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社会与文化
阿拉伯社会与文化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4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阿拉伯社会与文化》是阿拉伯语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将作为通识选修课对外开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系统地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概貌。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阿拉伯文化相结合,以便于理解、研究阿拉伯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提高对阿拉伯语的学习兴趣,增强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理解,减少在与阿拉伯人交往中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摩擦与分歧,拓展学生关于阿拉伯语言文化的知识面,为中阿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阿拉伯历史概况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蒙昧时期的阿拉比亚
马小明
阿拉伯帝国的序曲
马小明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马小明
阿拉伯帝国的辉煌
马小明
阿拉伯旅游文化
沙姆略览
程奇
半岛明珠
程奇
北非之旅
程奇
阿拉伯婚俗文化
阿拉伯一夫多妻的由来
张敏
阿拉伯婚姻习俗
阿拉伯婚姻习俗(上)
张敏
阿拉伯婚姻习俗(下)
张敏
阿拉伯节日文化
“尔德”的由来
许琛
传统的宗教节日
许琛
多彩的民众节日
许琛
阿拉伯饮食文化
阿拉伯特色美食
张敏
饮食禁忌与礼仪
张敏
阿拉伯伊斯兰艺术
建筑艺术
马小明
书法艺术
马小明
阿拉伯之春革命
阿拉伯之春的发展过程
程奇
阿拉伯之春的原因分析
程奇
春天来了吗?
程奇
阿拉伯与中国交往史
丝绸之路
郎恒
唐代的阿中交往
郎恒
宋元明时期的阿中交往
郎恒
阿拉伯石油与经济
阿拉伯石油帝国
张敏
石油与中东经济
张敏
阿拉伯哲学概况
阿拉伯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程奇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流派
程奇
现代阿拉伯哲学的传承与发展
程奇
阿拉伯国家政治概况
沙特:国家政治形象的重建
郎恒
阿联酋:“对冲”战略的兴起
郎恒
叙利亚:“威权政治”的转型
郎恒
索马里:“无政府状态”长期存在
郎恒
阿拉伯文学概况
古代文学
马小明
现代诗歌
马小明
现代小说
马小明
  • 第一章阿拉伯历史概况

    “阿拉比亚”的阿语发音为العربية ,通称阿拉伯国家或者阿拉伯世界,总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比整个欧洲还大。它由22个国家组成,以阿拉伯民族为主要居民,有统一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东临海湾和波斯湾,西傍红海,面积达32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部为广阔的沙漠,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三分之一都是沙漠。阿拉伯国家常年受副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常年炎热干燥。

  • 1.1蒙昧时期的阿拉比亚

    阿拉伯人根据土地属性,分为游牧的贝都因人和定居的人民。贝都因是阿拉伯语البدوي的音译,意为“住帐篷的游牧民”。他们主要以饲养骆驼、羊和马等牲畜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产生前的时代称为蒙昧时代,当时的社会战争连绵不断,社会混乱不堪。

  • 1.2阿拉伯帝国的序曲

    公元610年,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一位领袖人物穆罕默德,他创立了伊斯兰教,改变了阿拉伯半岛混乱不堪的状况,统一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半岛,创建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 1.3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穆罕默德逝世后,四位继承者历经了四大哈里发统治时期〔632年—661年〕,在此期间不断的对外扩张领土,为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 1.4阿拉伯帝国的辉煌

    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公元661-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是阿拉伯帝国最辉煌的时期,直至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灭。古代中国史籍(新旧唐书)中称之为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

  • 第二章阿拉伯旅游文化

    旅行是一种奇妙的体验,通过旅行,同学们可以亲身体会神奇美妙的外部世界。阿拉伯国家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以地貌景观而论,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海洋;风光旖旎的地中海世界以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黎巴嫩雪域,阿拉伯世界绵延千里,文化灿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构成一幅幅色彩纷呈、引人入胜的人文和地理景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 2.1沙姆略览

    沙姆地区是阿拉伯世界对于地中海东岸的整个黎凡特地区或大叙利亚地区的称呼,随着历史的发展,所指亦有所不同。如今阿拉伯人所说的沙姆地区一般包括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国。本节主要介绍沙姆地区的历史渊源、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名胜古迹。

  • 2.2半岛明珠

    本节我们会一起欣赏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和阿联酋的美丽风景和著名的旅游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是沙特阿拉伯半岛最著名的旅游圣地,这两座城市都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是阿拉伯人的圣地,克尔白圣殿是麦加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伊斯兰教的第一圣殿,是全世界穆斯林朝觐的中心。麦地那也是沙特著名的宗教和旅游城市,位于麦加之北420公里处,其三面环山,水草丰盛,周围有良田和果园,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又称“先知之城”

  • 2.3北非之旅

    北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埃及的金字塔了。其中,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又称吉萨大金字塔,位于埃及吉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主要作为其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埃及式金字塔。除此以外,利比亚有着“地中海新娘”之称的的黎波里,更是阳光明媚、景色旖旎。

  • 第三章阿拉伯婚俗文化

    在各国的婚姻习俗急剧变革的今天,阿拉伯国家的婚姻习俗因其独特的制度而引人注目。婚俗不仅可以反映出从古至今阿拉伯人民的社会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族心理及宗教观念等,还可以体现阿拉伯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传统及当时的风土人情。

  • 3.1阿拉伯一夫多妻的由来

    阿拉伯半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文明冲突的多发地,惨烈的战争及重男轻女的传统使其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为了解决大量的孤儿寡母生活问题,半岛上逐渐形成一夫多妻制,而后,伊斯兰经典《古兰经》中规定了最多可娶四妻的上限,且鼓励“只各娶一妻”的制度,一夫多妻制正式成型。

  • 3.2阿拉伯婚姻习俗

    阿拉伯民族的婚嫁离舍都有严格的律法及教法规定,在传统的伊斯兰教法中,婚姻是真主的恩典之一,是一件圣行,所以男女双方自愿是婚姻成立的重要原则,婚姻是男方双男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契约,以本人自愿为原则。而对于离婚,态度则是非常谨慎的,并有着多样的离婚方式。

  • 第四章阿拉伯节日文化

    22个阿拉伯国家有着自己传统的宗教节日,也有着多彩的本地民众节日。阿拉伯人过节的方式多种多样,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下阿拉伯国家的节日文化,看看和我们中国的节日文化有什么区别吧!

  • 4.1“尔德”的由来

    “尔德”是阿拉伯语里节日"عيد"这个单词的汉语发音,在中国穆斯林口中经常能够听到。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节”的内涵,中文的“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中华民族的祖先将竹子节节长高、竹节分段这种有规律可循的节奏性,引申到了时间上,表明节日是人在时间体系之上设定的一个个间隔点,是带规律性的、具有关键的特定意义的日子。在阿语中,节日"عيد"这个词与“回归”、“重温”、“习惯”共同派生于一个词根。阿拉伯人认为“节日”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温与回溯。

  • 4.2传统的宗教节日

    22个阿拉伯国家绝大多数的居民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是比较入世的世界性宗教,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宗教节日。这些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纪节,并称伊斯兰教三大节日,是阿拉伯国家直至全球穆斯林国家的法定节日。本节将将具体介绍这三个节日的渊源和丰富的节日内容,从而进一步了解阿拉伯民族伊斯兰文化特征。

  • 4.3多彩的民众节日

    阿拉伯文明和文化绵延数千年,期间出现了各国特有的本地节日,这些节日不分宗教、派别、部族,是属于全国人民共有的节日。本节将重点讲解埃及的“闻风节”、阿联酋的“骆驼节”、摩洛哥的“绿色行军节”。

  • 第五章阿拉伯饮食文化

    阿拉伯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得阿拉伯民族得饮食文化虽因国家而各有特色,但整体又大体相似。阿拉伯饮食文化悠久而独特,以阿拉伯民族和国家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及风俗习惯为依托,也折射出阿拉伯民族和国家的独特文化特征。

  • 5.1阿拉伯特色美食

    不同阿拉伯国家的美食不尽相同,但他们所喜的主食却基本一致。简单而便携的食物是他们的糊口之食,提神的咖啡配以香甜的椰枣也是美味餐点。外脆内嫩的阿拉伯大饼、味美色佳的手抓饭、香味四溢的烤肉都是阿拉伯饮食的独特代表。

  • 5.2饮食禁忌与礼仪

    阿拉伯民族的饮食禁忌繁多,主要以伊斯兰经典《古兰经》为依据,符合《古兰经》规定的则为清真食物,可食之用之,反之则为禁忌,应摒之弃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产生活方式,使阿拉伯民族的饮食礼仪不若中国之繁复,他们主张删繁就简、洁净即可。

  • 第六章阿拉伯伊斯兰艺术

    伊斯兰艺术并非是产生于荒漠之上,因为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曾征服了众多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地区,吸纳融合形成了伊斯兰艺术的底蕴。但是伊斯兰艺术不全是阿拉伯艺术,因为初期的伊斯兰艺术多是对被征服地希腊、拜占庭、埃及、波斯和中亚艺术的借用和模仿,确切地说它是在多种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多元而统一的独立艺术。

  • 6.1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伊斯兰艺术的主体,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华丽的建筑装饰也成为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核心特色,除了清真寺拱券和穹顶结构的花样纷繁复杂外,还有各种工艺美术和自成风格的阿拉伯书法艺术的手工装饰,这都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

  • 6.2书法艺术

    阿拉伯书法艺术经久不衰,一直在发展、衍化,其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是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阿拉伯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不再停留在字面的间架、结构、线条、墨感等观念上,还将创作者的情感、意境、格调与书法融为一体。

  • 第七章阿拉伯之春革命

    阿拉伯之春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2010年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阿拉伯世界发生的这场系列“革命”导致数万人死亡,除了给阿拉伯国家基础设施造成数万亿美元的损失外,还使得一些国家分崩离析,一直处于分裂与动荡中。

  • 7.1阿拉伯之春的发展过程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无奈做起小贩,期间遭受当地警察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这个事件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不治身亡。革命随后波及到埃及、利比亚、也门和海湾国家,引发系列动荡。

  • 7.2阿拉伯之春的原因分析

    阿拉伯之春革命后,各方总结了很多原因,比如领导人的专制统治、政治体制的僵化、人权的侵犯、政府的贪污腐败、国民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高涨、人民生活的贫困,经济分配的不透明等等。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中东赖以生存的石油产业,遭到巨大的冲击,价格降低的一半还多,再加上欧派克有限制石油的产量,从而导致国家内部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严重,民众生活十分的困顿,民众的怨气随着青年自焚一事得以点爆,最终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 7.3春天来了吗?

    阿拉伯之春后,埃及的总统穆巴拉克、利比亚的卡扎菲、突尼斯的本.阿里都纷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当地的政治派系开始接管新的国家。但是这场革命之后的阿拉伯世界的变革却不容乐观。这个运动的影响,最直观的就是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民众的生活遭到巨大的破坏。即便到今天也门、埃及、利比亚的经济政治形势也不比当时。而叙利亚的内战则更是旷日持久,成为了多国博弈的中心聚焦地。中东北非的和平路线图遥不可期,空缺后的政治真空的填补仍然面对着多股挑战,其中就包括乱中崛起的极端主义势力。这也使得叙利亚局势扑朔离迷,飘忽不定,受伤最深的还是普通大众。

  • 第八章阿拉伯与中国交往史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文明交往, 不同的文明则仰赖相互间的交流和融汇而使自身不断得到发扬光大。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关系源远流长,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展开了绵延不绝的接触与交流, 而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这种交流的主要通道。

  • 8.1丝绸之路

    早在西汉时期,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和西亚的古商道。 它从我国古都长安起, 西去经天山南北, 由喀什穿越今天的阿富汗、伊朗, 抵达阿拉伯地区的伊拉克、叙利亚等地。这条商路在19世纪末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

  • 8.2唐代的阿中交往

    唐王朝建立后, 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与此同时, 在亚洲另一端有威震四海、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 中阿之间的交往, 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

  • 8.3宋元明时期的阿中交往

    宋元明时期,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陆上交往不时受到阻碍。因此,双方之间的海上往来空前繁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道”畅通无阻,中阿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人员互访盛极一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正是在此时实现的。

  • 第九章阿拉伯石油与经济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基础能源,被誉为“工业血液”、“黑金”,成为了当前世界难以替代的战略资源。谁控制了石油,便拥有了经济话语权,甚至可凭借石油遏制别国经济命脉。阿拉伯国家所在的中东地区是石油天然气富集区,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资源便可知晓阿拉伯各国的经济情况。但世界石油储量分布与消费格局的不对称性,使得石油争夺战成为了一场激烈深远的长久性战争。

  • 9.1阿拉伯石油帝国

    阿拉伯产油国始终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石油对于各国经济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大国在世界石油储量和产量上都居于前列,中阿石油合作深化势在必行。

  • 9.2石油与中东经济

    丰富的石油是财富的象征,石油使中东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该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资本积累和财政盈余,从而促进了各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但石油也使中东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中东各国应积极推进能源合作、关注石油安全,保障各国经济安全与世界局势稳定。

  • 第十章阿拉伯哲学概况

    哲学是关于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社会科学,是关于世界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理论体系。哲学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由于研究的领域和范畴不同,哲学具有多个分支。阿拉伯哲学体系发端于贾西利亚时期,融合了贝都因文化、古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等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体系。

  • 10.1阿拉伯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阿拉伯民族从贾西利亚时期以来,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体系。 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学者、哲学家和知识精英们,把争取民族独立事业同复兴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力图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找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探索,成为现代阿拉伯文化及哲学的推动力。阿拉伯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是兼具世俗性和神学性的宗教,所以,即使是世俗哲学,也不能违背、或者完全脱离伊斯兰教有关今世和后世的基本原则。 阿拉伯哲学,兼具宗教与哲学两方面的特征,近代以来,阿拉伯人更加有意识地从哲学角度观察宗教,也从宗教角度审 视哲学,于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阿拉伯哲学体系。

  • 10.2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流派

    哲学发展的本质是自然形而上的思考,哲学发展的动力源自于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使得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会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进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深度了解由经院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和自然哲学组成的近代阿拉伯哲学。

  • 10.3现代阿拉伯哲学的传承与发展

    从十九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民开始觉醒,以穆罕默德·阿布笃为代表而进行的伊斯兰教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伯世界的有志之士,把民族独立事业同复兴民族文化结合,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找到正确之路,这成为现代阿拉伯文化及哲学的推动力。阿拉伯近代的文化启蒙是宗教改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产生的,同时阿拉伯哲学兼具宗教与哲学两方面的特征,于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阿拉伯哲学体系。

  • 第十一章阿拉伯国家政治概况

    拥有相同的主体民族、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语言文化的22个阿拉伯国家历来都被视作是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政治力量。但这些阿拉伯国家也因各自不同的地理风貌、资源矿产、国内外政治环境而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各自国内政局的稳定性、制定国家政策的出发点等领域,这些阿拉伯国家均大相径庭。

  • 11.1沙特:国家政治形象的重建

    现代沙特阿拉伯自建国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均被国际社会视作是中东地区的温和派国家。然而,2001年发生的“9・11”袭击事件、2010年“阿拉伯之春”剧变后高调介入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2018年著名时事评论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领事馆遇害等事件的发生使得沙特在国际上的政治形象逐渐变得负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沙特官方开始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重塑国家政治形象。

  • 11.2阿联酋:“对冲”战略的兴起

    阿联酋因其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少、地理位置处于多个地区大国之间导致国家十分脆弱。因此,“阿拉伯之春”剧变爆发以来,阿联酋积极转变自身的政治政策,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导转化为以自身国家利益为优先,奉行“对冲战略”,为海湾地区和中东地区提供了政治平衡和缓冲,推动中东新格局的形成。

  • 11.3叙利亚:“威权政治”的转型

    自1970年到2011年,四十年间,叙利亚国内在以阿萨德家族为核心的复兴党领导下,形成了以军政合一为特点的威权政治体制。然而,叙利亚战争的爆发冲击了统治基础,国内族群和教派的争端、地区和域外大国对叙利亚不同的政治期许都使得叙利亚不得不面临着国家政治权力架构的转型。

  • 11.4索马里:“无政府状态”长期存在

    1991年,巴雷政府被推翻之后,索马里被不同派系、不同部族和相互之间混战不断的武装组织所割据。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混乱局势和秩序的缺失使得索马里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 第十二章阿拉伯文学概况

    阿拉伯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成就的文学之一。它是东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不会随着一个时代过去而成为过去,拥有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

  • 12.1古代文学

    阿拉伯古代文学始于“贾希利叶”时期,也就是蒙昧时期,那个时期的文化并非真正是浑沌一片,毫无建树。就文学特别是诗歌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成就、很辉煌的时代。诗歌是阿拉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被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史册与文献,它像一面镜子,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阿拉伯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现实。

  • 12.2现代诗歌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复兴派诗人(也叫新古典派)巴鲁迪奠定了阿拉伯现代诗歌的基础,艾哈迈德·邵基和哈菲兹扩大了复兴派诗歌的表现空间和影响。阿拉伯现代诗歌注重艺术技巧、特别是修辞技巧的运用,词藻丰富,句式华美。

  • 12.3现代小说

    阿拉伯现代小说产生的主要动因,是阿拉伯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和西方文学、西方小说的传入。阿拉伯经典文学《一千零一夜》、玛卡梅韵文故事等为阿拉伯现代小说奠定了基础。阿拉伯近代小说的起步发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当时的小说作品有两类:一类是包括缩写、改写、经过所谓“埃及化”或“阿拉伯化”的西方作品,另一类则是以玛卡梅韵文故事为基本模式,反映近代历史变化的小说。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阿拉伯历史概况

    1.1 蒙昧时期的阿拉比亚

    1.2 阿拉伯帝国的序曲

    1.3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1.4 阿拉伯帝国的辉煌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阿拉伯旅游文化

    2.1 沙姆略览

    2.2 半岛明珠

    2.3 北非之旅

    视频数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阿拉伯婚俗文化

    3.1 阿拉伯一夫多妻的由来

    3.2 阿拉伯婚姻习俗

    视频数3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阿拉伯节日文化

    4.1 “尔德”的由来

    4.2 传统的宗教节日

    4.3 多彩的民众节日

    视频数3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阿拉伯饮食文化

    5.1 阿拉伯特色美食

    5.2 饮食禁忌与礼仪

    视频数2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阿拉伯伊斯兰艺术

    6.1 建筑艺术

    6.2 书法艺术

    视频数2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阿拉伯之春革命

    7.1 阿拉伯之春的发展过程

    7.2 阿拉伯之春的原因分析

    7.3 春天来了吗?

    视频数3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阿拉伯与中国交往史

    8.1 丝绸之路

    8.2 唐代的阿中交往

    8.3 宋元明时期的阿中交往

    视频数3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阿拉伯石油与经济

    9.1 阿拉伯石油帝国

    9.2 石油与中东经济

    视频数2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阿拉伯哲学概况

    10.1 阿拉伯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10.2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流派

    10.3 现代阿拉伯哲学的传承与发展

    视频数3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阿拉伯国家政治概况

    11.1 沙特:国家政治形象的重建

    11.2 阿联酋:“对冲”战略的兴起

    11.3 叙利亚:“威权政治”的转型

    11.4 索马里:“无政府状态”长期存在

    视频数4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阿拉伯文学概况

    12.1 古代文学

    12.2 现代诗歌

    12.3 现代小说

    视频数3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