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二、使用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沈壮海、王易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8版。
三、学分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开设51学时,其中理论课39课时,网络与实践课12课时。
四、课程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为辅,通过知识学习、参与体验、社会调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学生在线平台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线下实践活动、期末测试等相结合方式。线上学习占30%,线下课堂表现占40%,期末考核占30%。平时考核则根据学生考勤情况、课堂发言、经典阅读、实践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六、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48学时)
七、推荐阅读书目
- 蒲实、陈赛 大学的精神中信出版社 2017
- 周国平著:《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6
- 培根、罗素等著:《人生的艺术:英美名家论人生》,刘荣跃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4
- 季羡林著:《季羡林谈人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
-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
- 刘建军:《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12
- 梁衡主编:《爱国的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 人民日报理论部:《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最新阐释》,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3
- 韩震、章伟文等著:《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
-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组编:《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
- 郭海成:《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年版
- 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世界出版社 ,2012版。
- 习近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
- 袁久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 简编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 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1
-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
-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1
- 王人博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11
- 冯玉军:《法治中国:中西比较与道路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 李林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1
- 秋风编:《法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
- 余定宇著:《寻找法律的印记——从古埃及到美利坚》,法律出版社,2010.3
- 余定宇著:《寻找法律的印记——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 【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8.6
-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2.5
- 【德】鲁道夫·冯·耶林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12.1
- 【加】米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 【美】艾里希·弗洛姆著:《爱的艺术》,李健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