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4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古罗马医学大师盖伦说:解剖学对医生的重要性就像建筑师离不开图纸一样。医学中大量的名词、术语均来源于解剖学,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和重要的支柱学科。大体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其中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鉴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本课程通过精美的图片、丰富的素材、生动的实例,图像、标本、动画融为一体,通俗易懂的讲授能够将晦涩难懂的术语变成直观浅显易懂的知识,临床与解剖的融合、教与学的互动,以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大家进入神奇的人体世界。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运动系统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绪论
向世强
骨学总论
向世强
躯干骨
向世强
颅骨
向世强
四肢骨
向世强
关节学总论
向世强
中轴骨连结
向世强
四肢骨连接
向世强
肌学总论
向世强
肌学1
向世强
肌学2
向世强
消化系统
内脏学总论
刘晓柳
口腔
刘晓柳
咽、食管、胃
刘晓柳
小肠、大肠
刘晓柳
肝、 肝外胆道、胰
刘晓柳
腹膜
刘晓柳
系膜韧带
刘晓柳
呼吸系统
刘晓柳
刘晓柳
气管、支气管、肺
刘晓柳
胸膜、纵隔
刘晓柳
泌尿系统
刘晓柳
输尿管、膀胱、尿道
刘晓柳
生殖系统
男性内生殖器
刘晓柳
男性外生殖器
刘晓柳
女性生殖系统
刘晓柳
脉管系统
脉管总论
刘晓柳
动脉概述、头颈部动脉
刘晓柳
上肢动脉
刘晓柳
腹主动脉
刘晓柳
盆部、下肢动脉
刘晓柳
静脉概述
刘晓柳
上腔静脉系
刘晓柳
下腔静脉系
刘晓柳
肝门静脉系
刘晓柳
淋巴系统
刘晓柳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总论
刘晓柳
脊髓1
刘晓柳
脊髓2
刘晓柳
脑干1
刘晓柳
脑干2
刘晓柳
脑干3
刘晓柳
脑干4
刘晓柳
小脑
刘晓柳
间脑
刘晓柳
端脑1
刘晓柳
端脑2
刘晓柳
端脑3
刘晓柳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1
刘晓柳
脊神经2
刘晓柳
脊神经3
刘晓柳
脑神经1
刘晓柳
脑神经2
刘晓柳
传导通路1
刘晓柳
传导通路2
刘晓柳
脑和脊髓被膜
刘晓柳
脑和脊髓的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刘晓柳
  • 第一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全身各骨借关节相连形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赋予人体基本形态,支持体重,保护内脏。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调控下进行收缩和舒张,牵引骨改变位置和角度,产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为运动的枢纽,骨骼肌为运动的动力器官。

  • 1.1绪论

    系统解剖学的概念、学习任务、发展简史,人体的组成,方位术语,以及学习系统解剖学的方法。

  • 1.2骨学总论

    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前二者也称为中轴骨。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 1.3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 1.4颅骨

    颅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颅骨围成(中耳的3对听小骨未计入),颅骨多为扁骨或不规则骨。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其他的颅骨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颅分为上部的脑颅和下部的面颅,二者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其分界线。

  • 1.5四肢骨

    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下肢骨均由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上、下肢骨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由于人体直立,上肢成为灵活的劳动器官,下肢起着支持和移位的作用。因而,上肢骨纤细轻巧,下肢骨粗大坚固。

  • 1.6关节学总论

    骨与骨之间籍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按骨连结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

  • 1.7中轴骨连结

    中轴骨的连接包括颅骨的连接和躯干骨的连结。躯干骨的连接包括椎骨间的连接形成脊柱和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连接构成的胸廓。

  • 1.8四肢骨连接

    附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运动,故附肢骨的连结以滑膜关节为主。人类由于直立,上肢获得了适于抓握和操作的很大活动度,因而上肢关节以灵活运动为主;下肢起着支持身体的重要作用,所以下肢关节以运动的稳定为主。

  • 1.9肌学总论

    骨骼肌主要存在于躯干和四肢,每块肌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的支配,所以每块肌都可视为一个器官。

  • 1.10肌学1

    颈以斜方肌前缘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狭义的颈,后部为项部。颈肌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和颈外侧肌、颈前肌、颈深肌三群。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 1.11肌学2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由于下肢功能主要是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故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

  • 第二章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消化腺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如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如唇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进行物理和化学性消化,经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行吸收,最后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 2.1内脏学总论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4个系统。研究内脏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的科学,称为内脏学。内脏器官在形态结构、位置、功能和发生上,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和某些相似之处。在形态结构上,内脏各系统都由一套连续的管道和一个或几个实质性器官组成,都有孔道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 2.2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为上、下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向前经口唇围成的口裂通向外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

  • 2.3咽、食管、胃

    咽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起于颅底,下端约在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的高度续于食管。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分前、后壁,大、小弯,入、出口。

  • 2.4小肠、大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上端起自幽门,下端接续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1.5m,全程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为吸收水份、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 2.5肝、 肝外胆道、胰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而言,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这些管道与肝内胆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胰是位于腹后壁的一个狭长腺体,胰横向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1~2腰椎体。

  • 2.6腹膜

    腹膜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衬于腹、盆腔壁的腹膜称为壁腹膜,由壁腹膜返折并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脏腹膜。

  • 2.7系膜韧带

    壁腹膜与脏腹膜之间,或脏腹膜之间互相返折移行,形成许多结构,这些结构不仅对器官起着连接和固定的作用,也是血管、神经等进入脏器的途径。

  • 第三章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等。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发音、嗅觉、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等功能。

  • 3.1

    鼻分三部,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它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

  • 3.2

    喉主要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它既是呼吸的管道,又是发音的器官。上界是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借喉口通喉咽,以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接气管。成年人的喉在第3~6颈椎前方

  • 3.3气管、支气管、肺

    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约平第6颈椎体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约平第4胸椎体下缘处,分叉形成左、右主支气管。支气管是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支,其中一级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肺位于胸腔内,在膈肌的上方、纵隔的两侧。两肺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肺呈圆锥形,包括一尖、一底、三面、三缘。

  • 3.4胸膜、纵隔

    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纵隔两侧面和肺表面等处的一层浆膜。分为壁胸膜和脏胸膜。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 第四章泌尿系统

    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肾生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为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 4.1

    肾是实质性器官,产生尿液的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蚕豆,位于腹后壁。因受肝的影响,右肾较左肾约低1~2cm。肾分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及上下两端。

  • 4.2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生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为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 第五章生殖系统

    包括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二者均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构成。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生殖管道和附属腺组成,外生殖器则以两性交接的器官为主。生殖系统的功能是繁殖后代和形成并保持第二性征。

  • 5.1男性内生殖器

    男性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精子先贮存于附睾内,当射精时经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参与精液的组成,并供给精子营养,有利于精子的活动。

  • 5.2男性外生殖器

    男性外生殖器为阴茎和阴囊,前者是男性交接的器官,后者容纳睾丸和附睾

  • 5.3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内生殖器由生殖腺(卵巢)、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以及附属腺(前庭大腺)组成。外生殖器即女阴。卵巢产生的卵子成熟后,排至腹膜腔,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内受精后移至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发育成胎儿。分娩时,胎儿出子宫口,经阴道娩出。

  • 第六章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分布于人体各部,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后汇入静脉,故淋巴管道可视为静脉的辅助管道。

  • 6.1脉管总论

    脉管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分布于人体各部,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后汇入静脉,故淋巴管道可视为静脉的辅助管道。

  • 6.2动脉概述、头颈部动脉

    动脉是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 6.3上肢动脉

    锁骨下动脉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锁骨下动脉从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

  • 6.4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是腹部的动脉主干,分支亦有壁支和脏支之分,但脏支远较壁支粗大。

  • 6.5盆部、下肢动脉

    髂内动脉是盆部的动脉主干,为一短干,沿盆腔侧壁下行,发出壁支和脏支。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

  • 6.6静脉概述

    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静脉的数量比动脉多,管径较粗,管腔较大。与伴行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而柔软,弹性也小。标本上的静脉管壁塌陷,含有瘀血。

  • 6.7上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由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的静脉血。

  • 6.8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

  • 6.9肝门静脉系

    肝门静脉系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腹盆部消化道(包括食管腹段,但齿状线以下肛管除外)、脾、胰和胆囊的静脉血。起始端和末端与毛细血管相连,无瓣膜。

  • 6.10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图12-1)。淋巴沿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向心流动,最后流入静脉。因此,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协助静脉引流组织液。此外,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具有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 第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与31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一般可将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

  • 7.1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由数以亿万计的高度相互联系的神经细胞所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

  • 7.2脊髓1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 7.3脊髓2

    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靠脊髓灰质分布,参与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

  • 7.4脑干1

    脑干的腹侧面有多处凹陷和膨隆。各部膨隆的深面有纵行的锥体束纤维或神经核,凹陷处则有不同的脑神经穿出。脑干的背侧面与小脑相连。

  • 7.5脑干2

    脑干内部有7种脑神经核团,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

  • 7.6脑干3

    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 7.7脑干4

    脑干中的白质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长的上行纤维束主要有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外侧丘系、三叉丘系和内侧纵束等;长的下行纤维束主要有锥体束及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出入小脑的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中脚和上脚等。

  • 7.8小脑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位于颅后窝,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上方隔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

  • 7.9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由于大脑半球高度发展而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间脑中间有一窄腔即第三脑室,分隔间脑的左右部分。

  • 7.10端脑1

    形成起伏不平的外表,凹陷处成沟,沟之间形成长短大小不一的隆起,为大脑回。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为纵行的大脑纵裂,纵裂的底为连接两半球宽厚的纤维束板,即胼胝体。

  • 7.11端脑2

    大脑皮质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最高中枢在大脑皮质上具有定位关系,形成许多重要中枢,但这些中枢只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心部分。

  • 7.12端脑3

    基底核位于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

  • 第八章周围神经系统

    其一端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或脊髓,另一端借各种末梢装置连于身体各系统、器官。其中与脑相连的部分称为脑神经, 共12对;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 共31对。根据分布对象不同,周围神经系统则又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都需经脑神经或脊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连。通常将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部分。

  • 8.1脊神经1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交织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分支包括行向表浅的皮支,分布至深层肌肉的肌支和膈神经及与其他神经的交通支。

  • 8.2脊神经2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继而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分支可依据其发出的局部位置分为锁骨上部分支和锁骨下部分支。

  • 8.3脊神经3

    腰丛是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至第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除发出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的肌支外,还发出许多分支分布于腹股沟区、大腿前部和内侧部。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组成,是全身最大的脊神经丛

  • 8.4脑神经1

    脑神经也属于周围神经系统,它将脑与头颈及胸腹部器官的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脑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第1到6对脑神经行程和分支分布

  • 8.5脑神经2

    脑神经也属于周围神经系统,它将脑与头颈及胸腹部器官的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脑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第7到12对脑神经行程和分支分布

  • 8.6传导通路1

    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等感觉传导邇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和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 8.7传导通路2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骨骼肌)的神经通路,称为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 8.8脑和脊髓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它们有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 8.9脑和脊髓的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脑的静脉无瓣膜,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深、浅两组,两组之间相互吻合。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它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中。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运动系统

    1.1 绪论

    1.2 骨学总论

    1.3 躯干骨

    1.4 颅骨

    1.5 四肢骨

    1.6 关节学总论

    1.7 中轴骨连结

    1.8 四肢骨连接

    1.9 肌学总论

    1.10 肌学1

    1.11 肌学2

    视频数11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消化系统

    2.1 内脏学总论

    2.2 口腔

    2.3 咽、食管、胃

    2.4 小肠、大肠

    2.5 肝、 肝外胆道、胰

    2.6 腹膜

    2.7 系膜韧带

    视频数7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呼吸系统

    3.1

    3.2

    3.3 气管、支气管、肺

    3.4 胸膜、纵隔

    视频数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泌尿系统

    4.1

    4.2 输尿管、膀胱、尿道

    视频数2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生殖系统

    5.1 男性内生殖器

    5.2 男性外生殖器

    5.3 女性生殖系统

    视频数3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脉管系统

    6.1 脉管总论

    6.2 动脉概述、头颈部动脉

    6.3 上肢动脉

    6.4 腹主动脉

    6.5 盆部、下肢动脉

    6.6 静脉概述

    6.7 上腔静脉系

    6.8 下腔静脉系

    6.9 肝门静脉系

    6.10 淋巴系统

    视频数10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7.1 神经系统总论

    7.2 脊髓1

    7.3 脊髓2

    7.4 脑干1

    7.5 脑干2

    7.6 脑干3

    7.7 脑干4

    7.8 小脑

    7.9 间脑

    7.10 端脑1

    7.11 端脑2

    7.12 端脑3

    视频数12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8.1 脊神经1

    8.2 脊神经2

    8.3 脊神经3

    8.4 脑神经1

    8.5 脑神经2

    8.6 传导通路1

    8.7 传导通路2

    8.8 脑和脊髓被膜

    8.9 脑和脊髓的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视频数9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