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
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
3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5
开课时间2020/09/21 - 2021/01/31
课程周期19 周
开课状态已结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这门课程在学科意义上属于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课程的性质是面向本科生的公共课程,旨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拓展同学的理论视野、提升同学对西方思想的分析、鉴别和批评性思考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的核心聚焦在“现代性”的问题意识,由问题导入,展开对重要思想界和思想流派的分析和探讨。

        1、课程主题的特色

       “现代”西方社会的突出特征是传统的衰落:人生意义与社会生活的原则,价值和信念,失去了现成的标准答案,这被称为“现代性困境”,背后潜伏着许多重大的思想与文化问题。在20世纪的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形成了不同的彼此竞争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流派,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课程的宗旨是为同学开启一次“思想的旅程”,针对现代性的特征及其困境,领略这些思想家的创见和贡献,也探寻他们各自的局限和盲点,以及未尽的难题。由此,使同学在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拓宽理论视野,并磨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特色

       本课程精心策划内容结构与主题布局,选择经典著作的精华,针对现代世界中最令人困扰的问题,以极为生动而启发思考的讲解,并有效利用新的教学信息技术,使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对克服理论性课程的传统难题有所突破。

       课程类课程,理论要求高,往往需要经典导读和概论、通论讲授相结合,教师营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在传统课堂中,这类课程往往带有鲜明的教师个人特色。这样当然使不同教师的课程有不同的鲜明特色,但是同时也容易造成课程难以复制,难以使更多学生受益的局限性。本课程试图有效利用新的教学信息技术,使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深入浅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希望对传统课程方式瓶颈的有所突破。


课程大纲

第一讲 走出“洞穴”:启蒙与现代性

1.1 西方文明的源头

1.2 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1.3 现代社会的来临

第一讲 测试

第二讲 魅惑世界的消逝:韦伯论现代的理性化

2.1 世界的祛魅

2.2 理性化与“诸神之争”

2.3 现代性的铁笼

第二讲 测试

第三讲 作为上帝的货币:西美尔论现代人的焦虑

3.1 金钱:现代人的上帝?

3.2 时尚:转瞬即逝或生生不息?

3.3 现代人的焦虑:自由与迷失

第三讲 测试

第四讲 温柔的暴政:马尔库塞论单向度的人

4.1 法兰克福学派

4.2 技术理性与单向度的人

4.3 大拒绝:革命的乌托邦

第四讲 测试

第五讲 上帝之死与虚无主义:克尔凯戈尔与尼采

5.1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5.2 克尔凯戈尔:信仰与真理的断裂

5.3 尼采与上帝之死

第五讲 测试

第六讲 自由与虚无:萨特的存在主义

6.1 萨特的思想生涯

6.2 “存在就是虚无”

6.3 后期的转向与影响

第六讲 测试

第七讲 辨析“自由”:自由与自由主义

7.1 自由的多种概念

7.2 伯林: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7.3 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第七讲 测试

第八讲 致命的自负:哈耶克与自由放任主义

8.1 警惕国家:自由放任主义

8.2 思想渊源:苏格兰启蒙运动

8.3 哈耶克:理性的自负是通向奴役之路

第八讲 测试

第九讲 无知之幕与正义原则:罗尔斯的自由主义理论

9.1 作为公平的正义

9.2 政治自由主义

9.3 作为道德原则的国家中立性

第九讲 测试

第十讲 孤独的人是不自由的:社群主义思潮

10.1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10.2 自由主义的反驳

第十讲 测试

第十一讲 未完成的现代:哈贝马斯与交往行动理论

11.1 现代主体性的危机

11.2 主体间的交往理性

11.3 宪政爱国主义

第十一讲 测试

第十二讲 没有终结的历史: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12.1 历史终结了吗?

12.2 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12.3 新世界主义的未来

第十二讲 测试