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选取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成名作、代表作10部。这些作家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文坛赫赫有名。他们的代表作被译成多国文字,经久不衰。同时,这些作家大多来过中国,谙熟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国渊源(汉学素养、中国题材作品、中国游记等)和广泛持久的中国传播。本课程每一课都设定了“作家与中国关系”章节,在文明互鉴视域下考察作家的中国渊源和中国传播;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作家的中国认知、战争认知。同时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考察,力求以文带动史,以史深化文。
授课方式上,强调重点(中日文化关系、文学关系,作品主题解析),突破难点(长难句解构-讨论区)。对作家,体现出“透人生、看文学”“析作品、辨流派”“谈译介、看中国”;对作品,体现出“理梗概、知情节”“摘金句,划重点”“释难句,解意图”的整体思路。课程内容三级目录如下:
导语: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生
正文:代表作家、所属流派;中国传播与经典作品鉴赏
1. 第一课 明治文坛第一人夏目漱石与国民文学《我是猫》
1.1 夏目漱石的苦难人生
1.1.1“金之助”沦为养子
1.1.2 “漱石”的由来与正冈子规
1.1.3 东大学生时代与熊本结婚
1.1.4 伦敦留学
1.1.5 东大辞职与朝日新闻社入社
1.1.6 “修善寺大患”与“则天去私”
1.2 夏目漱石的文学及余裕派
1.2.1 汉学素养
1.2.2 “余裕”与“余裕派”
1.2.3 漱石文学创作的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
1.3 夏目漱石与中国
1.3.1 漱石的汉诗
1.3.2 漱石的中国之行与《满韩漫游》的殖民主义倾向
1.3.3 夏目漱石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1.4 《我是猫》鉴赏1
1.4.1 创作背景与作家心境
1.4.2 独特的叙事视角
1.4.3 “文化猫”如何观己
1.5 《我是猫》鉴赏2
1.5.1 “文化猫”如何观人
1.5.2 “文化猫”如何看“普通猫”
1.5.3 《我是猫》的文体特色
2. 第二课 “恶魔”作家谷崎润一郎与其文学源点《刺青》
2.1 谷崎润一郎的绚烂人生
2.1.1 家道中落的神童
2.1.2 东大时代的文学苗头
2.1.3 “小田原让妻事件”与谷崎的婚恋经历
2.1.4 搬家狂魔与创作灵感
2.2 谷崎润一郎的异质文学及日本唯美派
2.2.1 谷崎文学的东西方素养
2.2.2 谷崎文学的异质性
2.2.3 日本唯美派文学的特点
2.2.4 谷崎文学的三个创作时期
2.3 谷崎润一郎与中国
2.3.1 谷崎的汉学素养
2.3.2 谷崎的两次中国之行与他的中国情结
2.3.3 谷崎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2.4 《刺青》鉴赏1
2.4.1 《刺青》梗概
2.4.2 《刺青》的叙事策略
2.5 《刺青》鉴赏2
2.5.1 《刺青》中的隐喻
2.5.2 《刺青》中男女力量关系的转换
3. 第三课 大正“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与其人性拷问《罗生门》
3.1 芥川龙之介短暂而不安的人生
3.1.1 母亲发疯与沦为养子
3.1.2 东大时代与第三、第四次《新思潮》
3.1.3 初恋失败与《罗生门》发表
3.1.4 芥川的婚恋、“茫然的不安”与自杀
3.2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
3.2.1 芥川的汉学素养与西方影响
3.2.2 艺术至上主义代表作《地狱变》
3.2.3 芥川的中国题材作品、中国游记中的东方主义倾向
3.2.4 芥川的中国译介与传播
3.3 《罗生门》鉴赏1
3.3.1 《罗生门》的梗概
3.3.2 《罗生门》中的“醒世恒言”与当代意义
3.4 《罗生门》鉴赏2
3.4.1 《罗生门》与其原典对比
3.4.2 “罗城门”与“罗生门”
3.4.3 《罗生门》的写作技巧
4. 第四课 小说之神志贺直哉与其心境小说代表作《在城崎》
4.1 志贺直哉“有钱任性”的人生
4.1.1 祖父母的溺爱与内村鉴三的影响
4.1.2 足尾铜山矿毒事件与父子不和
4.1.3 战时停笔
4.2 志贺直哉的文学(白桦派)与中国
4.2.1 文学倾向与中国题材作品
4.2.2 志贺文学的中国译介
4.3 《在城崎》鉴赏
4.3.1 小说的舞台
4.3.2 三个小动物的死与作者的感悟
4.3.3 作者的无常观与心境调和
4.4 心境小说和私小说
4.4.1 “心境小说”的由来
4.4.2 心境小说与私小说
5. 第五课 昭和文坛代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与其青春物语《伊豆舞女》
5.1 川端康成的敏感人生
5.1.1 参加葬礼的名人
5.1.2 孤儿根性与《伊豆舞女》的诞生
5.1.3 东大时代与川端的婚恋
5.1.4 《文艺时代》、诺贝尔奖与突然自杀
5.2 川端康成的文学(新感觉派)与中国
5.2.1 新感觉派
5.2.2 川端的创作时期及其代表作
5.2.3 川端文学的整体特点
5.2.4 川端的中国渊源、中国游历与中国传播
5.3 《伊豆舞女》鉴赏1
5.3.1 《伊豆舞女》的广泛影响
5.3.2 《伊豆舞女》梗概
5.3.3 “我”与舞女的近距离接触
5.3.4 舞女们的社会地位与自我保护
5.4 《伊豆舞女》鉴赏2
5.4.1 “我”的治愈之旅
5.4.2 《伊豆舞女》的物哀之美
5.4.3 《伊豆舞女》与川端康成
5.4.4 日本文学中的旅行主题
6. 第六课 “小芥川”中岛敦与其中国题材代表作《山月记》
6.1 中岛敦的病痛人生
6.1.1 不幸的童年
6.1.2 汉学世家
6.1.3 在朝鲜度过的少年时代
6.1.4 一高、东大时期
6.1.5 横滨教员时期
6.1.6 帕劳时期
6.1.7 回国后的溘然长逝
6.1.8 影响中岛敦人生与创作的因素
6.2 中岛敦与中国
6.2.1 中岛敦喜爱的作家
6.2.2 中岛敦的中国题材作品及儒家渊源
6.2.3 中岛敦的中国之行和中国叙事
6.2.4 中岛敦的文学影响
6.2.5 中岛敦的中国传播
6.3 《山月记》鉴赏
6.3.1 小说梗概
6.3.2 《山月记》人变虎过程的三个特征
6.3.3 中岛敦文学的两大特点
7.第七课 战后无赖派代表坂口安吾与他的《盛开的樱花林下》
7.1 坂口安吾的叛逆人生
7.1.1 出身显赫与家道中落
7.1.2 “安吾”名字的由来
7.1.3 奋进的学生时代
7.1.4 柏拉图式的初恋、平稳的婚姻及安吾的女性认知
7.2 坂口安吾文学(无赖派)及其中国传播
7.2.1 坂口安吾的文学创作及其喜爱的日西作家
7.2.2 无赖派特质及其代表作《日本文化私观》《堕落论》《白痴》
7.2.3 同行评价
7.2.4 坂口安吾的中国传播
7.3 《盛开的樱花林下》鉴赏
7.3.1 “樱花树下埋着人的尸骨”——日本作家笔下的樱花意象
7.3.2 小说梗概
7.3.3 小说的寓意
7.3.4 安吾的女性形象及其恋爱观
8. 第八课 社会派推理创始人松本清张与他的《等我一年半》
8.1 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脉络
8.1.1 启蒙时代及其代表人物
8.1.2 本格时代及其代表人物
8.1.3 变格时代及其代表人物
8.1.4 社会派时代及其代表人物
8.1.5 新本格时代及其代表人物
8.1.6 社会派+新本格派及其代表人物(东野圭吾、宫部美雪等)
8.2 松本清张的人生、文学及其中国传播
8.2.1 松本清张的人生
8.2.2 松本清张的文学历程、代表及其贡献
8.2.3 松本清张的中国传播
8.3 《等我一年半》鉴赏
8.3.1 小说标题解说
8.3.2 小说梗概
8.3.3 小说社会背景(战争、婚姻法、女子地位)
8.3.4 清张文学中的女罪犯形象
9. 第九课 太宰治之女津岛佑子与她的女性呐喊《默市》
9.1 津岛佑子的单亲人生
9.1.1 丧亲经历
9.1.2 求学生涯
9.1.3 反战行为、海外教学及文坛地位
9.2 津岛佑子文学及其中国传播
9.2.1 父爱缺失的文学投射
9.2.2 代表作及获奖作品
9.2.3 津岛佑子的中国传播
9.3 《默市》鉴赏
9.3.1 作为纽带的“六义园”
9.3.2 父爱缺失的“我”=与母亲对抗的“我”
9.3.3 作为母亲的“我”=与母亲和解的“我”
9.3.4 “默市”题名由来
10. 第十课 诺贝尔奖陪跑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的母体《萤》
10.1 “团块世代”村上春树的人生
10.1.1 村上春树的求学经历
10.1.2 大学时代的“学园纷争”
10.1.3 “学生结婚”、咖啡店老板与处女作的诞生
10.2 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
10.2.1 少年时代的文学积累
10.2.2 处女作获奖的激励
10.2.3 阪神大地震、地铁沙林事件前后的代表作
10.2.4 村上春树的翻译工作
10.3 村上春树与中国
10.3.1 村上春树的中国游记
10.3.2 村上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
10.3.3 村上春树的中国译介与传播
10.4 《萤》鉴赏1
10.4.1 《萤》与《挪威的森林》
10.4.2 《萤》梗概
10.5 《萤》鉴赏2
10.5.1 《萤》的结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10.5.2 “我”和“她”的关系
10.5.3 “萤”的象征意义
结论:日本古代文学史概说及其对本课程作家的影响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说及其对本课程作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