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通识教育与生命哲学
通过介绍通识教育的起源与重要意义,以及生命哲学的多学科背景,展示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实现路径。
-
●0.1为什么要学习通识课?
何为通识课?为何要学习通识课?东西方通识课的来源与现状。
-
●0.2何为生命哲学?
通过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敬畏生命、赞美生命,解释了从多学科思考生命的必要和可能。
-
第一章生命的腺体:从化学视角看爱、美与死亡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精妙,探索生命的起源是科学中最深奥最有吸引力的谜题。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来自哪里?我们的活细胞是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降临到地球或者别的地方?如果我们能理解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我们也将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本章通过介绍重要的生命腺体探索解答生命的化学起源和重要腺体对爱的意义。
-
●1.1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化学原理,讲解对于生命究竟来自何处、事物的哪些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赋予其生命的特征等重大问题的解释所先后掀起过的两次浪潮。
-
●1.2是否有“激素人格”
介绍激素分泌与人格的关系,通过历史上著名的实验和假说展开论述和讨论。
-
●1.3爱、信任和道德的分子——催产素
介绍催产素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特别是对人类表达爱、性、友谊与关切等亲密关系。
-
第二章爱知我生: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爱、美与死亡
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多少人为爱痴狂,为爱所困。那么,爱究竟是什么?爱的化学基础是什么?爱仅仅是一个基于化学物质的生物化学反应?我们的意志如何指导爱,从而让爱点亮我们的一生?
-
●2.1爱的化学基础
介绍爱的生理学基础,以及产生爱的主要化学物质。
-
●2.2不止于爱的化学物质
与爱有关的多种化学物质对人体有着多种身体和精神上的作用和影响,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给生命、给爱带来更多美好希望。
-
●2.3提升爱,提升生命
爱的长久需要多种化学物质的持续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提升爱的化学物质产生,然而生命不仅是化学物质,世上没有爱情药,爱情也不只是大脑里的化学物质,我们需要主观能动性地提升爱的质量,提升生命价值。
-
第三章生命之光:从医学角度看爱、美与死亡
生命中的爱、美与死亡贯穿人类发生、发展的整个进程,是人类的永恒命题。巴普洛夫曾经说过,“有了人类的出现,就有了医生的活动”。有人必有病,有病就有医,医学关乎生命,生老病死和医学息息相关,也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关怀诠释生命里的爱、美与死亡。本章聚焦于医学关照,从医学发展史聊起,主要从医学事业之不朽与医者之精诚(医学中的美),医患关系(医学中的爱),以及临终关怀(医学中的死亡)三个方面展开。
-
●3.1人间世: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去安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很好地诠释医者的神圣使命和天职。医学和美学同源,医学之美是医术和艺术的共同追求与完美结合,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医学中的美无所不在,作为医生要追求和完善-----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和仁爱之美。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去关怀和慰藉,很好地诠释了医德之美。
-
●3.2信任与期望:心理因素对医疗效果的影响
面对疾病会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之中,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感染细菌病毒等疾病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加,相反快乐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积极从容面对疾病的心态,无疑是治愈疾病的另一种良药。心理暗示作用会产生疾病或治愈疾病。医学有缺陷、有局限、有不确定性,总有不完美,而社会和患者对医疗过程和医疗结果则往往赋予过高的期望。当下,医患关系已经变得紧张、不信任,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呈上升趋势。因此,重视医生的专业主义精神,加强职业规范教育,传播医学知识信息,了解新的医疗技术,化解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
●3.3拥抱死亡:临终关怀的情与法
死亡质量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死亡教育让我们学会和生命告别,尊严死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缓和医疗以罹患严重疾病的患者为中心,积极防治不适症状,不以医疗原发病为重点,始终尊重患者的意愿,关注患者的舒适和尊严,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过程。安宁疗护主要是为患有不可治愈疾病的患者在临终前提供减轻痛苦的医疗护理服务,是缓和医疗的最后部分。安乐死(euthanasia)与缓和医疗不同,本质是主动结束生命,是加速死亡的过程。在医学的世界里欣赏爱与美,认识死亡,帮助每个人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
第四章再现与遮蔽:灾难新闻中的爱与死亡
灾难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事件。当传播新闻的职业性机构产生后,灾难一直都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本章立足新闻传播的视角,以中外新闻摄影大奖的获奖照片为例,分析灾难新闻图片中对爱与死亡的再现与遮蔽,分析其中所隐含的传播价值、新闻伦理、职业操守等核心观念之间的和谐与矛盾,希望让灾难新闻报道成为大众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让我们在旁观他人的灾难时,懂得适度与界限;让我们在面对灾难时,多一份从容与安宁。
-
●4.1灾难新闻:生命教育的现实样本
灾难总是与人类文明同步而行。从社会价值层面,灾难激发人们的自危心理和求生本能,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说,灾难事件具有超乎寻常的时效性、冲突性和人情味。灾难新闻报道具有记录历史、建构记忆、对受众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
-
●4.2选择与遮蔽:灾难事件中死亡的图像书写
基于典型性和可视性的考虑,本节以中外获得大奖的灾难新闻照片为例,梳理和分析死亡报道的三种图像呈现方式,并探讨“理想的死亡报道模式”与实际操作存在的悖论,以及死亡呈现中所表现出的新闻规范与新闻价值、受众兴趣与媒体发展的矛盾。
-
●4.3镜头的边界:灾难新闻照片中的伦理反思
尽管 “生命至上”“最小伤害”原则是职业新闻工作最基本的伦理规范,但在很多现实场景中,由于新闻观、生命观等的差异,中西新闻记者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倍感伦理困惑。对灾难报道的“度”与“量”、传播效果的“善”与“恶”的批判与思考永无止境。
-
第五章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眼中的爱、美与死亡
本章围绕爱、美与死亡三个议题,给出社会学对他们的研讨的大致方向和观点,展示社会学视野下这些议题的有趣一面和深度思考。
-
●5.1门当户对:社会交换论视角中的择偶行为
本节首先引入门当户对这一建筑学概念,说明其涵义以及这一概念如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存续千百年之久的最为重要的择偶观。同时运用社会交换理论这一微观社会学视角对其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给大家呈现自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条征婚广告出现,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征婚网站和平台的出现,不同时代的征婚广告所折射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性偏好,进一步通过引证相关学者关于择偶观变迁的文本研究成果,以说明社会结构性因素对人们择偶观的影响。
-
●5.2时尚、审美与品味:阶层的区隔与流动性
本节围绕时尚、审美与品味几个关键概念,整合相关领域代表性学者的经典理论与研究成果,说明时尚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时尚与阶层生产生活方式的关联性、审美品味与阶层惯习的融合,以及审美品味的工业化历程。这些理论与研究让人们意识到时尚、审美、品味这些表象之后的深层社会结构性因素。同时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进行反思,在审美已然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因的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技术操控着艺术和审美,商品逻辑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审美变成了一种消费、一种资本的运作和增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避免成为不被传媒和技术操控的单向度的人?
-
●5.3社会学视野中的死亡——一项关于自杀的研究
本节聚焦自杀这一社会现象,首先介绍在社会学实证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自杀论》,以说明社会学取向的研究如何论证社会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之间的内在关联。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对人们的启示。接着引入对中国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学者研究,揭示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
第六章沙场上的死与爱:关于战争的法理与政治哲学
战争是国家间的战争,但个人参与或卷入其中。关于战争就有着两组关系,一是敌我双方,二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我们将提出的问题是,在当下的国际法体系中,为何战争被原则性地禁止,普通士兵的作战行为受到规制但并非一律禁止?在战争这种极端状态下,对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政治哲学思考,其中,爱国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
●6.1战争法:杀敌何以正当
介绍《联合国宪章》对战争的原则性禁止,回顾战争法的基本框架与发展脉络,在区分“主权者”、“士兵”与“平民”的基础上,探讨士兵“杀人”的战争规则及其道德基础。
-
●6.2战争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结合洛克与黑格尔的文本,探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路径下,关于战争中个人与国家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并进一步从西塞罗《论责任》中的著名段落出发,认识、思索所谓的“自然的爱国精神”与“政治的爱国精神”及其表现。
-
第七章男贪女爱与商业伦理:经济与管理学视野中的生命议题
本章我们将用经济学来分析爱情与选择,从人类行为经济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婚姻与家庭,讨论哲学与管理学的融合——商业伦理。第一节和第二节,我们的侧重点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学视野中的生命哲学,以经济学的理性来思考爱情、婚姻与家庭,希望每位同学形成自己独有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加深对爱情、婚恋和家庭的认识,增加理性,减少盲目和冲动,让自己的青春更美好。第三节,我们的侧重点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理解管理学视野中的生命哲学,商业必须用伦理和道德进行约束和规范,希望每位同学正确认识与面对商业中的爱、美与死亡。
-
●7.1爱情与选择——恋爱与经济学的深层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因此,如果爱情能够与稀缺与选择相联系,爱情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本节我们将折磨人到死去活来的爱情纳入理性的经济分析框架,基于理性的成本和收益分析爱情。
-
●7.2婚姻与家庭——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本节将从成本收益法的视角与同学们一起探索家庭的成因。贝克尔认为男女搭配的婚姻有利于家庭收入的最大化,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婚姻的收益,至少是部分收益,可以用其他组织替代实现。且婚姻也并不必然要求在男女之间进行。在很多时候,两个男性或两个女性同样可以实现分工优势和规模经济,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要以男女搭配的形式组建家庭呢?我们将通过分析婚姻的成本和收益,来讨论这个问题。
-
●7.3商业伦理——管理学中的生命哲学
本节将从“三聚氰胺”事件说起,结合同学们关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为有志于创业,或继承家族企业,或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管理者,或对商业感兴趣的同学们分享商业中的爱、美与死亡。
-
第八章影像与思想:动画电影中的生死爱欲
动画是一个多元的艺术创作方式,动画可以向我们表达我们的人性,以及生命哲学的真谛。动画赋予作品以生命,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生命体,借助动画角色的身体来思考,生命意味着什么?生命是活生生的,是绵延的、不绝如缕的过程。
-
●8.1动画电影中的生命之美
动画是一个多元的艺术创作方式,动画可以向我们表达我们的人性,以及生命哲学的真谛。动画赋予作品以生命,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生命体,借助动画角色的身体来思考,生命意味着什么?生命是活生生的,是绵延的、不绝如缕的过程。
-
●8.2动画电影中的生命之爱
爱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人对人或人对事的深挚感情。爱是认同、喜欢的高度升华,爱是指喜欢达到很深的程度,继而人为之付出的感情。爱是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和幸福感。爱是一个不属于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及爱的幽灵性向度。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李靖夫妇的塑造非常饱满,凭借着坚强和乐观以及对于儿子无限的爱,表现了中国式亲情。影片中爱的表现包含了慈爱、真挚的爱、适度的爱以及和谐的爱。
-
●8.3动画电影中的死亡之美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忽视它的存在,不敢相信,不愿意面对,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它、经历它。爱同死亡联结在一起,是一种神秘的“驱力”。走向死亡,是真正生命性的行动。“死不可怕、忘记才是真正的死亡”。在很多人看来死亡是很可怕的事,它意味着逝者将与生人天涯两隔,永不相见。爱是可以跨越生死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才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死亡与爱情, 这种令人感人肺腑的真实情感完全超越了动漫电影的范畴, 让我们深刻反省对于死亡主题的思考。
-
第九章倾听生命:二泉映月与中国音乐审美
二泉映月在中国堪称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统经典民族音乐。那二泉月当中也蕴含着人生诸多的一些内涵。我们下面就从阿炳与阿泉音乐这两个角度来给大家分享关于音乐审美观和生命哲学的一些话题。
-
●9.1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的两重境遇
介绍我国人民听觉经验中所熟知的《二泉映月》和其作者的生平事迹,体会其人生体现出的爱与美。
-
●9.2二泉映月中悲的情感与坚的性格
分析音乐中体现生命感触的方式,以及音乐与人格的关系,展示生命中的坚毅在音乐中的显现。
-
●9.3二泉映月中朴的境界
总结中国代表性音乐审美的特点,讲述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与情怀,展示生命哲学的境界与音乐境界的深度关联。
-
第十章碳基Vs硅基:反思人类生命的未来
我们将从人工智能角度会对“爱、美和死亡”进行详细的介绍。对每一个关键字,我们都会从两个维度进行讲解:一个是从IT技术现状的维度,一个是从未来IT的可能性发展的维度。
-
●10.1开场
开场白
-
●10.2爱:从IT和AI的角度
IT技术,特别是网络平台和涉及软件,虽然延展了我们交友和获得爱人的范围和空间,但是缺削弱了我们深度社交能力,和忠贞深爱一个人的能力,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时代,我们一生确实只爱一个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
●10.3美:从IT和AI的角度
IT和AI艺术已经冲击了绘画、围棋、音乐等诸多领域,本将带领大家针对一些实际的例子做出反思。
-
●10.4死亡:从IT和AI的角度
当前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操作系统,和程序相关的技术术语中,有一些和“死”相关的概念。从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角度,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宕机”、“蓝屏”等“死机”的情况,其实也可以认为是计算机系统“死亡”的一个存在形式。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重启,或者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的方法来解决。相当于是:给计算机系统来一次“重生”或者“新生”。
-
●10.5总结
在这里,除了进行本讲的总结和回顾,我们要开启进一步的问题讨论和思考,而且是开放性的思考:也就是说,就一些问题,我先抛砖引玉的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体会,然后鼓励同学们积极的参与讨论,并且通过课程平台,发表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
第十一章哲人的爱与死:柏拉图对爱与死亡的思考
哲学历来重视生命议题,几乎所有重要的哲人都对爱、美与死亡做出过思考和探究,我们没有办法在一讲内容里穷尽这么多历史性的解答和思路,但我们可以呈现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深度。我们借助的引导者是西方哲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的事迹,经过柏拉图的整理和扩充,形成了很多千古名篇,包括论述美和爱的《会饮》,和论述死亡问题的《斐多》,下面我们将主要借助这两篇对话,看一看哲人如何探寻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多重含义和魅力。
-
●11.1爱情哲学之破题
本节主要讲述《会饮》,从中引出关于爱欲的六种论述,主要包括从伦理、科学、神话和哲学的角度对爱欲进行了阐发,重点是解释柏拉图式的爱的具体哲学含义,解释哲学家就是能爱欲智慧者的道理。
-
●11.2爱情:神话还是哲学
介绍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的爱情神话和哲学思考。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戏剧家,柏拉图借他之口讲了一个荒诞而又有趣的故事,其中核心的意思是,人要完整才是人寻找爱情的最根本的动力。而苏格拉底提出了爱的阶梯和美的奥秘,揭示了爱作为形而上学的意义。
-
●11.3哲人之爱与哲人之死
从《斐多》入手,联系阿尔喀比亚德与苏格拉底之死的关系,表明苏格拉底将死亡看做一种哲学的练习对象,也就是说,哲学家在活着的时候就要时刻练习处于肉体之死的状态,也就是处于单纯的灵魂或精神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