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家畜病理学是研究动物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器官和细胞代谢、功能与形态结构改变的学科,其任务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应用于生产实际进行病理诊断。家畜病理学是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即桥梁课程,本门课程将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本课程总论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休克、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等共12章;各论包括心血管系统病理和疾病病理等。家畜病理学研究方法有尸体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等。
-
●1.1家畜病理学的任务、地位和学习内容
本讲介绍家畜病理学的概念、任务和学习内容。本课程的任务是为兽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应用于生产实际进行病理诊断。家畜病理学是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即桥梁课程。本课程总论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休克、水和电解质代谢障共10章;各论包括心血管系统病理、造血系统病理、呼吸系统病理和疾病病理等。
-
●1.2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家畜病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尸体解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动物实验、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和细胞培养、临床病理学研究等方法。此外,电子显微镜技术、图像分析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PCR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新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组织或器官内循环血量异常,血量增多引起充血,血量减少则出现缺血;血管壁完整性或通透性改变,使血液成分逸出血管外而导致出血和水肿;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血液固有成分析出形成血栓;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阻塞局部血管造成栓塞,并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甚至梗死。
-
●2.1动脉性充血
由于神经机理和体液机理引起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可见于生理情况下和病理情况下,一般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也可转变为淤血或引起水肿和出血等。
-
●2.2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障碍,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流量增多,称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可见局部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最为常见的是由于左心或右心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肺淤血和肝淤血。
-
●2.3出血
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或心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出心腔或血管之外,称为出血。可分为渗出性出血和破裂性出血,常见内出血和外出血。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原因、部位、速度、出血量及出血所持续的时间。
-
●2.4血栓形成
由于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和血液性质的改变,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某些成分析出凝集成固态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态为白头、花身和红尾巴,对机体有利有弊。
-
●2.5栓塞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栓塞部位与栓子来源有关,栓子的运行路径与血流方向一致。可见血栓性、脂肪性、气体性、组织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栓塞等。
-
●2.6梗死
由于动脉血管闭塞、动脉血流断绝,且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引起坏死,称为梗死,即缺血性坏死。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病理情况下发生梗死的梗死灶形态、大小、颜色和质地不同。
-
第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正常动物机体当中,凝血和抗凝血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这对于维持体内血液的稳定流动和防止出血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个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是一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发生DIC的患病动物可导致出血、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DIC是引发动物传染性疾病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3.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正常动物机体当中,凝血和抗凝血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这对于维持体内血液的稳定流动和防止出血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个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是一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发生DIC的患病动物可导致出血、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DIC是引发动物传染性疾病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四章休克
休克以组织器官的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不足为主要特征,是机体一种危重的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根据休克发生时微循环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将休克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休克可导致机体代谢障碍和主要器官功能障碍。
-
●4.1休克
休克以组织器官的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不足为主要特征,是机体一种危重的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根据休克发生时微循环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将休克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休克可导致机体代谢障碍和主要器官功能障碍。
-
第五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和电解质是体液的组成成分,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内外。在很多疾病和病理过程中,都会引起体液的量、分布、渗透压和电解质浓度的改变,这种改变不能及时纠正会引起严重后果。动物体液的量的异常变化可以表现为水肿和脱水,进而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血浆中钾离子浓度的异常改变表现为高血钾和低血钾。
-
●5.1水肿
水肿是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过多,体液对维持动物健康非常重要;正常动物组织液的量比较恒定,这决定于血管内外液体出入量平衡,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这两种平衡被打破是产生水肿的主要原因,水肿产生以后会对机体的产生重要影响。
-
●5.2脱水
脱水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丢失。在体液减少中,动物机体发生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脱水,机体会出现一系列代偿反应,脱水以后的动物,机体会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
-
●5.3高血钾和低血钾
钾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无机阳离子之一。它对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保持细胞静息膜电位,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对于动物机体的骨骼肌、平滑肌、心肌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
第六章细胞和组织损伤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是指致病因素引起细胞、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机能活动改变与形态结构异常,是疾病时的基本病理变化。损伤的表现可因其原因和程度不同而异:较轻的可逆性损伤,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和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透明变性、淀粉样变性和黏液样变性)等;严重的不可逆损伤,则表现为坏死。
-
●6.1萎缩
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过程,称为萎缩。生理状态下,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生理性萎缩;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病理性萎缩,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
-
●6.2细胞水肿
颗粒变性和水泡变性是同一疾病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称为细胞水肿。细胞水肿是指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内出现微细颗粒(颗粒变性)或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变性)的一种病理变化。
-
●6.3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是由于细胞脂肪代谢障碍和结构脂肪破坏,细胞胞质内出现脂肪小滴或脂滴增多,H.E.染色为大小不等、圆形、轮廊明显的空泡,用特殊固定或特殊染色可区别于水泡变性。
-
●6.4透明变性
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是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无结构、半透明样物质的一类形态学变化,伊红或酸性复红染色呈鲜红色。肾小管上皮细胞、浆细胞、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易发生,发生部位不同,原因和机理不同。
-
●6.5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是指淀粉样物质沉着在组织器官的血管壁、网状纤维或细胞间的病理过程,只发生在间质中,H.E.染色呈粉红色。淀粉样物质是一种结合黏多糖的蛋白质,与淀粉反应特点相似。
-
●6.6黏液样变性
黏液样变性是结缔组织中灰白色、黏稠的类黏液积聚,发生在间质中。类黏液是结缔组织产生的蛋白质与黏多糖形成的复合物,呈弱碱性,H.E.染色为淡蓝染的丝网状物质。
-
●6.7坏死
在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所有损伤性因素只要达到一定强度、作用持续一定时间,均可引起坏死。核浓缩、核破碎、核溶解是细胞死亡的形态学标志。
-
第七章适应与修复
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应答性反应常表现为代偿、肥大和化生等适应过程;组织和器官损伤后,通过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愈合、骨折愈合进行修复,不能完全吸收的病理产物可通过肉芽组织取代。
-
●7.1适应
适应是指机体对内外环境改变的应答性反应,包括代偿、肥大和化生等。
-
●7.2再生
组织与细胞损伤后由临近健康细胞分裂、增殖修复损伤的过程称为再生。由于组织损伤程度和再生能力的不同,可将再生分为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
-
●7.3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是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肉芽组织在创伤愈合、骨折愈合和病理产物改造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
●7.4创伤愈合
根据创伤形成的条件和组织损伤的程度不同,将创伤愈合分为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一期愈合也称为直接愈合,主要经历再生修复过程,需要时间比较短;二期愈合也称为间接愈合,通过抗感染和修复两过程,需要时间比较长。
-
●7.5骨折愈合
骨组织损伤的改建过程即为骨折愈合。骨折愈合包括血肿形成、坏死骨吸收、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和改建5个时期。骨折愈合受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的影响。
-
●7.6机化
病理产物由肉芽组织改造的过程称为机化,包括血栓、坏死组织、纤维素和异物的机化等。机化可使病理产物处于稳定状态,减轻对组织的影响,但机化也可造成浆膜粘连、肺肉变等不良后果。
-
第八章 炎症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损伤作用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炎症介质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变质、渗出和增生,变质是组织损伤,渗出是机体的防御反应,增生是机体修复过程。炎症具有局部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根据基本病理变化,炎症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识别炎症类型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炎症的结局有康复、迁延不愈和蔓延扩散,炎症局部病理过程的全身化可引起败血症。 -
●8.1炎症概述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损伤作用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多种因素均可引起炎症,致炎因素不同引起的炎症类型不同,机体状态不同对同一炎症的反应也不同。多种炎症介质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具有局部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
●8.2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变质、渗出和增生,变质是组织损伤,即致炎因素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渗出是机体的防御反应,包括液体的渗出和白细胞渗出;增生是机体修复过程。
-
●8.3变质性炎和渗出性炎
根据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相应地可把炎症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本讲学习变质性炎和渗出性炎。变质性炎是指炎灶内以变质性变化为主,而渗出和增生性变化轻微的炎症。渗出性炎是炎灶内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和轻微的增生性变化的炎症。渗出性炎主要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
●8.4增生性炎
增生性炎可分为普通增生性炎和特异性增生炎两种类型。普通增生性炎主要见于慢性炎症和炎症后期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即修复反应。特异性增生炎也称肉芽肿性炎,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肉芽肿性炎灶有自身的特有结构,内有由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异物巨细胞)组织的特殊肉芽组织。
-
第九章败血症
败血症是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持续存在,产生毒素,与不断蓄积的有害代谢产物共同引起以机体中毒、严重损伤和出血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上常见最急性败血症和急性败血症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表现典型败血症变化,如病畜尸僵不全或缺如,尸体腐败明,血液凝固不良或不凝固,急性炎性脾肿(败血脾)或坏死性脾炎、全身出血性淋巴结炎等全身种组织器官或全身重要器官的出血和坏死性变化。
-
●9.1败血症
败血症是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持续存在,产生毒素,与不断蓄积的有害代谢产物共同引起以机体中毒、严重损伤和出血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败血症不同是疾病的类型。临床上常见最急性败血症和急性败血症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表现典型败血症变化,如病畜尸僵不全或缺如,血液凝固不良或不凝固,急性炎性脾肿(败血脾)或坏死性脾炎、全身出血性淋巴结炎等全身种组织器官或全身重要器官的出血和坏死性变化。
-
第十章酸碱平衡紊乱
动物的体液保持相对稳定的pH值,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动物正常的动脉血pH值在7.35~7.45。正常状态下,机体有一套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疾病过程中,尽管有酸碱物质的增减变化,一般由于代偿不易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只有在严重情况下,机体内产生或丢失的酸碱过多而超过机体调节能力,或机体对酸碱调节机制出现障碍时,进而导致酸碱平衡失调。一旦出现酸碱平衡紊乱,就会影响动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
●10.1酸中毒
酸中毒是体内血液和组织中酸性物质的堆积,其本质是血液中氢离子浓度上升、pH值下降。酸中毒有2种,分别是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他们的区别是:血液中NaHCO3原发性降低,血浆pH趋于正常值的下界或有时低于下界,称为代谢性酸中毒;血液中H2CO3原发性升高,血浆pH趋于正常值的下界或有时低于下界,称为呼吸性酸中毒。
-
●10.2碱中毒
碱中毒是体内血液和组织中碱性物质的堆积,其本质是血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pH值升高。碱中毒有2种,分别是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他们的区别是:血液中NaHCO3原发性升高,血浆pH趋于正常值的上界或有时高于上界,称为代谢性碱中毒;血液中H2CO3原发性降低,血浆pH趋于正常值的上界或有时高于上界,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
第十一章缺氧
氧是保证机体正常功能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缺氧会导致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11.1缺氧
缺氧是动物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氧的供应不足或其利用氧的过程发生障碍。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缺氧对动物机体的组织器官机能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
第十二章 发热
恒温动物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以适应生命活动的正常需要。发热是大多数疾病特别是感染,炎症,伴有组织损伤性疾病的一种病理过程。发热的发展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发热对于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
●12.1 发热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动物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以适应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能引起体温升高,出现发热。发热与过热不同,发热是由于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升高,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对机体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
第十三章肿瘤
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后,通过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而引起细胞转化甚至恶变,从而发生肿瘤。肿瘤可分为良性、恶性两大类。肿瘤是由瘤细胞和间质所组成的,瘤细胞的异型性和肿瘤生长、转移等生物学特性,是判断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肿瘤的物质代谢要比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细胞明显增强,特别是恶性肿瘤,因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征。肿瘤的性质不同,生长方式也不同,恶性肿瘤主要以浸润性生长或弥散性生长方式。肿瘤的性质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不同,恶性肿瘤可引起机体恶病质而死亡,同时机体对肿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肿瘤免疫。良性肿瘤不扩散,恶性肿瘤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转移,形成转移瘤。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肿瘤的命名不同。
-
●13.1肿瘤概述一
肿瘤是指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正常的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分裂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性质、来源和生长部位不同,肿瘤的形态、大小、硬度和颜色均不同。肿瘤的基本结构包括实质和间质,实质即指肿瘤细胞。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瘤细胞的形态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异型性是判断肿瘤良性和恶性的主要依据,良性肿瘤异型性小,恶性肿瘤异型性明显。
-
●13.2肿瘤概述二
肿瘤的物质代谢要比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细胞明显增强,特别是恶性肿瘤,因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征。肿瘤的性质不同,生长方式也不同,恶性肿瘤主要以浸润性生长或弥散性生长方式。肿瘤的性质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不同,恶性肿瘤可引起机体恶病质而死亡,同时机体对肿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肿瘤免疫。良性肿瘤不扩散,恶性肿瘤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转移,形成转移瘤。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肿瘤的命名不同。
-
●13.3动物常见肿瘤
来讲学习临床常见的4种良恶性肿瘤,分别为纤维瘤、纤维肉瘤、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其中纤维瘤是良性肿瘤,其它三种类型是来源于不同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典型的异型性。
-
第十四章心血管系统病理
动物心内膜炎常发生于二尖瓣,根据病变特点分为疣状心内膜炎和溃疡性心内膜炎,前者以瓣膜形成疣状赘生物为特征,后者以瓣膜出现明显坏死为特征。心肌炎多并发于其他疾病,特别是传染病过程中,包括实质性心肌炎、间质性心肌炎和化脓性心肌炎。心包炎多由感染或创伤所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心脏及心包病变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对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都有严重影响。
-
●14.1心内膜炎
心内膜炎,是指心脏内膜的炎症,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最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Ⅱ型变态反应引起。临床上动物以瓣膜性心内膜炎较常见,瓣膜性心内膜炎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又分为疣状性内膜炎和溃疡性心内膜炎。
-
●14.2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心脏肌肉的炎症。原发性心肌炎比较少见,通常是传染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伴发症。根据心肌炎的发生部位和性质,分为实质性心肌炎、间质性心肌炎和化脓性心肌炎,患恶性口蹄疫的犊牛常因实质性心肌炎而死亡。
-
●14.3心包炎
心包炎,是指多由感染和创伤引起心包壁层和脏层(即心外膜)的炎症。根据发生原因,心包炎可分为传染性心包炎、创伤性心包炎和寄生虫性心包炎。
-
●14.4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和静脉回流受阻,心脏搏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被破坏,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等因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会造成动物机体的肺循环障碍和体循环障碍等。
-
第十五章造血和免疫系统病理
脾脏和淋巴结等是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病变特征和病程,脾炎可分为急性炎性脾肿、坏死性脾炎、化脓性脾炎和慢性脾炎;淋巴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急性淋巴结炎包括浆液性、出血性、坏死性和化脓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以淋巴细胞或纤维组织增生为主。
-
●15.1脾炎
脾炎,是指发生于脾组织的炎症过程,多伴发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生,是脾脏最常见的一类病理过程。根据病变性质和发展过程,分为急性炎性脾肿、坏死性脾炎、化脓性脾炎和慢性脾炎。
-
●15.2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是指发生于淋巴结的炎症过程。根据病变性质和发展过程,分为急性浆液性、急性出血性、急性坏死性、急性化脓性、慢性细胞增生性和慢性纤维增生性淋巴结炎。
-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病理
呼吸系统病理主要介绍支气管性肺炎、纤维素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肺气肿及肺萎陷等内容。支气管肺炎是动物肺炎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病原因素经气道播散以肺小叶为基础引发的。大叶性肺炎的病灶是大叶性的,其病变过程可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変期、消散期。间质性肺炎是病原经气道或血流播散而引起的肺泡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和肺小叶间质的炎症。肺气肿指局部肺组织内气体含量增多,肺脏体私増大;肺萎陷指局部肺组织内气体含量减少,肺泡塌陷。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肺通气障碍、肺换气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可对机体产生呼吸困难等多种影响。
-
●16.1支气管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是指肺小叶范围内的细支气管及其肺泡的急性、浆液性、细胞渗出性炎症。
-
●16.2纤维素性肺炎
纤维素性肺炎是指整个肺叶或大部分肺叶发生的以纤维素渗出为特征肺炎,称纤维素性肺炎,又称为大叶性肺炎。
-
●16.3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是指肺脏间质(肺泡隔、支气管与血管周围及小叶间质等)的弥散性或局灶性的炎症。其病理学特征以肺泡隔渗出和增生性变化为主,同时在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小叶间质也见炎症过程。
-
●16.4肺气肿和肺萎陷
肺气肿是指局部肺组织内空气含量过多,导致肺脏体积膨大的病理现象。肺萎陷是指肺脏膨脈不全或曾充过气的肺组织的場陷,使肺实质出现相对无空气的区域。
-
●16.5呼吸功能不全
由于外呼吸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使肺通气或肺换气出现异常,使机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这一病理过程称为呼吸功能不全。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可引起呼吸衰竭。
-
第十七章消化系统病理
消化系统病理主要介绍肠炎、肝炎、肝硬变、肝功能不全等内容。肠炎是指肠道或其某一部分的炎症,根据病变特点分为急性卡他性肠炎、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性肠炎、慢性增生性肠炎。肝炎由多种病因引起,常见类型有传染性肝炎、寄生虫性肝炎、坏死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肝硬化是在门静脉高压、肝坏死、寄生虫侵袭的基础上发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假小叶形成和结締组织増生。肝脏的多种損伤和血液循环障碍均可导致肝功能不全,对机体有严重影响。黄疸的发生与溶血、肝实质損伤、胆道堵塞有密切联系。
-
●17.1肠炎
肠炎是指整个肠道或其某一部分发生的炎症过程。主要介绍急性卡他性肠炎、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性肠炎和慢性增生性肠炎
-
●17.2肝炎
肝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的炎症过程。肝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
-
●17.3肝硬变
肝硬化是指肝组织严重损伤后,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和干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导致的肝脏变硬、变形。
-
●17.4肝功能不全
各种致病因素使肝细胞和肝非实质细胞(如窦状隙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贮脂细胞等)发生严重损害,引起肝脏出现明显的物质代谢、合成分泌、生物转化和免疫调节这四大功能障碍,机体发生水肿、黄疸、出血、继发感染、肝性脑病等一系列症状,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的晚期可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按病情经过可分为急性肝功能不全和慢性肝功能不全。
-
第十八章泌尿系统病理
根据炎症在肾脏发生的部位和性质,将肾炎分为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化脓性肾炎,在肾组织的弥漫性变性和坏死称为肾病。多种病因可引起肾脏功能不全,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严重程度可导致尿毒症。
-
●18.1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性肾炎即肾小球的炎症过程,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肾小球性肾炎、亚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急性肾小球性肾炎肾小球细胞增生、通透性升高,蛋白质等渗出;亚急性肾小球性肾炎肾脏肿大,呈“大白肾”形象;慢性硬化性肾小球性肾炎肾脏变小、变硬,呈“固缩肾”。
-
●18.2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由多种病因引起,病毒感染尤为多见。在肾脏间质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渗出和增生,严重时可压迫肾小管萎缩。
-
●18.3化脓性肾炎
化脓性肾炎通常由化脓菌通过尿路上行性感染或经血道播散引起,可发生在肾脏实质和肾盂,也可称为肾盂肾炎。
-
●18.4肾病
肾病是指肾组织弥漫性变性和坏死,无明显炎症反应的一类病变。常见的肾病有中毒性肾病、淀粉样变性肾病、低氧性肾病。
-
●18.5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是当各种病因引起肾脏结构和机能出现严重损伤,导致多种代谢产物、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现紊乱,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和其他功能也出现障碍。肾功能不全发展到严重阶段就发展到尿毒症阶段。肾功能不全对于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机能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
第十九章生殖系统病理
生殖系统常见疾病有子宫内膜炎、卵巢炎、输卵管炎、睾丸炎、附睾炎、卵巢囊肿、乳腺炎等,本章主要介绍乳腺炎。
-
●19.1生殖系统病理
理化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等均可以引起乳腺炎,但最多见的病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等。根据病变性质和病程可将乳腺炎分为急性乳腺炎、化脓性乳腺炎、慢性乳腺炎等。
-
第二十章神经系统病理
神经系统病理主要介绍非化脓性脑炎和化脓性脑炎的病理表现特征。脑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发生在神经元、神经纤维、胶质细胞、血管和脉络丛、脑液等方面的变化。脑炎是神经系统主要的炎症性疾病,由病毒引起的非化性脑炎较常见,其病变特点是神经元变性坏死,小胶质细胞增生并构成卫星现象、噬神经元现象和以淋巴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的血管周围管套的形成。化脓性脑炎是指脑组织由于化脓菌感染引起的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同时伴有局部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和浓汁形成为特征的炎症过程。
-
●20.1脑炎
化脓性脑炎是指脑组织由于化脓菌感染引起的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同时伴有局部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和脓汁形成为特征的炎症过程。非化脓性脑炎是指脑组织炎症过程中渗出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而无化脓过程的脑炎。引起非化脓性脑炎的病因主要是病毒,故也称为病毒性脑炎。
-
第二十一章实验部分-病理切片制作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并伴随光学仪器和切片机的日益精密而不断改进,它已成为病理形态学,乃至生物形态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供光学显微镜检查用的切片制作种类有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和树脂切片。
-
●21.1导学及固定
本实验主要介绍石蜡切片制作技术及主要程序之固定
-
●21.2修块、冲洗
病理切片制作 修块及冲洗
-
●21.3脱水、透明、浸蜡
病理切片制作 脱水、透明、浸蜡
-
●21.4包埋
病理切片制作 包埋
-
●21.5切片
病理切片制作 切片
-
●21.6展片
病理切片制作 展片
-
●21.7染色
病理切片制作 染色
-
●21.8封固
病理切片制作 封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