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2/19
开课时间2023/10/09 - 2024/01/01
课程周期12 周
开课状态已结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分为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以及犯罪对策论四大部分。绪论讲授犯罪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犯罪学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在现象论中,对犯罪现象以及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犯罪现象的测量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当代中国犯罪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分析犯罪行为与犯罪人以及被害人。在犯罪原因论中,讲授对影响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等犯罪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犯罪对策论中,主要讲授犯罪的宏观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刑罚预防,被害预防与罪犯矫正等犯罪对策。


《犯罪学》课程是公安教育职业核心课程,是按照犯罪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犯罪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地位。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主要讲授犯罪学的基本理论、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对策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内容为:一、在绪论中介绍犯罪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系统介绍和分析犯罪学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二、在现象论中,对犯罪现象以及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犯罪现象的测量进行详细介绍,并在此增加实训内容,同时对当代中国犯罪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整体犯罪现象的基础上,分析犯罪行为与犯罪人和被害人。三、在犯罪原因论中,对影响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等犯罪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让学生和读者能正确认识和分析产生犯罪的原因,减少影响犯罪产生的因素,防控犯罪。四、在犯罪对策论中,讲授犯罪的宏观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刑罚预防,被害预防与罪犯矫正等犯罪对策,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以及多种犯罪对策,掌握防控犯罪的基本知识,维护社会秩序。

《犯罪学》课程共18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了解犯罪学的作用、学科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犯罪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概念、原则以及犯罪学研究的程序与具体方法

第三章 西方犯罪学的历史与发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犯罪学产生以前的犯罪研究历程;了解刑事古典学派、实证犯罪学派以及现代犯罪学研究

第四章 中国犯罪学的诞生与发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简单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犯罪的思想、中国近代犯罪学研究状况以及建国后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概况。

第五章 犯罪现象概述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现象的概念、犯罪现象的反映形式以及如何对犯罪现象进行测量。

第六章 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基本状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建国后各阶段犯罪现象的状况。

第七章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犯罪行为以及犯罪人的基本概念、特点等。

第八章 犯罪被害人。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被害人概念、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以及被害性。

第九章 犯罪原因概述。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原因的概念以及犯罪原因系统。

第十章 影响犯罪发生的社会因素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经济与犯罪、社会结构与犯罪、文化与犯罪以及微观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第十一章 影响犯罪发生的个体因素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了解犯罪发生的心理因素、生物性因素以及精神障碍与犯罪。

第十二章 影响犯罪发生的情境因素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情境概念、诱发犯罪动机产生的情境、弱化罪责感的情境以及促进犯罪行为实施的情境

第十三章 犯罪预防的一般原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犯罪预防基本概念、理论。

第十四章 犯罪的社会预防对策。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犯罪的社会预防政策微观以及犯罪社会预防政策。

第十五章 犯罪的治安预防对策。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犯罪治安预防的基本情况。

第十六章 犯罪的刑事惩罚对策。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刑事惩罚政策概念以及主要内容。

第十七章 罪犯矫正。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罪犯矫正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十八章 被害预防。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简单了解被害预防概念种类以及被害预防的实施

测试、作业、考试的总体安排:

11月进行一次小测试,1230日结课后考试。


课程大纲

绪论: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 1.1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 1.2 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 1.3 第三节 犯罪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1.4 第四节 犯罪学研究的意义

绪论:第二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 2.1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方法概述
  • 2.2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
  • 2.3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程序与具体方法

绪论:第三章 西方犯罪学的历史与发展

  • 3.1 第一节 18世纪之前西方的犯罪研究
  • 3.2 第二节 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学研究
  • 3.3 第三节 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学研究
  • 3.4 第四节 现代犯罪学研究

绪论:第四章 中国犯罪学的诞生与发展

  • 4.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犯罪的思想
  • 4.2 第二节 中国近代犯罪学研究状况
  • 4.3 第三节 建国后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概况

犯罪现象论:第五章 犯罪现象概述

  • 5.1 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
  • 5.2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反映形式
  • 5.3 第三节 犯罪现象测量

犯罪现象论:第六章 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基本状况

  • 6.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犯罪现象的状况、特点
  • 6.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现象的状况

犯罪现象论:第七章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

  • 7.1 第一节 犯罪行为
  • 7.2 第二节 犯罪人

犯罪现象论:第八章 犯罪被害人

  • 8.1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概述
  • 8.2 第二节 被害现象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 8.3 第三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 8.4 第四节 被害性

犯罪原因论:第九章 犯罪原因概述

  • 9.1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
  • 9.2 第二节 犯罪原因系统

犯罪原因论:第十章 影响犯罪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 10.1 第一节 社会经济与犯罪
  • 10.2 第二节 社会结构与犯罪
  • 10.3 第三节 文化与犯罪
  • 10.4 第四节 家庭与犯罪

犯罪原因论:第十一章 影响犯罪发生的个体因素

  • 11.1 第一节 影响犯罪发生的心理因素
  • 11.2 第二节 影响犯罪发生的生物性因素
  • 11.3 第三节 精神障碍与犯罪

犯罪原因论:第十二章 影响犯罪发生的情境因素

  • 12.1 第一节 犯罪情境概述
  • 12.2 第二节 诱发犯罪动机产生的情境
  • 12.3 第三节 弱化罪责感的情境
  • 12.4 第四节 促进犯罪行为实施的情境

犯罪对策论:第十三章 犯罪预防的一般原理

  • 13.1 第一节 犯罪预防概述
  • 13.2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 13.3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分类

犯罪对策论:第十四章 犯罪的社会预防对策

  • 14.1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预防对策概述
  • 14.2 第二节 宏观的犯罪社会预防政策
  • 14.3 第三节 微观的犯罪社会预防政策

犯罪对策论:第十五章 犯罪的治安预防对策

  • 15.1 第一节 犯罪治安预防概述
  • 15.2 第二节 户口管理
  • 15.3 第三节 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 15.4 第四节 特种行业管理
  • 15.5 第五节 危险物品管理

犯罪对策论:第十六章 犯罪的刑事惩罚对策

  • 16.1 第一节 刑事惩罚政策概述
  • 16.2 第二节 刑事惩罚政策的主要内容

犯罪对策论:第十七章 罪犯矫正

  • 17.1 第一节 罪犯矫正的历史及趋势
  • 17.2 第二节 监禁矫正的原则及方法
  • 17.3 第三节 国内外社区矫正现状

犯罪对策论:第十八章 被害预防

  • 18.1 第一节 被害预防概述
  • 18.2 第二节 被害预防的种类
  • 18.3 第三节 被害预防的实施

课外延伸学习

  • 19.1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