湛蓝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4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6年《埃塞尔伯特的婚姻》(The Hand of Ethelberta ),1878年《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1886年《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1887年,《林地居民》(The Woodlander),1891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6年的《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短篇小说有1888年出版的《威塞克斯故事集》(Wessex the Tales: Strange, Lively, and Commonplace),1891年的《一群贵妇人》(A Group of Noble Names)和1894年《生活轻嘲集》(Life’s Little Ironies:A Set of Tales with Some Colloquial Sketches Entitled a Few Crusted Characters )。创作一部史诗剧《列王》(Dynasties)和其他诗集。

  • 7.2《苔丝》情节简介

    多重性悲剧分析: 1. The Injustice of Existence 2. Changing Ideas of Social Class in Victorian England 3. Men Dominating Women

  • 7.3人物分析、悲剧根源及苔丝的孤立感

    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德比有一天被人告知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代,他便得意忘形起来。约翰和他的老婆决定让女儿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以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苔丝去了以后被老太婆的儿子亚雷诱奸,她怀孕回家,孩子一生下即夭折。过了几年,苔丝离家来到陶勃赛乳牛场干挤奶的活儿,在这里他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克莱恋爱并订婚。苔丝对文质彬彬、颇有知识的克莱十分崇拜和热爱,几次想把自己曾被亚雷奸污的事告诉他,但都因种种缘故而没有办到。结婚前数日她曾写了一封长信将往事告知克莱,她把信从房门下边塞进克莱的屋子却塞到了地毯下面。新婚之夜她把自己昔日的这一不幸事件向丈夫坦白,但是克莱没能原谅她。这以后他们两人分居,克莱去巴西发展他的事业,苔丝仍在一些农场打工糊口。命运却让她再次与已经披上牧师黑袍的亚雷•德伯相遇。亚雷对苔丝的情欲顿时击败了他那没有根基的宗教信仰,他纠缠苔丝,不得到她决不罢休。这时候苔丝的父亲病故,为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她被迫与亚雷同居。 不久,安吉尔•克莱尔从巴西回国,找到妻子并表示悔恨以往的冷酷无情。苔丝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是亚雷• 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莱,又一次毁掉了她的幸福,她懊恼和愤怒到了极点,带着一种责任感,杀死了亚雷。在与克莱一起度过幸福、满足的最后五天之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 7.4选文分析及作业

    从性格分析,作者在帮我们找悲剧原因。

  • 第八章《瑞普•凡•温克尔》

    华盛顿•欧文的幽默短篇传奇故事,Rip Van Winkle,以荷兰人统治末期的纽约州乡村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鉴德国的民间传说,刻画了善良淳朴而与落后于时代的农民瑞普的形象。

  • 8.1华盛顿•欧文风格简介-田园风格、浪漫主义和逃逸情结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美国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最伟大的文学成就是《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全书收录了欧文所做的小说、散文和随笔集共34篇,是作者旅欧期间对所见所闻加工创作的产物。其中脍炙人口的有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传奇》

  • 8.2《瑞普•凡•温克尔》的故事简介

    故事讲的是一个老好人丈夫在睡谷一觉醒来,回到村子,发现二十年过去了。大家感到这事很神奇,很多像他一样有怕老婆感觉的人,都期待能和他一样,一醉解千忧。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和描写,刻画了主人公与陪伴他的老狗,如何受到凶悍女主人的惊吓的故事。小说形象地描述了独立给北美洲带来的影响并没有给民众生活带来很大改善。瑞普•凡•温克尔已经成为一个“可笑的旧时代的残余”了。

  • 8.3作品人物分析与引文鉴赏

    作者欧文用幽默的笔触,描写了怕老婆的温克尔。剖析文章的清新幽默,让人开怀不已。

  • 第九章《汤姆索耶历险记》

    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要是问起美国人,谁的作品最能代表美国精神,恐怕十之八九都会回答:马克‧吐温 (Mark  Twain)。马克‧吐温被认为是最具美国本土特色的作家,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生之喜悦、冒险、进取、轻快、幽默、对旧的文化不敬、嘲笑传统和假正经。一言以蔽之,他是最能代表美国民主精神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从孩子的童真视角,观察大人世界,充满着机智和幽默,童趣十足。

  • 9.1马克•吐温的生平

    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要是问起美国人,谁的作品最能代表美国精神,恐怕十之八九都会回答:马克‧吐温 (Mark Twain)。马克‧吐温被认为是最具美国本土特色的作家,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生之喜悦、冒险、进取、轻快、幽默、对旧的文化不敬、嘲笑传统和假正经。一言以蔽之,他是最能代表美国民主精神的作家。

  • 9.2《汤姆•索耶历险记》的情节简介

    马克‧吐温的时代,是一个新时代。美国至公元一八六五年止,一切的发展都还局限在东部,密苏里河以西还被视作蛮荒之地。但从南北战争 (公元1861 ~ 1865年) 结束后,跟着而来的是美国的大扩张。在公元1870 ~1880年间,每年越过密西西比河前进的移民达十万人以上,铁路飞跃增加,把美国的疆域一直推到太平洋岸。同时,这年代也是美国工业大发展的开始,带来了大城市的建立。这是现代美国的成形期。我们今日所见的美国、美国人、美国作风,都是在这年代开始定型。马克‧吐温可以说是第一个地道的美国作家,他的主要作品用的是美国的民间材料,文体是美国土语,可以说自马克‧吐温起才有完全独特风格的美国文学。

  • 9.3选文讲解

    在马克‧吐温所有作品中,使他最万年长青的著作,还是他那两部写顽童的小说─「汤姆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这两部可说是老少咸宜、脍炙人口的书,尤其是「汤姆历险记」更为我们台湾的读者所熟悉。书店中到处可见此书,电视也曾播映它的卡通片,深受小孩子的喜爱。这部小说是叙述一个精灵古怪,满肚子鬼主意的小孩汤姆和另一个野孩子哈克,他们住在密西西比河边的一个小城,两人一搭一唱的,做出好多令人捧腹大笑的妙事。当你欣赏这本书时,随时可能发出会心的一笑。书到结尾时,汤姆居然破了一宗谋杀案而成为英雄人物。汤姆‧沙耶成为美国文学上最著名的儿童人物,代表美国性格中满不在乎,足智多谋的精神。

  • 9.4引文分析与鉴赏

    重点分析了小说栩栩如生的对话和冒险的情节设计

  • 第十章《红字》

    全书写到的人物不过十多个,其中有姓名的不超过十个。值得注意的是贝灵汉总督、威尔逊牧师、西宾斯老夫人和那位最年轻而唯一有同情心的姑娘这四个次要人物,他们分别是珠儿、丁梅斯代尔牧师、罗杰•齐灵握斯和海丝特这四个主要人物的反衬或影子。而四名主要人物又形成两对,使他们的个性在相得益彰之中予以酣畅淋漓的表现。

  • 10.1霍桑的生平及萨莱姆小镇女巫审判

    萨莱姆海关的生活对他创作《红字》有着直接的影响,《红字》的出版巩固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坚实地位,也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 霍桑被评价为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这一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对人的内心、心理活动的兴趣和洞察力。他深受原罪思想的影响,而且原罪代代相传,倡导人们以善行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2] 其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红字》,《七角楼房》,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古宅青苔》,《雪影》等。其中《红字》已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亨利•詹姆斯、爱伦•坡、赫尔曼•麦尔维尔等文学大师都深受其影响。

  • 10.2情节和人物分析

    海丝特•白兰是有形的红字。她出身没落的世家,父母贫穷而正直。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两年中丈夫音讯皆无.谣传他已葬身海底,这个孤苦夫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便显得合情合理。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为了爱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与耻辱。出于对他的眷恋之情,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远离他所在的教区,就是在他死后,仍然放弃了与女儿共享天伦之乐的优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尸骨的故地,重新戴上红字,直到死后葬在他身边,以便永远守护、偎依着他。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刺绣那红字,着意打扮她的小珠儿,不仅出面捍卫自己教养她的权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养她成人。 在作者的笔下,海丝特远不只是个争取个性解放的女人,她还汲取了“比红字烙印所代表的罪恶还要致命”的精神,把矛头指向了“与古代准则密切相关的古代偏见的完整体系——这是那些王室贵胄真正的藏身之地”,称得起是一位向愚昧的传统宣战的斗士了。这样的高度,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所难以企及的。她的这种精神境界尽管没有为她的那些请教徒乡亲和愚不可及的长官们所理解(否则,不分要和来何等横祸),但无论如何,由于她的合辛茹苦、助人为乐等种两美德,使她胸前的红字不再是“通奸”(adult“y)的耻辱徽记,面成了“能”(Able),甚至“值得尊敬”(AdmirabIe)的标志了。

  • 10.3象征符号面面观

    丁梅斯代尔是无形的红字。与海丝特相比,他显得怯懦,但这是他受宗教束缚弥重的结果。他并非不想公开仟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这种愿望过多地同“赎罪”‘内省”等宗教意识纠缠在一起,因此行动上也只能处处受其局绊。他既要受内心的谴责,又要防外界的窥测;他明明有自己的爱,却偏偏要把这种感情视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挣扎了七年,最终虽然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恶”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净化与灵魂的飞升,但他始终没再气承认自己爱的正当,更谈不到与旧的精神体系彻底决裂,与海丝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衬出后者的高大。 齐灵握斯是红字的制造音。他那丑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躯体,正是他丑陋和畸形的灵魂的写照。他选择了让丁梅斯代尔话着受煎熬的复仇手段,实际上成了阻止他赎罪的恶魔。他和海丝特的结合虽然出于他追求家庭温暖和个人幸福的一已之私,但毕竟是一种爱,原也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爱转变成恨,把复仇作为生活目标,不惜抛弃“博爱”的基督精神,以啮噬他人的灵魂为乐之后,反倒由被害者堕落成“最坏的罪人”,不但在失去复仇这一生活目标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后也不会得到新生。 小珠儿则是活的红字,“是另一种形式的红字,是被赋予了生命的红字!”这个私生的小精灵和她母亲胸前的红字交相辉映,既是“罪恶”的产物又是爱情的结晶。海丝特把红字用金色丝线装饰得十分华美,小珠儿也给打扮得鲜丽异常。她的美与齐灵沃斯的丑形成强烈对比:一方面体观了作者的浪漫主义观点一老医生的博学多识使他成为深受加尔文教污染的社会人面小女孩肆元忌惮的狂野则仍保持着自然人的纯真;另方面又表明了作者的宗教意识——齐灵沃斯既然是撤旦,小珠儿便是“天使”(Angel),“A”字在她身上,从而具备了更积极的合义。恰拾是在这个含义上,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也体现了他对宗教的幻想,

  • 10.4选文分析

    霍桑是一位世界观相当复杂的作家,他选择爱情悲剧作为《红字》的主题,使自己深深陷入难解的矛盾之中。爱情本是人类的天性,但按照基督教义。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智慧之果,懂得了男欢女爱,不再靠上帝创造而由自已繁衍人类,这本身正是“原罪”,至于私情,更触犯了基督教的第七戒。霍桑虽深受教会影响,但自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爱情早已成了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时时受到歌颂,他即使再保守,也不会不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了。于是,书中便处处可见作者难言的苦衷:他虽然谴责不合理的婚姻,甚至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说成是“神圣的贡献”,但不敢肯定不合“法”的感情,更不肯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只能让齐灵渥斯在死前“良心发现”,把遗产全部留给珠儿。

  • 10.5总结与回顾

    作者的这部传世之作,吸引着无数作家和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继续关注并研究。

  • 第十一章《白鲸》

    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梅尔维尔盘根错节的人文思想和深远的人文关怀,通过对捕鲸多方面的描写,揭示了人对自然疯狂掠夺时将自己陷入罪和欲的困境之中。通过对人性困境的剖析,反映了对物质追求及信仰缺失的当时美国的社会状态,明确地阐明了救赎的必要。本文对小说《白鲸》中的救赎主题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在小说中的宗教思想及深远的人文关怀。

  • 11.1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写作风格

    梅尔维尔,H.(Herman Melvill l819-1891) 小说家、诗人。1819年8月1日生于纽约,15岁离开学校,做过银行小职员、皮货店店员和教师。1839年在一条去英国利物浦的商船上充当服务员,接触海洋,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白鲸》是他的代表作。

  • 11.2《白鲸》的故事简介

    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热症狂。他的船几乎兜遍了全世界经历辗转,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带人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圣经》中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一人得救,来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作者赋予莫比-迪克的白色象征天真无邪和恐怖,以白鲸象征善和恶的混合,这也是人世的基本状况。这部小说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船的规模和成熟、深思性质的文笔,成为传世佳作。

  • 11.3第41章、135章选文讲解

    《白鲸》是一部内涵极其丰富而复杂的作品。多年来,人们对于该小说的解读众口不一,但对它的宗教研究还比较少,尤其对于小说中生态神学发掘几乎处于缺失状态。文章试图从生态神学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发现这些内容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相关主题,这正是作者生态神学思想的体现。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基督教生态神学思想并非是只关心灵魂的救赎,也关注现实中的生态问题。

  • 11.4生态观、圣经原型及要点回顾

    作者铿锵的句子,提醒着人们自然是不能被征服的。

  • 第十二章《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诺贝尔奖作品,意蕴丰赡,能够让读者领略虽败犹荣,重压之下保持优雅风度的的英雄气概。

  • 12.1海明威的生平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英语: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激情浪漫,是战地记者,所以文笔简洁生动,写作内容丰富多彩。他的写作风格接近冰山原则,文字表面是冰山一角,蕴含很深意义在水面之下,成为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海明威式的英雄,体现在《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身上,那就是“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Grace Under Pressure),可以被打败,但永远也打不垮的无冕英雄”风度。但是,病痛和酗酒,弹伤和飞机失事等带来的身体伤痛,让他像父亲一样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爱达荷大学,一直保留着海明威节庆祝活动,方式是作家们写作分享与朗读,激励着很多创作者追随着他的踪迹。代表作《老人与海》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其他作品如《丧钟为谁而鸣》的是反对战争题材,海明威曾说过,战争是罪恶的。

  • 12.2《老人与海》的情节简介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人爱着大海,爱着大鱼。爱着爱着他的男孩,他的梦里只有狮子。是位百折不挠的英雄。

  • 12.3海明威式英雄分析

    作为战地记者的海明威,擅长运用冰山原则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当今的极简原则是相通的。他笔下的老人,有个重压之下保持优雅风度的气概。这种海明威式的英雄气概,遵循“你可以打败我,但却永远不能征服我”的海明威式英雄原则,正是海明威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英美小说阅读》是一门英语通识选修课,是通过对精心挑选的十二部原版小说选文进行有深度的阅读,去感受有温度的收获。这种收获有英语词汇量增加到一万的惊喜,有有打下模仿原版小说写出地道语言的基础,也有通过阅读英美经典作品学习西方文化、历史和人文知识,提高对自我、人与社会的认识与关注。 在这个数字时代,文学从近距离阅读走向了远程阅读。在这门课程里,我们以传统文本阅读,一开始结合手机智能APP阅读软件,用QQ或微信扫描下载后,就会读到与课程相关章节的原版小说选文,如果遇到不会的单词,轻轻点击屏幕,就会跳出该词的释义,

  • 12.4《老人与海》人物及意象分析

    本小节重点阐释了老人的梦见沙滩玩耍的狮子的象征与世无争英雄情结寓意,以及小男孩把捕鱼经验丰富的老人当导师的尊敬,以及老人把马林鱼当兄弟的那段文字,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生态关系。

  • 第十三章师生对话—永远的故事

    在该一开放章节里,师生用英语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各种爱情模式和故事;各种流浪汉式冒险故事。材料来自与各届优秀学生在课外讨论的视频。目前只拍摄了第一节“爱情话题”。

  • 13.1爱情话题

    讲课教师与2015级国贸学生蒋嘉颖一起讨论了爱情的对等以及学过的小说里不同的爱情模式,爱情可以缤纷多彩,但是动态对等才能有平衡的关系,这个点非常值得年轻人关注。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鲁滨逊漂流记》

    1.1 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1.2 《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人物、主题及象征

    1.3 小说引文及分析

    1.4 小说问题与讨论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格列佛游记》

    2.1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2 斯威夫特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故事简介

    2.3 选文分析及问题讨论

    视频数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圣诞颂歌

    3.1 狄更斯其人

    3.2 《圣诞颂歌》人物分析

    3.3 剧情介绍配有动漫视频

    3.4 圣诞精神

    视频数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傲慢与偏见》

    4.1 《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介绍

    4.2 第一章:夫妇对话——中产阶级的婚姻观

    4.3 第三十四章:傲慢与偏见的交锋

    4.4 第五十八章:误解的消除

    视频数4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简▪爱》

    5.1 夏洛蒂▪勃朗特及写作背景介绍

    5.2 《简▪爱》故事情节

    5.3 《简▪爱》人物分析

    5.4 《简▪爱》主题分析及选文赏析

    视频数4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呼啸山庄》

    6.1 作家简介及其社会背景

    6.2 《呼啸山庄》简介及作者的独特性格及文采

    6.3 第十五章选文讲解

    6.4 凯瑟琳爱情分析

    视频数4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苔丝》

    7.1 作者托马斯•哈代及其主题介绍

    7.2 《苔丝》情节简介

    7.3 人物分析、悲剧根源及苔丝的孤立感

    7.4 选文分析及作业

    视频数4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瑞普•凡•温克尔》

    8.1 华盛顿•欧文风格简介-田园风格、浪漫主义和逃逸情结

    8.2 《瑞普•凡•温克尔》的故事简介

    8.3 作品人物分析与引文鉴赏

    视频数3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汤姆索耶历险记》

    9.1 马克•吐温的生平

    9.2 《汤姆•索耶历险记》的情节简介

    9.3 选文讲解

    9.4 引文分析与鉴赏

    视频数4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红字》

    10.1 霍桑的生平及萨莱姆小镇女巫审判

    10.2 情节和人物分析

    10.3 象征符号面面观

    10.4 选文分析

    10.5 总结与回顾

    视频数5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白鲸》

    11.1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写作风格

    11.2 《白鲸》的故事简介

    11.3 第41章、135章选文讲解

    11.4 生态观、圣经原型及要点回顾

    视频数4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老人与海》

    12.1 海明威的生平

    12.2 《老人与海》的情节简介

    12.3 海明威式英雄分析

    12.4 《老人与海》人物及意象分析

    视频数4
  • 第十三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三章 师生对话—永远的故事

    13.1 爱情话题

    视频数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