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黄帝内经
解密黄帝内经
1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2/19
开课时间2025/02/01 - 2025/06/30
课程周期22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天、地 、人三才一体缺一不可,精、气、神守正存内和谐调达,自然、生物、心理 、社会,经典智慧又昭示末来的医学文化,尽在上古奇书——《黄帝内经》。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运气学说,一部丰富全面的生命科学百科全书,一份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哲学和科技精粹,带你打开中华文明的神秘宝库,正本清源,破除谬见,联系当下,开拓视角,从与日常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入手,学习中国文化,体悟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名校联袂、国医实力、精选名篇、深入指导--《解密黄帝内经》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 --法古开今,推陈出新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黄帝内经》的由来
王庆其
《黄帝内经》是一部百科全书
王庆其
《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
王庆其
《黄帝内经》对世界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
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
王庆其
从治病到治人
王庆其
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
王庆其
从局部治疗到整体治疗
王庆其
从形神分离到心身同治
王庆其
建议大家学一点《黄帝内经》
建议大家学一点《黄帝内经》
王庆其
《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人与天地相参
古代先贤如何理解的“天人合一”
王庆其
《黄帝内经》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王庆其
“天人合一”在中医学的运用
发病之因
王庆其
诊断之法
王庆其
治疗之术
王庆其
养生之道
王庆其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启示
王庆其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 --大道至简
阴阳
总论
陈子杰
阴阳学说
陈子杰
阴阳学说的运用
陈子杰
五行
五行起源的认识
陈子杰
五行学说
陈子杰
五行学说的运用
陈子杰
《黄帝内经》的生命内涵 --人生三宝精气神
气的概念
胡鸿毅,邹纯朴
气的分类
邹纯朴,胡鸿毅
气的运动
邹纯朴,胡鸿毅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邹纯朴,胡鸿毅
先天之精
邹纯朴,胡鸿毅
后天之精
胡鸿毅,邹纯朴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胡鸿毅,邹纯朴
广义的神
胡鸿毅,邹纯朴
狭义的神
胡鸿毅,邹纯朴
得神者生,失神者亡
胡鸿毅,邹纯朴
形神兼俱是健康人生的标志
胡鸿毅,邹纯朴
《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 --从象测藏
藏象学说
翟双庆
五脏
中医五脏之心
翟双庆
中医五脏之肺
翟双庆
中医五脏之脾
翟双庆
中医五脏之肝
翟双庆
中医五脏之肾
翟双庆
《黄帝内经》的诊法 --司外揣内
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学中的整体观
熊继柏
由表察里
熊继柏
诊断疾病的方法
全面诊察--望、闻、问、切
熊继柏
望诊:一望面色肤色诊断病情
熊继柏
望诊:二望眼神以测精气神
熊继柏
望诊:三望形态
熊继柏
闻诊
熊继柏
问诊
熊继柏
切诊
熊继柏
审察病机
熊继柏
《黄帝内经》的发病观 --生病起于过用
发病的基本认识
生病起于过用
翟双庆
生病起于过用之六淫邪气
翟双庆
生病起于过用之饮食因素
翟双庆
生病起于过用之七情因素
翟双庆
生病起于过用之劳逸因素
翟双庆
生病起于过用之药物因素
翟双庆
发病的其它认识
生病表现不同的解读
翟双庆
因加而发
翟双庆
百病生于气
翟双庆
《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三因制宜
胡鸿毅,邹纯朴
因时制宜
胡鸿毅,邹纯朴
因地制宜
胡鸿毅,邹纯朴
因人制宜
胡鸿毅,邹纯朴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不治已病治未病
养生之道
熊继柏
顺应自然
顺应大自然
熊继柏
顺应人的生长壮老的规律
熊继柏
顺应个体差异
熊继柏
形神共养
养神
熊继柏
养形
熊继柏
不治已病治未病
熊继柏
  • 第一章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 --法古开今,推陈出新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 1.1《黄帝内经》的由来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只是托名黄帝所写。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考证,《黄帝内经》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其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时期,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其汇集编纂成书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应该说《黄帝内经》是许多医家的论文汇编。

  • 1.2《黄帝内经》是一部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丰富,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为九卷九篇,即81篇,合计共162篇。《黄帝内经》以黄帝与岐伯等医家问答的形式展开其内容。所以后世以“岐黄”作为中医的代称。

  • 1.3《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

    在世界医学史上,曾经有过多种传统医学,如希腊、罗马、印度、埃及、阿拉伯等。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除中国的传统医学得到了延续外,几乎全部沦为民间医学,或者出现了断层现象。而中国的传统医学,虽然历经磨难,却一枝独秀,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令人深思的。

  • 1.4《黄帝内经》对世界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

    《黄帝内经》对世界未来医学发展趋势的启示主要有五点,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治病到治人;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从局部治疗到整体治疗;从形神分离到心身同治。

  • 1.5建议大家学一点《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维护健康的基本原则是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心与身的和谐,维护气与血的和谐。中医养生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爱生命的精神。“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这与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哲学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也是中医药文化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种精神专注于生命的价值和对个体自由及尊严的尊重,并处处体现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人性化的处理的方式。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奇葩---中医学有一定的了解,是义不容辞的。

  • 第二章《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人与天地相参

    人体生活于自然界,时刻与自然环境相接触。古人在长期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与外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从而确立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 2.1古代先贤如何理解的“天人合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核心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黄帝内经》的“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的,并以当时医学实践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

  • 2.2《黄帝内经》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为天地之根本,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人者,天地之镇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都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人与自然遵循同一规律,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天地运行变化规律相通,人只有顺应天地的变化,才能维护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 2.3“天人合一”在中医学的运用

    “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黄帝内经》和中医学的各方面,中医学对于发病的机制,可以用“天人失和”来概括,“天人和” 表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健康的象征。“天人失和”表示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当气候异常变化时,人体不能适应即发生疾病。

  • 2.4“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医学是从“天人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宏观、整体、系统、综合的原创思维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形成、发展与未来医学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第三章《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 --大道至简

    《黄帝内经》一书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到中医学当中,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认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 3.1阴阳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后来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3.2五行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一书中。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方法。

  • 第四章《黄帝内经》的生命内涵 --人生三宝精气神

    精气神是中医的一个核心概念,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源于父母,并有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精气神是《内经》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调养精气神也就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 4.1

    气源于古代哲学的概念,并被引入中医理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是客观存在的。气是构成天地和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人也不离于之外。气在人体有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人体的生命现象就是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的。

  • 4.2

    《黄帝内经》认为生命的根本在于精,生命的起源也在于精。精又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依靠后天之精来补充。人的生长发育和精有密切的联系,精气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是早衰的主要原因。

  • 4.3

    神分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广义的神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含了认知、记忆、储存、抽象、逻辑、推理、决断等高级的人类的思维活动。

  • 4.4形神兼俱是健康人生的标志

    气和精它本身属于形的范畴,神单独和气和精构成了形神的关系。形与神构成生命活动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健神旺,是正气充沛,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把这种关系称为形与神俱。

  • 第五章《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 --从象测藏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 5.1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以象测藏,从四时、阴阳、五行这个角度来认识我们中医脏腑。

  • 5.2五脏

    《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根据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第六章《黄帝内经》的诊法 --司外揣内

    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司外揣内”是《内经》首创的诊法原理。《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相应的统一体。五脏六腑在人身之内虽不可见,但其一切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必然有其相应的现象反映于体表,因此认识了现象与本质间的辨证关系。

  • 6.1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黄帝内经》的诊断学的基本法则以整体观为指导,从整体出发,从整体考虑。《黄帝内经》诊察疾病的第二个法则是由表察里,以脏腑功能和静脉循行作为依据。

  • 6.2诊断疾病的方法

    善于诊病的医生,观察色泽、切按脉象,首先要区别阴阳属性。审察颜色的清浊,以测知疾病的部位;观察病人的呼吸气息,听病人说话的声音,以测知其病痛所在;诊察四时脉象的常变,以测知病以何脏为主;切按尺肤和寸口,从脉象的浮沉、尺肤的滑涩,以推知疾病的生成。用这样的方法诊断疾病就不会出差错,治疗也不会有偏失了。

  • 6.3审察病机

    《内经》指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审察病机,一要审病位:心、肝、脾、肺、肾。二要审病性:风、湿、火、热。

  • 第七章《黄帝内经》的发病观 --生病起于过用

    《黄帝内经》用“生病起于过用”一句话基本涵盖了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自然界中春夏秋冬顺序递迁是四时阴阳有规律消长结果,与此相类比,人体的正常生活行为,无论饮食起居,还是劳作、情志变化等,都应有所节制而不可太过,太过则超出人体生理调节限度,就会损伤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则致病,这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黄帝内经》这种发对病重要认识与我国古代“过犹不及”、“过则为灾”的哲理是一脉相承的,它从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失和探讨病因,体现了《黄帝内经》病因理论的学术特点,对疾病防治、养生长寿有重要指导意义。

  • 7.1发病的基本认识

    《黄帝内经》当中提到生病起于过用。“生病起于过用”作为中医病因学的基本观点,不仅对历代医家的病因观及临床实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模式的病因学研究,尤其是对慢性病病因学研究仍有借鉴之处,也可以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很有价值的帮助,值得深入探讨。

  • 7.2发病的其它认识

    “因加而发”的发病观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因加而发”指体内潜伏有湿气、瘀血等病理产物,如再加以情绪变化,饮食失调,或者外感风寒等因素的诱导而引起发病。

  • 第八章《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关于中医的治疗原则,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基本确定了。如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协和脏腑、治病标本、因势利导等,今天我们和大家谈谈三因制宜。所谓三因制宜就是在治疗的过程中,除应该掌握疾病的一般规律外,还应该知常达变,考虑时间、地域、人体这些因素,以区别对待。

  • 8.1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总称,是《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之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时令气候节律、地理环境差异以及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对病变都有一定的影响。

  • 8.2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黄帝内经》据此提出了“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原则,就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就是“因时制宜”。

  • 8.3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由于海拔纬度不同,气候特点不同,人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也不同,所以所生的疾病也不同。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各地不同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 8.4因人制宜

    《黄帝内经》强调要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性格不同,生活经历各异,贫富差异等都会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就是因人制宜。

  • 第九章《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药精髓理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寓意是要防病于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处求医。

  • 9.1养生之道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防病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法则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9.2顺应自然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聪明人的养生法则,一定要顺应四季的变化,适应寒暑的变迁,调和精神情志,安定生活起居,节制男女房事,调节动静劳逸。这样邪气就不会侵害人体,就可以延长寿命。

  • 9.3形神共养

    形与神俱是健康的标志,形神共养,既要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又要注重调节情志、修炼心神。如何做到形神共养,大概有几个方面:首先养形,第二养神,第三是形神共养。神离不开形,形又寄托着神,形神变化体现着人体的功能状态。

  • 9.4不治已病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要防病于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处求医。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 --法古开今,推陈出新

    1.1 《黄帝内经》的由来

    1.2 《黄帝内经》是一部百科全书

    1.3 《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

    1.4 《黄帝内经》对世界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

    1.5 建议大家学一点《黄帝内经》

    视频数9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人与天地相参

    2.1 古代先贤如何理解的“天人合一”

    2.2 《黄帝内经》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2.3 “天人合一”在中医学的运用

    2.4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启示

    视频数7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 --大道至简

    3.1 阴阳

    3.2 五行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黄帝内经》的生命内涵 --人生三宝精气神

    4.1

    4.2

    4.3

    4.4 形神兼俱是健康人生的标志

    视频数11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 --从象测藏

    5.1 藏象学说

    5.2 五脏

    视频数6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黄帝内经》的诊法 --司外揣内

    6.1 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6.2 诊断疾病的方法

    6.3 审察病机

    视频数10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黄帝内经》的发病观 --生病起于过用

    7.1 发病的基本认识

    7.2 发病的其它认识

    视频数9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8.1 三因制宜

    8.2 因时制宜

    8.3 因地制宜

    8.4 因人制宜

    视频数4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不治已病治未病

    9.1 养生之道

    9.2 顺应自然

    9.3 形神共养

    9.4 不治已病治未病

    视频数7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