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人群和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维护、促进、恢复精神健康的一门护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卫生服务对象、理念、要求和服务重点将进一步发生改变。掌握精神科护理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科的医护人员,而是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应该掌握的。 本章将详细介绍精神科的医学发展史、精神科护理学发展史和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点等内容。
-
●1.1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对精神卫生的需求不断增加,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这是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面临巨大的挑战。本节展示了全球精神科的基本现状,提出了精神科改变的趋势和要求。
-
●1.2精神医学、护理学发展简史
精神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精神医学的发展历史曲折而又漫长,是一部人类与精神障碍作斗争的历史。精神科护理的发展史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
-
●1.3现代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精神科护理学是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转变成的一门独立的专业。精神科护理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和提高健康水平。 本节详细介绍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
●1.4精神科的伦理与法律
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疾病影响下可能岀现思维、情感、意志或行为等方面的功能紊乱。护理人员在护理这类患者的过程中,除了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规范和流程等要求提供护理服务以保证护理质量与安全之外,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伦理和法律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最终达到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促进身心康复的目的。 本节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展示了精神科伦理与法律的基本内容。
-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研究精神症状以及及其机制的科学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或临床精神病理学。由于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主要是依据临床症状而非病因,因此,学习正确辨认精神疾病的症状是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第一步,即使在非精神科工作,识别精神症状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
●2.1概述
普通心理学把人们正常的精神活动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其中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思维、和智能等内容。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三者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过程。当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人的精神活动出现异常的时候,心理过程就会出现相应的表现。精精神症状的本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神症状都具有它的特殊的特点,这是鉴别精神活动是否正常的关键。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建立临床思维思路,通过具体的方法评估病人的异常症状。
-
●2.2感觉与知觉障碍
感知觉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心理过程。感觉是大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的一个整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形成的整体印象。 临床常见的感知觉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
●2.3思维障碍(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揭露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思维障碍是指思维过程的目的性、逻辑性、连贯性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思维缺乏目的性,逻辑混乱,丧失连贯性。 思维障碍是各种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个方面。本节详细介绍思维形式障碍的相关内容。
-
●2.4思维障碍(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揭露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思维障碍是指思维过程的目的性、逻辑性、连贯性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思维缺乏目的性,逻辑混乱,丧失连贯性。 思维障碍是各种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个方面。本节详细介绍思维内容障碍的相关内容。
-
●2.5注意障碍和记忆障碍
注意是指个体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注意障碍是指注意的范围、广度、稳定性、选择性等特征受到损害而发生障碍。注意障碍与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意识等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记忆是对以往事物经验在人脑中的重现。记忆障碍是有关记忆功能的失调或失控,表现为识记和回忆发生困难,输入的信息不能储存或难以检索,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
●2.6智能障碍和意识障碍
智能是人们获得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个体智能受到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智能障碍指智力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人水平,同时伴有适应能力缺陷的人,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大类型。 意识是指病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清晰度的下降、意识范围缩小以及意识内容的变化。其中定向力障碍是判断意识障碍的重要指标。意识障碍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所损害的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毒性所导致的精神障碍疾病等。
-
●2.7情感障碍和意识行为障碍
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的相应的内心体验。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变态与失常。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波动性的改变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身,克服困难,实现预设目标的心理过程。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意志则是一种自觉、有目的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与一个人的世界观、情感、个性等密切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可出现不同形式的意志行为障碍。
-
第三章精神科护理评估
精神科护理评估是精神科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评估患者的认知、情感以及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结合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的精神活动进行全面了解,评估出患者现存的及潜在的护理问题,为及时准确的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实行护理措施的前瞻化和个性化,是精神科护士的基本功。
-
●3.1精神科护理评估的理念与原则
精神医学比其他学科更多的涉及到医学伦理的问题。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精神卫生法的出台以及在临床的实施,护理评估资料收集的理念,也日益受到伦理和法律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护士认为,应当在资料收集的阶段遵循护理基本原则:尊重患者的自我决定、保密、不伤害、有利、公平。
-
●3.2精神科护理的评估内容
精神科护理评估的内容精神科护理评估的最主要的环节,评估技能是精神科护士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本节从评估的维度、评估的具体内容以及不同阶段的评估重点三方面来进行了详细分析。
-
第四章精神科护理技能
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更应具备良好的护理专业技能,以便更好的服务病人。精神障碍病人在症状的影响下,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不协调,常伴有很多怪异行为。因此学习并掌握交流技巧,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加强对精神障碍病人的观察与记录,妥善处理病人的各种急危事件,并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的技能。
-
●4.1治疗性沟通的技巧
第一节 治疗性沟通的技巧 治疗性护患关系是一种以护士和病人及家属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为基础,以提高病人最佳利益和结果为目的的关系。有效的护理有赖于护士对病人的了解,是所有护理实践的中心。建立一个互相信任、开放、良好的护患(家属)关系,是有效护理的根本保证。 本节从“建立治疗性护患(家属)关系的要求、过程、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建立治疗性护患(家属)关系的技巧”中详细讲解开展“治疗性沟通”的方法。
-
●4.2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与记录
护士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从病人的言语、表情、行为和生命体征的观察中,可以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这对修订护理计划,防止护理活动的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提高护理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 本节分为两部分,其中“精神疾病的观察”主要讲解精神疾病观察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护理记录书写”主要是认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学习记录的方式与内容。
-
●4.3精神科康复训练护理
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近年来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蓬勃开展起来,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是提高病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善其职业功能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精神疾病病程迁延,易复发。长期患病使病人的躯体功能和神经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复发次数越多,恢复到原来功能机会越少。 本节主要讲述精神疾病各治疗期的康复措施和精神疾病康复的基本内容。
-
●4.4精神科疾病的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或精神科病房的管理模式虽然已经向开放式管理模式发展,但大多数的住院环境还是相对封闭的。对病人来讲,每个病房既是一个治疗场所,又是一个生活集体。在这样的环境里,病人的组织与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精神障碍病人的组织管理,成为了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病人的组织管理对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开展医疗护理工作、保证病区秩序、促进病人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主要讲述“精神科病人的管理形式”及“精神科分级护理”的标准及护理要点。
-
●4.5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障碍病人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会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对病人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本节从“暴力行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三个方面讲解暴力行为防范及处理的具体方法,保障病人安全。
-
●4.6自杀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自杀是指有意识的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生命的目的,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急危事件之一,也是精神障碍病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在精神障碍病人中,自杀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数十倍,因此,采用适当的措施预防自杀是精神科护理尤其是住院精神障碍病人护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节从“自杀行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三个方面讲解自杀行为防范及处理的具体方法,保障病人安全。
-
●4.7出走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出走行为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由于精神障碍病人自我防护能力较差,出走可能会给病人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如何对精神障碍病人出走行为进行防范和护理。 本节从“出走行为的护理评估、预防措施及走失后的处理”三个方面讲解出走行为防范及处理的具体方法,保障病人安全。
-
●4.8噎食及吞食异物防范与护理
噎食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精神障碍病人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主要是服用精神病药物发生椎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表现为病人在进食时突然发生严重的呛咳、呼吸困难、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等危象,甚至窒息死亡,应立即处理。 本节主要讲解“噎食的防范与护理”、“吞食异物的防范与护理”、“人文关怀在精神科危急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指导护士做好噎食及吞食异物的防范与护理,保障病人安全。
-
●4.9木僵病人的护理
木僵状态是在意识清晰正常时出现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综合征,表现为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和减少。轻者言语动作明显减少或缓慢、迟钝,又称为“亚木僵状态”。严重时全身肌肉紧张,随意运动完全抑制。但需注意的是木僵不同于昏迷,病人一般无意识障碍,各种反射存在。木僵解除后病人可回忆起木僵期间发生的事情。 本节从“木僵状态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指导大家正确应对患者的木僵状态,确保其安全。
-
●4.10医学保护性约束
保护性约束是指通过物理或机械装置、材料或器械等,固定或减少病人自由移动其身体,以控制病人的行为或限制病人活动自由为目的的非药物治疗。病人在医院内发生或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方可实施。实施保护性约束必须出于医疗需要,应尽最大努力劝说和避免,禁止利用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病人,也不能为方便工作人员而滥用。 本节主要学习“医学保护性约束定义、适用范围及原则”、“认识保护性约束工具并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认识保护性约束制度对保护约束病人的重要性”,避免病人伤害自我及他人,保障病人安全。
-
第五章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多见于老年期。本章节主要从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以及如何运用护理程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
●5.1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多见于老年期。本章节主要从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以及如何运用护理程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
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精神活性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与成瘾、滥用、耐受性、戒断状态)、分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诊断标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防治原则,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
-
●6.1精神活性物质基本知识
本节主要介绍了精神活性物质相关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
●6.2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
本节主要介绍了阿片类物质依赖的临床表现、阿片类物质戒断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
●6.3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本节主要介绍了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护理评估和主要护理措施。
-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及明显的智能障碍,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目前我国住院的精神障碍病人中,有50%是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多数病人发病后病情恶化,最终部分导致精神衰退,反复发作或恶化者可能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因此,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病人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心理干预。
-
●7.1概述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大脑结构异常、神经生化异常、神经发育异常、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
-
●7.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
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无论如何此类疾病表现具有其特征性,具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最常见的前驱症状有个性的改变、类神经症症状,言行的古怪、多疑敌对等;显性症状期,主要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以及意志行为障碍四方面的症状。
-
●7.3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则
精神分裂症无论是首次发作还是复发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而健康教育、工娱治疗、心理社会的干预等措施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即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全病程治疗。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一般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原则。其预后通常与发病年龄 、是否有精神刺激、起病形式、病前性格、分型、治疗情况、复发次数、病程长短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
●7.4精神分裂症的护理
精神分裂症的护理要从疾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三方面来进行。护理评估重点包括:健康史、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根据评估内容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特殊症状护理、药物治疗的护理以及预防复发与健康指导。
-
●7.5案例分析:精神分裂症
本节主要介绍了精神分裂症的案例内容,并针对案例分析了患者存在的主要精神症状,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
第八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本章介绍了心境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及护理。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症状,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丧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同时,通过躁狂发作的案例分析,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
●8.1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了心境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
●8.2心境障碍的治疗原则
本节主要介绍了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治疗要点,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
-
●8.3躁狂发作的预防与护理
本节主要介绍了躁狂发作的护理要点,包括保证安全防意外、满足病人基本生理需求、保证药物治疗的进行等。
-
●8.4抑郁发作的预防与护理
本节主要介绍了抑郁发作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做好躯体症状的护理、安全护理、心理症状护理以及药物治疗护理等。
-
●8.5案例分析:躁狂发作
本节主要介绍了躁狂发作的案例内容,并针对案例分析了患者存在的主要精神症状,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
第九章神经症及应激相关障碍病人的护理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其病因多源,不同类型间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又具有一定共同特征,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是精神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有痛苦感受和求治要求。
-
●9.1概述
神经症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概念范围都在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升高和人们对自身身体、心理健康的关注,疾病划分更加细化,治疗护理也更有针对性。
-
●9.2焦虑症(一)
焦虑症原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的焦虑或以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 要特征的神经症障碍,往往伴有头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病人的紧张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符,且其焦虑情绪亦非来自于实际的威胁或危险。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形式。
-
●9.3焦虑症(二)
本节主要讲述惊恐障碍。
-
●9.4恐怖症
恐怖症( phobia)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者情境产生强烈恐惧,明知过分、不合理、不必要、又无法控制,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及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有回避行为,并因此影响正常生活。
-
●9.5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特点是患者明知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但又无法摆脱,影响社会功能,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自知力好,主动求治。
-
●9.6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这类病人常以躯体不适为主诉而就医,因而最初往往就诊于综合医院。病人的躯体不适或症状不能得到各种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的支持,但病人仍相信其对自身症状的看法,由于得不到他人对症状的认可,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通常他人能发现病人的症状有明显的精神因素或生活事件作为诱因,但是病人却拒绝承认心理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回避对此类问题的讨论。
-
●9.7分离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以往也称癔症、歇斯底里,是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症状。解离症状表现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记忆;转换症状表现为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为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但症状与患者的现实不相符,也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
●9.8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
●9.9案例分析:广泛性焦虑
本节主要介绍了广泛性焦虑的案例内容,并针对案例分析了患者存在的主要精神症状,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
●9.10案例分析:强迫症
本节主要介绍了强迫症的案例内容,并针对案例分析了患者存在的主要精神症状,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
第十章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病人的护理
进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之一。由于社会、文化、环境、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具有不同的进食习惯。健康的饮食行为应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保持人的身体健康。进食障碍是指以摄食、行为异常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显著体重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本章主要讲解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
●10.1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是指病人对自身体像的感知有歪曲,担心发胖而故意节食,以致体重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
●10.2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出现的强烈进食欲望,和难以控制的、冲动性的暴食,以及有惧怕发胖的观念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
●10.3案例分析:神经性厌食
本节主要介绍了神经性厌食的案例内容,并针对案例分析了患者存在的主要精神症状,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
第十一章精神科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精神障碍的躯体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是改善精神障碍,尤其是严重精神障碍的基本措施。物理治疗在精神障碍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改良电痉挛治疗由于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精神障碍的治疗中也被广泛应用。
-
●11.1抗精神病药物分分类与临床应用原则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这类药物通常能有效地改善精神病病人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还可以改善活力低下和社会退缩等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目前临床主要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
●11.2抗精神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
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使用或剂量较大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除了药物因素之外,还有病人的年龄、性别、遗传、体质等因素相关。我们在临床上用药的时候要注意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
-
●11.3抗抑郁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抗抑郁药是一类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抑郁障碍的药,是临床最常用、发展最快的精神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按它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十大类,临床上使用这类药物的时候,要注意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
-
●11.4心境稳定剂与抗焦虑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心境稳定剂是精神科临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大类药物,主要是指用来治疗躁狂以及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但是又不会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代表药物是碳酸锂。锂盐的临床使用重点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抗焦虑药物是一类主要用于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稳定情绪,兼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这类主要用于治疗各型神经症、失眠症,伴有焦虑、紧张、失眠、激越的其他精神障碍,轻性抑郁、癫痫、酒依赖急性戒断症状的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