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概况
《急救护理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护理学科,具有其专业独特的逻辑性思维和临床护理工作方式。它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护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产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强烈需求。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急救护理与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医学伦理与器官捐献。
-
●1.1概述
《急救护理与技术》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现代急救护理起源于19世纪南丁格尔时代;60年代始,急救护理技术进入了有抢救、监护设备配合的阶段;70年代中期,形成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急救网络;20世纪90年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拓展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救治、灾害医学等多项内容。
-
●1.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医院急诊科、ICU负责院内急救。各部门间有效运行、管理和衔接构成了“生命绿色通道”。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及职责,重点介绍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ICU的作用和管理。
-
●1.3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是为了使患者能够在更合适的医疗单元获得更加专业的医疗或护理照顾,以取得更理想的预后,无缝隙的对接可确保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安全。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院内转运及院际转运的流程,结合指南讲解了转运前的评估和转运方案设计,转运中的监护和突发事件应对,以及转运后的交接。
-
●1.4医学伦理与器官捐献
现代化的生命维持技术与人体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进步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各种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只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生命终末期患者的生命,延长机体低水平存活的时间,却无法保证其生存质量,引发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医学伦理与器官捐献的思考。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医学伦理思考、器官捐献以及护士在器官捐献中的作用。
-
第二章院前急救技术
当今急救的新理念是“急救”要走出医院的围墙,在事发现场由第一目击者采取有效的初步急救,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院前急救所需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术。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院前急救至关重要的技术如止血术、包扎术、固定术、搬运术、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急救技术。
-
●2.1止血术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正常成人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7%~8%。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危及伤员生命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出血是最需要急救的危重症之一,止血术( hemostasis )是急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止血目的包括控制出血、保持有效循环血量、防止休克发生和挽救生命。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出血分类、常用的止血方法,结合视频操作重点介绍了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
●2.2包扎术
伤口是细菌入侵人体的门户,如果伤口被细菌污染,可能会引起相应细菌的感染,危害伤员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受伤后应对伤口进行包扎。包扎的目的包括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污染;固定敷料和骨折位置;压迫止血、减轻疼痛;保护内脏和血管、神经、肌腱等重要解剖结构;有利于转运和进一步治疗等。快速、准确地将伤口用纱布、绷带、三角巾或其他现场可以利用的布料等包扎,是创伤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应用广泛。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包扎的目的、常用的包扎方法,结合视频操作重点介绍了卷轴绷带包扎法与三角巾包扎法。
-
●2.3固定术
固定术主要用于骨折的伤员。及时、准确的固定有助于减少骨折部位活动,减轻疼痛,避免血管、神经、骨骼及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预防休克,为伤员的进一步搬运提供有利条件。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固定的目的、常用的固定方法。
-
●2.4搬运术
搬运是指将伤员从事发现场移动到担架、救护车等过程。其目的是使伤员尽快脱离危险环境,防止病情加重或再次损伤,尽快使伤员获得专业的救护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搬运过程中要求救护人员掌握正确的救护搬运知识和技能。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搬运的目的、常用的搬运方法以及特殊患者的搬运。
-
●2.5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急救技术
气道异物梗阻是导致窒息的紧急情况,如不立即处理,往往危及生命。Heimlich手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抢救食物、异物卡喉所致窒息的急救方法。通过给膈肌下软组织以突然向上的压力,驱使肺内残留的空气形成气流快速进入气管,去除堵在气管内的食物或异物。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道异物梗阻的易发人群、气道异物梗阻的识别、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技术,结合视频操作重点介绍了成人与婴儿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技术。
-
第三章灾难救护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灾难问题日益严重与突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10年来,在继日本和美国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灾难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经济损伤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灾难护理学的起步和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灾难发生后,如何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救助和治疗,减少伤死率和伤残率的发生,是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问题。作为灾难医学救援队伍中的主力军,护士掌握灾难医学救援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减少灾难所致人员伤亡、提高受灾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灾难现场的检伤分类、地震的院前救护、台风的院前救护、火灾的院前救护。
-
●3.1灾难现场的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triage)是指根据患者需要得到医疗救援的紧迫性和救治的可能性决定哪些人优先治疗的方法。灾难救援时的检伤分类,其目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尽可能多的伤员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分类方法仅在救援人员、仪器设备、药品等可利用资源有限时采用,是战时和各种灾难发生时救治批量伤员应遵循的原则,是分配急救优先权和确定需转送的伤员,是分级救治的基础。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灾难现场检伤分类的原则、检伤分类的种类、常用检伤分类的方法、检伤分类的标志、伤病员的安置。
-
●3.2地震的院前救护
地震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频度高,可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强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破坏了震区的生态环境,挑战着人类医疗救援、救治、防疫、灾后重建的能力和速度,对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的分类、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的救援对策、地震的院前救护。
-
●3.3台风的院前救护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猛烈风暴,在其活动过程中常伴随有强风、暴雨、巨浪和狂潮,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台风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台风发生时的救援措施。
-
●3.4火灾的院前救护
火灾是平时和战时最常见的灾难之一。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均可随时随地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也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不幸。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火灾的危害特点、火灾现场的救护对策。
-
第四章急诊分诊
急诊分诊(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是指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快速、准确地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判别分诊级别,根据不同的等级安排就诊先后秩序及就诊区域,科学合理地分配急诊医疗资源的过程。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急诊预检分诊的概念、作用、分诊处设置、分诊标准和流程及分诊护士的资质要求。
-
●4.1急诊分诊
急诊分诊(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是指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快速、准确地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判别分诊级别,根据不同的等级安排就诊先后秩序及就诊区域,科学合理地分配急诊医疗资源的过程。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急诊预检分诊的概念、作用、分诊处设置、分诊标准和流程及分诊护士的资质要求。
-
第五章心搏骤停及其救护技术
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将迅速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心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电击除颤等心肺复苏措施,对提高患者的存活机会和改善复苏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心搏骤停及其救护技术如心肺复苏术、除颤术、球囊-面罩通气术。
-
●5.1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Ⅰ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男性高于女性。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心搏骤停的概念、引起心搏骤停的常见心律失常、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5.2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心肺复苏技术概述、心肺复苏术操作程序、心肺复苏术终止标准,结合视频操作重点介绍了成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
●5.3除颤术
除颤术(defibrillation )是用电能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一种方法。除颤术是利用高能量的脉冲电流,在瞬间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短时间内同时除极,抑制异位兴奋性,使具有最高自律性的窦房结发放冲动,恢复窦性心律。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除颤术的相关概念、适应证、操作程序。
-
●5.4球囊-面罩通气术
球囊–面罩又称简易呼吸器,是进行人工通气的简易工具。球囊–面罩通气(bag-mask ventilation,BMV)具有供氧浓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与气管插管相比在改善组织缺氧方面同等有效,在双人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阶段可以用球囊–面罩通气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球囊-面罩的结构、球囊-面罩通气术的禁忌证与适应证、球囊-面罩通气术的的操作程序,结合视频操作重点介绍了球囊-面罩通气术的操作方法。
-
第六章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护
在中国,创伤已成为死亡的第五位原因,是44岁以下居民的首位死因。欧美发达国家现均已形成了高效和完善的创伤预警、分检、救治体系,并拥有各自独立的创伤数据库和团队。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和高空坠落是当今和平时期引发创伤的最主要原因,由其造成的死亡率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规范院内救治流程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积极开展创伤救治与预防是急救医学和急救护理学的重要任务。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严重创伤的概念、创伤评分系统和多发性创伤。
-
●6.1概述
严重创伤是指危及生命或肢体的创伤,常为多部位、多脏器的多发伤,病情危重,伤情变化迅速,死亡率高。近年来,“新黄金时间”的理念,是指把重度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到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段时间,其终极目标是缩短创伤至手术时间或被送到ICU的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因此,充分发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作用尤为重要。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创伤的概念、创伤分类和创伤后机体病理生理变化。
-
●6.2创伤评分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简称创伤评分,是将患者的生理指标、解剖指标和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并予以量化和权重处理,再经数学计算得出分值以显示患者全面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多种方案的总称。目前已建立的创伤评分系统,按其适用范围和目的可分为院前评分和院内评分两大类,前者着重于患者的去向和现场处理;后者着重于指导治疗、估计患者的预后和评估救治质量。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创伤院外评分和创伤院内评分。
-
●6.3多发性创伤
多发性创伤,简称多发伤,系指同-致伤因素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的损伤,其中至少- -处损伤危及生命。多发伤需要与以下概念相区别:①多处伤:是指同- -解剖部位或脏器发生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创伤。②复合伤:是指两种以上的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多发伤的概念、多发伤的病情评估与判断和多发伤的救治与护理。
-
第七章严重急症患者的救护
严重急症患者的救护
-
●7.1窒息
窒息是指气流进入肺脏受阻或吸入气体缺氧导致的衰竭或呼吸停止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窒息,可迅速危及生命,若能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查明原因,解除危险因素,可有效挽救生命。本节主要介绍了窒息的概念、发病机理和分类、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
-
●7.2严重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可以迅速导致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甚至心搏骤停的心律失常称为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患者可能在短期内死亡。本节主要介绍了严重心律失常的概念、发病机理和分类、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
-
●7.3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VA),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是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主要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20-40%;缺血性主要指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可分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约占60-80%。本节主要介绍了脑卒中的概念、发病机理和分类、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
-
第八章意外伤害患者的救护
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或事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是院前急救和临床急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意外伤害导致的疾病种类多,所致伤病情危急,既往健康的人遭遇此类损伤也会很快出现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变化,要求施救者必须对病情做出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和有效救治。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中暑、电击伤、淹溺和毒蛇咬伤。
-
●8.1中暑
中暑( heat illness)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它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衰竭。临床上依照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本节主要介绍了中暑的概述、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与护理。
-
●8.2电击伤
电击伤( electrical injury ),俗称触电,是指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发生呼吸、心搏骤停。电击伤可以分为超高压电击伤或雷击、高压电击伤和低压电击伤三种类型。本节主要介绍了电击伤的概述、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与护理。
-
●8.3淹溺
淹溺(drowning ),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和肺泡,或因咽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肺泡失去通气、换气功能,使机体所处于的一种危急状态。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定义淹溺为一种淹没或浸涧于液态介质中而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淹溺是意外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每年全球有将近45000人因淹溺而死亡。在我国,淹溺通常在湖泊或河流多的水域以及在夏季发生,是儿童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淹溺的概述、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与护理。
-
●8.4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toxicophidia bites and stings)是指蛇毒经排毒导管进入人体,并经淋巴和血循环扩散,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我国毒蛇种类有50余种,较常见的毒蛇有眼镜蛇科包括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科有海蛇;蛙蛇科有蟾蛇;蝮蛇科包括蝮蛇、五步蛇、竹叶青和烙铁头。毒蛇咬伤主要发生在农民、渔民、野外作业者和从事毒蛇养殖及研究人员,战争和野外训练时,战地官兵偶尔也被毒蛇咬伤。毒蛇咬伤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咬伤部位以手、臂、足和下肢为常见。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毒蛇咬伤的概述、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与护理。
-
第九章急性中毒患者的救护
急性中毒( acute poisoning )是指有毒的化学物质短时间内或一次超量进入人体而造成组织、器官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症状凶险、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常危及生命。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百草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急性酒精中毒和急性食物中毒。
-
●9.1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有机磷杀虫药( organophosphorous insecticides )是当今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农药,大多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其性状多呈油状或结晶状,色泽呈淡黄色至棕色,稍有挥发性,且有蒜味。一般难溶于水,不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效。但甲拌磷和三硫磷耐碱,敌百虫遇碱则变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概述、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与护理。
-
●9.2百草枯中毒
百草枯( paraquat,PQ)又名克芜踪、对草快,是目前应用的除草剂之一,对人、牲畜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在酸或中性溶液中稳定,接触土壤后迅速失活。百草枯可经胃肠道、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我国报道中以口服中毒多见。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百草枯中毒的概述、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与护理。
-
●9.3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为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一种无色、无臭、无味和无刺激性的气体。吸入过量-氧化碳气体引起的中毒称为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CO中毒的概念、原因、中毒的机制、中毒的病情评估与判断和中毒后的救治与护理。
-
●9.4急性酒精中毒
乙醇,俗称酒精,是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具有醇香气味,能与水或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次过量饮入乙醇或酒类饮料,引起兴奋继而抑制的状态称急性酒精中毒。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急性酒精中毒的概念、中毒的病因和机制、中毒后病情评估与判断和中毒后的救治与护理。
-
●9.5急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发病速度快,患者短时间内同时或先后相继发病,与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中毒表现基本相似。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急性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食物中毒的分类、中毒后的病情评估与判断和中毒后的救治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